- 注册
- 2015/06/03
- 帖子
- 63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6
- 年龄
- 50
认识中医 补遗篇一:整体观点
我们在讲中医上的时候我们讲了中医的特点,包括它的特色和缺点,把它同西医相比较,得出它的缺点。教科书上把中医归纳了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是整体观点,第二是辩证论治。
一、 整体观点
我们首先把关于中医特色的问题,我们捋一下。先谈一下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什么呢?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与机体自身的统一性。从机体自身的统一性来说,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变化,也就是气化,以完成机体的活动。所以,五脏是器官,经络是它的纽带,气血精津液是物质基础,最终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变化,就完成气化活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是相生相克关系,就体现了它的整体性。
第二个它的整体性体现在什么?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体必须不断地调整自我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比如说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月球围绕地球的旋转,构成了我们日节律、月节律以及年节律,所以我们大家都知道,夏天少穿衣服,冬天多穿衣服。人与自然的统一,包括人与社会的统一,都是中医的整体性。
但是呢,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人体非常复杂,所以西医是采取实证主义道路的方法去研究人体,对这么一个复杂的人体,是很难从整体上去研究的。从西医发展历史上,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叫做隔离研究,这是西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隔离研究是什么?研究的对象这么复杂,我只研究它的局部,我把其他的因素都忽略掉,那么我看局部的影响。比如说,西医把人体分成不同的器官系统与组织,分别进行研究,然后把这些结果汇总,得出有关人体的结论,隔离研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医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只考虑给药与不给药对患者的影响,其他影响疾病的因素通过严格的科学设计进行均衡。
问题是隔离研究虽然可以对局部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但是有一个弊端,如果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隔离研究是很难得到完整的答案的。一个因素影响另外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又影响另外一个因素,这些因素如果是相互依存的话,隔离研究得到的碎片的知识来综合的时候,会出现错误的。比如说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其实是相互依存的,这就使得隔离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人体的基本活动规律,我们可以去比较一下中医西医这两个理论体系,我们常说中医常用宏观思维,对患者的整体把握,西医常用微观思维,对病变局部的细节把握。
所以中医的理论体系是怎么来的?他是从机体的整体到局部,是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到气血精津液。中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而西医是什么?西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理论体系。他是具有微观思维的理论体系。他是从分子到细胞,细胞到器官,器官到系统,再到整体。
大家看我刚才发的这个图,很清晰吧?中医的理论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从整体上的阴阳到五脏的功能系统,再到它的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而西医是从分子再到细胞、器官、系统最后再到整体。看清楚了吗?他最基础的物质基础是讲分子,再讲到功能的时候,从细胞、器官、系统上去讲,最后再到他整体的认识,可以看出跟中医是反的。
但是目前西医是从病变局部单因素的研究,向疾病对机体整体的宏观影响发生转变。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说过去20年,西医的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导致西医对人体疾病生理的宏观把握的研究很可怕呢?因为它与中医的宏观思维与整体观不同。西医系统生物学的这个宏观思维,是对疾病局部病变有着深入微观认识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宏观思维。因为我们中医的宏观思维是自上而下的宏观思维,是基于我们的思辨,基于我们的中医思维。我们前面讲了6大中医思维特征,它的一个宏观思维。所以西医的这种宏观,是基于微观基础上的宏观,与中医基于思辨基础上的宏观有很大的不同。客观来说,它比中医的宏观思维与整体观还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既有整体的认识又有微观的认识,而且把整体的认识和微观的认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的整体观念是基于思辨,在思辨指导下的整体观念,对事物的细节我们是不清楚的,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幸的事情,从上个世纪末期,尤其是本世纪,西医系统生物学迅速兴起,生物芯片使得高通量的系统科学成为可能,包括我们的系统化学,使得我们全成分的提取成为可能。我们在做蛋白质的时候有蛋白质芯片,我们在甚至做western的时候拿全蛋白来跑western。那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使得西医从病变局部单因素的隔离研究向疾病对整体研究的影响。
我们在讲中医上的时候我们讲了中医的特点,包括它的特色和缺点,把它同西医相比较,得出它的缺点。教科书上把中医归纳了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是整体观点,第二是辩证论治。
一、 整体观点
我们首先把关于中医特色的问题,我们捋一下。先谈一下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的一个特点,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什么呢?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与机体自身的统一性。从机体自身的统一性来说,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纽带,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变化,也就是气化,以完成机体的活动。所以,五脏是器官,经络是它的纽带,气血精津液是物质基础,最终完成物质与能量的运动与变化,就完成气化活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心肝脾肺肾,金木水火土,是相生相克关系,就体现了它的整体性。
第二个它的整体性体现在什么?体现在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体必须不断地调整自我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比如说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月球围绕地球的旋转,构成了我们日节律、月节律以及年节律,所以我们大家都知道,夏天少穿衣服,冬天多穿衣服。人与自然的统一,包括人与社会的统一,都是中医的整体性。
但是呢,中医的整体观和西医是有很大区别的。因为人体非常复杂,所以西医是采取实证主义道路的方法去研究人体,对这么一个复杂的人体,是很难从整体上去研究的。从西医发展历史上,确立了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叫做隔离研究,这是西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隔离研究是什么?研究的对象这么复杂,我只研究它的局部,我把其他的因素都忽略掉,那么我看局部的影响。比如说,西医把人体分成不同的器官系统与组织,分别进行研究,然后把这些结果汇总,得出有关人体的结论,隔离研究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西医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只考虑给药与不给药对患者的影响,其他影响疾病的因素通过严格的科学设计进行均衡。
问题是隔离研究虽然可以对局部得出准确的科学结论,但是有一个弊端,如果各因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隔离研究是很难得到完整的答案的。一个因素影响另外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又影响另外一个因素,这些因素如果是相互依存的话,隔离研究得到的碎片的知识来综合的时候,会出现错误的。比如说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其实是相互依存的,这就使得隔离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准确反映人体的基本活动规律,我们可以去比较一下中医西医这两个理论体系,我们常说中医常用宏观思维,对患者的整体把握,西医常用微观思维,对病变局部的细节把握。
所以中医的理论体系是怎么来的?他是从机体的整体到局部,是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到气血精津液。中医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而西医是什么?西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理论体系。他是具有微观思维的理论体系。他是从分子到细胞,细胞到器官,器官到系统,再到整体。
大家看我刚才发的这个图,很清晰吧?中医的理论体系是自上而下的。从整体上的阴阳到五脏的功能系统,再到它的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而西医是从分子再到细胞、器官、系统最后再到整体。看清楚了吗?他最基础的物质基础是讲分子,再讲到功能的时候,从细胞、器官、系统上去讲,最后再到他整体的认识,可以看出跟中医是反的。
但是目前西医是从病变局部单因素的研究,向疾病对机体整体的宏观影响发生转变。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为什么我们说过去20年,西医的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导致西医对人体疾病生理的宏观把握的研究很可怕呢?因为它与中医的宏观思维与整体观不同。西医系统生物学的这个宏观思维,是对疾病局部病变有着深入微观认识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宏观思维。因为我们中医的宏观思维是自上而下的宏观思维,是基于我们的思辨,基于我们的中医思维。我们前面讲了6大中医思维特征,它的一个宏观思维。所以西医的这种宏观,是基于微观基础上的宏观,与中医基于思辨基础上的宏观有很大的不同。客观来说,它比中医的宏观思维与整体观还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它既有整体的认识又有微观的认识,而且把整体的认识和微观的认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而我们的整体观念是基于思辨,在思辨指导下的整体观念,对事物的细节我们是不清楚的,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个很不幸的事情,从上个世纪末期,尤其是本世纪,西医系统生物学迅速兴起,生物芯片使得高通量的系统科学成为可能,包括我们的系统化学,使得我们全成分的提取成为可能。我们在做蛋白质的时候有蛋白质芯片,我们在甚至做western的时候拿全蛋白来跑western。那就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使得西医从病变局部单因素的隔离研究向疾病对整体研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