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内经时代》补注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53
声望
63
年龄
63
《<内经>时代》补注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5-14 11:16 编辑

赵先生原文用黑体字,补注用仿宋体金栋按。

下图为《<内经>时代》补注-作者金栋
 

附件

  • 137.9 KB 查看: 22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笔者研读《内经》30多年,常常思考《内经》的体系和方法,希望给同好一个最简明的纲领。现在,自觉比较清楚了。相信这一纲领有助于一切和《内经》打交道的人更快、更好地读懂《内经》。谨把拙见用一句话表达如下:

《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

下面逐步说明拙见。
 
欢迎先生详解
 
《内经》的体系和方法
-作者研究《内经》的最后见解

金栋按天人相应,《汉典》云:“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辩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体系,《汉典》云:“若干有关事物或思想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比类取象,语出《周易》,是易学五行学说的一个重大研究方法。即按照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与形态,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无形的项目之中,借以阐述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的生理、病理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对这种事物属性的归纳方法,称为比类取象。(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谓之“语出《周易》”,然未见有此“比类取象”之语,当为受《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等之启发,后人给予提炼为“比类取象”者,亦名“取象比类”。

潘毅《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象之篇》:“这里,类为类别,反应属性;比为比附、比喻、类比、模拟;取象、立象为取观察事物的形象或征象,甚至意象;比类则是将‘象’作比较而归类。
取象的目的是为什么呢?是为了比类!
而比类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推断同象、类象、拟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说明其作用原理,甚至进一步印证所取象的应用合理性!”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同人》:“《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易•同人》:“《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注云:“天体在上,而火炎上,同人之义也。君子小人,各得所同。”

孔《疏》:“天体在上,火又炎上,取其性同,故云‘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者,族,聚也。言君子法此同人,以类而聚也。‘辨物’谓分辨事物,各同其党,使自相同,不间杂也。”
 
一、理论体系和逻辑起点

任何理论体系都是一个逻辑体系。

金栋按:逻辑,《汉典》云:“一门研究思维和论证有效性的规范和准则的科学,传统上包括定义、分类和正确使用词项的原则,正确云谓的原则,以及推理和论证的原则。”
 
理论体系都要有逻辑起点,即该体系推理的出发点。起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或更多。

逻辑起点是什么意思呢?

据我所知,对这个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定型于黑格尔。

金栋按: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创立欧洲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同一论(亦称“思有同一说”)、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以及发展过程的正反合三段式。认为思维和存在统一于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一独立主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与基础,它的辩证发展经历了逻辑、自然、精神三个阶段。他的哲学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因而相应地由逻辑学、自然哲学与精神哲学三个部分组成。逻辑学是“研究观念(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将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当作思维的规律而加以阐明,在概念的辩证法中,他猜测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自然哲学是“研究观念他在或外在化的科学”,他以幻想代替事实,发表了一些错误理论,但也提出了合理的思想。精神哲学是“研究观念由他在恢复到自身的科学”,他提出了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并试图找出贯串在历史各方面的发展线索。……恩格斯指出:黑格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62页)。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的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他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演讲录》、《历史哲学》、《美学》、《宗教哲学》等。(《辞海》)

他认为,逻辑起点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点。

①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②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的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③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这种看法有助于人们理解或把握一些很成功的体系。
 
比如,《资本论》就是从商品这个政治经济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论证。商品与马克思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起点也确实相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发展也确实都包含在商品这个胚芽之中。

金栋按:《资本论》,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成果和最重要的著作。共3卷。第1卷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第2卷论述资本的流通过程;第3卷阐述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在这本巨著中,运用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资本论》的主要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两个在根本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辞海》)
 
不过,不是所有的理论体系都像《资本论》这样。

比如,《物种起源》这个非常成功的体系,就不是从讨论物种等生物学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开始的。

金栋按:《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全称《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论述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859年11月24日。

19世纪最具争议的著作,观点大多数为科学界普遍接受。达尔文首次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环球科学考察中积累的资料,达尔文试图证明物种的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天择)和人工选择(人择)的方式实现的。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其他两个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百度百科)

达尔文在书中一开始就列举了生物进化论发展史和要点,而后才是从各个方面举了众多例子证明他的学说。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5-13 16:59 编辑

于是,一个理论体系亦可以它的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

这就是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中国思想史上也有众多的类似体系。

如性善论、性恶论、道学(理学)和心学都各成体系。

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不同学派,也都是因为他们的最后结论不同。

光学史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无疑可以看作最简单却很典型的例子。

本文考察《内经》体系,主要根据关于逻辑起点的第二种看法。

这样考察更容易一下子抓住一个理论体系的要害。

金栋按:赵先生使用了“最后结论或基本观念为逻辑起点”,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如果再补充一点的话,就是如赵先生所说,“《内经》的最高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二、《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

《内经》是古人探讨“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1]的学问。它的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些问题做的论证或推演。

众所周知,《内经》体系中,有以下四个自然哲学理论。

即:①阴阳学说②五行学说③天人相应学说④气和气化学说。

它们都应该看作《内经》体系的逻辑起点。只是,无论从《内经》的超硬核还是从她据以推出的硬核来看,天人相应都更加重要。

金栋按: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高校教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具体到中医的脏腑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即是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升、降、出、入。
 
上举四个自然哲学理论中,前三者纯属于“理”或“道”,第四者既包括“器”,也包括道。“理”和“道”-规律,是形而上的。“器”是形而下的。“器”由“气”组成,故“气”的本意虽然指无形(肉眼不可见或不能宏观描述的意思)的物质,却是形而下的。

① 古代学者关于气是形而下的明确论述如下:

人称黑格尔的朱熹认为:“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一)•理气上》中华书局,北京,1986第1版3页)又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气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朱子文集•五十八卷•五页》,转引自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新1版903页)

张载《正蒙•乾称篇第十七》说:“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

金栋按:《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疏》:“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即道(规律)是无形的,器是有形的。“器”由“气”组成,这是因为“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高校教材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朱熹言“形而上”之或“道”或“理”者,乃太极也;“形而下”之“气”者,乃阴阳二气也。可参看《朱子语类》等朱熹相关著作。
 
按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者的看法,不能“离气言理”,也就是现代唯物主义哲学说的“没有脱离物质的规律”。

所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就是关于气的理。不过,综看《内经》体系,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大都为论证天人相应所用。换言之,天人相应的理论统帅作用更明显。

比如,《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但又说:“夫言人之阴阳……以应天之阴阳也。”[3]

于是,古人据以进行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 (金栋按:此四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阴阳系日月》与《太素•卷五•阴阳合篇》作“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推与离,数与散,《素问补识》认为“皆因形似而误。”) 的推演。自然,这些推演无不是天人相应的。
 
至于《内经》运用的五行学说,更是认定了天人相应。如: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4]

气化学说受天人相应统帅,《内经》中也有明确表述,即: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5]

金栋按:王冰注:“天以德流,地以气化,德气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之谓也。则假以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四时运行而方成立。……形假物成,故生于地;命惟天赋,故悬于天。德气同归,故谓之人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迫而生者也。’然德者道之用,气者生之母也。人能应四时合气而养生者,天地恒畜养之,故为父母。《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也。’”

所以,《内经》的逻辑起点虽然有四个,最重要的起点却是天人相应。
 
为什么《内经》要以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为逻辑起点呢?

我们且看《礼记》中的一句话:

“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6]

金栋按:这句话见于《礼记•礼运》篇。

孔《疏》:“‘故人者,天地之德’者,天以覆为德,地以载为德,人感覆载而生,是天地之德也。‘阴阳之交’者,阴阳则天地也,据其气谓之阴阳,据其形谓之天地,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二气相交乃生,故云阴阳之交也。‘鬼神之会’者,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故云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秀谓秀异,言人感五行秀异之气,故有仁义礼知信,是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是其气也。‘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是其性也。”

孙希旦《礼记集解》:“愚谓天地之德以理言,阴阳、鬼神、五行以气言。人兼此而生,周子所谓‘太极之真,二五之静,妙合而凝’也。魂者神之盛,魄者鬼之盛。阴阳之交,指其气之初出于天地者而言;鬼神之会,指其气之已具于人身者而言。天地之生人物,皆予之理以成性,皆赋之气以成形。然以理而言,则其所得于天者,人与物未尝有异;以气而言,则惟人独得其秀,此其所以为万物之灵而能全其性也。”

这里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比《内经》所述更浓缩。
 
人的本质如此,需要用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来论述“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就理所当然了。

这样看来,天人相应等就是那时对人的最本原的抽象。或者说,《内经》体系是以人为逻辑起点。这个起点也大体符合黑格尔的看法。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摒弃了(人为)“鬼神之会”之说。故《内经》作者很清楚其研究的学问属于什么领域。

金栋按:《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内经》对她的天人相应起点,也有很简明的表述。即: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7]}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8]

金栋按:《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和此“四时相副”之“副”,与董仲舒《春秋繁露》之“四时之副”、“人副天数”之“副”相同。副,副本。《灵枢•邪客》篇“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此人(所以)与天地相应者也”,或受“人副天数”类比推演而来。所以赵先生说:“天人相应思想被董仲舒发挥到极致,而董氏的思想正是《内经》成书时的主流思想。”

总之,应该认为,《内经》体系的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天人相应。《内经》体系,主要是天人相应体系。
 
三、《内经》的理论硬核与天人相应

金栋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有‘硬核’、‘超硬核’和它们的外周成分。各门科学的基本的定律、原理和公式,是知识的‘硬核’,并在这个硬核的周围,形成了一个范畴或概念的系统。而在一般科学之上,还有一个由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的‘超硬核’。它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发挥着一般方法论的功能。”

照此观点分析,中医知识结构的“硬核”是什么呢?笔者曾提出:“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这一观点被发展为:“《内经》提供的基本理论即元气-阴阳-五行说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藏象-经络生理学,及以此为中心的病理学、药物学、养生学。”是中医基础理论。因此,应该把“藏象-经络生理学”视作中医基础理论的“硬核”,而“元气”“阴阳”“五行”则是其“超硬核”。与中医相对应,西医知识结构的“硬核”是其解剖生理学,其“超硬核”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第四讲脏腑学说与解剖生理的兼容和抵触》)

《内经》的逻辑起点是它的超硬核-天人相应、阴阳、五行和气化学说等,且天人相应更重要,说明如上。略查其理论硬核,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体系是天人相应的。如:

“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府,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也。”[9]

金栋按: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①五位:即五方,指东、南、中央、西、北。②六律:古代音乐,在校定各乐器音调上,制定十二律吕,此六律指阳律言,是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③十二辰:古人以十二地支纪月,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见丑。④十二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雪。⑤十二经水:指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大河流,是比喻经脉在人身上的流通。⑥十二时:古人以十二地支纪日,就是把一天分作十二个时辰: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中巳时,日中午时,日昳未时,晡时申时,日入酉时,黄昏戌时,人定亥时。”
 
显然,五藏六府、十二经脉这两个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理论硬核,就是天人相应的推演,而且是至今奉行的核心理论。

不但藏府、经脉体系是天人相应的,穴位也是这样。如:

“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穴会,亦应一岁。……孙络之脉……亦三百六十五脉。”[10]

《内经》的九针之说,也是为了合于天道。如:

“九针……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11]

“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12]

“九针者,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13]

金栋按: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五》注:“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天地自然之数也。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太极运行乎其中,阳九之数也。又如四象之位,则老阳一,少阴二,少阳三,老阴四;四象之数,则老阳九,少阴八,少阳七,老阴六。以一二三四,连九八七六,而五居乎中,亦阳九之数也。故以天而言岁,则一岁统四季,一季统九十日,是天数之九也。以地而言位,则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宫,是洛书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则黄钟之数起于九,九而九之,则九九八十一分,以为万事之本,是人事之九也。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有的朋友可能早已发现,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是矛盾的。五脏六腑各联一条经脉,应该是十一经脉,不应该是十二经脉。又,《内经》也不是只有五脏六腑说。莫非,这些矛盾的或不同的说法都是天人相应的吗?

关于为什么《内经》凡总体脏腑只说“五脏六腑”,请参看本书“藏五府六考”一文。从中可以看出,五脏六腑也是典型的天人相应模式。

金栋按:《汉书•律历志》:“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子,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赵先生说:“于是,必然藏五府六。否则,不得天地之中合,民无以受生,即人之生命无所从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