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请教,《伤寒论》中这些“经”字怎么解?

除外序言,今《伤寒论》中共有19个“经”字。

经文第143、144、145条三次出现妇人“经水”之说,即今所谓“月经”,此三经字,与经脉基本无关。

其余16个经字,都是经脉之经。

如第8条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这是今《伤寒论》第一次出现“经”的条文,而且一下子出现3个。经字的含义,也完全应该是经脉。

“过经”连写的见于第103、105、123、217、384等条。

此外,还有“经别”(114)“到月经”“至阴经”(384)等,总之,单就伤寒本论而言,除了指月经的三处外,“经”字全部是经脉之经。

然而,按经文第8条所说:“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照此办理不能防止传变,于是古人也认为仲景所谓太阳至厥阴,有经脉之名,无经脉之实。

于是,必须给“六经”(即三阴三阳)以合理的解释。

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

(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二讲<伤寒论>六经新解》)
 
柯韵伯《伤寒论翼》:“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

还是金栋先生学识渊博呀!原来此“经”是“面”的说法,早有先贤说过的!

可见,《劝学篇》所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太对了!
 
除外序言,今《伤寒论》中共有19个“经”字。

经文第143、144、145条三次出现妇人“经水”之说,即今所

我认为六经的经还是经脉的经.只是这个经有六气的概念.
 
还是金栋先生学识渊博呀!原来此“经”是“面”的说法,早有先贤说过的!

可见,《劝学篇》所谓“吾尝

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见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六经正义》。
 
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伤寒论>六经下篇》。
 

呵呵,内经之书不好好理解,人云亦云,顺辙行车,是深入不进去的,,哎,没办法,只有自己思考,现在的书也不要相信,用自己的思路来考虑,

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阴阳已张,因息乃行。行有经纪,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

这一段是关于中医关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寓意很深,草草读过不求甚解的众。
 
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



赞同
 
《伤寒论》六经指的是什么?

《伤寒论》之六经,就是指三阴三阳。但是“六经”一词,在《伤寒论》中本身并无这个术语,而是历代《伤寒论》注家给予注说的。

因三阴三阳可以代表六脏六腑十二经脉(络),所以有学者认为《伤寒论》三阴三阳之六经,就是指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如

1、韩祗和-首倡“传足不传手”经之说

“伤寒受足经篇云:人身有十二经络,分布上下,故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三阳。手三阳者,太阳小肠也,阳明大肠也,少阳三焦也;三阴者,太阴肺也,少阴心也,厥阴心包络也。足三阳者,太阳膀胱也,阳明胃也,少阳胆也;三阴者,太阴脾也,少阴肾也,厥阴肝也。今伤寒之为病,只受于三阴三阳者何也?《热论》云:一日巨阳受之,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四日太阴受之,故腹满而咽干;五日少阴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故烦满囊缩。今经中论其伤寒病所传受,而不传于手之三阳三阴,古今未见其说焉。……阳邪为病,则伤于手经也;阴邪为病,则伤于足经也。故冬毒之气则中于足经矣。《易》云‘水流湿,火就燥’是也。……以此为证,即寒毒之气只受于足之三阴三阳明矣。”-见于其著作《伤寒微旨论•卷上•伤寒源篇》。
 
2、朱肱-六经经络说

《伤寒论》三阴三阳证治各篇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也只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并非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朱肱提出《伤寒论》三阴三阳即足之六经,即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用此六条经络的循行及生理特点来解释伤寒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传变及转归机理。他指出:“足太阳膀胱之经,从目内眦上头连于风府,分为四道,下项并正别脉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与身为经。太阳之经为诸阳主气,或中寒邪,必发热而恶寒。缘头项腰脊,是太阳经所过处,今头项痛,身体疼,腰脊强,其脉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阳经受病也”(《南阳活人书•卷第一》),……其余诸经也是如此地运用经络理论阐述病证机理的。由于朱肱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来人们也就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这就是《伤寒论》的“经络”说。-高校教材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伤寒学派•朱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1版)。
 
但亦有不同意经脉说者,如

1、柯韵伯(琴)-六经地面说

六经就是包括了整个人体的六块大“地面”,即六个大病位。“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见于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之《伤寒论翼•六经正义》。
 
2、恽铁樵-病状之界说

故问六经为何物,则径直答曰:“六经者就人体所著之病状为之界说也。”是故病然后有六经可言,不病直无其物。-见于其著作《伤寒论研究•<伤寒论>六经下篇》。
 
3、赵洪钧-六经难解有三

其一,六经与经脉之关系难明。
其二,《素问•热论篇》之六经与伤寒本论六经之说法不一。
其三,《伤寒论》本身对六经含义无明训。
《灵》、《素》既为经典,崇古者不敢违背,以经注经又十分勉强,故众说不一。
见于其著作《近代中西医论争史•第五章论争中的名家和学术问题•第八节论争中的<伤寒论>研究》。

赵洪钧-人体的一种理论模型

《伤寒论》本身并无“六经”这个术语。
于是,必须给“六经”(即三阴三阳)以合理的解释。
六经是什么,本来可以一言而决-它是由一阴一阳推出的哲学定理。生命现象都可分三阴三阳,六经并非人体特有。人体之构造和生理病理过程自可分六经,若分十二经便非六经。仲景只讲六经,不讲十二经。六经之经非经脉之经。
于是必须说清六经是什么。

可以通过两个定理限定三阴三阳的:
定理1(三阴三阳定理):头项、胸背、四肢、骨节,人之太阳也;胸胁、膈之外上、两耳,人之少阳也;两口、胃,人之阳明也;腹为太阴;血脉、咽喉为少阴;膈之内下、手足四末为厥阴。
定理2(三阴三阳气血多少定理):人之常数,太阳多血少气,阳明多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太阴多气少血,少阴少气多血,厥阴少气少血。
笔者以为,只有这样限定人之三阴三阳,所谓六经病纲领才能有根据。
见于其著作《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十二讲<伤寒论>六经新解》及《伤寒论新解•第二章<伤寒论>基本概念与六经各篇新解》。
 
4、李克绍-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

凡读过《伤寒论》的人,都知道伤寒是以六经辨证的。六经就是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怎样产生?又怎样为祖国医学所运用的呢?下面谈谈这个问题。

古人分析事物的属性,起初只有阴、阳两个方面。后来由于只分阴阳,觉得还不够,也不能说明较为复杂的问题,于是又把阴阳各分为三,便成了三阴三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阴阳之三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阴阳虽然能代表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阴或阳总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为三阴三阳。

三阴三阳用到祖国医学方面,在《内经》就有:①用以代表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就是。②用以代表脏腑的,如《灵枢•经脉》,以太阳代表膀胱与小肠,阳明代表胃与大肠,少阳代表胆与三焦,大阴代表脾与肺,少阴代表肾与心,厥阴代表肝与心包络。由于各脏腑的经络,有由胸走手、由手走头、由头走足、由足走腹的不同,因此又把各脏腑及其经络区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这样,就由六演变为十二,由抽象的概念,演变为具体脏腑经络的名称了。

三阴三阳在中学中不但代表了六气、脏腑和经络,到了汉代张仲景著《伪寒论》又用以代表疾病的类型。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胃家实”为阳明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太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为厥阴病。这就是历代《伤寒论》注家所说的“六经”。

《伤寒论》中划分六种病型,本来是和六气、脏腑、经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也只有以三阴、三阳命名,才最为全面、最为恰当。试看《伤寒论》中的篇名,只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而不是“辨太阳经病”、“辨阳明经病”,其原因就在这里。《伤寒论》的注家和读者们,都习惯于把三阴三阳叫作“六经”,“六经”读起来比“三阴三阳”方便,但是容易使人错误地认为“经”即“经络”之经,由此把人引入歧途。例如,有的《伤寒论》注家竟说:《伤寒论》只提足经,不提手经,是由于足经长,手经短,言足经就能包括手经。刘草窗竟进一步提出了“伤寒传足不传手”的谬说。他们直把三阴三阳等同于经络,这都是从六经的“经”字引起的错误。柯韵伯在《伤寒论翼》中说:“仲景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意思是说,六经之经是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这一解释倒很正确。但是张仲景只提过三阴三阳,何尝提过“六经”?正如章太炎在《猝病新论》(现改称《章太炎医论》)中所说:“仲景本未直用‘经’字,不烦改义”。
 
而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伤寒学•第一章绪论•第五节<伤寒论>的辨证方法》说: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伤寒循经而传,是循经面而传吗?
 
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不是六经吗?
 
伤寒,外邪,外邪侵人人体,由表及里,理论上循经可依次传递,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假如外感疾病不是循经而传,而是直接伤及五脏,那不是直中吗?中风不是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吗?中经,难道不是中经络吗?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人口眼歪斜,如果是脑血栓形成,就是中脏腑,如果是面神经麻痹,就是中经络,不就是这回事么?
 
谢谢白术老师,我老师也是这么教我的。

‘伤寒’病,是外感病的统称

外感病,症状多端,繁杂

为便于提纲挈领的把握不同阶段的病变特点,《伤寒》中按照传统理论先将其一分为二,即阴证、阳证。而二分法,太过笼统,所以又将阴证、阳证再做三分:阳证分为太阳、少阴、阳明;阴证分为太阴、少阴、厥阴。分类到这个时候还不足以指导具体用药,所以各篇下,详细的再列出脉、证并治更细的可以分到‘药证’.

‘经’字,并无特指,经络说,脏腑说都各有所取,都有一定道理,因为疾病的发展无论在那个阶段都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相关,但各说皆属片面,都有局限。

所谓的六‘经’,就是对于外感病的人为的一种分类方法,太多诠释并无多大意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