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金栋按:注云:“圣人之作《易》,无大不极,无微不究。大则取象天地,细则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也。”

孔《疏》:“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者,言取象大也。‘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者,言取象细也。大之于细,则无所不包也。‘地之宜’者,若《周礼》五土,动物植物各有所宜是也。‘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远取诸物’者,若雷风山泽之类是也,举远近则万事在其中矣。‘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者,言万事云为,皆是神明之德。若不作八卦,此神明之德,闭塞幽隐。既作八卦,则而象之,是通达神明之德也。‘以类万物之情’者,若不作《易》,物情难知。今作八卦以类象万物之情,皆可见也。”
 
《易传》讨论“象”的文字相当多。其成文时代相当晚,但应该反映了文字出现之前的古人的思维特点。占卜就是灼龟观“象”。

金栋按:《易•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灼龟观“象”,其“象”就是现出裂纹,谓之兆,即灼龟观兆。《史记•龟策列传》:“灼龟观兆,变化无穷。”
 
《易传》中最典型的比类取象就是八卦取象天地、山泽、水火、风雷。最牵强的是所谓“观象制器”。易学专家早已对此讨论透彻,本文从略。

金栋按:《易•系辞下》:“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孔《疏》云:“言八卦各成列位,万物之象,在其八卦之中也。”即八卦相错,而有乾坤象“天地定位”、艮兑似“山泽通气”、坎离犹“水火不相射”、震巽喻“风雷相薄”。

所谓“观象制器”,指根据看到的自然界的各种形象及卦象等而制作相同、相应的器物。赵先生认为是“最牵强的”,而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第三篇发明创造哲理的创建与失传》则认为“尚象制器”,“是中华先贤所认识的发明创造的系统哲理,是中华先贤所找到的、可以启示发明创造的永恒坐标。”

《易•系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易•系辞下》:“象事知器。”注云:“观其象事,则知制器之方。”孔《疏》:“观其所象之事,则知作器物之方也。”
 
关于比类取象,《内经》中也有相当明确的表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篇名就是此意。其中说:

“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汇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裂谷属骨,皆有所起;分布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金栋按:我听说古代圣人,讲论人体的形态,分别藏府的阴阳,审察经脉的联系;使得汇通及六合,各按其有关经络循行起止;气穴所发的部位,各有它的名称;肌肉及骨骼相连属的部位,都有它们的起点;皮部浮络的阴阳、顺逆,各有条理;四时阴阳的变化,有它一定规律;外在环境与人体内部的对应关系,也都有表有里。(《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
 
不要认为“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就是通过解剖观察人形、脏腑和经络。上一个标题中的引文已经说明,它们首先要满足于天人相应等逻辑起点的框架。至于五脏等如何取象于天地,同篇如下说: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

金栋按:天人相应,即同气相求,以类相从。物物相通,缘于理相通,气相通,信相通。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法天之纪和地之理,缘于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通亦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
 
《素问•五藏别论》说: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为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金栋按:《黄帝内经素问译注》:“本篇论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之别,并取象于天地而概述其藏泻之异。藏属阴,泻属阳。藏象于地而宜静,泻象于天而宜动。动静相合为天地之道。”
 
可见,藏府之分-藏而不泻和泻而不藏-就是和天地比类取象来的。

总之,只有明白了古人的天人相应思想和比类取象的方法,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内经》讲的人体构造是五藏六府、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个穴位。为什么藏藏而不泻,府泻而不藏。

因此,《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本节完。

不当之处,请拍砖!
 
但是,“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经”,“内有五藏,以应五音……外有六府,以应六律”等

对中医的比类取象,除了“理性”分析外,不能忽视古人“比类取象”还存在其他的方式获得,如内视,透视,特异功能,气功……等一些非思维理性的方式方法。
疑惑有:
十二经的是有气光源点的流动的,是实在存在,与十二时空的对应怎么就不是“比类取象”呢?
十二时空不单纯是时间,时间概念只是人类的“假设”性概念,空间能量变化才是实在存在。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