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付济华中医师漫谈中医

悟道岐黄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8/23
帖子
165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年龄
40
本帖最后由 悟道岐黄 于 2015-3-29 12:52 编辑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自从医圣张仲景提出辨证论治的观念后,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门系统完善的学科。中医辩证是将同一种病(中医概念的病),分为不同的证候,根据不同的证候,应用相适合的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用药,使中医的疗效,比单方、偏方的疗效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辩证论治的出现使中医有了灵魂。
可是现代的中医教育很多初学中医的同志和院校毕业的学生们在中医辩证的道路上走入了误区。自从19世纪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兼容性,中医和西医相互诋毁,针锋相对。由于中医的病名和西医的病名完全不一样,这使得很多中医人乱了阵脚。那些基本功不扎实的中医人,将西医的某一种疾病分为多个不同的证候类型进行治疗,用药处方朝令夕改,莫衷一是,并自以为这就是辨证论治,实则是不知所以的泛谈辩证。
经过付济华中医师多年来对一些名高中医的观察,发现越是老中医用药往往越单一,他们对西医的同一种疾病,都有约定熟成的经验方。在一般中医师看来,老中医这是用死方,不辩证。其实并非如此,他们的经验方其实是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形成的,他们经过很多年的临床摸索发现西医的某一种病其实对应的是中医的某一个证候。经过很多病人的验证,最后他们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方。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民间有一些祖传中医,他们只会看一种病,而且对这一种病始终用同一个方治疗,并且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其实这种所谓的祖传秘方,只不过是他们的祖辈发现了西医的某种疾病刚好对应了中医的某种证候,使用相应的药物取得特殊的疗效,这就成了他们的祖传秘方。其实说白了,中医和西医并没有矛盾和冲突,他们不同的是病名,因此让很多学中医的人迷失了方向。中医的病名其实不是疾病,只是一个症状,比如:头痛、胃痛、腰痛。因为多种疾病可以产生这些症状,所以中医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加以区分,分成不同的证候。而西医则是以疾病的名字来划分。西医的病名对应的不是中医的病名,它对应的而是中医的某一个证候。
下面我来举例说明:咱们拿胃痛来说,这是中医的病名。能够引起胃痛的证候,常见的有: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阻胃、胃阴亏虚,这些证候都可以导致胃痛。西医导致胃痛的疾病也很多,比如: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
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辩证论治和西医辨病论证是如何对应的。
案例一
寒邪犯胃
症状:胃痛暴作,甚则拘急作痛,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香附
寒邪犯胃这个证候,西医临床也比较常见,只是与中医的叫法不同。中医寒邪犯胃描述的这些症状,西医临床医生一看就知道,这是吃了冷饮导致的“胃痉挛”,中医讲寒主收引,其实就是痉挛。中医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现在胃有寒邪,治疗当温胃散寒,理气止痛。用高良姜、香附这些温热的药物。而西医治疗则是用解痉药如:654—2或阿托品,这些药使用后的反应是:口干咽燥,满脸通红。这些药物反应其实在中医看来都是热象,正好可以针对寒邪起到治疗作用。
案例二
饮食伤胃
症状:暴饮暴食后,胃脘疼痛,胀满不消,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或厌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
组方:山楂、六神曲 、半夏 、茯苓 、陈皮、 连翘 、莱菔子 、麦芽 。
饮食伤胃这个证候,我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其实这就是西医讲的“消化不良”,中医和西医用的都是助消化的药,只不过药物不同而已。
由此可见,中医辩证论治和西医辨病论治不但没有冲突 ,而且是不谋而合。大部分的中医证候和西医疾病都可以找到结合点对应起来,只不过是异曲同工。下面我把整个胃痛的中医证候和西医疾病都一一对应起来。
如图所示:

一般的中医遇到其中的某一种疾病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分为中医的六个证候来辩证论。如图所示:

这样的辩证错中复杂,显然是错误的,由于辩证的错误,所制定的治疗方案必然也是错误的。这就是现代中医为什么疗效不好的原因,这使的让中医蒙受“慢郎中”的帽子,这是对中医的奇耻大辱。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我们中医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一味的排斥西医,应该吸收其长处,为我所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同时溶入辨病论治,使中医辨证更为多元化,系统化,这样更有利于中医的健康全面发展。辨病论证将会成为继八纲辨证、脏腑辩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经络辩证之后的又一种全新的辩证方法。这种辩证方法更容易让人理解,它使复杂的中医简单化,让初学中医的同仁,可以迅速掌握,并能有效的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医是我们的民族瑰宝只有靠临床疗效才能重拾夕日风采,让我们一起为中医的复兴而努力奋斗吧。
 
分析得很好,学习了。付老师的帖子很有分量,谢谢!
 
老师的帖子确实有分量,我非临床也看的出,对您的无私分享伸大拇指!唯一遗憾的是不见附图。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取彼之长,为我所用,兼蓄并容,融汇贯通。付老师此言为业医者诤言,此得深思。
 
“民间有一些祖传中医,他们只会看一种病,而且对这一种病始终用同一个方治疗,并且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这就成了他们的祖传秘方”。

祖传民间中医不是只会看一种病,而是对某一种病有一般医生而言有更深入和细致的理解和认识,配伍更合理安排药物,才达到较好的疗效!比如看甲状腺疾病,首先要能全面看会看内科病,才能对甲状腺疾病应心得手的治疗,达到较好的疗效!
 
打扰各位,可否去看看在下的问诊贴给点意见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