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厥阴篇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类似这样的话,伤寒里也有,(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

临床见高热而手足冷者,常用,是此汤之证,可用,效好。
 
临床见高热而手足冷者,常用,是此汤之证,可用,效好。

谢谢今古子老师回复 。老师可否解释一下白虎汤治高热、手足逆冷的原理?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脉滑而厥者”,咱的理解:此“厥”非彼“厥”,此“厥”是指脉象滑而厥,此脉之“厥”,没有洪脉之大,没有实脉之沉,没有涩脉之不利,厥厥而向上者也。因里热上蒸上蕴而致。
 
“脉滑而厥者”,咱的理解:此“厥”非彼“厥”,此“厥”是指脉象滑而厥,此脉之“厥”,没有洪脉

李老师高见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o(∩_∩)o 哈哈
 
李老师高见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o(∩_∩)o 哈哈

前有古人时仲景,后无来者也未必。

别天天听咱胡说八道。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5-7-15 12:01 编辑

<伤寒括要》明·李中梓著

"厥有阴阳.辨之宜精.阴厥者.初得病.便逆冷.脉沉迟.足挛恶寒.或引衣自盖.或不.阳厥者.初病必身热.小便赤.大便秘.渴饮.烦躁不眠.动转不宁.至二三日后方发厥.其脉虽沉.按之必滑.手足心温.指甲微温.法当清之.或下症悉具.而见四逆.是因失下血气不通.承气汤下之.其曰逆冷不可下者.为真寒者言也.若夫火极似水而厥.则手足心温.指甲亦温.非下何以救乎." 又温又四逆是怎么回事?阳闭于内?这个阳是被什么闭于内的呢?不是没有表证吗?
 
《伤寒悬解》
“厥而脉滑,是里有热也。盖燥热内郁,侵夺阴位,阴气浮散,外居肢节,故肢冷而脉滑”
 
““阳乘阴位,而生里热,则阴乘阳位,而生表寒。远则客于肢节,近则浮于脊背,脊背肢节,皆阳位也。””这怎么理解?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
 
阳气和阴气,我到现在也没搞懂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5-7-15 12:44 编辑

五指之里是指什么地方?指肚那面吗?
 
本帖最后由 478421231 于 2015-7-15 12:32 编辑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医学不是科学。
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所以不存在这个词的适应性。
医学,与艺术、科学、宗教、自然等学科并列,在世界知识分类中,多是这样的。
 
非得说个理论原理:或许叫,是病是证,用是方。
这个能指导临床,能临床验证。
不知我如此糊涂的说法明白了没有。反正我是糊涂了。
 
非得说个理论原理:或许叫,是病是证,用是方。
这个能指导临床,能临床验证。
不知我如此糊涂的说法明白

是病是证用是方,总不能死记硬背吧,就算背也得在理解的基础上吧
 
是病是证用是方,总不能死记硬背吧,就算背也得在理解的基础上吧

咱认为开始的时候必须是死记硬背,因为你不可能理解。等你理解了也就不用死记硬背了。
 
是病是证用是方,总不能死记硬背吧,就算背也得在理解的基础上吧

是病是方,没说是条文照搬。
有标准,总比没标准靠谱些。
 
非得说个理论原理:或许叫,是病是证,用是方。
这个能指导临床,能临床验证。
不知我如此糊涂的说法明白

论理,脉滑里有热为病的根本,而厥是内热闭阻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起的标症

治病求本,祛热为主

条文中的‘主之’,为主治方,也有不是唯一的意思,就是内热的白虎汤不是唯一可用方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