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夫六府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自本条开始论下利。
《语译》:六腑的气本是主表、主向外的,如果六腑的阳气微绝,不能敷布于外,就会发生手足寒冷,并感觉有气上冲,两脚挛缩等现象;五脏的气本是主里的,如果脏气不温于里,就会发生难以控制的腹泻,泻得厉害的,甚至手足麻痹不仁。
六腑主表属阳,所以六腑气绝就出现阳虚生外寒的症状;五脏主里属阴,所以五脏气绝就发生阴津不足而里虚寒的症状。
《谭注》:---业师孙鼎宜说:“气绝,系隔绝不通,非脱绝之谓”,宜参。下利,包括泄泻与滞下而言,凡泄泻或滞下太甚,均足伤阴,阴液耗伤过多,则阳也随之而虚,因而出现手足厥冷,麻痹不仁,脚缩蜷卧等重证,宜理中四逆辈,大剂温补回阳为治。
2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2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27,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29,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此六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不学。
前学伤寒,不得要领,知难而退;后学方证,对号入座,似懂非懂。
伤寒多死证,论曰: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辩证,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在仲景晚年,以其医圣之才,伤寒下利与杂病下利,即使不延误、不误治,死亡率可能还是很高的?
本篇下利,王老认为包括痢疾和泄泻。我仅凭想象,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是以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种,也可能下利只是某种疾病的消化道症状或者合并症。可能包括了现代可见或已经绝迹的多种严重病种,而不仅限于消化道疾病范围?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谭注》:本条论述下利湿气偏胜的治法。 下利气者,是指下利之由于湿气偏胜而言。《内经》说:湿胜则濡泄,故当利其小便,可用五苓散治之,使湿气去则濡泄自止,此即喻嘉言所谓“急开支河”的道理。 本条注家多作气利解。按气利由于气滞不行者,则宜理气导滞;由于气虚不固者,则宜温涩固肠;由于中气不足者,则宜补中益气;均不当利其小便。唯湿胜濡泄,采用“急开支河” 的治法。
《何注》:---是湿热郁滞肠道,气机不得宣通,小便亦多不利。---气利所下的气是臭秽异常的,便出物也粘稠,象这种气利是由于气滞积浊较重而不宣通,故采用下法、通利法均可。
王老,认为是湿滞气利。脾运失司,湿滞气阻,湿无出路,应该有肠鸣、腹胀、小便不利。和前面提到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属于“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治法。
下利气,问题出在这个“气”字上。几家解释为在腹泻的同时伴有矢气、放屁,就叫做“下利气”或者“气利”。我们只能从今天的临床来理解,病人极少提到腹泻的同时放屁,至少我没有这样问过:“你在拉稀时是否同时放屁”?就个人体验说,腹泻早期可以是拉稀同时放屁,腹泻几次后,有时腹中急痛,赶紧上厕所,蹲下后只有很少量稀便,频频矢气后腹中急着要大便的感觉缓解。当然,这不是仲景时代的疾病,也不是利小便法的适应证。
所以只能从利小便法来推测,这个下利气是什么证候,才有了湿邪、湿气、湿热、滞气等解释,才有小便不利的补充。条文仅提下利气,可见这是主症,特征性症状,或者是一种我不知道的病种?
谭氏校勘:下利气,《脉经》作“热”字。 下利热者,利其小便,更不好理解。但也提示本条或许文字本身有问题?谭氏以湿气偏胜,何氏更带出下法,王老涉及大便反快,即如三家所讲,用利其小便为主法来治疗下利气,今天的临床实际如何?可疑!
3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语译》:腹泻,大便中都是些不消化的东西,不应当用发表药治疗,否则误汗后,徒伤体表的阳气,使腹中阴寒更甚而致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5,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上四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心典》: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甘、芍,则兼固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四条,并见于《伤寒论-可下篇》。
在基层临床,凭我的学识,是不准备用大承气汤的下法来治疗下利的。
谭氏释义摘要:
37,泄泻之证,三部脉皆如常,按之心下坚,则里气未虚,中有实物可知,---。
38,脉迟而滑,主气滞宿食的实证,实邪未去,则利未欲止,---。
39,脉反滑者,为里有宿食,宿食当去,---。
---可见泄泻之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不可一概以止泄为能事,---。
40,---下利有因余邪未尽瘥后复发的,但不必拘于年月日时;其治法一般多用温药下之,如备急丸、温脾汤之类,亦不必拘于寒下的大承气汤;临床时,总宜根据具体病情,斟酌选用为是。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当今之世,只要是下利,有谵语,不就不会用小承气汤治疗。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1斤,一半剉,一半筛末, 干姜1两 粳米1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
《谭注》:本条论述虚寒久痢,滑脱不禁的证治。 下利便脓血,这里系指虚寒久痢,滑脱不禁者而言,与热痢下重者不同,故宜桃花汤:赤石脂固脱止血,干姜温中散寒,粳米补虚安中以主治之。 ---必系久痢失治,或治疗不当所致,所下脓血,必暗而不鲜,脉象必微细而弱,并有舌苔淡白,精神萎靡,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等证,才可用温中固脱的桃花汤治疗。
学本方,一是虽便脓血,有可用干姜温热之证候;二是赤石脂的汤、散并用法;三是配粳米之缓解干姜的刺激性,保护肠胃粘膜的用意。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2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3两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谭注》:本条论述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的证治。 热利下重,这里是指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而言,与虚寒久痢,滑脱不禁者不同;白头翁汤,功能清热除湿,坚阴止痢,故主治之。 本条的湿热痢疾,所下脓血,色必鲜红,脉必弦数,此外必有口渴、尿赤、肛门灼热等证,故用白头翁汤之苦以除湿,寒以清热主治之,与上条虚寒久痢之用桃花汤温涩者适成对比。
问题:苦寒坚阴的“阴”,指什么?阴血?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何注》:这条是讲下利后虚烦的证治。 下利之后,病人感到烦躁,按其心下部位,却是濡软的,这是利后遗热于胸中所致。这种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故而出现烦躁;但这种烦躁并非实热,却是虚热致烦。何以见得呢?因为按在心下部软而不硬,即可证明是虚烦,治疗这种利后的虚烦,宜用栀子豉汤。 方后说“得吐则止”,意即服用后得吐病即愈,但照我们临床体会,栀子豉汤服用后很少有致吐的。本方是一种轻剂。下利之后,肠里的宿垢已解除了,胃中遗热未净而致虚烦,此方是能得清泄之功的。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何注》:这条是讲下利以致阴盛格阳的证治。 病人下利,完谷不化导致下焦火衰,中焦虚寒,证见里寒外热。所谓里寒必见脉微欲绝,泻下物不臭;所谓外热必是假热,是因为阴盛格阳于外。故身虽热,且见汗出,但手足厥冷,这均说明阳气不能温运四肢之故,其汗出乃虚汗,且淋漓不断,故当以通脉四逆汤治疗。
附子温下焦治肾阳虚损,重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使水谷得以运化,从而使脉通厥回,又恐姜附力量过猛,故用甘草缓和,而共奏回阳通脉之功。
四逆汤 生附子1枚干姜1两半炙甘草2两
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大者1枚 干姜3两,强人可4两炙甘草2两
46,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3两 (原注:疑非仲景方)
《谭注》:这里所说的下利,指赤白痢疾而言。“肺痛”临床上实所未见,肺胀本身并无痛觉,当是“腹痛”之误,而腹痛则为痢疾常有的见证。《本草经》说:紫参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配甘草以缓痛,故主治之。
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10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谭注》:本条论述气虚久利的治疗。 气利,指气虚久痢,气体与粘液杂下如蟹渤者而言,与前第31条下利有湿气,当利其小便者不同。诃梨勒散功能收敛固脱,又用粥饮和服,籍收安中补虚之效,故主治之。 诃梨勒即诃子,味苦性涩,宜煨熟用,功似罂粟壳而无毒,较石榴皮则力大,若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其效更著;亦治直肠及子宫脱垂。
《何注》:下利病人如果所下的物不粘稠,所下的矢气不秽臭,那么这是气陷肠滑,则以固肠涩便为宜,诃梨勒散可以适用。 程林说:“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知诃梨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者得诸虚,故用诃梨勒温涩之剂也。”这段说法,对如何用诃梨勒治气利,讲的比较明白。与上第31条“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不同。
个人体验,里急后重,是蹲下大便时,已经没有东西可拉了,但是刚刚站起来,又觉得肛门坠胀,似乎没有便净要大便,再蹲下,又拉不出东西来。
何氏的意思,大便粘稠污秽而后重属实,大便不粘稠,矢气不臭,或者便少气多而下坠后重,属虚,本方适应于后者。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3两 桂枝2两 大枣12枚 半夏半升
《谭注》:---可知此本系仲景方,而为《金匮》原本所阙遗者。此方即本篇前第11条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芍药、甘草、生姜,加人参、桂枝、干姜,故其主治亦同。现《伤寒论》通行本载有治疗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的黄芩汤,仅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四味,与此方不同,可对照参看。
王老方证: ()数字内为条文编号
呕吐:
虚寒呕吐┬虚寒胃反──-大半夏汤──--补脾和胃,降逆止呕(16)
│肝胃虚寒──-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08、09)
└阴盛格阳──-四逆汤──-温阳救逆(14)
湿热呕吐┬胃肠湿热──-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17)
│热郁少阳──-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15)
└热利兼呕──-黄芩加半夏干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11)
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10)
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12)
│寒邪内盛──-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20)
│寒饮搏结胸胃-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21)
│呕后调理──-猪苓散──-健脾利水(13)
└饮阻气逆,呕渴并见─茯苓泽泻汤─通阳化饮,健脾和胃(18)
哕:
胃寒气滞──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22)
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和胃降逆(23)
下利:
下利属实┬--大承气汤──---攻下里实,通腑泄热(37─40)
└--小承气汤──---攻下热结(41)
热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利(43)
下利虚烦──栀子豉汤──---清其邪热,解郁除烦(44)
虚寒下利┬兼表证┬先用四逆汤──-温里┐先温其里(14)
│ └后用桂枝汤──-解表┘乃攻救表
└便脓血──--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42)
虚寒性肠滑气利──-诃梨勒散──--涩肠固脱止痢(47)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45)
自本条开始论下利。
《语译》:六腑的气本是主表、主向外的,如果六腑的阳气微绝,不能敷布于外,就会发生手足寒冷,并感觉有气上冲,两脚挛缩等现象;五脏的气本是主里的,如果脏气不温于里,就会发生难以控制的腹泻,泻得厉害的,甚至手足麻痹不仁。
六腑主表属阳,所以六腑气绝就出现阳虚生外寒的症状;五脏主里属阴,所以五脏气绝就发生阴津不足而里虚寒的症状。
《谭注》:---业师孙鼎宜说:“气绝,系隔绝不通,非脱绝之谓”,宜参。下利,包括泄泻与滞下而言,凡泄泻或滞下太甚,均足伤阴,阴液耗伤过多,则阳也随之而虚,因而出现手足厥冷,麻痹不仁,脚缩蜷卧等重证,宜理中四逆辈,大剂温补回阳为治。
25,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26,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27,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28,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29,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30,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自愈。
此六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不学。
前学伤寒,不得要领,知难而退;后学方证,对号入座,似懂非懂。
伤寒多死证,论曰: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辩证,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在仲景晚年,以其医圣之才,伤寒下利与杂病下利,即使不延误、不误治,死亡率可能还是很高的?
本篇下利,王老认为包括痢疾和泄泻。我仅凭想象,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是以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病种,也可能下利只是某种疾病的消化道症状或者合并症。可能包括了现代可见或已经绝迹的多种严重病种,而不仅限于消化道疾病范围?
3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谭注》:本条论述下利湿气偏胜的治法。 下利气者,是指下利之由于湿气偏胜而言。《内经》说:湿胜则濡泄,故当利其小便,可用五苓散治之,使湿气去则濡泄自止,此即喻嘉言所谓“急开支河”的道理。 本条注家多作气利解。按气利由于气滞不行者,则宜理气导滞;由于气虚不固者,则宜温涩固肠;由于中气不足者,则宜补中益气;均不当利其小便。唯湿胜濡泄,采用“急开支河” 的治法。
《何注》:---是湿热郁滞肠道,气机不得宣通,小便亦多不利。---气利所下的气是臭秽异常的,便出物也粘稠,象这种气利是由于气滞积浊较重而不宣通,故采用下法、通利法均可。
王老,认为是湿滞气利。脾运失司,湿滞气阻,湿无出路,应该有肠鸣、腹胀、小便不利。和前面提到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属于“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治法。
下利气,问题出在这个“气”字上。几家解释为在腹泻的同时伴有矢气、放屁,就叫做“下利气”或者“气利”。我们只能从今天的临床来理解,病人极少提到腹泻的同时放屁,至少我没有这样问过:“你在拉稀时是否同时放屁”?就个人体验说,腹泻早期可以是拉稀同时放屁,腹泻几次后,有时腹中急痛,赶紧上厕所,蹲下后只有很少量稀便,频频矢气后腹中急着要大便的感觉缓解。当然,这不是仲景时代的疾病,也不是利小便法的适应证。
所以只能从利小便法来推测,这个下利气是什么证候,才有了湿邪、湿气、湿热、滞气等解释,才有小便不利的补充。条文仅提下利气,可见这是主症,特征性症状,或者是一种我不知道的病种?
谭氏校勘:下利气,《脉经》作“热”字。 下利热者,利其小便,更不好理解。但也提示本条或许文字本身有问题?谭氏以湿气偏胜,何氏更带出下法,王老涉及大便反快,即如三家所讲,用利其小便为主法来治疗下利气,今天的临床实际如何?可疑!
32,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33,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语译》:腹泻,大便中都是些不消化的东西,不应当用发表药治疗,否则误汗后,徒伤体表的阳气,使腹中阴寒更甚而致胀满。
34,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热;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35,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上四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36,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心典》: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桂枝有甘、芍,则兼固里于散邪之内,仲景用法之精如此。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四条,并见于《伤寒论-可下篇》。
在基层临床,凭我的学识,是不准备用大承气汤的下法来治疗下利的。
谭氏释义摘要:
37,泄泻之证,三部脉皆如常,按之心下坚,则里气未虚,中有实物可知,---。
38,脉迟而滑,主气滞宿食的实证,实邪未去,则利未欲止,---。
39,脉反滑者,为里有宿食,宿食当去,---。
---可见泄泻之证,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不可一概以止泄为能事,---。
40,---下利有因余邪未尽瘥后复发的,但不必拘于年月日时;其治法一般多用温药下之,如备急丸、温脾汤之类,亦不必拘于寒下的大承气汤;临床时,总宜根据具体病情,斟酌选用为是。
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当今之世,只要是下利,有谵语,不就不会用小承气汤治疗。
42,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赤石脂1斤,一半剉,一半筛末, 干姜1两 粳米1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滓,温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
《谭注》:本条论述虚寒久痢,滑脱不禁的证治。 下利便脓血,这里系指虚寒久痢,滑脱不禁者而言,与热痢下重者不同,故宜桃花汤:赤石脂固脱止血,干姜温中散寒,粳米补虚安中以主治之。 ---必系久痢失治,或治疗不当所致,所下脓血,必暗而不鲜,脉象必微细而弱,并有舌苔淡白,精神萎靡,或四肢不温,腹痛喜按等证,才可用温中固脱的桃花汤治疗。
学本方,一是虽便脓血,有可用干姜温热之证候;二是赤石脂的汤、散并用法;三是配粳米之缓解干姜的刺激性,保护肠胃粘膜的用意。
43,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2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3两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谭注》:本条论述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的证治。 热利下重,这里是指湿热痢疾,里急后重而言,与虚寒久痢,滑脱不禁者不同;白头翁汤,功能清热除湿,坚阴止痢,故主治之。 本条的湿热痢疾,所下脓血,色必鲜红,脉必弦数,此外必有口渴、尿赤、肛门灼热等证,故用白头翁汤之苦以除湿,寒以清热主治之,与上条虚寒久痢之用桃花汤温涩者适成对比。
问题:苦寒坚阴的“阴”,指什么?阴血?
44,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何注》:这条是讲下利后虚烦的证治。 下利之后,病人感到烦躁,按其心下部位,却是濡软的,这是利后遗热于胸中所致。这种热邪不从下减而复上动,故而出现烦躁;但这种烦躁并非实热,却是虚热致烦。何以见得呢?因为按在心下部软而不硬,即可证明是虚烦,治疗这种利后的虚烦,宜用栀子豉汤。 方后说“得吐则止”,意即服用后得吐病即愈,但照我们临床体会,栀子豉汤服用后很少有致吐的。本方是一种轻剂。下利之后,肠里的宿垢已解除了,胃中遗热未净而致虚烦,此方是能得清泄之功的。
45,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此条并见于《伤寒论-厥阴篇》。
《何注》:这条是讲下利以致阴盛格阳的证治。 病人下利,完谷不化导致下焦火衰,中焦虚寒,证见里寒外热。所谓里寒必见脉微欲绝,泻下物不臭;所谓外热必是假热,是因为阴盛格阳于外。故身虽热,且见汗出,但手足厥冷,这均说明阳气不能温运四肢之故,其汗出乃虚汗,且淋漓不断,故当以通脉四逆汤治疗。
附子温下焦治肾阳虚损,重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使水谷得以运化,从而使脉通厥回,又恐姜附力量过猛,故用甘草缓和,而共奏回阳通脉之功。
四逆汤 生附子1枚干姜1两半炙甘草2两
通脉四逆汤 生附子大者1枚 干姜3两,强人可4两炙甘草2两
46,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紫参半斤 甘草3两 (原注:疑非仲景方)
《谭注》:这里所说的下利,指赤白痢疾而言。“肺痛”临床上实所未见,肺胀本身并无痛觉,当是“腹痛”之误,而腹痛则为痢疾常有的见证。《本草经》说:紫参味苦辛寒,主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配甘草以缓痛,故主治之。
47,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诃梨勒10枚,煨 右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原注:疑非仲景方)
《谭注》:本条论述气虚久利的治疗。 气利,指气虚久痢,气体与粘液杂下如蟹渤者而言,与前第31条下利有湿气,当利其小便者不同。诃梨勒散功能收敛固脱,又用粥饮和服,籍收安中补虚之效,故主治之。 诃梨勒即诃子,味苦性涩,宜煨熟用,功似罂粟壳而无毒,较石榴皮则力大,若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其效更著;亦治直肠及子宫脱垂。
《何注》:下利病人如果所下的物不粘稠,所下的矢气不秽臭,那么这是气陷肠滑,则以固肠涩便为宜,诃梨勒散可以适用。 程林说:“杜壬方言气利里急后重,知诃梨勒用以调气,盖有形之伤则便垢而后重,无形之伤则气坠而后重,使肠垢者得诸实,气下坠者得诸虚,故用诃梨勒温涩之剂也。”这段说法,对如何用诃梨勒治气利,讲的比较明白。与上第31条“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不同。
个人体验,里急后重,是蹲下大便时,已经没有东西可拉了,但是刚刚站起来,又觉得肛门坠胀,似乎没有便净要大便,再蹲下,又拉不出东西来。
何氏的意思,大便粘稠污秽而后重属实,大便不粘稠,矢气不臭,或者便少气多而下坠后重,属虚,本方适应于后者。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外台》黄芩汤:治干呕下利。
黄芩 人参 干姜各3两 桂枝2两 大枣12枚 半夏半升
《谭注》:---可知此本系仲景方,而为《金匮》原本所阙遗者。此方即本篇前第11条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去芍药、甘草、生姜,加人参、桂枝、干姜,故其主治亦同。现《伤寒论》通行本载有治疗太阳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的黄芩汤,仅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四味,与此方不同,可对照参看。
王老方证: ()数字内为条文编号
呕吐:
虚寒呕吐┬虚寒胃反──-大半夏汤──--补脾和胃,降逆止呕(16)
│肝胃虚寒──-吴茱萸汤──--散寒降逆,温中补虚(08、09)
└阴盛格阳──-四逆汤──-温阳救逆(14)
湿热呕吐┬胃肠湿热──-大黄甘草汤──泻热去实(17)
│热郁少阳──-小柴胡汤──--疏解清热,和胃降逆(15)
└热利兼呕──-黄芩加半夏干姜汤──清热止利,和胃降逆(11)
寒热错杂──--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10)
饮邪呕吐┬寒饮呕吐──-小半夏汤──--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12)
│寒邪内盛──-半夏干姜散──温中散寒,降逆止呕(20)
│寒饮搏结胸胃-生姜半夏汤──辛散寒饮,开结降逆(21)
│呕后调理──-猪苓散──-健脾利水(13)
└饮阻气逆,呕渴并见─茯苓泽泻汤─通阳化饮,健脾和胃(18)
哕:
胃寒气滞──橘皮汤──-通阳和胃,散寒止哕(22)
胃虚有热──橘皮竹茹汤──补虚清热,和胃降逆(23)
下利:
下利属实┬--大承气汤──---攻下里实,通腑泄热(37─40)
└--小承气汤──---攻下热结(41)
热利──-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血止利(43)
下利虚烦──栀子豉汤──---清其邪热,解郁除烦(44)
虚寒下利┬兼表证┬先用四逆汤──-温里┐先温其里(14)
│ └后用桂枝汤──-解表┘乃攻救表
└便脓血──--桃花汤──-温中涩肠以固脱(42)
虚寒性肠滑气利──-诃梨勒散──--涩肠固脱止痢(47)
寒厥下利,阴盛格阳──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