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五、相术-《内经时代》补注

【补注】

⑴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
尧、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者也。文王、周公,三代(夏、商、周)周之王也。仲尼,孔子、孔圣人也。

子弓,杨倞注:“子弓,盖仲弓也。言子者,著其为师也。《汉书•儒林传》馯臂子子弓,江东人,受《易》者也。然馯臂传《易》者外,更无所闻,荀卿论说,常与仲尼相配,必非馯臂也。馯音寒。”
王先谦《荀子集解》:“俞樾曰:杨注‘子弓,盖仲弓’是也。又曰‘言子者,著其为师也’,则恐不然。仲弓称子弓,犹季路称子路耳。子路也,子弓也,其字也。曰季曰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

金栋按:据当代学者桂林榛考证:馯臂子弓,即馯臂子弘,以《史记》为依据,认为系孔子传《易》的二传弟子。
 
附:子弓非孔子弟子仲弓考

(来源:《光明日报》;日期:2010-11-08;徐州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林桂榛)

荀子高度推崇的子弓就是孔子亲炙弟子仲弓,此论为杨倞(唐)、吴莱(元)、汪中(清)、清俞樾等所持,当代学者持此论者亦有数十见。

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考诸史料可知子弓是子弓,仲弓是仲弓,两名实指两人,非指同一人,不可混淆。“仲弓”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仲弓或写作中弓,此是音同形近而误书或通假所致。在孔子的教学圈里他与冉求(字子有)、冉耕(字伯牛)是同宗,故《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冉求是冉雍的“宗族”、冉雍是冉耕的“宗族”。字子有的冉求又称冉有,如同字子我的宰予被称宰我、字子渊的颜回被称颜渊一样;冉有在《论语》中还被尊称为“冉子”,可能是其自己弟子所记。

考《史记》、《家语》等,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三人的年龄递小。史载冉求“少孔子二十九岁”,冉雍的年龄据廖名春2005年的研究论文说当与子路相近且当长于子路(子路小孔子9岁);再据冉求→冉雍→冉耕三人前者属后者“宗族”这种史迹记述方式以及《论语》中冉耕患疾而孔子亲探的事迹,可推定冉雍少于冉耕。有学者据孔子以“犁牛之子骍且角”喻赞仲弓以为伯牛、仲弓或为父子关系,此不然。孔子的冉姓弟子还有冉孺(子鱼)、冉季(子产),其中冉孺少孔子50岁,但两人受业事迹等已不可考。厘清孔子冉姓弟子的身份及身份关系,则冉雍的角色就可以明晰起来。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仲弓被《论语》尊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然实际生活皆窘迫,故东汉徐幹《中论》称此四人为“不得者”。德行仁厚但出身尤卑下的仲弓,《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记其与孔子对话3次,分别是问政、问仁、问子桑伯子,问政则近于500余字的上博楚简《中弓》,另《家语》还记600余字的仲弓向孔子问刑政。《家语》曰:“冉雍,字仲弓,伯牛之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以德行著名。”《史记》曰:“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后汉书》卷三曰:“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这大体是我们目前可考知的仲弓基本情况。

子弓这人在儒家《十三经》里无记述,目前在先秦创作的著述里唯一能读到的就是《荀子》对他的记述,而且这种记述非同小可,因为荀子把子弓拔到了与孔子相提并论的“圣人”位置并以“孔子—子弓”的学术体统来抨击“子思—孟子”之学说体统。在《非十二子》篇,荀子说:“……案饰其辞而祇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弓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以务息十二子之说。”又说:“是圣人之不得势者也,仲尼、子弓是也。”(《非十二子》)“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儒效》)荀子如此推崇子弓,可除《非相》篇“帝尧长,帝舜短;文王长,周公短;仲尼长,子弓短”提到子弓的个子不高或矮小外,对他的详细相貌及家庭出身、生活经历、思想学说等一概未明述,以至两千多年后的今人实在难知晓子弓系何许人。

不幸而万幸的是,《史记》、《汉书》这两部正史记录下了子弓传播孔子易学的重大信息,从而将子弓于中国思想史的贡献、于儒家学说的贡献永录于汉青之上。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曰:“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班固《儒林传》曰:“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子乘授齐田何子装。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司马迁所知的“孔子→瞿→馯臂子弘→矫子庸疵→周子家竖→光子乘羽→田子庄何→王子中同→杨何”之孔易谱系与班固所知的“孔子→商瞿子木→桥庇子庸→馯臂子弓→周醜子家→孙虞子乘→田何子装→王子中同→杨何”之孔易谱系大体相同,唯馯臂氏作子弘或作子弓,且前书为二传,后书为三传。东汉末的《汉纪》传易谱系同《汉书》,显系抄自《汉书》,不录。《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迁父“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则司马迁与孔子易学有嫡传性继承关系,且司马迁早班固近200年,故《史记》所载谱系胜于《汉书》。

在《史记》、《汉书》的谱系里,子弓作子弘正如田何子庄的庄写作装、矫疵子庸的矫疵写作桥庇一样,也正如前述仲弓又写作中弓一样,明显系音同形近的传抄所致,《史记索隐》云:“荀卿子及《汉书》皆云馯臂字子弓,今此独作弘,盖误耳。应劭云子弓是子夏门人。”《史记正义》意又同《史记索隐》所注。据《荀子》、《汉书》、《汉纪》、《风俗通义》等有关子弓的记载,可知馯臂子弘之弘系由弓所讹,正确写法当是馯臂子弓。颜师古注《汉书》曰“馯,姓也,音寒”,则馯臂子弓当是姓馯、名臂、字子弓,此正与荀子连称孔、馯二人的字为仲尼、子弓吻合,与古人名与字有语义相关吻合。至于子弓的老师,则是孔子弟子商瞿子木,鲁国人,姓商,名瞿,字子木,《家语》曰:“商瞿,鲁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岁,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史记》曰:“商瞿,鲁人,字子木,孔子传易于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弓),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

若《史记》的孔易谱系及东汉应劭“子弓,子夏门人”的描述的确无误,则子弓就是孔子易学的第二代传人,且子弓绝不可能是仲弓,因为仲弓的年龄与子路相近而小孔子约10岁左右。《史记》、《家语》记载卜商子夏小孔子44岁,商瞿子木小孔子29岁,故小孔子10来岁的仲弓从学子夏、子木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由此可见,子弓非仲弓,馯臂子弓非冉雍仲弓;馯臂子弓从学过商瞿子木,或还从游过卜商子夏。一般地推测,子弓的年龄当比子木小,或与子夏相当或更小。若子弓年龄比他老师子木小30岁左右,则子弓晚孔子60来年,正与孔子嫡孙子思的年代较相近(荀子晚子思约160年)。又若按《汉书》中子弓为孔易第三代传人的学术谱系(若误则未知是本误或抄误),则子弓为孔子弟子仲弓的说法更为荒诞,仲弓是荀子老师的说法亦为离谱。
 
⑵“昔者卫灵公……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句: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爱好男宠而多猜忌,且因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百度百科)

公孙吕: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之臣,事迹不详。(百度百科)

杨倞注:“面长三尺,广三寸,言其狭而长甚也。鼻目耳虽皆具而相去疏远,所以为异。名动天下,言天下皆知其贤。”

《荀子集解》:“卢文弨曰:案‘焉’字,古多以为发声,如《周礼》‘焉使则介之’、《淮南子》‘天子焉使乘舟’是也。《荀书》或用‘焉’,或用‘案’,或用‘安’,字异语同,皆以为发声。”
 
⑶“楚之孙叔敖……而以楚霸”句:杨倞注:“杜元凯云:‘期思,楚邑名,今弋阳期思县。鄙人,郊野之人也。’突,谓短发可凌突人者,故《庄子》说赵剑士蓬头突鬓。长左,左脚长也。轩较之下,而以楚霸,言修文德,不劳甲兵远征伐也。《说文》云:‘轩,曲輈也。’郑注《考工记》云:‘较,两輢(倚yi)上出式者。’《诗》曰:‘倚重较兮。’”

孙叔敖(áo)(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名敖,字孙叔,华夏族,楚国期思县潘乡(今河南省淮滨县)人。

据今2600多年。楚国贵族蒍贾遭陷害,幸有忠臣相助,其子蒍敖与母亲避难于现在的河南省淮滨县,改名孙叔敖。遇恩公收留,并将毕生学识倾囊相授。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历时三载,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孙叔敖受楚庄王赏识,开始辅佐庄王治理国家。

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因出色的治水、治国、军事才能,孙叔敖后官拜令尹(宰相),辅佐庄王独霸南方,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国家。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百度百科)

金栋按:孙叔敖,春秋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蒍氏,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楚庄王时官令尹。为政注重法制,任用贤能。曾在邲(bi)之战中率军大败晋军。又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开凿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蓄水灌田。(《辞海》)
 
⑷“叶公子高……仁义功名善于后世”句:杨倞注:“叶公,楚大夫沈尹戌之子,食邑于叶,名诸梁,字子高。楚僭称王,其大夫称公,白公亦是也。微,细也。叶音摄。……白公,楚太子建之子,平王之孙。子西,楚平王长庶子公子申。子期,亦平王之公子结。”《荀子集解》:“郝懿行曰:白公之乱,子高入国门不介胄,盖由微小短瘠、行不胜衣故耳。……王引之曰:‘善’字文义不明,疑‘著’字之讹。隶书‘著’字或作‘着’,形与‘善’相似。”

金栋按:成语有叶公好龙,即指此叶公子高。见刘向《新序•杂事》。叶,旧读摄(she)。

令尹:《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战国时楚国沿置,相当于相国。秦末在旧楚国境内起义的农民军中沿用此官名。”

司马:《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官名。西周始置。与司徒、司工并称‘三有司’。掌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或八师出征。……诸侯国与卿大夫也都设有‘三有司’。春秋时诸侯多设置,宋有大司马、少司马。楚有大司马、左右司马,其职位仅次于令尹。卿大夫也有司马或马正,为武职。战国时魏、燕有司马、楚有左右司马。后世自汉至元均有此官名,其情形则极为复杂。”
 
⑸故事不揣长,不揳大,不权轻重,亦将志乎尔:杨倞注:“揳与絜同,约也。谓约计其大小也。絜,互结反。《庄子》:‘匠石见栎社树,絜之百围。’权,称也。轻重,体之轻重也。言不论形状长短、大小。肥瘠,唯在志意修饬耳。”

《荀子集解》:“卢文弨曰:案注以‘志意’二字训‘志’字,增一字成文耳。宋本作‘亦将志乎心尔’,‘心’字衍。先谦案:《广雅•释言》:‘将,且也。’此承上文,言古之闻人不以相论,故事不揣絜长大轻重,亦且有志于彼数圣贤也。杨注非。”
 
金栋按:下面转引新浪博客赵又春先生对本段的解释:

这段话不过是又举出许多历史名人的实例,说明人的长相与事业成就,也即同遭遇的吉凶祸福没有关系,并无深意,也无难字,我就照抄一个注家的的译文来代替解读吧:“据说帝尧个子高,帝舜个子矮;周文王个子高,周公旦个子矮;孔子个子高;冉雍个子矮。从前,卫灵公有个臣子叫公孙吕,身高七尺,脸长三尺,额宽三寸,但鼻子、眼睛、耳朵都具备,而他的名声哄动天下。楚国的孙叔敖,是期思地方的乡下人,发短而顶秃,左手长,站在轩车上身子还在车箱的横木之下,但他却使楚国称霸诸侯。叶公子高,弱小矮瘦,走路时好像撑不住自己的衣服似的,但是白公胜作乱的时候,令尹子西、司马子期都死在白公手中,他却领兵入楚,杀掉白公,安定楚国,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似的一样容易,他的仁义功名被后人所赞美。所以对于士人,不是去测量个子的高矮,不是去围量身材的大小,不是去称量身体的轻重,而只能看他的志向。高矮、大小、美丑等形体相貌方面,哪能用来评判人呢?
 
相与医当然有关系,与命运仕途的联系虽不可尽信.但相者是根据其身健康状况的延伸推理.面部所能荣者亦脉也。如印堂发暗说明某人长期气逆满于肺.病气较重.当然不会有好运.
 
相与医当然有关系,与命运仕途的联系虽不可尽信.但相者是根据其身健康状况的延伸推理.面部所能荣者亦脉也。

中医之望诊(神、色、形、态)-即医学相术。
 
【原文】且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⑴;仲尼之状,面如蒙倛⑵;周公之状,身如断菑⑶;皋陶之状,色如削瓜⑷;闳夭之状,面无见肤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⑹;伊尹之状,面无须麋⑺;禹跳汤偏⑻。尧舜参牟子⑼。从者将论志意,比类文学邪⑽?直将差长短,辨美恶,而相其傲邪⑽?
 
【补注】

⑴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
:杨倞注:“徐,国名,僭称王,其状偃仰而不能俯,故谓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诛之。瞻马,言不能俯视细物,远望才见马。《尸子》曰‘徐偃王有筋而无骨’也。”

徐偃王,相传为西周穆王时徐国国君。

金栋按:《尸子》:“徐偃王好怪,没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者,多列于庭。”
 
⑵仲尼之状,面如蒙倛:杨倞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子虚赋》曰:‘蒙公先驱。’韩侍郎云:‘四目为方相,两目为倛。’倛音欺。《慎子》曰:‘毛蔷、西施,天下之至姣也,衣之以皮倛,则见之者皆走也。’”

蒙倛,《辞源•艹部》:“古人设以驱疫的神像。四眼者为方相,两眼者为蒙倛。傩祭、送葬都用蒙倛。《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金栋按:《尸子》:“人之欲见毛嫱、西施者,美其面也。”毛嫱,古代美女名。《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西施,春秋时越国美人。
 
⑶周公之状,身如断菑:杨倞注:“《尔雅》云:‘木立死曰椔。’椔与甾同。”《荀子集解》:“郝懿行曰:《皇矣》诗传:‘木立死曰菑。’菑者,直立之貌。周公背伛,或曰韤(音袜wa)偻,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断菑矣。”

断菑,《辞源•斤部》:“直立而枯死的端木。《荀子•非相》:‘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金栋按:周公,西周初重要政治人物。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助武王灭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其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侯,并营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又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士》、《立政》等篇。(《辞海》)
 
⑷皋陶之状,色如削瓜:杨倞注:“如削皮之瓜,青绿色。”

金栋按:皋陶,亦作“咎繇”。传说中东夷族的首领。偃姓。相传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后被禹选为继承人,早死未继位。春秋时英、六等国之君即其后裔。(《辞海》)
 
⑸闳夭之状,面无见肤:杨倞注:“闳夭,文王臣,在十乱之中。言多鬓髯蔽其肤也。”

金栋按:闳夭,西周初大臣,闳氏,名夭。与散宜生、太颠等同辅周文王。(《辞海》)
 
⑹傅说之状,身如植鳍(qi):杨倞注:“植,立也。如鱼之立也。”《荀子集解》:“郝懿行曰:鳍在鱼之背,立而上见,驼背人似之。然则傅说亦背偻欤?”

傅说(月yue):《辞源•人部》:“说(yue)。㈠殷相。相传说曾筑于傅崖之野,武丁访得,举以为相,出现殷中兴的局面。因得说于傅崖,故命为傅姓,号傅说。参阅《书•说命》、《楚辞•离骚》、《吕氏春秋•求人》、《史记•殷纪》。”
 
⑺伊尹之状,面无须麋:杨倞注:“麋与眉同。”

金栋按: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传为家奴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以“小臣”,后任以国政,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君。仲壬死后,太甲继位,因不遵汤法,不理国政,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接回复位。至沃丁时卒。一说仲壬死后,太甲当立,他篡位自立,放逐太甲。七年后,太甲潜归,杀之。(《辞海》)
 
⑻禹跳、汤偏:杨倞注:“《尸子》曰:‘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郑注《尚书大传》:‘汤半体枯。’《吕氏春秋》曰:‘禹通水浚川,颜色黧黑,步不相过。’”

禹跳:即跛足而行,指瘸腿、瘸子。亦名禹步,指夏禹是个瘸子,或因患偏枯之病而行走不便。

汤偏:指“汤半体枯”,商汤患偏枯病,即半身不遂。偏,偏枯也。

金栋按:杨倞所引《尸子》之语与今本《尸子》文字稍有差异。引如下。

今本《尸子•卷下•散见诸书文汇辑•四二》(朱海雷撰,战国尸佼著、清汪继培辑.《诸子译注丛书•尸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页-61):“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生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如此说来,夏禹、商汤,皆患有偏枯之病矣。

又按:禹,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夏代建立者。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国家门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继位。传曾铸造九鼎。又传曾克平三苗之乱。其子启继位,确立君主世袭的制度。(《辞海》)

汤,即商汤。亦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太乙”,又称“高祖乙”。名履。商朝建立者。建都于亳(今地有河南商丘、山东曹县、河南偃师三说)。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钟虺为辅佐,陆续功灭临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东北),夏的联盟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等国,经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强国。后一举灭夏。(《辞海》)
 
⑼尧、舜参牟子:杨倞注:“牟与眸同。参眸子,谓有二瞳之相参也。《史记》曰:‘舜目重瞳。’重瞳,盖尧亦然。《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当时传闻,今书传亦难尽详救所出也。”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史记集解》:“《尸子》曰:‘舜两眸子,是谓重瞳。’”

重瞳:《辞源•里部》:“谓目有二瞳子。《史记•项羽纪赞》:‘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亦以指皇帝。”

金栋按: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咨询四岳,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考核三年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由舜继位,史称“禅让”。一说尧到了晚年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辞海》)

舜,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一作妫(归gui)姓,号有虞氏,明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驩兜、三苗、鲧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他为禹所放逐,死于南方的苍梧。(《辞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