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3/06/19
- 帖子
- 64
- 获得点赞
- 26
- 声望
- 8
关于中医疗效话题,可以说要吐槽的太多了,可能要比方舟子与崔永元的转基因之争更狗血。
一方面,药品作假,无良药贩的恶劣行径(比如饮片造假,硫磺熏已经使常事,地瓜切片冒充附子,萃取之后再送中药市场的事情不胜枚举)更加重了中医沦落的悲催境遇。
另一方面,太多不合格的中医(下医)拍脑袋开药,一旦无效,就忽悠患者中药见效慢,有反复,脏腑,五行,甚至五气六运,易经之类的玄之又玄的陈词滥调就脱口而出,甚至一些专讲《伤寒论》的著名专家在临床上也表现平平,乏善可陈。
究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中医之魂,中医之魂是什么,一般人都喜欢说“辨证”呀,这是套话,进一步说,怎么辨证,就是“坚持经方”。
在谈坚持经方之前,先说说西医,西医是一项科技发展和进步(如果不同意该观点的读者,可以不必看下文),毕竟,通过求真务实地微观研究,对于人体构造,生理做出了很多合理的见解,尤其是外科方面,远远超过两千多年前的华佗老先生了。所以近代的三位伤寒巨擘(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都是在尊重西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当然,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成果也非常有限。
伤寒到底是谁写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是张仲景。但这些药方,显然不是张仲景一个人总结或创造的,按照皇甫谧的说法,基本取自《汤液经》,这基本上也是秦汉时非常流行的中医经验总结了,估计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时代差不多。换句话说,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大致是集成了当时的中医发展成果,并根据张仲景的个人行医经验,按照六经的思路分门别类,撰写而成。所以说,伤寒经方与《内经》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如果说有,只能在某些特定中医理念上。以《黄帝内经》的思维看《伤寒论》,就会发现矛盾重重,前言不搭后语。
伤寒论112方,大部分方剂没有超过九味的,而且基本没有什么贵重的药材(太贵重了,也不可能用于劳苦大宗),这充分说明了伤寒如果辨证得当,只需要有限的小方子,就可以了。陈慎吾母亲腹痛,自己无法医,胡希恕投手大承气汤,一剂而效。(因时间原因,待续)
一方面,药品作假,无良药贩的恶劣行径(比如饮片造假,硫磺熏已经使常事,地瓜切片冒充附子,萃取之后再送中药市场的事情不胜枚举)更加重了中医沦落的悲催境遇。
另一方面,太多不合格的中医(下医)拍脑袋开药,一旦无效,就忽悠患者中药见效慢,有反复,脏腑,五行,甚至五气六运,易经之类的玄之又玄的陈词滥调就脱口而出,甚至一些专讲《伤寒论》的著名专家在临床上也表现平平,乏善可陈。
究其原因,就是失去了中医之魂,中医之魂是什么,一般人都喜欢说“辨证”呀,这是套话,进一步说,怎么辨证,就是“坚持经方”。
在谈坚持经方之前,先说说西医,西医是一项科技发展和进步(如果不同意该观点的读者,可以不必看下文),毕竟,通过求真务实地微观研究,对于人体构造,生理做出了很多合理的见解,尤其是外科方面,远远超过两千多年前的华佗老先生了。所以近代的三位伤寒巨擘(张锡纯,曹颖甫,胡希恕)都是在尊重西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当然,限于当时的科技条件,所谓的中西医结合成果也非常有限。
伤寒到底是谁写的?大多数人都知道是张仲景。但这些药方,显然不是张仲景一个人总结或创造的,按照皇甫谧的说法,基本取自《汤液经》,这基本上也是秦汉时非常流行的中医经验总结了,估计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时代差不多。换句话说,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大致是集成了当时的中医发展成果,并根据张仲景的个人行医经验,按照六经的思路分门别类,撰写而成。所以说,伤寒经方与《内经》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如果说有,只能在某些特定中医理念上。以《黄帝内经》的思维看《伤寒论》,就会发现矛盾重重,前言不搭后语。
伤寒论112方,大部分方剂没有超过九味的,而且基本没有什么贵重的药材(太贵重了,也不可能用于劳苦大宗),这充分说明了伤寒如果辨证得当,只需要有限的小方子,就可以了。陈慎吾母亲腹痛,自己无法医,胡希恕投手大承气汤,一剂而效。(因时间原因,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