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伤寒论》六经更正启事之一太阳经脉无膀胱

先贤追随者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9/11
帖子
236
获得点赞
69
声望
28
要说明太阳经脉无膀胱,得先看看《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的关系。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与《伤寒论》是什么关系?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按这种说法,也就是说,《伤寒论》的源头是《辅行诀》,是否是这样?我认为这是真的。(实际上,是二旦四神,而非“六神”,为什么?笔者将在以后的先贤追随者的博文中涉及。)

陶弘景还说:“此(二旦四神)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也就是说,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时,为了避免用道家的所谓阳旦、阴旦及青龙、白虎、朱鸟、玄武这些称呼,而把这些汤名用药名重新加以命名。比如说阳旦汤用其君药桂枝命名,而称之为桂枝汤,把小阴旦汤称之为黄芩汤,大阴旦汤称之为小柴胡汤等等。

先说说小阳旦汤,《伤寒论》称之为桂枝汤,属于太阳经。但为什么属于太阳经?笔者以为,这并不是因为和膀胱有什么关系,而是由于地之阴阳的方位决定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篇》说:“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天之阴阳包括:少阴(子午对化)、太阴(丑未对化)、少阳(寅申对化)、阳明(卯酉对化)、太阳(辰戌对化)。

地之阴阳为何?同样,《天元纪大论》告诉我们,地之阴阳包括:春为厥阴风木用事;春末夏初为少阴君火用事,夏为少阳相火用事,长夏为太阴湿土用事,秋为阳明燥金用事,冬为太阳寒水用事。

其中,风木为初气,主春分前六十日有奇,位自丑正至卯中;君火为二之气,主春分后六十日有奇,位自卯至巳之中;相火为三之气,主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位自巳正至未之中;湿土为四之气,主秋分前六十日有奇,位自未正至酉之中;燥金为五之气,主秋分后六十后六十日有奇,位自酉正至亥之中;寒水为六之气,主冬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位自亥正至丑之中。(见图)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说:“此六位旋相主气以成一岁,则天之六气每岁转居其上,以行天令者也。”就是说,天之阴阳为客气,每年加于地之阴阳春秋冬夏之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之上,形成了天地阴阳的万千变化。

为什么叫阳旦汤?张大昌先生在《汤液经法拟补》中说:“东北其位寅,日出之方,阳气初升。”因此叫阳旦。那么阳旦又是如何与太阳挂上钩的呢?实际上太阳是指寅位的阴阳状态。

《素问·脉解篇》说:“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

寅位为太阳。寅在十二辟卦为泰卦。(见下图)就是说,太阳之所以称之为太阳是因为寅位的阴阳格局为泰卦,此时正是三阳开泰,阳交于阴,阴交于阳之时。天地人一理,如果阴气太盛,阳气该登场却没有登场,就会出现“肿腰脽痛”。如果阳气太盛,“大上而争”了,就会出现“强上”,即“头项强痛”的症状。总之,太阳的病症,当看阴阳升降的过和不及,治疗的最终目的是将阴阳调整到“阴交于阳,阳交于阴”的应有状态。

但是,在解读《伤寒论》时,历代却将太阳经和膀胱扯在一起,越扯越扯不清道不明。我们从《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看到“泰阳脉”之下也并无膀胱。可以说,膀胱从一开始就与太阳脉不搭边。并且少阳经脉不是胆,少阴经脉不是肾,太阴经脉无脾,阳明经脉不是胃,厥阴经脉不是肝。这些,我将在以后的博文中逐一论述。总之,我们似乎误读了《伤寒论》,误会了张仲景。

当然,太阳经脉有与之联系的脏腑,但不是膀胱而是肝脏,因为太阳位寅主风木肝。按《脉解篇》的说法,“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也就是说,肝气过旺,会头项强痛。肝气升之过便会影响肺的肃降,而肺主皮毛,肺气弱则皮毛疏卫气散解,风寒邪气趁机侵入腠理。如果肺虚,则风邪入皮腠与正气相争,故发热,毛孔疏故汗出,这叫中风。如果肺寒甚则表实,血脉寒涩故无汗而身痛。这叫伤寒。桂枝是纵向从内向外表汗,麻黄是横向温化血脉而蒸发寒气,芍药收敛肝气归位,生姜则是温暖脾胃,而甘草和大枣都是培厚中土的。春天,万物萌发,中土最怕受伤。要让天地温和了,才会阴阳交万物生。

毫无疑问,看懂了泰卦,也就懂了太阳经,懂了太阳经,也就懂了大小阳旦阴旦汤和大小泻补肝汤,也就真正能读懂《伤寒论》中的“太阳之为病”。而这一切与膀胱并无关系。
 
由版主最后编辑:
六经中的每一经,都有经脉和脏腑,这是千古不变的事实,至于哪经连接哪脏,当以《黄帝内经》记载为准。
 
今读老师的这篇帖子,我突然感觉到,我们以前的老师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把仲景《伤寒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六个层次的辨证,说成了是“六经”辨证,后人平白无故地在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后面分别加了一个“经”字。这是前辈,乃至现在的我们所犯的最大最不该的错误。
我再次检察伤寒论条文(全398条),没见一个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后面有“经”字者。谢谢老师的这篇帖子,使我好像忽然大悟,谢谢,太谢谢了。
 
嘻嘻,“太阳经脉无膀胱”,老师也在犯这样的错误。
 
今读老师的这篇帖子,我突然感觉到,我们以前的老师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把仲景《伤寒论》太阳、

先生所言极是。应该是太阳不是膀胱,少阳不是胆,少阴不是肾,太阴不是脾,阳明不是胃,厥阴不是肝。先生读懂了我的文章。我却添足了。谢谢指教。
 
先生所言极是。应该是太阳不是膀胱,少阳不是胆,少阴不是肾,太阴不是脾,阳明不是胃,厥阴不是肝。先生

嘻嘻,如此看来,那么外感病的传变就应该是:表--半表半里-里---里而向下。

嘻嘻,互相学习。
 
你这些东西也只是谈玄说妙。其实哪有那么复杂啊。
太阳就是大阳,少阳就是小阳,太阴就大阴,少阴就是小阴,指一气周流的传变状态而已。
六病就是四象加了阳明和蕨阴。阳明者,两阳合明,这个两阳就是太阳和少阳。厥阴者,两阴交尽,这个两阴就是太阴和少阴。
所以,六病就是运用四象加上阳明和厥阴来给疾病归类,而且跟病位有关。
 
嘻嘻,如此看来,那么外感病的传变就应该是:表--半表半里-里---里而向下。

嘻嘻,互相学习。

六经非经,辩论了几百年了,用经络解释伤寒只是一个流派而已,至于伤寒论怎么解有几十种说法,一笔糊涂账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经非经,经是什么呢?
 
经就是经,络就是络,脏就是脏,腹就是腹。哈哈
 
过度解读经典,一下子就进了茄子地,分不清东西南北。
 
“太阳经脉有与之联系的脏腑,但不是膀胱而是肝脏”。真是真知灼见,善悟《辅行诀》者也!
其实阳旦就是补肝法,青龙就是泻肝法。善读经法图者自会明白。
 
经就是经,络就是络,脏就是脏,腹就是腹。哈哈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还要看疗效,疗效如何?都不咋样。
 
六经非经,辩论了几百年了,用经络解释伤寒只是一个流派而已,至于伤寒论怎么解有几十种说法,一笔糊涂账

嘻嘻,六经是经,然此并非六经。
《伤寒论》怎么解,总体来说是一笔糊涂账,但针对到每一个人,或者说每个学者,恐怕又都是清清楚楚的。无论糊涂也好,清楚也罢,只要能指导自己临床,临床能取得好的效果就行。
嘻嘻,这是咱的个人观点。
 
嘻嘻,六经是经,然此并非六经。
《伤寒论》怎么解,总体来说是一笔糊涂账,但针对到每一个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李荣伟先生说的不错,理论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在临床上才有意义。我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关注也有数年,而对《伤寒论》六经的研读也有数年,在这里刊出的这篇小东西可以说是我数年研究的一个成果,放在这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能够给同道以启发,最终能在临床上给患者带来福音则是我求之不得的。至于仁者见仁,我并不在意。理解的可以拿去用,不理解的不强求。但是,我敢说,《伤寒论》的真相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请相信。
 
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讲时间,空间,变象,也别管黑猫,白猫,能逮耗子的就是好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