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匮学习笔记---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续)

道学术药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3/19
帖子
8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70
8,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1斤 茯苓3两
9,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
当归 黄芩 芍药 芎藭个1斤 白术半斤 ---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苦疾,产后百病,悉主之。
王老摘要:养血健脾,清化湿热。用归、芎、芍,重视调理肝血,对脾来说,用黄芩、白术,既要解决热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健脾运防止湿盛,湿与热合。本方对后世的重大影响,叫做黄芩和白术是安胎之圣药。黄芩的用法,叫做“胎前易热,产后易虚”,这就是说妊娠期间,她容易出现湿热。
两方药味与比例:
当归散 当归16 芍药16 川芎16 白术8 黄芩16
当归芍药散 当归3 芍药16 川芎8 白术4 茯苓4 泽泻8
前四味药味相同,比例不同;后面的,前方黄芩清热,后方苓、泽利水。
当归散,我虽不用于妊娠,但既说“常服”,又说“产后百病”,提示方药配比平和易用,甚至可以视为妇科保健方剂。而当归芍药散,就没有这样的论述,反证这不是久服之方,是对证用药方剂。白术、黄芩安胎之圣药,自小就听说,以前也随意加入妊娠期病症。“胎前易热,产后易虚”,也是老套语,今见方后注有“产后百病,悉主之。”一句,既然产后也用此方,则这种解释用在这里,就有点儿自相矛盾,好在两个“易”字有回旋余地,也不算错。
这两个方剂,提示了女子以肝为主,产科养肝血以安胎,健脾以谷养胎的重要意义。对肝脾发病的密切相关,肝脾同调的临床价值,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10,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 芎藭 蜀椒去汗 牡蛎各3分
右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藭;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王老讲,本方健脾温中,除湿安胎,侧重于寒湿。
本方虽不用,可以看看方后注,苦痛,疼痛明显,没有说哪里痛,加芍药,应该是腹痛吧。心下毒痛,疼痛剧烈,加重川芎,辛温,血分之气药。心烦吐痛,在蜀椒辛热基础上,加辛热辛温的细辛、半夏。原方用酒是温性行药,吐痛者更换酸浆水送服,是反佐清凉。再不行,则用小麦汁、大麦粥,甘养。这么复杂的用法,显然来自扎实的临床实践经验!
寒?
辛温药物的这些用法,提示当时即使妊娠,有寒湿病机的病症也并不少见?所以我觉得无论伤寒杂病,这个“寒”字,果然了得!寒,何其多也?有的从仲景书只是以风寒为病示例来解释;有的从运气推算,当时正值大的气候周期以寒水为主解释;有的从仲景学术特点解释。
从我记事起到现在所经历的50年的大环境变化来看,寒、水渐减,温、燥日增,虽然这50年变化较之以往剧烈的多,然而1800年也太长了,应该是那时确实寒水为病者多?就个人经历看,大环境、居住条件、饮食结构、劳动强度、娱乐嗜好等等多方面都是增温燥,减寒水的趋势。
也有的认为现代寒病更多,正是“火神”“扶阳”当运之时,不清楚,无话可说。但是,寒热燥湿,阴阳气血,分则为二,合则为一,也不是这么简单划分的,可见认识伤寒杂病论中的这个“寒”字,不是广义、狭义那么简单?
11,妇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当刺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原注:见玉函)
《语译》:伤胎:系“伤寒”之误,因为经文中并没有伤胎的症状。怀身七月,---此心气实:为自注法。 《脉经》:妇人怀胎,一月之时足厥阴脉养,二月足少阳脉养,---七月手太阴脉养,---十月足太阳脉养,诸阴阳各养三十日活儿。---又劳宫、关元二穴,刺之可能落胎,不可妄刺。因本条文义未详,或有错简,附记于此,以备参考。
《脉经》作者王叔和,其时去仲景不远,有的考证为仲景私淑弟子,甚至是亲传弟子(郝老讲稿)。对于这些不易理解,或者有明显错误的内容,注家一般采取“或有错简”来为尊者讳。本条错简与否,我不知道,引这段文字,是想了解古代养胎理论,进而对认识经络有所启示。
对于全书类似问题,引姜春华《伤寒论识义》的一段话:
---不过其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条文,难以弄清的字句。可能因为一是汉代医学水平不可能一点不错;二是仲景当日收载了以前传统的东西;三是由于后人的增改,我们把这些少数不可理解或有问题的东西不加穿凿附会,把它指出来供大家认识。---比如太阳病的头项强痛,旧注凡太阳病必见此证,我要问,临床上热病初期见项强者有几人?六经日传一经,见过没有?“逃虚者”说不是病传而是气传,气传有什么为证?既无证据,空言何益?像这些问题,可以端正态度,把它提出来,不能将错就错,因循古说。---个人认为《伤寒论》是一部实用的书,我们学习它,不是玩古董,也不是读《圣经》,而是“古为今用”,要扩大、提高它的作用,张仲景将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与临床实践具体地结合,写下了这部书,---我们如果用提高的哲学,提高的认识来学习和运用《伤寒论》,我相信我们便不是《伤寒论》的奴隶,而是《伤寒论》这一宝贵遗产的主人。
我倾向姜春华的态度,加一句话,先做奴隶,后坐主人。
 
由版主最后编辑:
正是,头项强痛有几人,反而是流鼻子最常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