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验方秘方 中药秘方精选

治高脂血症秘方

22.1宁脂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太子参、白术各9克,制半夏、陈皮各6克,泽泻、丹参、山楂各9克,玄明粉3克,荷叶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健脾化痰,消积导滞,活血化瘀,降脂减肥。

【方解】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肌,开窍于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输布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然平素饮食失节,过食甘肥之品,久则困扰脾胃,必致运化乏力,输布失职,饮食不化精微所成痰湿,脂肪壅阻,形成驱体肥胖。方中以太子参补益太阴,升清降浊;玄明粉泄利阳明,推陈致新;白术合泽泻以行水渗湿;半夏配陈皮,除痰理气;丹参活血调营;山楂清积行滞;荷叶出污泥而不染,升清阳而减肥。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病、脂肪肝、痰湿型闭经、脂溢性皮炎等。

【疗效】屡试屡验,效果甚佳。



22.2桑椹方

【来源】柏仲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桑椹15克,五味子6克,党参15克,怀山药、丹参各30克,生山楂、泽泻、枳壳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滋肾生精,健脾补气,降浊通络。

【方解】老年性白内障与老年性高脂血症,二者病虽不同,但病机相似。人到更年,肾精始亏,渐而上实下虚,脾胃告惫,精血少承,浊阴内留,晶体先行失泽,继而混浊,目始不明;浊留血液则血流胀腻,输布缓慢;浊滞血管则脉管细窄,宽紧失度,营血失于上濡,相当于现代医学之老年性高脂血及动脉硬化症。治疗养阴益气,健脾生津,泽养睛珠,降浊升清,柔络通脉,以期延缓衰老,治障毓光。方中桑椹甘寒,入心、肝、肾经,益血除热补五脏,益阴生精而明目;又五味子气温味酸,补虚敛肺,益肾涩精,生津止渴,滋润脾胃,抗衰延老;党参甘平,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助运;山药甘平,入脾肺,补脾胃,益肺肾,培补先后天之本;丹参微苦寒,入手少阴、手厥阴二经,活血行气,祛瘀生新,通达脉络;山楂味酸入脾胃经,破气散瘀,化痰涎,现代药理研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枳壳微苦寒,入脾胃经,行气安胃,散痰滞,消胀满;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而不伤阴,渗浊存清。诸药合用,有益肾生精,健脾补气,降浊通络而达抗老驻明之功。

【主治】老年性高脂血症及白内障(初、中期)。

【加减】若兼见肾阳虚、肢体寒冷者,加锁阳;肾阴虚内热者,加黄柏、细生地;脾虚纳少者,加焦山楂、焦白术、焦六曲;血压高者,加桑寄生、槐米;糖尿病患者,加山萸肉、粉葛根。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22.3桂星降脂汤

【来源】白洪龙,《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肉桂、制南星、决明子、蚕蛹、黑大豆皮。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或制成片剂,每服4~6片,日服3~4次,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温化痰湿,养肝祛风。

【方解】方中肉桂辛甘大热,可益火消阴,温补肾阳,行血通脉,温补命门,引火归原。根据临床经验,本品配合很重要,如配辛温药则有祛寒作用,配补气药有补虚作用,配寒凉药有清湿热作用等。本方配以南星,蚕蛹有化痰祛风作用,加决明子清肝明目,故用治痰湿型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

【主治】痰湿型高脂血症。

【疗效】治疗158例,其中胆固醇升高158例,治疗后平均下降58毫克%,有效率为90.5%;甘油三脂升高132例,治疗后平均下降56毫克%,有效率为90.5%,β脂蛋白升高116例,平均下降165毫升%,有效率为83.62%。总有效率为88.08%。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后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



22.4山丹方

【来源】张青宝,《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山楂50克,丹参30克,玄胡索、菊花、红花各15克,麦芽4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消食积,化瘀血,理肝气。

【方解】方用山楂柔肝;玄胡索利气活血;丹参、红花活血化瘀;菊花养肝明目;麦芽消食和胃。山楂动物实验有降脂降压作用。

【主治】高脂血症。

【疗效】治疗51例,结果显效20例(占39.2%);有效18例(占35.3%);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5%。
 
治眩晕秘方

23.1气虚眩晕煎

【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定眩汤

【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主治】以耳源性眩晕、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代表的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发作期。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广郁金10克,陈胆星5克;肝阳亢甚者,加明天麻10克,生石决明(打碎、先煎)15克;络脉瘀甚者,加三七4克(研末;分冲),桑枝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23.3川芎白艽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石决明、泽泻各9克,枣仁12克,刺蒺藜、五味子各9克,细辛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次分服。

【功用】祛风活血,镇静安神。

【方解】方中以川芎、白芷善治头晕头痛;秦艽祛风兼活血;细辛香窜,助芎、芷之功;半夏降逆止呕;钩藤、石决明、蒺藜、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通利小便。诸药配伍为用,用治头风眩晕,有较好疗效。

【主治】眩晕。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23.4清肝汤

【来源】郭士魁,《中医杂志》(2)1986年

【组成】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各12克,磁石30克,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

【方解】方用茺蔚子、白蔟藜、桑寄生、磁石滋阴潜阳;钩藤、野菊花、黄芩、白薇平肝熄风、清利头目;葛根祛风升清,泽泻清利小便;川芎活血通络,载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功。

【主治】眩晕,证属阴虚阳亢者。

【加减】阳亢症状明显,加生龙骨;失眠,加合欢皮,柏子仁;肾阴虚症状明显,加女贞子、川断;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木香。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为满意。



23.5定眩汤

【来源】杨笃权,《陕西中医》(7)1988年

【组成】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平肝定眩,舒颈醒脑。

【方解】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所致。本方系以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方用天麻、钩藤、白芍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丹参、夜交藤养血活血,补肾安神;半复、茯苓降痰浊、健脾胃;全蝎、僵蚕通络活血、平肝熄风。全方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之功效。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疗效】治疗60例,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23.6平肝清晕汤

【来源】张子琳,《张子琳临床经验选辑》

【组成】生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菊花9克,生地12克,龙骨、牡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致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症。脉弦数。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烧者,加丹皮、地骨皮;恶心者,加竹茹、赭石;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食少纳呆者,去生地。

【疗效】屡用屡验。



23.7大黄导瘀汤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大黄15克,红花、桃仁各9克,钩藤15克,白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泻实导瘀,祛风止痛。

【主治】各种疾病临床表现眩晕、头部胀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脉实大等。

【加减】头胀痛剧烈者加川芎、僵蚕、全蝎;后颈麻木或渴者加葛根;呕吐者加姜竹茹;小便赤涩者加滑石;服药后大便畅下,诸症减轻时减少大黄用量,或随症改用他药。

【疗效】屡用皆效。尤以外伤性脑震荡后遗症头昏、头目胀痛、睡眠欠佳等效著。
 
治贫血(虚劳)秘方

24.1益气补血汤

【来源】周信有,《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黄精、山萸肉各20克,女贞子、淫羊藿各15克,巴戟天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龟板30克,鹿角胶9克(烊化),大枣10枚,干地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另外,人参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功用】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方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的血液疾病。西医认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严重贫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脾肾虚损,气血生化无源,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气血生化无源,因致气血虚损不足。故本方的设计,突出增补脾肾,补益气血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内经》“阳生阴长”的理论观点,培补脾肾,补益气血,又当以温阳益气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精、黄芪与补肾助阳之淫羊藿、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胶等作为基本药于疾病之全过程。据临床观察,这类药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这与中医观点是一致的。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则,加入功兼补血与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这类药有改善微循环及清降病损处代谢谢障碍的作用;加入干地黄滋阴补肾凉血,大枣健脾益气。共奏补脾肾,益气血之功。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阴阳气血两虚者。也可用以治疗各种贫血症和化疗后骨髓抑制所出现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可作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剂。

【疗效】多年使用,均获良效。一般服10剂以上即效。

【附记】再生障碍性贫血,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中药也只能改善症状,难以根治。



24.2生血增白汤

【来源】梁贻俊,《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人参10~15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首乌、仙灵脾、菟丝子各20克,肉桂3~6克,枸杞子、女贞子各20克,赤芍30克。

【用法】人参另煎兑服,余药以水900毫升浸泡2小时,用中小火煎40分钟倒出,二煎以水700毫升,煎30分钟倒出,早晚空腹温服各1次,每日1剂。

【功用】补脾肾,养血活血。

【方解】本方以仙灵脾、菟丝子、肉桂为君,温补脾肾之阳气,促其功能旺盛使精化为血;首乌,枸杞子,女贞子为臣、滋补肝肾之阴,益精血,充实肾中阴精;人参、白术为佐,补脾肺之气,以利营卫化生,精血之间转化;当归,赤芍为使,补血活血,将化生之血能迅速运达诸脏。全方根据营出中焦,卫出下焦,精血可以转化的理论而制方剂,仙灵脾、菟丝子、肉桂三药补肾阳;首乌、枸杞子、女贞子三药补肾阴;人参、白术补后天肺脾之气,增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之功能,再以归芍药为使,引生成之血直达其所,充养脏腑及四肢百骸。

本方治虚劳、血虚、贫血及因放化疗损伤精血所致白细胞减少均有著效。是本着治虚劳当“逐补先后天之根”,“理虚当本脾肺肾”之理而制定的。方中均以补药为主,加入活血药,使其补而不滞,补中有行,是运用补药与活血药治疗虚损病人之妙处。

【主治】虚劳、血劳,证见面色㿠白、身倦懒言、动则气短,食少便溏、腰脊酸冷、两足痿弱。包括贫血、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诸病。

【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阿胶;肾阳虚甚者,加巴戟天、仙茅;食少者加砂仁、陈皮;阴虚甚者重用枸杞子、女贞子;瘀血重者减肉桂,加丹参,以上加减药用量,黄芪可重用,余则均为常量。

【疗效】临床屡用,均有著效。



24.3苍玉潜龙汤

【来源】宗维新,《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组成】生地30克,龟板9克,生石膏18克,龙齿24克,天花粉、丹皮各9克,沙参15克,白芍18克,藕节炭、白茅根各30克,牛膝9克,十灰散24克(包),羚羊角面3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养血、凉血、止血、滋阴潜阳。

【方解】本方原为清代费伯雄方,今宗维新医生加减化裁应用,使疗效有所提高。方中以生地、花粉、沙参、白芍、牛膝养阴;石膏、丹皮、茅根凉血;龟板、龙齿、羚羊角面潜阳,再佐以藕节炭,十灰散止血。用于治疗阴阳两虚,阴不敛阳,虚阳上亢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最为恰切。长期服用,其效自显。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虚阳上亢型)。

【加减】服药后若低热退、出血减,表明浮阳上亢已潜,可减石膏、羚羊角,逐渐加入阿胶、鹿角胶、当归、党参、生黄芪、人参、胎盘粉等补气养血药。

【疗效】临床屡用,若坚持服用,每取良效。



24.4参芪二仙汤

【来源】邱祖萍,《辽宁中医杂志》(4)1984年

【组成】上党参30克,绵黄芪60克,仙灵脾15克,仙茅10克,补骨脂15克,鹿角胶、阿胶珠各10克,制黄精30克,枸杞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肾填精,益气补血。

【方解】再生障碍性贫血,以红骨髓显著减少,造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综合病症。病以脾肾两虚为主证,盖脾肾先后天的依赖关系,因此治疗以温肾补脾,填精养血为原则,故方中以参芪甘温益气,补阳和阴;二仙温肾助阳;鹿角胶,补骨脂填精益肾;制黄精,甘枸杞;阿胶珠补血养血,以达到脾肾复健,精血自生之功效。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加减】若兼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等阴虚火旺证,加生鳖甲、生地、丹皮、女贞子;血热妄行而致出血,去仙茅,加旱莲草、仙鹤草、侧柏叶;热甚加金银花,大青叶;阳虚阴盛加附子。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24.5健脾益气汤

【来源】孙新华,《中医杂志》(1)1985年

【组成】人参9~12克,黄芪20~30克,炙甘草9~12克,白术12克,山药15克,大枣10枚,生姜9克,桂枝、五味子、砂仁各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生血,健脾摄血。

【方解】盖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故方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炙甘草大补中焦,受气取汁;加桂枳启导心火,以助其化赤为血;配五味子,敛气束血,使营行脉道而不外散;佐生姜、砂仁,温中醒脾以运中气。全方具有益气生血、健脾摄血之功。

【主治】贫血,证见头昏、心慌,面色苍白为多见,或伴有不同程度出血(如齿衄、鼻衄、黑便及月经过多等)。

【加减】兼痰湿者加茯苓、法半夏、薏苡仁;伴气血瘀滞者加丹参、赤芍、姜黄、血竭;伴血溢络外,配用藕节、侧柏叶、三七粉;寒甚者伍以高良姜、吴茱萸。

【疗效】治疗34例(其中巨幼细胞性贫血12例,继发性贫血1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7例,溶血性贫血5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5.3%。



24.6二仙温肾汤

【来源】史亦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茅、仙灵脾各9克,人参6克,黄芪12克,龟鹿二仙胶、当归、陈皮各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补脾肾。

【方解】史氏认为,止血药中的仙鹤草、藕节、紫草等,只有与扶正固本、补气摄血药同用才有效,温补脾肾药以秋冬季节获效显著,因此隆冬季节应加重温补脾药的剂量。故方用仙茅、仙灵脾以温补肾阳;以参芪益气健脾,配二仙以温补脾肾;以龟鹿二仙胶补肾;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和中以调诸药之药,配伍为用,本方补而不滞,补中有通,而具温补脾肾之功。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加减】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脾肾阳虚兼肾阴虚者,加巴戟天,补骨脂、杞子、五味子;缺铁性贫血的脾肾阳虚者有中气虚、胃阴不足时,加木香、白术、乌梅;溶血性贫血,见脾肾阳虚者,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巨幼细胞性贫血及原因不明的贫血,因激素而影响肝功能者,加五味子,赤小豆。

【疗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82例,总有效率为89.3%;治疗缺铁性贫血46例,总有效率95.7%;治疗溶血性贫血14例,血红蛋白升高都在3克以上,症状明显改善。

【附记】服用本方时,除上述加减外,还应随男女患者而增减用药。如属青年男性患者应配加知母、黄柏以防久服温药而引动相火;女子月经过多者,经前可加重温补、益气养血之品,经来时加党参、黄芪、蒲黄、木香,有缩短经行时间或减少经量的作用。



24.7温补脾肾汤

【来源】王作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人参9克,炙甘草、炮姜各6克,白术、核桃仁、桑寄生、川续断、桑椹、枸杞、女贞子、菟丝子、五味子各1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温补脾肾。

【方解】王氏认为:肝阳上亢只是标,脾肾阳虚才是本。因此方用人参,炮姜等大队温补脾肾药以温补脾肾,配以桑椹、枸杞、女贞子等滋肾养肝;五味子敛气归源,因而收效颇佳。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脾肾阳虚型。

【加减】若大便溏频者加补骨脂、肉蔻;脉微细、大汗出,四肢厥冷者加附子、麦冬;脊背酸疼、冷甚者加鹿茸;出血过多,头晕、心悸、失眠者加当归、黄芪、桂圆肉;有肢冷、脊背恶寒而兼心中灼热感或兼见口舌溃烂者加生龟板;病情缓解稳定后改服生血丸:炒皂砂30克,鹿茸30克,胎盘(焙干)4具,共研细末,大枣去核炒热,共碾成泥状为丸(每丸6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丸。

【疗效】治疗18例,均基本治愈或缓解,随访1~5年未复发。

【附记】现代药物实验研究认为,补肾药物能改善造血功能和体液,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机体的应激能力,有利于骨髓造血的作用。临床发现有些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虽表现为阴虚阳亢之证,给以滋阴潜阳之剂,则出现阴冷泄泻、腰膝酸软等脾肾阳虚之证,说明肝阳上亢只是标,脾肾阳虚才是本。治疗中须根据疾病各阶段的主要矛盾,灵活变通。临床还发现:脾肾阳虚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证属肾阴虚久,延至脾肾双虚,又转为肾阳虚,其预后为顺为轻;若脾虚日久,延至脾肾双虚,其预后为逆为重,且变证多端,若病人临床脉证不合,证为阴分之表现,而脉为大为弦数,则为病机转化或趋恶化。执此则可应变于心中,临证用药方不致误。



24.8生血丸

【来源】王晋源,《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生地、熟地、山茱萸、旱莲草、地骨皮、丹皮、山药、枸杞子、首乌、白芍、牛膝各15克,阿胶、当归、知母、补骨脂、丹参各9克,女贞子、黄芪各30克,红参、三七各6克,黄柏4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1丸。

【功用】补肾填精、健脾益气。

【方解】方中以生熟地、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女贞子、枸杞子、旱莲草均入肾经,助上药滋阴补肾之力;知母、黄柏、丹皮、地骨皮以清阴虚内热;加补骨脂助阳以生阴;首乌、阿胶、当归、白芍有滋肝肾、补阴血、敛精气、治阴虚血枯之效;人参、黄芪健脾益气;虚可留瘀,故佐以丹参、牛膝、三七活血散瘀。本方药味虽繁,但组方严谨,可奏脾肾双补、精血充裕之功。

【主治】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治疗2例,诸症渐减至消失,血红蛋白由7.8克%,4.8克%,分别升高至13.2克%,8.4克%,骨髓大都恢复正常。



24.9复方鹿胎膏

【来源】谢谢志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胎膏、当归各10克,党参30克(或红参6克),苡米仁、生黄芪各30克,淡附片、川桂枝各6克(或肉桂3克),茯苓12克,生地、熟地、白芍、川续断、桑寄生各15克,黄精20克,鸡内金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肾壮阳,填精生血。

【方解】谢谢氏认为,本病治疗应以补肾为主,重在补肾阳而辅以益气血,若单用大补气血则收效甚微。方中鹿胎膏性甘咸温,入肝、肾、心三经,有益肾壮阳、补虚生精之奇功,辅以党参、黄芪补气生血;当归、白芍、生、熟地滋阴养血;附片、桂枝(肉桂)、川断、桑寄生补肾助阳;更佐茯苓、米仁、鸡内金补脾化湿,以资化源,共奏补肾壮阳,填精生血之功。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加减】阴虚者加女贞子10克,制首乌15克,枸杞子12克;鼻衄者加丹皮炭6克,炒山栀10克,白茅根30克;皮肤紫癜者加水牛角10克,玄参20克,紫草15克,茜草12克。

【疗效】治疗3例,均获痊愈。



24.10益肾双补汤

【来源】曹风城,《四川中医》(12)1987年

【组成】黄芪20克,太子参、当归、熟地、枸杞、巴戟天、仙灵脾各15克,白芍20克,白术、连翘、山萸肉各10克,五味子、肉桂、黑附子各6克,阿胶3克(烊化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壮阳,阴阳双补。

【方解】本病以肾阴阳两虚型为多见,治疗以益肾为根本大法,临床用药既补肾阴,又助肾阳,同时注重气血双补,切不可偏执,故方用巴戟天、仙灵脾、肉桂、黑附子温补肾阳,又配用枸杞、山萸肉、熟地、白芍以滋肾柔肝;黄芪、太子参、当归、阿胶补气生血;辅以五味子敛肾,连翘止血。诸药配伍为用,使得机体藏精、生髓,气化机能旺盛,生血、统血、藏血功能协调,再生障碍性贫血自愈。方中连翘一味,为笔者所必用,疗效确切,远超出止血之一用,其机理有待探讨之。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加减】若肾阳虚偏重可重用巴戟天、仙灵脾、黑附子、肉桂,酌加补骨脂6克,菟丝子9克;阴虚偏重,则重用枸杞、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各6克;出血现象明显者加金银花炭、大黄炭各6克;热象较重者加知母6克。

【疗效】治疗27例,疗程最短64天,最长395天,平均155.1天,结果基本治愈6例,缓解11例,明显进步5例,无效3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81.48%。

【附记】本病若出现釜沸怪脉则表示正衰已极,多预后不良。



24.11加味举元煎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人参3~10克,黄芪15~30克,升麻6~15克,白术10~15克,红孩儿15~30克,醋炒针砂30~60克,炙甘草6~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针砂加水先煎30~60分钟),日服2次。

【功用】益气生血,气血双补。

【方解】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多以气血两虚证候为主,单纯表现为血虚者较少见。故治疗这类疾病以益气养血为主要法则。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尤重于补中气,中气健运,则能生血、统血。本方为《景岳全书》举元煎加味,举元煎以人参、黄芪益气固脱;升麻升陷;白术,炙甘草健脾。为升阳固脱、益气健脾之剂,为治疗气虚下陷、血崩、血脱而设,加红孩儿助消化,止吐衄;醋炒针砂(即铁落)补血镇静。两药加入举元煎,即成益气生血、气血双补之方,对气血两虚和血虚兼有脾虚不运者更为适合。

【主治】缺铁性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加减】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24.12参芪仙补汤

【来源】梁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人参6克,黄芪24克,补骨脂15克,仙鹤草2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气补肾,凉血止血。

【方解】方用人参、黄芪、补骨脂益气补肾以生血;佐仙鹤草凉血以解血毒而止血。本方药简功著,其效非凡。

【主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加减】临床应用,应结合病人不同时期的证候,进行辨证加减:病人若以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白,六脉沉细而属脾肾阳虚为主证时,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肉桂6克,淡附片10克,鹿角胶9克;病人若以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虚烦不眠、盗汗、齿鼻衄血,舌质淡干而少津,脉细弱而属肝肾阴虚为主证时,加二冬(即天门冬、麦门冬)各24克,二地(即熟地、生地)各42克,青蒿、知母各9克,地骨皮12克,白茅根、炙龟板各24克,参三七1克(研冲),方中人参易西洋参为佳。若出现肾阴阳俱虚证时,则加天门冬、生地各24克,黄柏、知母、砂仁、女贞子各10克,肉苁蓉15克;若无明显出血倾向,常规加养血活血的全当归、鸡血藤各10克;妇女出血过多或崩漏不止,加收敛固涩的煅龙骨、煅牡蛎、赤石脂各24克,血见愁15克,参三七2克(冲服);消化道出血,加用四味止血散(白芨12克,参三七2克,蒲黄炭、阿胶珠各3克,共研极细末,备用),一次用20克,加等量藕粉和水适量,熬成糊状温服,经抢救20余例,多能在24小时内起止血效果。若配合雄性激素时,为避免肝脏损伤和黄疸出现,方中要加青蒿利胆。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附记】验之临床,坚持服用,确有良效。又身体虚弱,上肢无力,食欲不振,大便下血过多,日久不止而贫血者,王芳林用自拟升提止血汤(黄芪、炒白术、炒槐花、党参各15克,茯苓、当归、地榆炭各9克,升麻、甘草、三七(冲服)各3克,白茅根15克。上药加水2碗,煎至0.5碗,饭前温服)。功能补气升阳,补血止血。一般服3剂即可见效。如有虚热,大便干燥者,方中加槐角、生地各15克,黄连6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治虚损秘方

25.1黄精补脑汤

【来源】翁工清,《广西中医药》(3)1985年

【组成】制黄精、首乌、玉竹、沙参各15克,白芍6克,当归3克,郁金6克,山楂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大枣1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脑宁心,荣养气血,延年益寿。

【方解】祖国医学虽把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于五脏,但实际上人的意识思维活动都统归于脑。正如《颅囟经序》所说:“太乙元真在脑,曰泥丸,总众神也。”《春秋元命苞》有载:“人精在于脑。”所以五脏六腑之虚损皆损及脑,补脑有益于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立黄精补脑剂主治阴阳气血诸般虚损杂症。方中含九转黄精丹的成分黄精、当归。据《蒲辅周医疗经验》,该方是平补方,久服能促进脑功能恢复;沙参、玉竹能代人参用,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宁心安神。《博物志》载:“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说明黄精有推迟衰老之功。何首乌能养血益肝、固精补肾、乌须发、延年抗衰老。白芍养血保肝,是肝病要药。茯苓补脾渗湿;泽泻利尿降压而不伤阴,与山楂皆能降血脂。山楂合郁金活血脉、消积滞;配大枣甘酸开胃。诸药配伍为用,有补脑宁心、荣养气血、延年益寿之妙用。

【主治】虚损,证见精神不振、全身乏力、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无论何病,若见上述虚损症状者,均可用之。

【加减】若血气虚者,加黄芪15克,红参3克;阴虚者,加百合、麦冬各15克,甘菊花10克;阳虚者,加枸杞子6克,淫羊藿15克,或去沙参;欲减肥者,可加荷叶8克;若血压高者,应重用泽泻(50克以上)。

【疗效】治疗36例,治愈30例(上述虚损症状消失),好转5例(上述虚损症状减轻),中断治疗1例。

【附记】本方亦可用浸酒,早晚饮用。效同。



25.2珠母补益方

【来源】张阶平,《临症见解》

【组成】珍珠母60克,龙骨30克,酸枣仁9克,五味子6克,女贞子、熟地各15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珍珠母先煎,再入余药),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育阴潜阳、养血宁神、益肾固精。

【方解】所谓虚损是指气血不足、五脏亏损。因病而致虚损的,调之可复,补之可足。大抵虚损之病,五脏都有,但多见于心肾不交、肝阳上亢。盖肾气虚则起于下,心气虚则火炎于上,肝气虚则风火内动,水火不交,肝阳上扰而成虚损。这都是生于心肝肾的。所以治法应当补心养肝益肾,以交水火,潜浮阳。水火交,浮阳降,则五脏之阴不会再受影响,虚损也就治愈。故方用珍珠母为君。珠母性甘咸寒无毒,入心肝二经,功能滋肝阴、清肝火、潜阳安神;配龙骨、酸枣仁,助君药以加强潜阳安神之功;女贞子、白芍养血柔肝;熟地、五味子益肾固精。合而用之,具有育阴潜阳、养血宁神、益肾固精之功。

【主治】心、肝、肾虚损诸症,如失眠症、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水少火旺头痛症、癫痫病、诸痛症、瘿瘤病、瘰疬病、肝虚血少的肝炎病、盗汗症、肾虚症等病。

【加减】本方随症加味,治疗心、肝、肾虚损等病的运用:

(1)失眠症:气虚而倦怠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而头晕,心悸者,加何首乌、桑寄生;神志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远志。

(2)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有肝火炽旺而烦躁善怒,面红赤者,加旱莲草、夏枯草、栀子;肝风甚而眩晕明显者,加钩藤、天麻;肾虚而腰酸倦、舌红者,加桑寄生、杜仲;肾阳不足而口干、舌红苔净者,加玄参、麦冬;头痛甚者,加牛膝、地龙干。

(3)水少火旺头痛证:肾火旺盛、头痛、舌红面赤者,加黄柏、知母;肾水不足而口干、舌红苔净者,加玄参、麦冬;阴虚阳浮而面色潮红者,加龟板、牛膝;风火俱盛而头晕、头痛、耳鸣者,加钩藤。

(4)癫痫病:痰涎壅盛,加贝母、法半夏、胆南星;风盛而抽搐盛兼有呕吐者,加地龙干、僵蚕、全蝎、天麻、钩藤;神乱者,加灵磁石、牡蛎;惊悸,加朱砂、茯神、远志;气血虚者,加党参,当归。

(5)诸痛症:气滞而胁闷痛、精神抑郁者,加牡蛎、素馨花、郁金;胁肋痛,加金樱子、延胡索;胸痛,加桔梗、瓜蒌皮、枳壳;头痛,加牛膝。

(6)瘿瘤症:火气盛而烦躁善怒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痰多,加半夏、贝母、海蛤壳;心悸,加党参。

(7)瘰疬病:局部无红肿之痰结者,加玄参、牡蛎、贝母、瓜蒌、法半夏;痰火气盛则局部红、肿、痛者,加蒲公英、昆布、海藻;肝火旺而面赤者,加龙胆草,夏枯草。

(8)肝虚血少的肝炎病:血虚者,加当归、何首乌、桑寄生、桑椹子、乌豆衣;气弱,加党参、黄芪;肝虚之胁部隐痛,面色暗淡者,加丹参、山萸肉、玉竹、郁金;晕悸者,加牡蛎。

(9)盗汗症: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湿多者,加茯苓、白术;汗多、心悸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

(10)肾虚症:腰痛,加杜仲、菟丝子、川续断;耳鸣,加灵磁石、牡蛎、石菖蒲;梦遗,加金樱子、山萸肉、莲须。

【疗效】临床屡用,随病(证)加味投治,每获良效。



25.3加味生脉散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

【组成】党参、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当归、白芍、枸杞子、甘草(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益气生血,镇痉安神,滋补肝肾,敛心气。

【方解】本方系从《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加味而成。方用生脉散益气生津、养阴收敛;加龙骨平肝潜阳、固涩收敛;牡蛎益阴潜阳、软坚散结、固涩收敛;钩藤清热平肝、镇痉熄风;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调经,柔肝敛阴;枸杞滋补肝肾,益精;甘草和中养胃,组合成方,用之多效。

【主治】气血两亏虚损证(包括风湿性心脏病或二尖瓣狭窄),证见心悸、心短、失眠、多梦、舌淡无苔、脉弦涩有间歇,或细数无力。

【加减】若唇紫为虚中挟实,血虚停瘀,加苏木、九节菖蒲;五心烦热,喜凉饮为心胃阴虚,加知母、山药、炒枣仁;食少、白带多,为心脾虚,加山药、白术、炒枣仁;伴有精神不正常,为肝郁心脾虚,加九节菖蒲、炙远志、山药、柴胡、青皮。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治冠心病(胸痹)秘方

26.1养心定志汤

【来源】高辉远,《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菖蒲、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麦门冬、川芎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方解】冠心病,属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畴。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常呈现心动悸,脉结代,心绞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或烦躁汗出等证候,乃本虚标实之为病。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脉失养,心志不宁;标实则气滞血瘀,痰饮阻滞,故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治本为要。本方系以定志丸、桂枝甘草汤、生脉饮加丹参、川芎、延胡索而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通用方剂。根据《千金方》之定志丸,用太子参益心气;苓佐参调心脾;菖蒲、远志通心窍以定志;龙骨镇静以安心神,立意有“补心强志”的作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补心之阳。生脉饮酸甘化阴以养心之阴。合而为用,有治虚为本的功效。再加丹参、川芎以活血化瘀,延胡以理气止痛,以收治标之用。

【主治】冠心病。

【加减】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疗效】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效果较为满意。



26.2加味四妙勇安汤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玄参、金银花、丹参、甘草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方解】本方系《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丹参而成。方中以当归养血和血;丹参养血散瘀;玄参养阴凉血化瘀;金银花、甘草解毒止痛。诸药合用,共奏养血和血、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1)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芪、生脉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2)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

【疗效】郑氏亲身尝试四妙勇安汤加丹参对冠心病有显著疗效。自此以后,20余年来郑氏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肝肾区绞痛,疗效满意。



26.3益神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野生灵芝15克,制黄精、炙黄芪各10克,炒当归6克,制首乌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神延年,养颜黑发,润肺固卫,宁心安眠,健脾悦胃,补肾强身。

【方解】方中灵芝、黄精性味相同,甘平无毒,惟灵芝益神而养精气,黄精补中而安五脏。本方采用野生灵芝与黄精配合,其效更彰,增以黄芪固表卫、实皮毛。当归理营血、和络脉。首乌滋肝肾、悦颜发。五味共投,可奏保健强身之功。

【主治】肺虚常易感冒,冠心病胸闷心悸,神经衰弱,失眠酸乏,胃肠功能障碍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后、术后身体虚弱,及老年黄褐斑等多种病症。

【疗效】本方为康复剂,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26.4冠心通痹汤

【来源】柯雪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全瓜蒌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枳壳、川厚朴、熟附块各10克,川象贝母各6克,法半夏10克,党参18克,生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取头汁400~600毫升,分2~3次服;如煎二汁,应与头汁混和后分服。

【功用】温通阳气、开胸顺气、散结聚、化痰浊。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栝蒌薤白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本方可分温阳与化痰两个部分。温阳部分用附子、桂枝配伍甘草,辛与甘合,既能温振阳气,又能温通阳气,酌加甘平之党参以助甘草,气虚严重者宜用人参。化痰部分是本方的重点,化痰、散结、顺气以开胸中之痹阻。瓜蒌兼有化痰、散结、开胸顺气之功,为化痰部分之要药,用量最重。贝母化痰散结;半夏化痰降气;牡蛎软坚散结;枳壳、厚朴顺气降浊,作为配伍。本方配伍的特点在于用了三对反药,即十八反中的瓜蒌反附子,贝母反附子,半夏反附子。今人大多忌用反药,而古人用反药者屡见不鲜。仲景方中亦用反药,如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赤丸中乌头与半夏同用,甘遂甘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这三方所治病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病邪痼结。附子粳米汤证为寒邪严重结于肠胃,赤丸所治为寒饮痼结于心,甘遂半夏汤之证为留饮结聚难除。利用反药,激越药性,冲击病邪,以驱除锢结之寒水痰饮瘀浊等。这三方在应用反药的同时,都适当配用和缓安正之药,以防反药激越过分,有损正气。如赤丸中用人参、蜂蜜;附子粳米汤中用甘草、大枣、粳米:甘遂半夏汤中用芍药、蜂蜜。本方效仲景配伍之法,在应用反药开通痹阻的同时,配用甘草、党参益气和中。本方药仅10味,意有三层,虽为今用,谨尊古法。

【主治】冠心病,证属痰气交结、胸阳痹阻、实多虚少,证见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神疲乏力、少气短气,苔腻脉弦,或有停搏,血压不高者。

【加减】短气明显加人参;胸闷甚加沉香粉;痰多加天竹黄、菖蒲;有瘀血加川芎或桃仁;有热象加黄连或莲子心;停搏明显者加玳瑁、龙骨;睡眠不安加枣仁或琥珀。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26.5调和肺胃汤

【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全栝蒌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厚朴、炒枳壳、苏梗、陈皮、生姜、麦芽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调和肺胃,温化痰湿。

【方解】本方由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而理气和和胃作用较原方更胜一筹。方中括蒌善于祛痰、开胸散结;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气止痛。二药相合,一除痰结,一通气机,相辅相成,为治胸痹要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与栝蒌配合,祛痰作用更强。厚朴、枳壳、陈皮宽胸理气,助薤白通阳散结止痛。生姜发表散寒,消痰下气,温中健胃;麦芽开胃消食舒肝理气。诸药配伍,可使肺胃调和,痰消气调,胸痹渐除。

【主治】胸痹,证属痰滞胸膈、肺胃不和型。证见胸部闷痛、咳痰不多、消化力弱,舌苔白腻,脉浮取缓、中取弦滑、沉取有力。可用于冠心病而有上述症状者。

【疗效】屡用皆效。



26.6参七散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白人参15克,三七、川附片各9克,川郁金12克,山楂、五灵脂各9克,肉桂6克,降香9克,乳香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服6克,用米酒或温热黄酒送服。

【功用】扶助心阳、理气止痛。

【方解】胸痹,是因心阳之气滞而不畅所致,其心痛,是因心阳之气衰竭而成,故方中用人参、甘草补气强心;附子、肉桂温通心阳;三七、山楂、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郁金行气破瘀;乳香,降香降气散瘀、活血通痹。诸药合用,有补有通,重点在理气止痛,可使气阳之气畅行无阻,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主治】胸痹,真心痛。可用于心绞痛。

【疗效】屡用效捷。



26.7心绞痛方

【来源】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

【组成】丹参30克,白檀香5克,郁金、茯神、远志、麦冬、炙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的心绞痛,是因血瘀气滞而产生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方中重用丹参,委以重任,活血化瘀,通心包络;白檀香芳香通窍、理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治血气心腹痛”(《本草纲目》);远志、茯神宁心安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炙甘草“通血脉、利血气”(《名医别录》)。诸药配合,可使瘀血行而心气通、神志宁而疼痛止。

【主治】心绞痛(血瘀气滞型),证见胸骨后或前心区阵发性、绞窄性疼痛,向左侧肩臂放射,有压迫感和窒息感。舌质紫,苔白或黄,脉细涩或有间隙。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26.8龙牡安神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牡蛎、生龙骨各12克,石决明30克,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30克,丹参20克,川郁金、乌药各9克,百合6克,枸杞子、生地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舒肝理气。

【方解】方中用生龙牡、石决明育阴平肝潜阳;白蒺藜、菊花养肝阴而舒肝;桑寄生、枸杞子、生地入肾养血以柔肝,以上药味,皆有降压作用。百合、乌药同用专走上焦而理气机,丹参、郁金同用专能行血中之气。俾气血和畅而无阻闭之患则胸闷心痛自除。

【主治】冠心病(阴虚阳亢型),证见头晕、心跳、失眠、胸中烦闷、心前区痛、血压高,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加减】心悸加茯神10克,朱砂1克(冲服);心烦加栀子9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朱砂1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26.9加味冠通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党参、当归各12克,薤白18克,红花9克,延胡索12克,广郁金9克,丹参12克,全栝蒌24克,鸡血藤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通阳化痰、开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解】《素问·痹论》谓:人体阳气少阴气盛,则容易得痹证,即阳气功能减弱,脏腑功能不足,尤其是上焦多产生阴寒证候。寒凝气滞,寒是阴邪,寒凝则在气液易成痰浊,在血则凝滞为瘀。仲景治胸痹是温通气液,祛逐痰涎。《证治准绳》治心痛是温化死血,流通血脉,是在《金匮》治法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本方的拟制合两法而一之。方中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合以党参补气,当归和血,使胸痹得开、心痛得止。更入化瘀生新之品,以理宿疾,如:丹参走心经,为理血之专品;红花能行散,破瘀活血;桃仁性平而润,治血闭血瘀。加郁金辛香,延胡索辛温,均为血中气药,郁金宣气化痰,入上焦,能祛心窍中之痰涎恶血;玄胡行血中之气滞,使气顺而血调。仲景治胸痹证,多用栝蒌薤白剂,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心痛是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弱人用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元胡、桂心、桃仁泥、赤曲、真降香、通草、大麦芽、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本方师《金匮》、《准绳》方义,对证用药,缓以持之,其效自可期待。

【主治】胸痹,胸闷气短,天阴时更觉胸膺发憋,性情急躁。脉左滑。

【疗效】屡用皆效,缓以持之,其效必著。



26.10通痹消胀汤

【来源】沈祖法,《中医杂志》(3)1985年

【组成】厚朴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莱菔子30克,大腹皮15克,大黄10克(后下),半夏、木通各10克,瓜蒌皮15克,桃仁、薤白、全当归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服药时间为出现腹胀后0.5~1.5小时。必要时隔0.2~2小时再服1剂。兼服苏合香丸1粒。

【功用】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

【方解】临床表现为胸痹(胸闷或痛、气促)——心肌梗塞、腑闭(腹胀,二便闭)两大症候特点。《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痰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其治了宜宣痹通腑,畅通气机。本方由明。秦景明家秘消胀散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减而成,方中瓜蒌皮、薤白、半夏通阳宣痹;大黄、厚朴、枳壳、槟榔、莱菔子、大腹皮理气消胀,佐以桃仁、全当归活血通腑,木通利尿,全方具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之功。

【主治】心肌梗塞并发腹胀。

【加减】饱餐后发病者加六曲、山楂、麦芽;呃逆,恶心呕吐加生赭石、沉香、降香;习惯性便秘加芒硝10克(冲服)。

【疗效】治疗9例,服药后全部病例自觉症状及外观腹部隆起均消失,肠鸣音恢复,二便通畅。



26.11早搏宁汤

【来源】张笑平,《新中医》(8)1987年

【组成】常山3~12克,苦参15~30克,姜半夏9克,茵陈、栝蒌皮、虎杖各9~15克,丹参、炙黄芪、炙甘草各9~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凡早搏在10次/分以上者,均予2剂/日;6~10次/分者,均予1.5剂/日;5次/分以下者,均予1剂/日,并一直服至心电图检查示早搏消失。在服用本方期间,一律停用其他方法和药物,一旦结代脉消失,即予心电图复查。

【功用】清热化湿,补气活血。

【方解】脉结代原出《伤寒论》177条并归纳发病机理为阴阳两虚。张氏临床体会,其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两个方面,而本虚不外阳虚、气耗、阴伤等不足;标实不离停湿、郁热、瘀血等抑遏胸阳;其中本虚又主要在于阳虚,标实主要在于停湿,并以标实为总的倾向;可见由内湿诸邪所致心胸阳气的抑遏或不足,而成为此脉证的病因病机。故当以清热化湿、补气活血之法为其基本治则。方用功专化湿除痰的常山、栝蒌皮、茵陈、姜半夏;苦寒燥湿的苦参;清热活血的虎杖;活血和络的丹参,益气补虚的炙黄芪、炙甘草。方中的常山、苦参、姜半夏、炙甘草四药,乃针对异位起搏点自律性或应激性、暂时性地升高的导致各种类型早搏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而拟定的,而其余五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应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增强代谢谢,提高心肌收缩率而配入方中,共奏清热化痰、补气活血之功。

【主治】心动悸,脉结代(频发性早搏)。

【加减】方中惟常山、苦参需从小剂量用起,凡药效不著,且未出现呕吐、流涎之类毒副反应者,可递增用量,若出现反应者,兑入适量蜜汁,或减量。若心衰明显者,可加熟附片、党参、枳壳等;胸痛较剧者,可加姜黄、川芎、檀香等;血压过高者,可加珍珠母、苦丁茶、粉干葛等;心率高于130次/分者,可加远志、莲子、生大黄等;心率低于50次/分者,可加麻黄、桂枝、白芍等。

【疗效】治疗91例,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示早搏消失,且在3个月内无反复者为显效,计57例;心电图检查示早搏已降至1~3次/分,或虽消失,但在3个月内复发者为进步,计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2%。疗程为7~60天,一般3~5天即见效。在服药过程中未发现有任何毒副反应。

【附记】服药后,如取效,可继续服用至显效,或痊愈,不可中断治疗。



26.12强心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党参、黄芪、丹参各15克,益母草30克,附块9~15克,仙灵脾、黄精各12克,麦冬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益气,活血强心。

【方解】本方主要从益气、温阳、活血三个角度而制定的。证属气阳两虚,故温阳益气诚属一定不易之法。用了气药,又须配合活血药,才能相得益彰,使气血流通。方用参芪补气,当无疑义;温阳选用附子、仙灵脾,主要考虑肾阳为诸阳之本,犹似能源之所。尤其附子为温壮肾阳要药,能下补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上助心阳以强心。选用丹参,益母草活血,是因二药功效可靠,药性平和,久服无流弊。丹参功同“四物”,而益母草一味,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又能散风、降压、利水,故各种心脏病均可选用。惟剂量需用至30克,少则效果不显。入麦冬,既从“无阴则阳无以化”着眼,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之功。

【主治】胸闷气短、心悸怔忡、面色无华,畏寒怯冷,舌质淡胖,脉细,或沉迟,或结代。证属气阳两虚证。一般适用于病窦综合征、房室及束支传导阻滞、心率偏慢的冠心病及窦性心动过缓者。

【加减】①胸闷胸痛,因痰浊壅塞所致者(苔腻、脉滑、形体胖,自觉痰多等辨证要点),可选加半夏6~9克,瓜蒌、薤白各9克;因气滞不利所致者(部位不固定,长叹息,有情志忧郁诱因,苔一般不腻等为辨证要点),可选加郁金、旋覆梗各9~12克,紫菀9克;②心悸怔忡,属心阳亏损、心血不足者,加桂枝6~9克,当归、枣仁各9克,桂枝配方中原有的甘草,即桂枝甘草汤,对心阳虚的心悸怔忡有较好疗效。若因痰饮留居所致者,则选用豁痰蠲饮的半夏、茯苓等,不治心悸而心悸自已。适应本汤证的患者的心率大多缓慢,故重镇平悸药,如磁石、龙牡等一般不用;③伴大便溏薄者,往往是脾气脾阳亦虚,可配加补骨脂9克,炮姜6克;④畏寒明显,加肉桂3~4.5克,鹿角片9克;⑤汗多淋漓,参、附重用,另加五味子6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26.13宁心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太子参15~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大枣7枚,丹参、百合各15克,生龙骨、牡蛎、磁石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功用】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方解】本方由生脉散和甘麦大枣汤加味而成。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生脉,治疗心脏病使用机会较多,并能有效改善汗出心悸、口干津少,舌红脉虚数等证状。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创制治疗情志疾患的专方,有养心缓急之功;看似平淡而效验不凡。百合滋养心肺之阴,配合丹参,有较强的养心宁神作用。龙骨、牡蛎、磁石针对虚阳上浮的病机,取其重镇镇静。诸药相合,对功能性、神经性为主,以虚性兴奋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疾病有满意疗效。

【主治】心悸难宁、胸闷烦热、口干津少、少寐多梦,或伴汗出,苔少、质红,脉细数,或有间歇。证属气阴两虚证。多用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加减】心悸明显加生铁落30克,天王补心丹12克(吞服);梦多心烦加景天三七30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景天三七功效类似丹参,而安神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单味景天三七30克,加红枣10枚煎服,治疗失眠,效果尚好。口干津少,苔少或光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便秘(青年女性多见)加生大黄3~4.5克(虚火上扰明显者改用酒大黄);咽痛加玄参12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临床实践证明依本方加昆布、海藻各12克,牡蛎60克,治疗甲亢;或加生地12克,白金丸9克,治疗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或加知母、仙灵脾各9克,治疗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包括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较好疗效。



26.14益心汤

【来源】颜德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各15克,葛根、赤芍、川芎各9克,丹参15克,山楂、决明子各30克,菖蒲4.5克,降香3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浓煎两次,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以心气虚为本,瘀血为标。方中重用党参、黄芪养心益气为君;辅以葛根、川芎、丹参、赤芍、降香、山楂活血通脉为臣,居臣相伍旨在益气活血。俾气足则助血行,血行则瘀血除。佐以决明子疏通上下气机,以增活血之力,使以菖蒲引诸药入心,开窍通络。诸药同用,共奏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主治】胸闷心痛,神疲气短,劳则易发,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等症。

【加减】如瘀阻心脉,胸痛剧烈者,可加参三七粉、血竭粉等量和匀,每次服1.5克,或加失笑散、乳香、没药各4.5克;症状剧烈者,可加麝香0.03克(另吞),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胸部窒闷者,加枳壳、牛膝各4.5克,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以开通胸阳;痰壅气滞,胸痹及背者,加瓜蒌15克,薤白9克,以宣痹化饮;气虚及阳,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者,加人参9克,附子6克,以温阳通脉;气血两亏,口干苔少者,加麦冬、玉竹各12克,五味子5克,或配生脉饮,天王补心丹以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26.15张氏冠心方

【来源】张秀琴,《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①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5克,当归、香附各10克,瓜蒌15克,薤白、石菖蒲各6克,远志10克,葛根30克;②女贞子、旱莲草、紫石英,灵磁石各12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瓜蒌12克,薤白、石菖蒲、远志各6克,葛根3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滋阴养血,通阳化瘀。

【方解】病属本虚标实之候,治疗当以滋阴养血为本,通阳化瘀为标。①号方取丹参养血为主,赤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香附为气中血药,以舒肝理气;川芎为血中气药,二味相伍或理气活血,相辅相成作用。瓜蒌宽胸理膈;菖蒲、薤白温通胸阳,取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义;远志安神定志;葛根取其能缓筋脉拘急,缓解心绞痛作用。②号方即①号方中加女贞子、旱莲草滋阴养液;紫石英、磁石以平肝潜阳,故用于合并高血压为宜。

【主治】冠心病(本虚标实型)。②号方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患者。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如兼有气短者,加生脉散;心绞痛,或胸闷甚者,加三七粉6克(冲服),野菊花12克;惊悸不寐者,加琥珀粉3克(冲服);痰浊盛者,加半夏10克;属血瘀甚者,加失笑散;属心肌梗塞、心绞痛甚、四肢厥冷欲脱者,加参附汤。

【疗效】临床屡用,恒多效验。



26.16速效活心丹

【来源】车家生,《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

【组成】麝香5克,苏合香油10克,冰片5克,三七50克,生蒲黄、甲珠各30克,当归、薤白、五味子各50克,川芎30克,丹参150克,生山楂100克,葛根75克,香附30克,元胡、瓜蒌各50克,郁金30克,生甘草50克。

【用法】先将甲珠前6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将当归后余药,经炮炙后,水煎浓缩成膏,与上述药末混合均匀后干燥,研细和匀,分装入胶囊内,备用。每日服4次,每次服4~6粒,用白开水送下。

【功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降脂降压,开窍宁神。

【方解】本方是由舒肝理气和大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中药组成。特别是三七、丹参、当归、生蒲黄、郁金均有良好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作用,不宜单服,须配合补气养血之剂。山楂、葛根等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增强血流量,并有降血脂、降血压作用。麝香、苏合、香油、冰片、甲珠均能通关窍、省神、复苏并能改善末梢微循环。故用之多效。

【主治】冠心病(气滞血瘀型)。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效佳。

又邓铁涛教授所拟的治冠心病方,药用党参(或太子参)18克,竹茹、法半夏、橘红各10克,云苓15克,枳壳6克,丹参18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益气祛痰以通心阳。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如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莶草或失笑散;气虚甚者合四君子汤或重用黄芪;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叶、草决明、首乌。屡用屡验,效佳。
 
治风湿性心脏病秘方

27.1银翘白虎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连翘20克,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克,生石膏10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方解】本方所治疗乃属风湿病邪侵犯心脏引起急性变态反应非瓣膜受损阶段。方用辛凉清热的金银花、连翘;祛风湿的防己;舒筋通络的木瓜和专清气分大热的白虎汤组合成方,因而用之多收良效。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加减】湿重加苍术25克,苡米40克,厚朴10克;热重加栀子,黄柏各15克,黄连5克;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蒌25克,远志15克,柏子仁25克。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2例,全部治愈。治疗时必须坚持服药6~8周。



27.2通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桂枝6~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参、麦冬各15克,黄芪15~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

【方解】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都系循环障碍,脏器郁血。故治疗原则及组方配伍、都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所以方中用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历来都以舌红及血证为用桂枝之禁忌。但朱氏则认为:舌红只要舌上有津,而又具桂枝适应证者,照样可用。至于血证禁用桂枝,亦非一概而论。如风心肺郁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害而且有益。因此症“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咳血及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行之血证则禁。否则真有“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虑。单用活血药不行,必须配合益气。补气用黄芪,因其作用过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今之黄芪、枝细力薄,用量常需至15~30克,其功始显。配甘草补气和中;桂枝配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红花、丹参活血化瘀;麦冬滋阴强心。诸药配伍成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之功。

【主治】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带涩。证属虚实相杂,血气瘀滞。主要用于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衰者。

【加减】①伴有肺部感染加鱼腥草30克,开金锁、山海螺各15克。三药合用,有广谱抗菌作用,药力较强;②并发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选加附子9~15克,万年青根15~30克,葶苈子12克,泽泻15克,槟榔9~12克等。附子、万年青根有强心利尿作用。附子不论心率快慢都能用,而万年青根在心率慢于60次/分以下则不用。葶苈子、泽泻、槟榔功能泄肺下气,利水消肿,对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常有改善作用。尤其葶苈子一味,作用颇佳,过去多认为药性峻烈,不可轻用,现证之临床,并非如此。肺与大肠相表里,用槟榔旨在破大肠气而助泻肺行水之功;③伴见心源性肝肿大或肝硬化,加三棱9~12克,莪术9~12克。张锡钝谓二药用治瘀血癥瘕,“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确系经验之谈。虽然此类病人多病程历久,形体羸瘦,但只要配伍恰当,用之并无流弊。“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至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除,还当治本”。张景岳此论,可资印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27.3双仁养心散

【来源】田宝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山药960克,黑芝麻、赤小豆各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天早晚饭前各取30克,以开水调为糊状服之。

【功用】养心安神,健脾化湿。

【方解】脾为生化之源,统血之脏;心为主血之君,肾为藏精之脏,精血同源。故方用山药、赤小豆健脾利湿;黑芝麻养血滋肾;柏子仁、枣仁养心。实则以养血生血为宗旨,诸药配伍成方,共奏养心安神,健脾化湿之功。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男女患者各1例,分别服药3~5剂,症状皆消失。



27.4四合一方

【来源】秦家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附子10克,北黄芪15克,当归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2次温服。

【功用】温通血脉,强心助阳。

【方解】本方以生脉散、桂枝甘草汤、当归补血汤、参附汤四方合方而成,故名四合一方。方中之生脉散,以其人参甘温补气,麦冬养阴补水之源,五味子敛肺生津,全方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此即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桂枝甘草汤之温通心阳,专治心阳虚之心悸证,《伤寒论》以本方治“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当归补血汤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化,当归养血通脉,共奏补气生血之功;参附汤之附子可强心壮阳,温通血脉。四方合一,温通血脉,强心补阳。盖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而见心悸气短,怔忡不安等症。肾为元阴元阳所寄之处,肾阳虚,阳失敷布,则气血运行受阻,故见面色白而肢冷,脉结代等。凡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房纤颤等病,中医辨证皆责之于心阳虚而心血不足,故治用本方可应手取效。

【主治】心阳虚损,心血不足所致的胸闷不舒,心悸怔忡,气短汗出,喘息乏力,动则加甚,面白肢冷,脉象细涩或结代。现代医学包括风心病,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各种心律失常病症。

【加减】若阳虚肢冷较甚者可加淫羊藿15克;若心阳虚,血脉瘀阻,舌质有瘀点,唇紫者,加丹参12克;若痰热痹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善后调理宜加生姜10克,大枣12克,以调和营卫。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27.5治风湿性心脏病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云苓各15克,甘草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五爪龙30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甚佳。

【附记】又一风心救逆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瘀阻,寒凝湿滞型)。药用川桂枝、王不留行、三棱、莪术各15~30克,炙甘草、生香附、石菖蒲各9~15克,当归尾30~60克,桃仁、丹参各30~45克,红花10~24克,广、川郁金各30克,失笑散15~24克,远志10~15克。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此方为老中医沈宝善所传。方中破瘀温通之品用量要足,对于咯血病人予以破瘀不必顾虑,因风心病之咯血为腔内瘀血而引起,破瘀反能止血,然也可加三七以修补出血之创口。沈锦波临床验证,观察治疗300例,达到近期病状改善及病情好转者为84%。
 
治肺源性心脏病秘方

28.1温肾救心汤

【来源】查玉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炙附子7.5克,白术、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黄芪、五加皮各25克,细辛5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

【用法】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水煎服。首煎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煎20分钟,两煎汁混合一起,分4次服,每次服100毫升,早晚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功用】温阳益气,化湿利水。

【方解】本方系真武汤衍化。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壮阳益肾,温散水气;选黄芪益气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细辛平喘行水;五加皮消肿去水,使气化水去而肿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益心气,使心肺得补,相得益彰。阳复而水化,改善循环,心阳得振,心衰可解。

盖“风心”及“肺心”两病,一是外邪内侵,留恋血脉,内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内伤痰饮,肺气先伤,痰浊壅塞,水邪内伏,累及心阳。两病始发病因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转化为心阳衰竭。本方在于温补,温补可以化气,从而达到阳复阴化,水行悸安的目的。故病名虽异,其治则一,此之谓也。

【主治】阴盛于阳,水湿内停,上凌心肺引起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青之水气病(肺心病、风心病)。

【加减】下肢肿甚加防己15克;上感咽痛,加鱼腥草25克;咳喘加车前子25克,杏仁15克;呕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4.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查氏认为,本病首先应扶正为主,正复则邪去,气充则血行,若心衰尚未改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伤其正也。



28.2加味小青龙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半夏各9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散水饮。

【方解】方用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发汗利小便,以消水饮肿胀;干姜、细辛温化水饮;半夏除痰蠲饮;五味子、白芍敛肺气以治喘,并控制温热药不使过于温散,以损耗肺气;生石膏配麻黄、桂枝以降肺平喘。配伍为用,共奏温散水饮,降肺平喘之功。

【主治】心肺停饮之肺心病,证见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倚息不能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头面及四肢部有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脉弦。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氏“抓主证”的常用方,凡咳喘痰多清稀,吐出爽利者,即投此方,即肺气肿、肺心病亦不例外。



28.3肺肾同治汤

【来源】郭士魁,《杂病证治》

【组成】①麻黄3~6克,杏仁、川贝母各10~12克,生石膏15~30克,瓜蒌15~20克,桑白皮、地骨皮各10~12克,紫菀10~15克,苏子10~12克;②党参15~20克,白术、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各10~12克,茯苓10~15克,女贞子、枸杞子各12~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上午服①方,下午服②方。

【功用】①宣肺化痰,降逆平喘;②健脾补肾。

【方解】咳嗽兼脾肾阳虚,宜肺肾同治。一方分二,方①中用麻黄、杏仁宣肺化痰;川贝母、石膏、瓜蒌清热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地骨皮清虚热;紫菀、苏子降逆平喘,合而用之,共奏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上午,服用以治标实。复方用②中之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化痰,以助健脾之功;以当归、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补肾,共奏健脾补肾之功,下午服用以治其本。肺肾同治,标本兼顾,故用之效果颇佳。一方分用,先标后本,可谓良方妙用。

【主治】咳嗽兼脾肾阳虚之肺心病,证见喘息咳嗽、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腹胀纳差,腰酸腿软,或有轻度浮肿。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较好。



28.4纳气平喘饮

【来源】周龙,《千家妙方·上》

【组成】人参3~9克(另煎兑服),熟附子6克,熟地15克,胡桃肉(连衣)3个,山萸肉12克,生山药30克,五味子9克,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各15克,冬虫夏草9克,沉香1.5~3克(冲服),胎盘粉9克(分两次用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培元,纳气平喘。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肾不纳气型)。

【加减】喘息,水肿较重者,可酌加肉桂、白术、茯苓;消化不良者加香橼,鸡内金。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肺源性心脏病验方(李中庸),药用:茯苓20克,白术10克,白芍、黑附子(去皮脐)各15克,正北干姜10克,正北细辛、正北五味子各5克,黄芪30克。水适量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疗程,连服3剂3天,停药3天,持续接服2~6个疗程,前后体会、观察、对比,直至喘平悸定,仍可适当酌服,巩固疗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秘方

29.1温阳益气复脉汤

【来源】李介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人参15克,黄芪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温阳益气、和络复脉。

【方解】本方系仲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变改君臣佐使加味而成。本病多生于年老体弱、久病过劳者,其心肾阳气亏损,心阳不运,胸中阴霾不散,则脉络受阻,心血失养,即可出现心悸怔忡,脉迟结代之诸症。故方中以人参、黄芪、附子益气壮阳以为君;细辛、麻黄、桂枝通阳以为臣;甘草益气兼和诸药;丹参活血通脉兼以养心;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气,是遵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训,辅阳气之生,制阳药之燥。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效。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加减】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疗效】临床应用,多获良效。



29.2健心汤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2克(最好用生晒参4.5~6克),淡附片、枳实、桂枝、炙甘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通心阳、兼通心气。

【方解】方用党参补心气;附片、桂枝温通心阳;炙甘草益气复脉;枳实行气导滞;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相辅相成,有助宗气推动之力,对加快心率有很好的作用。

【主治】由于病态窦房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

【加减】对心房纤维性颤动,其脉律绝对不规则,时快时慢,时虽时弱,时有时无,此病属元阳虚微,心气大伤,可加淮小麦30克,龙齿15克,珍珠母30克,柏子仁9克,丹参30克,白边万年青9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笔者依方验证数例,确有良效。



29.3灵芝甘草汤

【来源】郭仁旭,《陕西中医》(2)1988年

【组成】菌灵芝、生地、淫羊藿、鸡血藤、大枣各30克,炙甘草、玄参各15克,阿胶6克(烊化),生姜、党参、桂枝、麦冬、麻仁、红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通阳化气、活血通脉。

【方解】方用菌灵芝、生地、淫羊藿补肾以培先天之根;党参、大枣补脾益气以培后天之源;炙甘草、玄参、阿胶、麦冬养心定神,复以鸡血藤、红花活血通脉;桂枝通阳化气以通血脉;麻仁通腑导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化气、活血通脉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过早搏动(心律失常),证见心悸、胸闷胸痛、气短无力、头晕,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畏寒肢冷,舌质淡红或偏红,少有瘀斑,苔薄,脉细弦而滑,兼见结、代、促脉。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15克;阴虚者加沙参、天花粉各25克;阳虚者加川、草乌、附子各10克;血虚者加当归15克,白芍12克;胸阳不振者加全瓜蒌、郁金各15克,枳壳10克;心血瘀阻加赤芍12克,三棱、莪术各10克,丹参30克;胸痛者加乳香、没药、蒲黄各10克,五灵脂15克;心神不宁加辰茯苓12克,辰远志6克,辰灯心0.5克;惊恐不安加龙骨、牡蛎各24克,磁石30克,琥珀粉3克(冲服);阴虚火旺加黄连6克,知母12克,竹叶5克。一般在加减变化中,每证仅选择1~2味药物。

【疗效】治疗118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及后遗症者28例,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5例,高血压伴冠心病18例,风心病8例,其他29例。结果: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早搏消失持续在1个月以上)72例,有效(主要症状有改善,早搏明显减少,但一分钟有0~3次,持续1个月以上者)3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9.9%。

【附记】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阴虚、气虚、阳虚、气阴虚、气阳虚和阴阳两虚之分,标实多为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终成虚多实少之证。本证多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29.4调心汤

【来源】薛中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15~30克,紫石英20~30克,党参、生地各15~30克,麦冬、川芎各10~15克,炙甘草9克,连翘10克,桂枝3~6克。

【用法】水煎服。症状重或开始时,每日1.5剂,减轻后,每日1剂,恢复期每2日1剂。

【功用】活血清营,镇心安神。

【方解】方中桂枝用量独轻,借其通阳之性,更有助气阴恢复;紫石英性味甘温无毒,能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补心气不足,可治虚劳惊悸、心腹痛、咳逆上气;丹参、生地、川芎、连翘活血清营;党参补气;麦冬、炙甘草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清营、镇心安神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各种早搏。

【疗效】治疗各种早搏18例,治愈16例,有效1例,无效1例。



29.5稳心灵

【来源】周玉萍,《中医杂志》(7)1987年

【组成】党参30克,黄精30克,缬草15克,琥珀粉、三七末各1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服18克,温开水冲服,连服6~8周为1疗程。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复脉宁神。

【方解】本病的病机为气虚血瘀。故方中用党参补气生血,健中气以资化源;黄精益气养阴,补而不滞;三七甘微苦温,为治体虚有瘀之良药;琥珀粉活血利水、宁心安神。四药相伍,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宁神通络之功。又加辛甘温之缬草(异名甘松)。有安神镇静、驱风解毒、生肌止血的功效。与诸药相伍,自可令瘀祛络通,血气流畅,脉律复常。药虽5味,力专效宏,为益气化瘀之良剂。

【主治】各种心律失常。

【疗效】治疗各种心律失常45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1%。



29.6阴阳调和汤

【来源】何立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15克,肉桂3克,麻黄5克,鹿角胶10克(可以鹿角片,或鹿角粉、鹿角霜代用),白芥子10克,炮姜炭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每煎又分2~3次服完。

【功用】调和阴阳气血。

【方解】方中熟地能安五脏、和血脉、养心神;鹿角胶填精补髓,助熟地养血,据现代药理研究,本药对节律不齐的心脏可使节律恢复正常;麻黄走心经,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增加心搏(心率较快者禁用麻黄根),取其兴奋高位起搏点的可能,从整体着手,心肾并治,心脾共调,故用之多效。

【主治】各种心律失常。

【加减】口干,口苦黏,舌苔黄腻,舌质红,舌尖起刺而溲赤,心中热者,加黄连,山豆根;寐中不宁,心悸易发者,加淮小麦、琥珀、龙骨、牡蛎;口渴喜饮,易汗,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柏子仁等;畏寒肢冷,脉沉缓者,加附子、紫石英、赤石脂;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当归;胸闷痛者,加薤白、瓜蒌皮、郁金、茶树根;舌边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而胸部剧痛如刺者,加桃仁、失笑散;泛恶或咯吐黏痰,胸脘闷胀,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竹沥、半夏、石菖蒲、茵陈等。

【疗效】治疗由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所致的心律失常者33例,其中自觉症状消失,脉诊与听珍改善者30例,余3例因未坚持服药而作无效,心电图恢复明显。



29.7养阴宁心汤

【来源】苏庆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4克,玉竹10克,天花粉15克,生甘草10克,桂圆肉15克,仙鹤草、卧蛋草、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潜阳安神。

【方解】证属阳忧阴虚,治以益气养阴、潜阳安神之法。方用太子参、麦冬、玉竹、花粉、生甘草益气养阴,配用仙鹤草凉血强心、调整心律,具有清补作用,疏而不滞;卧蛋草清热解毒、散血止血;桂圆肉养心安神、补血养脾,三味相配,治心动过速,是北京名医施今墨之经验用药。珍珠母潜阳安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养阴,潜阳安神之功。

【主治】气阴两虚型之心动过速。

【加减】气虚不甚者,去太子参,改用沙参;头晕甚者,加白蔟藜10克;胸闷便秘,加全瓜蒌30克;虚火者加玄参15克;烦躁加酒芩10克、竹叶5克或莲子心4克;寐差加首乌藤30克。

【疗效】治疗2例甲亢心动过速患者,服本方1月,心动过速症状消失,未再发。



29.8宁心饮

【来源】翟惟凯,《千家妙方·上》

【组成】生黄芪、玉竹各30克,苦参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2克,灵磁石6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安神宁心。

【方解】证属气虚阴亏,心神不宁,故方用黄芪、玉竹补气养阴,改善心肌营养,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肌体对疾病及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以利心律的恢复;丹参养血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代谢谢;苦参清热燥湿,对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灵磁石镇静宁心除烦,能抑制心脏异位兴奋壮的应激性,有利于心律的恢复;炙甘草有补益心气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安神宁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心律失常(气虚阴亏型)。

【加减】快速型心律失常可重用苦参,量大至30克;若心律缓慢型心律失常可去苦参;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胸闷痰多加全瓜蒌、广郁金。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药简力宏,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29.9加味八味安神丸

【来源】郑侨,《千家妙方·上》

【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九节菖蒲、琥珀各12克,炒枣仁30克,白人参12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当归12克,枸杞15克,肉苁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丸。

【功用】益精补肾,益气生血,养心安神。

【方解】本证心动过速,乃肾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阴阳不交泰,神不守舍,即为刘河间所云:“水衰火旺,心胸燥动”之义。因肾阴亏损,阴阳互根失调,虚阳上越,上扰心神,故而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怔忡;肾阴不能上济心阳,心阳独旺则心阴伤、心气损,故脉急数无力。故方用甘酸咸温性平之熟地、萸肉、枸杞、肉苁蓉滋阴益精以补肾;当归、白人参补血益气以养心;甘酸微辛性平之龙骨、枣仁、菖蒲、琥珀养心安神。肾阴充盈,水火既济则病自愈。综上所述,对于肾阴亏损,累及心脏之疾,属于虚证,“虚者宜补之”,虽然虚阳上越,是阴亏不能制阳,治疗则必须以甘温性平之剂滋阴益精补肾,佐以养心安神之药,阴充则阳平神安。且慎用性寒之品,以防伤阳之弊也。

【主治】心动过速。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服两料即愈。



29.10整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生地15克,桂枝6~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丹参、黄芪、大青叶各15克,苦参12克,茶树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助心阳,养心阴,清邪热,整心脉。

【方解】方中生地、桂枝、麦冬、炙甘草四味,取炙甘草汤意。炙甘草汤是仲景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专方。因其疗效确凿,故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赏用。黄芪、丹参益气和营;大青叶、苦参、茶树根三味从辨病角度选入。大青叶、苦参旨在控制病毒或扫除原发病灶,以利心肌功能的恢复。同时苦参、茶树根相配,又有较强的纠正心律作用。茶树根又能强心,不论心率快慢都可应用。但重用碍胃,可酌配和胃药。诸药合用,共奏助心阳、养心阴、清邪热、整心脉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胸闷心悸、心烦少寐、口干咽痛、舌质偏红、时有歇止。主要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及其后遗症伴见心律失常者。

【加减】①咽痛明显、病毒感染较重者,加蒲公英、地丁草各15克。此时咽痛多系病毒所致,故重用清热解毒药;如系虚火上扰所致咽痛,多以玄参养阴泄热为主;②口腔溃疡,加野蔷薇根15~30克,《千金方》云:“蔷薇根……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③若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等为辨证要点),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剂量亦可酌情加重。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取效甚佳。
 
治心力衰竭秘方

30.1健心合剂

【来源】龚传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葶苈子、桑白皮、丹参各15克,红花、桃仁、赤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水化饮,活血消瘀。

【方解】方用葶苈子,桑白皮利水化饮消肿;配用丹参、红花、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共奏利水化饮,活血消瘀之功,再结合辨证加减,故临床用之,颇为灵验。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加减】若阴(血)虚,可选加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五味子、柏子仁、枣仁、珍珠母、阿胶、龟板胶等;阳(气)虚,可选加熟附子、桂枝、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党参、枸杞等;浮肿,可选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等;肾虚喘甚者,可选加五味子、坎炁、紫河车、蛤蚧等;脉结代,可选加苦参、炙甘草、磁石、珍珠母、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

【疗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例,结果显效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30.2五泽强心汤

【来源】赵绍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10~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方解】方用黄芪、党参补气;附子温阳;益母草、泽兰、五加皮活血利水。且泽兰入脾行水,入肝活血;而五加皮用量宜小到大,视症情相应而递增。半夏燥湿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用。

【主治】心力衰竭。

【加减】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叹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一般3~5剂后,心力衰竭诸症状基本缓解。

【附记】笔者验证数例,确有良效,信然!坚持服用,多可恢复而愈。



30.3化瘀强心汤

【来源】吴燊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40克,当归、赤芍、川芎各15克,桃仁、红花各12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强心。

【方解】本病病机,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气血虚则宜补,心瘀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虚,故治宜补消兼施。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地龙搜风通络;又及时加入附子、人参为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强心之功。

【主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加减】阴虚血燥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者,加车前子;亡阳欲脱者加人参、附子;心功能改善后,夜寐不宁者,去赤芍、地龙,加熟枣仁、知母。

【疗效】治疗15例,其中伴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9例,联合瓣膜病6例。服药后心功能均恢复到Ⅱ级。服药最少15剂,最多25例。



30.4治心衰方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桑白皮12克,金银花15克,前胡、浙贝母各12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茯苓各30克,鱼腥草20克,黄精15克,麦冬、黄芩、虎杖各12克;②黄芪15~30克,党参15克,车前子30克,赤芍15克,麦冬12克,石菖蒲10克,远志6克,炙甘草9克。

【用法】随症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解毒泻肺,强心化痰,止咳平喘。②益气利水,养阴生脉。

【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症见心悸气促、咳嗽喘憋痰多黄白、身热不退、肢体浮肿、不能平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用方①);不伴感染,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形寒肢冷、肢体浮肿或腹水、小便不利,舌淡暗苔白(用方②)。

【疗效】多年应用,多获良效。一般服5剂即可见效。



30.5治慢性心衰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花旗参10克(另炖),麦冬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太子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生脉。

【主治】慢性心功能衰竭。

【加减】心阳虚者用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心阴虚者用养心方(生晒参、麦冬、法半夏、云苓、田三七等);除二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北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血瘀加用桃仁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紫菀、百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胆南星、浮海石;湿重苔厚者加苡米、扁豆衣;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高丽参针,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疗效】屡用皆效。

【附记】此方出于黄省三加以化裁。
 
治病毒性心肌炎秘方

31.1清心生脉饮

【来源】陆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黄连3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15克,丹参30克,北沙参15~30克,元参9~12克,五味子3~5克,郁金12克,降香5~9克,瓜蒌皮9克,薤白5~9克,苦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方解】本方取川黄连、苦参苦寒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北沙参、元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黄连之燥;丹参与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瘀,又清心经血分之热;瓜蒌皮、薤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诸药合用、有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瘀行滞之功效。本方滋而不腻,寒而不峻,清热不伤阳,益阴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燥之弊,且化瘀不伤血,涤痰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心解毒、化瘀涤痰为一炉。以上药物经现代药理证实有强心与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川连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用。实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妙方。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加减】咽痛红,选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加白薇、地骨皮;苔黄腻去北沙参、元参,加竹茹、陈皮;舌红绛少津加生地、玉竹;舌淡胖加生黄芪;脉结代加茵陈、山楂。

【疗效】经十余年的临床使用,对气阴两虚夹痰瘀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3%以上。

【附记】本方还可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者。



31.2复方四参饮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孩儿参、丹参各12克,南沙参、苦参各9克,水炙甘草3克,炒枣仁9克,水炙远志3克,广郁金9克,莲子芯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

【方解】本方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而其他心脏疾患见是症者亦可选用。病毒性心肌炎多由外感引起,急性期后表邪虽散,湿热未清,内舍于心,犯及心脉,心神受扰则惊悸怔忡乃作,邪热久羁,则气阴暗耗,脉道失于宣畅,则血流瘀滞,病情经常反复,缠绵日久不解。方中以孩儿参益心气、南沙参养心阴为君;丹参调心血,苦参清心热,甘草缓心脉,郁金通心滞为臣;枣仁宁心神,远志定心悸为佐;莲子芯除心烦为使而组成。以益气养阴扶正治本,活血清热祛邪治标。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之功。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细数或结代,舌苔薄黄或薄腻、质红。

【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疗效。



31.3治心肌炎方

【来源】徐承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金银花、连翘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麦冬、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克,元参、炒枣仁、蒲公英各12克,甘草10克;②生地、麦冬、沙参各12克、莲心10克,板蓝根12克,五味子、远志各10克,蒲公英12克,琥珀粉3克(冲服),茯苓20克,甘草10克;③人参、五味子各10克,生黄芪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附片、桂枝各10克,柏子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紫石英12克(先煎),甘草1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清热泻火,补养心阴;②养阴清热,镇静复脉;③益气扶阳,清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辨证选方,如邪热犯心:症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干尿黄,脉数,心律不齐,苔黄厚腻、舌尖红,可选用方①;心阴虚损:心悸气短、胸闷口干、手心热、心动过速,脉细数,心律不齐,舌红无苔或有黄薄苔,可选用方②;阴阳两虚:心悸气促、动则更甚、肢冷畏寒、乏力浮肿、心脏扩大、心律不齐,脉细弱、结代。可选用方③。

【疗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随证选用,常收良效。



31.4心肌炎方

【来源】毛来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板蓝根20克,大青叶15克,黄芩、沙参、麦冬各10克,生地6克,茯神15克,柏子仁10克,珍珠母15克(先煎),元胡、木香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10~15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病情好转或第1疗程后,去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生地等,加玄参、玉竹、莲心各10克,仙灵脾15克,丹参15克,川芎、郁金各10克;心气虚加人参5克(或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心悸甚加琥珀粉1克(冲服),炒枣仁15克;脉结(或大)加桂枝10克,远志3克,五味子6克;纳呆加内金、建曲、焦楂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3疗程可愈。



31.5解毒汤

【来源】王羲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大蓟、小蓟、连翘各15克,黄芩18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出现发热及皮肤瘀点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不属同一疾病,但同类,特附于此,供参考。



31.6二胡丹参汤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前胡各12克,丹参15~20克,枳实10克,当归12克,郁金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菖蒲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宣肺通窍。

【主治】肥厚性心肌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经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相似。特附于此,供参考。
 
治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秘方

32.1行痹主方

【来源】顾靖远,《新编经验方》

【组成】秦艽、续断、当归、没药、威灵仙各6克,松节、晚蚕砂、虎骨(炙酥)各12克,羌活、防风各3克,桑枝150克(煎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祛风祛湿、通经活血、止痛。

【方解】风寒湿邪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故方以祛风为主。羌活、防风、秦艽、续断皆祛风除湿之品;当归、川断、乳香、蚕砂活血定痛;虎骨祛风湿、健筋骨、止痹痛;威灵仙、松节、桑枝通络止痛,祛风除湿。诸药合用,能使风湿除而痹痛止,经络通而肿胀消,是治疗行痹的效方。其中虎骨一味价钱昂贵,且不易得,可用豹骨、熊骨或狗骨代之。

【主治】行痹(风气胜者为行痹),证见骨节游走性疼痛,日轻夜重,或红或肿,按之极热,甚而恶寒喜热。

【加减】头目痛者,加甘菊、川芎;肩背痛者,加桔梗,倍羌活;手臂痛者,加片姜黄;腰、膝、脚痛者,加牛膝、杜仲、川萆薢;筋脉挛急者,加羚羊角、羊胫骨;红肿疼痛者,加生地、黄芩。

痛痹(痛在一处,固定不移,属寒气偏重),加桂枝、倍当归,宜酒煎。外用蚕砂炒热,绢包熨之。或用牛皮胶同姜汁烊化贴之。

着痹(又名著痹)(肢体重着、不能移动、疼痛麻木,此湿气偏甚)加苍术、茯苓、泽泻、天麻,甚者加白鲜皮。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著。



32.2三消饮子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生川乌(先煎至不麻口为度)12克,北细辛6克,苍术、独活、牛膝各9克,全当归12克,穿山龙、千年健、追地风各30克,威灵仙18克,乳香、没药各3克(均去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趁热服,服时可滴酒数滴。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渗湿。

【方解】风寒湿邪合而为痹,经络闭阻,故而肿痛。方中以川乌、细辛祛风散寒止痛;苍术、独活散风祛湿止痛;牛膝,当归养血活血;乳香、没药散瘀散肿定痛;穿山龙、追地风、千年健、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之功,可铲除致病之因,有活血、通络、止痛之效,能消散痹痛诸症。加酒服用,可助药力速达病所,取效甚捷。

【主治】痹证。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附记】笔者临床验证15例,并随证加减,服药10~20剂,全部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



32.3化瘀通痹汤

【来源】娄多峰,《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当归18克,丹参30克,鸡血藤21克,制乳香、制没药各9克,香附、延胡索各12克,透骨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通络。

【方解】瘀血痹,系由于局部闪扭、外力损伤、慢性劳伤等引起经络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筋脉肌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从而加重脉络闭阻,逐致痹证。此类病证局部疼痛明显,且与气候变化及寒热有关。治疗时若单用祛风湿药,收效甚微;而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祛风除湿药物则收效甚捷。方中乳香、没药,前者活血,后者散瘀,相得益彰,为治本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香附理气解郁,为血中之气药,气行则血行,加强活血祛瘀之功;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祛病而不伤正;透骨草祛风除湿,通络以治标。诸药相合,共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之目的。

【主治】瘀血痹(损伤后遗症、网球肘、肩周炎症等)。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制川、草乌;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气虚者加黄芪;久痹骨节肿大变形者加穿山甲、全虫、乌梢蛇等虫类药,以搜风通络止痛。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一般服10~20剂即可见效或痊愈。



32.4补益风湿汤

【来源】王为兰,《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菟丝子、制狗脊、炒杜仲、生川断各10~15克,大熟地15~20克,怀牛膝10~15克,肉桂5~10克,党参、炒白术、当归、炒白芍各10~15克,炙川乌6~15克,细辛3~15克,独活、防风各6~12克,威灵仙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温服。

【功用】温补肝肾,益气养血,佐以祛风散寒燥湿。

【方解】久病风湿必伤及肝肾,或损耗气血,体质越虚,病邪越不得解,因此有一些久病不愈的风湿病,越用祛风散寒除湿的药物,燥血伤阴疼痛越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本方是从《千金要方》中独活寄生汤化裁而成,若运用得当,左右逢源,恰到好处,疗效显著。方用菟丝子、制狗脊、炒杜仲、生川断、肉桂温补肝肾之阳;大熟地、怀牛膝滋补肝肾之阴;党参、炒白术健脾益气;当归、炒白芍养肝补血;炙川乌、细辛温经散寒以止痛;独活、防风、威灵仙祛风湿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补正祛邪的作用。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痛、风湿肌肉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加减】气虚加黄芪15~30克,炙甘草6~10克,茯苓10~15克;血虚加川芎8~12克,炒阿胶10~15克;风胜加赤芍15~20克,鸡血藤20~30克;寒甚加炮附子10~30克,草乌10克;湿甚加苍术10~15克,生苡米15~25克;上肢痛重去独活,加羌活10克,肉桂改桂枝10~15克;或桑枝30克;下肢痛重,加木瓜15~18克,千年健10~15克;肝血不足加阿胶10~15克,炙首乌15~25克;肾阳虚甚加巴戟肉10~15克,鹿角胶10克;大便秘结加肉苁蓉30克;肾阴虚甚加盐龟板15克,山萸肉10克;大便干燥加元参30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附记】王老行医五十余年,治疗一些慢性风湿痛、风湿肌肉痛、老年风湿病、产后风湿病、部分神经痛,和一些久治不愈的风湿病患者,即在这个方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每每获得良效。然而,并不是把方剂的药物全部罗列上,以大围攻的方式治疗,而是气不虚不用“四君”,血不虚不用“四物”,无风象不用风药,无湿证不用燥湿药,要依据体质的强弱、病邪的盛衰,有选择性地用药,且要了解每味药物特性,用每味药都应有的放矢,药物的性味、归经、用量、炮炼炙煨或生用,方剂的配伍、煎法、服法、禁忌等相互发挥着协同作用,这与治愈疾病密切相关,因此,组方不在全而在当,用药不在多而在精,药量不在大而在恰。

补益风湿汤是一个既可补肝肾,又能益气血,再佐以祛风散寒除湿药物,为治疗虚中挟实风湿病的比较有效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务要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总之要看正虚邪实的偏颇,而定治疗方案,每每效捷。



32.5通络熄风汤

【来源】欧阳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桑枝、忍冬藤、白芍、萆薢各12克,秦艽、当归尾、蚕砂各10克,豨莶草、薏苡仁、防己各15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方解】风湿性关节炎,古称“痹病”,致病之因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初起多有恶寒无汗、酸痛不已,或自汗恶风、走痛无定,或沉重疼痛、著而不移。治此多用麻、桂、羌、独、二术、二乌等辛燥温散之剂。若痹久不愈,反复发作,关节疼痛日增,屈伸不利,而外无风寒湿滞之象,内有郁热瘀阻之证,前人称为“久痛入络”,其证已非风寒湿邪痹阻肌肉关节可比,故当活络祛湿、熄风缓痛,辛燥温散之剂皆当禁忌。

久痛入络、清,陈修园主“柔润熄肝风”一法。本方方用忍冬藤、苡仁清热祛湿;佐以归尾活血行滞;白芍和营敛阴,能清理络中郁热瘀阻;防己祛湿消肿,通行十二经;萆薢行血通痹,遂经隧之湿;蚕砂导浊清络,疏导诸经之凝滞,为痹病偏于瘀热者所必用。用桑枝、豨莶草通经活络;秦艽舒筋缓痉,配合甘草协调诸药,共奏通络缓痉之效。肝藏血,主筋血不濡络或妄用辛燥劫液之剂,筋络失养而拘急,此久痛之由也。方中不但多柔润之品,且桑枝、秦艽、白芍、蚕砂均属肝经要药,故能很好发挥柔肝熄风、通络缓痉的作用。以非外风,故名通络熄风汤。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加减】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证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松节、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疗效】长期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32.6热痹镇痛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30克,细辛、麻黄各2.4克,羌活、独活各5克,桑寄生20克,知母、黄柏、僵蚕、栀子各10克,忍冬藤30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羚羊角粉0.6克分2次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散风,活血通络。

【方解】热痹发病急,肿痛剧烈,兼有发烧。王肯堂说:“痛属火,肿属湿,兼受风寒而发。”方中重用生石膏、知母、黄柏、栀子之辛凉苦寒,以煞其火焰之势,火熄疼痛自减;麻黄、细辛、羌独活散风透邪、开闭止痛,且能胜湿,散风即能祛湿,祛湿即能消肿,虽为热痹,必然受风寒而发,故仍须用散风祛寒之味;桑寄生、忍冬藤通经络而祛凝滞;鸡血藤、赤芍活血通络,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尤在泾《金匮翼》中说:“风痹云者,以阳邪入于阴分之谓也,故虽驱散风邪,又必兼以行血之剂”。羚羊角,清热镇肝熄风而走经络,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说:“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张锡纯《衷中参西录·羚羊辨》中称其“最能清大热,兼能解热中之大毒,且既善清里,又善透表,能行脏腑间之热毒,达于肌肤而外出”。刘河间治热痹之升麻汤亦重用羚羊角、犀角。故凡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之属于热痹者,此方能消肿止痛,药下即减。其所以收效迅速,似有赖于羚羊角清热透邪之力,以其善走经络而行邪外出也。余曾治数例,肿痛极剧者,皆以此方,药下即安,效力之捷,诚有不可思议者。

【主治】热痹。风湿性关节炎之偏于热者。

【疗效】多年使用,取效颇捷,效佳。



32.7寄生慢痹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祁蛇6克,鸡血藤20克,乳香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搜风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本病常常在不知不觉中由轻而重,逐渐变成慢性。原因不一,有的属于寒湿凝聚,或热灼,或湿痰瘀阻。故其治亦因因而异。今以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为法,方用桑寄生、威灵仙、地龙通络止痛,祁蛇走窜搜风,无处不到,其止痛之力颇速;鸡血藤,乳香活血通络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搜风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慢性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寒邪偏甚,加附子6克,细辛3克,麻黄3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寒则凝滞,故加辛热之味,散寒开闭;热偏甚者,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热则血气沸腾,故加辛凉苦寒以清镇之;湿偏甚者,加川萆薢15克,炒秫术12克,苍术、黄柏、防风、羌活、独活各10克。膝关节有积液者加木通,防己各10克,甘草3克。湿甚加风药、风能胜湿;风偏甚者,加羌独活各10克,桂枝6克,穿山甲10克,䗪虫3克。风胜加虫类活血药,以血行风自灭也。如脉滑数再加生石膏、忍冬藤各30克,知母、黄柏各10克,羚羊角粉0.6克。如脉迟加附子10克;上肢痛,加桂枝;肩关节痛加片姜黄10克;下肢痛加牛膝10克,青、海风藤各12克,松节20克,或加川乌、草乌各5克。腰痛加杜仲炭,续断,狗脊各12克,或加云茯苓,川萆薢各12克。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笔者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32.8热痹二合汤

【来源】言庚孚,《言庚孚医疗经验集》

【组成】犀角屑3克,生地12克,赤芍药,粉丹皮、净麻黄、苦杏仁各10克,薏苡仁30克,生甘草6克。

【用法】犀角蘸水磨汁,分2次兑服;麻黄后下,余药共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服。

【功用】清热化湿,活络止痛。

【方解】热痹,《内经》称之痹热,并明示热邪致痹证常与湿邪有关。如经云:“其热者,阳气多,阴邪少,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也。”故方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配以麻杏苡甘汤以化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化湿,活络止痛之功。临床每每投以本方,治热痹,确有一定疗效。

【主治】热痹。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32.9补肾祛寒治尪汤

【来源】焦树德,《湖北中医杂志》(4)1982年

【组成】川断、熟地各12~15克,补骨脂、淫羊藿、桂枝、赤、白芍各9~12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补10克,独活、牛膝、知母各9克,苍术6克,威灵仙、炙虎骨(另煎兑入)各12克,防风、炙山甲各6~9克,伸筋草20~30克,麻黄3克,松节10~15克。一方去知母、独活,加地鳖虫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肾祛寒,散风祛湿,活血通络。

【方解】本方是从桂枝芍药知母汤和简易方——虎骨散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方中用补骨脂、川断、制附片、熟地,配以麻黄补肾祛寒为主药;配用桂枝、赤、白芍和营卫、通阳气;骨碎补、炙虎骨祛骨风,壮筋骨;淫羊藿、独活、威灵仙益肾阳、祛风湿为辅药;用防风、麻黄散风;炙山甲、伸筋草、松节活血通络,舒筋利节;苍术化湿、健脾、升阳;知母防桂附之热为佐药,更用牛膝引药入肾,并能活血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肾祛寒、散风祛湿、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尪痹肾虚寒盛证。其中包括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尪痹)、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关节炎,大骨节病等有关节肿痛变形,骨质棉害经久不愈。

【加减】上肢关节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黄、羌活各9克;病程久,病入血分或瘀血者,加血竭0.7~0.9克(分冲),皂刺5~6克,乳香、没药各6克,或加苏木20克;骨质疏松变形严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寻骨风各10~20克,自然铜10克(醋淬先煎);兼有低热,或自觉关节发热者,去淫羊霍,加黄柏(黄酒浸泡2小时以上入煎)10~12克,地骨皮10克;腰腿痛明显者,可去苍术、松节,加桑寄生15~30克,并加重川断、补骨脂、牛膝的用量;筋挛过甚,肢体挛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生苡仁、木瓜;脊椎僵直关节不利者,去牛膝、苍术,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胶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蚕、羌活各12克;舌苔白厚腻者,去熟地,或加砂仁3~5克,藿香10克。中运不健,脘胀纳呆者,可加陈皮、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出现热象者,可减少桂附用量,可加黄柏10~15克,秦艽15~20克,生地20克。

【疗效】治疗尪痹32例,显效4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以上。

【附记】1.方中制附片用到15克时,需先煎10~30分钟。方中炙虎骨可用豹骨、熊骨代,如三骨均配不到,可用透骨草20克,寻骨风15克,自然铜(醋淬,先煎)6~9克,三药同用,以代虎骨。2.注意事项:①本方以治本为主,往往需服4~6周才出现疗效,故需耐心坚持服用,不可仅服一二剂即改方;②达到显效后,可将此方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服2~3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服,长期服用,以防复发而渐达痊愈。



32.10蛇归类风汤

【来源】张琪,《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组成】蕲蛇20克,当归20克,蜈蚣2条,全蝎、苏土虫各5克,山甲7.5克,仙灵脾15克,熟地、白芍各25克,秦艽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祛风镇痛,活血通络,补肾养血。

【方解】方中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本草经疏》谓其“性走窜,善行而无处不到,故能引诸风药至病所,自脏腑而达皮毛也”。亟言其搜剔风邪之力。蝎子治中风湿痹不仁、筋脉拘急、骨节疼痛;蜈蚣驱风镇痉止痛;穿山甲散瘀,通经络;苏土虫活血散瘀止痛。数种虫类药配合,有较强的祛风镇痛,活血通络作用。当归、白芍、熟地、仙灵脾补肝肾养血、营筋骨、利关节,相互配伍,体现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肿痛、变形、僵直、手指足趾关节呈棱形、疼痛如锥刺,严重者功能丧失,几成残废,肌肉消瘦,或萎缩,皮肤枯燥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颇佳。



32.11类风湿汤

【来源】史鸿涛,《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

【组成】黄芪200克,秦艽20克,防己、红花、桃仁各15克,青风藤、海风藤各20克,地龙、桂枝、甲珠、白芷、白鲜皮、甘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功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秦艽,一药多能,治疗痹证,风寒湿热,皆可应用,并且病发无问新久,病情无问轻重,均可用之,实为治疗痹证之要药。防己善除风寒湿邪,长于消肿。二药相配,行除风湿肿痛病变。青风藤、海风藤取藤之通络之功,通利经络,为治疗关节不利、麻木拘挛之要药。四药合用,驱风散寒,除湿清热,舒筋活络,解麻止痛,为治疗类风湿之要药。痹者,闭也,气血经络,闭阻无疑,故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必用之品;桂枝辛温,温经通阳;地龙咸寒,又善走窜,四药合用,通痹行瘀,活血利络。更兼地龙为血肉有情之品,对顽固性痹证尤为适宜。白芷能解热解毒止痛;白鲜皮能清热燥湿除痹,二药合用,专治热痹之痒痛不适。黄芪补一身之气,卫外而行内,尤其经久不愈,体弱气虚者更宜(今用200克,似嫌过重,一般以20~60克为宜);牛膝善通经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甲珠破坚通闭,其力甚强,甘草调和诸药而缓急止痛。四药相伍,鼓舞正气,强健筋骨,调达气血,合取纠正关节变形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热盛为主,可加漏芦30克,清热而不伤阴;以寒为主者,可加制附子10克以增强散寒止痛之力;顽痹正虚、关节变形者,可加当归20克,制附子10克,伸筋草15克,并改甲珠为30克,以加强温补穿透之力。

【疗效】屡用效佳。



32.12蠲痹饮

【来源】栾炯,《辽宁中医杂志》(6)1991年

【组成】制川乌18克,制附片12克,麻黄6克。黄芪30克,苍术、细辛各10克,苡仁、桂枝、仙灵脾、威灵仙、制南星、地鳖虫、虎杖各15克,雷公藤2片,日服3次(湖北黄石市制药厂生产)。

【用法】方中川乌、附片要久煎以除其毒副作用。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温肾蠲痹,散风祛湿,化痰通络。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其病因由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方中以川乌、附片温阳通经;麻黄、桂枝、细辛、威灵仙散风宣痹;黄芪、仙灵脾益气补肾;苍术、苡仁、南星燥湿化痰;虎杖、地鳖虫化瘀通络;雷公藤有祛瘀通络、清络热、除络毒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温肾蠲痹,散风除湿,化痰通络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功能障碍,关节畸形,不能坚持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等。

【加减】如风甚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湿甚者,加防己、萆薢、泽泻、蚕砂;肿甚者,加木通、茯苓、皂角刺;寒甚者,加肉桂、干姜、草乌;化热者,加石膏、知母、寒水石、黄芩、黄柏、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痰瘀互结者,加半夏、白芥子、山甲片、桃仁、红花、丹参、制乳没;气血不足者,加熟地、桑寄生、续断、狗脊、杜仲、骨碎补、牛膝;肾阳虚者,加肉桂、鹿角片、巴戟天。

【疗效】治疗76例,近期控制:经治疗后受累关节肿痛消失,关节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类风湿因子,血沉恢复正常,且停药后可维持3个月以上,计35例(占46.09);显效,受累关节肿痛明显好转或消失,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降低或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计27例(占35.5%);有效,受累关节疼痛,或肿痛好转,计12例(占15.8%);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



32.13蠲痹通络汤

【来源】张祥德,《中国医药学报》(3)1988年

【组成】生黄芪30~6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12克,当归、白芍、地龙各15克,桂枝12克,制川乌12~15克,生甘草10克(与川乌先煎40分钟),天南星12克,土茯苓30~90克,五虎追风散3~5粒(吞服)。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五虎追风散,每日2次,每次服3~5粒(每粒合散剂约0.25克左右)。外用十味散热敷患处。

【功用】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

【方解】张氏认为风寒湿热虽为痹证的病因,但营卫先虚,腠理不固,才是成痹的关键,因此,温阳、补虚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大法。方用桂枝、川乌温阳散寒;制乳没、当归活血通络,止痛;黄芪益气护卫;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地龙、五虎追风散搜风通络止痛;天南星、土茯苓化痰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蠲痹搜风,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风湿热痹加生石膏30~90克(先煎),知母12~15克;风湿寒痹,加制草乌12~15克(先煎40分钟),生麻黄9~12克,细辛6~9克;寒热夹杂痹,加知母;痰凝血瘀痹,加白芥子、甲珠、露蜂房各12克,土鳖虫12~1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风盛窜痛,加防风、威灵仙;骨节肿甚,加萆薢、苍术;病在上肢加桑枝、羌活;病在下肢加牛膝、独活;病在肩颈加葛根、姜黄;病在腰脊加续断、桑寄生;肝肾亏虚加熟地、枸杞子。风寒湿和痰凝血瘀两型配用十味散外治。

【疗效】治疗103例,结果近期缓解42例(占40.7%),显效35例(占33.98%),好转21例(占20.39%),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15%。远期疗效,追访88例(占80.58%),3年内仍保持缓解标准者29例(占34.94%),显效者27例(占33.53%),好转者25例(占30.12%),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7.59%。

【附记】方中五虎追风散(自拟方)由生马钱子(云南产)、全蝎各60克,大蜈蚣30条,白花蛇5条(亦可用乌梢蛇60克代替),冰片10克等5味药组成。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后加入生马钱子,约在180℃温度下炒8分钟左右,或观马钱子炒至表面鼓起,内部略变黄色为度,取出去毛,与全蝎、蜈蚣、白花蛇一并粉碎,过100~120目筛;冰片另研细末,与上药混匀,分装入0号胶囊内(每粒含散剂约0.25克左右)。每日2次,每次服3~5粒(马钱子总量约为0.45~0.75克/日)。
 
回复 31# 孙洪彪


十味散(李春樾验方):由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生麻黄、肉桂、干姜各30克,生南星、生乳香、生没药、细辛各20克等10味药组成。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适量,用白酒或95%酒精调湿,纱布包敷患病关节处,上盖一塑料薄膜,以防药物渗漏,后用绷带固定。每晚睡前外敷,次晨取下。一般敷药后10分钟左右局部即有热感,疼痛随即逐渐减轻。亦可外敷热水袋,促使药物进一步发挥作用。本方对寒湿筋骨痹痛疗效颇佳。本方系李氏原方去豨莶草加生麻黄,宣透皮毛腠理,温经散寒,消肿止痛之功更加卓著。一般药后无不良反应,仅有个别患者局部皮肤轻度潮红搔痒,停药后即可消失。

肾功能不全者,忌服五虎追风散。

本病非朝夕能愈,应坚持服用,疗效始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调摄,慎寒保暖,勿过劳累,避免感冒,及时治疗感染病灶,适时参加医疗体育锻炼,对于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有益,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32.14益气通痹汤

【来源】张选志,《中医杂志》(5)1990年

【组成】附片、桂枝各15克、黄芪、党参各30克,川芎20克,没药、乳香、防风、羌活、独活、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药用冷水浸泡1~2小时,沸水文火煎约2小时,每剂煎约300毫升,日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通痹。

【方解】高原大自然中清气缺乏,宗气化源不足,则一身之气虚;高原四季气俱寒冷,世居的藏族民众有生食、冷食的习惯,从而使寒冷之邪易内伤外感;气虚,寒冷均可使血行不畅,阳气阻遏,加重病情。因此、气滞、多寒、多瘀是高原痹证的主要病理机制。方用附片、桂枝温阳祛寒;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川芎、乳香、没药活血通痹止痛;防风祛风胜湿;羌活、独活除湿通痹;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温阳,活血通痹之功。故用之疗效满意。又高原气压低,蒸发量大,在煎药时宜久泡久煎,方能使药物的有效成分释出。

【主治】高原痹证(包括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行痹加苍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黄12克,细辛6克;着痹加苍术15克,苡仁30克;气血双亏加鸡血藤30克,当归15克;肝肾阴亏加女贞子、旱莲草各30克;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5克;热痹加忍冬藤、红藤各30克;痛风加威灵仙、防己各15克。

【疗效】治疗122例,服药最少6剂,最多135剂,平均服37.5剂,结果治愈26例(占21.3%),显效34例(占27.9%),好转58例(占45.9%),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1%。



32.15流气止痛汤

【来源】孟琳昇,《浙江中医药》(3)1979年

【组成】木瓜、乌药、陈皮、香附、郁金、钩藤各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没药、丝瓜络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

【方解】本证型的痛、麻、酸,呈流窜样,似属行痹范畴,但“风”的表现缺如,而每与情志有关,当另有一名,气痹是也。其病机在于肝气郁结。肝主疏泄,凡人体气机的升降,流布与调畅,“经气”的舒展,调畅受肝主疏泄功能的支配。若肝气横逆络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滞,“不通则痛”。肝主筋为罢极之本,《素问·痿论》所谓,“肝主身之筋膜”。就是说明肝有联络关节、肌肉和主司运动的作用。肝气逆乱,必然致使“主筋膜”的功能障碍,因而痹证形成。肝气横窜于筋隧络道之间,成为病邪,直接侵扰了经络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产生“肝气胜者,为气痹”的证型。实为七情失调所致。其治故以疏肝理气、通络定痛为法,方用木香、乌药、陈皮、香附、柴胡、郁金疏肝理气,直达病所,使三焦气机不壅,则经络自能通利,所谓“气行则血活”。鸡血藤、丝瓜络、川芎、钩藤活血通络,俾血行不碍,则络道通而气自行,所谓“通则不痛”;木瓜、乳香、没药,既通络又定痛,更以蜂房搜剔,白芷香开,使经隧窜畅,纵有余邪,亦有外达之枢,从而共奏理肝气、通络道、止痹痛之功。

【主治】气痹,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或兼胸满胁痛、头眩嗳恶,或泛酸苦等。脉沉弦细滑为多,痛剧则弦紧,舌质淡红或紫,或挟紫斑,苔薄腻或灰,但以润滑为主。可见于多种痹痛,如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经炎、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闭孔神经痛、周围神经挫伤、低血钙、腰肌劳损等。

【加减】如见阴虚兆,舌绛苔少者,加元参20克;肝气犯脾胃者,加青皮、枳壳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显者,加土鳖虫6克,桃仁12克;麻木为主者,加木耳12克;挟风者,加海桐皮12克。

【疗效】治疗62例,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效者)21例;好转(肝郁症状消失,痛、麻症状有所减轻)8例,总有效率达100%。其中治愈显效率为87.1%。

【附记】首次服用本方,大都药后半日内疼痛反见加重,周身烦躁,或腹中鸣响,或轻度腹泄,均为药效之征。半日后,此反应消失,原有证情开始缓解。

本方对神经痛疗效较佳。对关节已有变形(单纯肿大者除外)者,疗效不够理想。



32.16补肾活血汤

【来源】程昭寰,《辽宁中医杂志》(5)1983年

【组成】当归、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皮9克,木瓜10克,露蜂房、桂枝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待基本治愈后,应改汤为丸,徐徐善后。

【功用】滋肾养肝。

【方解】本病病在筋骨关节,但无不累及肝肾。精血同源,损则同损,虚则同虚。虽病变复杂,症状不一,但正虚是主要矛盾。治疗重点是滋肾养肝。滋肾要用温柔之品,不可温燥;养肝意在养血活血,不可峻猛克伐。若兼湿热痰瘀诸证,又应适当兼顾。补血之法,求之肝肾。肝肾同治,求补精血。本方是桃红四物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衍化而成。血虚多滞,四物汤中以赤芍易白芍,更配入少量桃仁、红花,意在行瘀而不破血;六味地黄丸妙在三补三泻,病不在脾,故去山药,以木瓜易山萸肉,酸入肝以柔筋。蜂房味苦平,用治痹证,能凉血祛风除湿;桂枝辛甘,通络和阳。通络有行血之能,和阳有通气之功。阴柔之剂佐入阳刚之品,使药能直达病所。药虽平淡,效果尚好。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瘀血明显加土鳖虫、地龙;兼湿热加苍术、黄柏、苡仁;上肢疼甚,加威灵仙、片姜黄;下肢疼甚加牛膝、五加皮;腰痛甚加豨莶草、桑寄生;气虚加黄芪、党参;阳虚去生地、丹皮、加仙茅、仙灵脾;血虚加丹参、鸡血藤、何首乌;阴虚去茯苓、泽泻,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

【附记】对关节变形的病人,难求速效,宜本方改用丸药缓图,其效方显。



32.17加减痛风方

【来源】汪履秋,《江苏中医》(2)1990年

【组成】生麻黄8克,制苍术10克,桂枝8克,防风、防己、威灵仙、制南星各10克,鸡血藤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全蝎3克,雷公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散风渗湿,散寒通络,化痰消瘀。

【方解】病由风湿痰瘀所致,治以祛风,宣湿,化痰,消瘀之法。此四法合为一体,缺一不可。而朱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熔此四法于一炉,对本病甚为合柏。本方即以此方为基础化裁而成。方用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防风祛风散寒;桂枝除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而祛风通络;制南星化痰燥湿;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邪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因而用之多效。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若寒邪偏甚者,加熟附子、制川乌各10克;热邪偏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忍冬藤、虎杖各30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克,当归、白芍各10克;肝肾不足者,加熟地、鹿角片各12克;风胜游走加白芷、羌活;湿盛漫肿,加苡仁、大腹皮;周身关节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络石藤等,同时按部位加引经药。

【疗效】治疗50例,服药60~180天,结果痊愈1例,显效21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9例为类风湿因子阳性中、阴转率为35.9%。



32.18王氏热痹方

【来源】王士相,《天津中医》(1)1987年

【组成】桂枝3~6克,防己12~15克,海桐皮9~12克,生石膏15~30克,黄柏6~9克,木通6~9克,生薏米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祛湿。

【方解】本方系从吴氏加减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桂枝本为辛温之品,原非温热所宜,此用其意有二:湿为阴邪,非温不解,此其一;桂枝有通血脉,调营卫之功,以化血脉中阴浊之气,此其二。生石膏、桂枝合用以辛散;防己苦寒通经络之湿邪;黄柏、木通苦寒清利湿热;海桐皮苦平,入血分;薏苡仁甘淡,主湿热挛痹。合用则清热祛湿作用尤著。

本方中桂枝、防己、黄柏、木通为治疗风湿热的主要药物,尤以木通为最。这不但是临床经验,而且也有文献记裁:如朱丹溪“潜行散”即用木通一味;《古今医鉴》的“神通饮”即用木通二两水煎服;《景岳全书》中的“抽薪饮”治热盛挛痹,亦用木通配合黄芩、石斛、栀子、黄柏、枳壳、泽泻、甘草。

【主治】热痹。发热多急骤、高热、多汗、大关节明显红肿热痛、皮肤环形红斑。脉滑数。

【加减】若无汗者,加独活1.5~3克,汗出热退者则去之;木通、黄柏苦寒伤胃,尤以木通易引起呕吐,本方加生甘草、橘皮各3~6克可解木通之致呕;关节红肿热痛、高热,尤以环形红斑、结节红斑者,可酌加清热凉血,去血中毒热之品,如广角、丹皮、赤芍、大黄(勿后下);关节红肿痛极重,伴发热者,可酌用羚羊角、山栀、胆草等。羚羊角治热痹掣痛,极效(观叶天士医案自知);发热渐退、关节红肿渐消,此时生石膏、木通、黄柏逐渐减量,最后停用生石膏。方剂变化为:桂枝、防己、海桐皮、黄柏、木通、生薏米,酌加桑枝、桑寄生、秦艽、赤白芍、当归、甘草。如诸证消失,血沉,抗链“O”正常,此时以上方可配丸药,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服2次。服用时间最少不能低于3~4个月,最好以半年为度。

【疗效】临床屡用,多有良效。

【附记】王氏治阴虚热痹,则用阴虚热痹方(自拟经验方):忍冬藤、连翘、牛蒡子各9克,栀子3克,知母、桔梗各6克,麦冬9克,生地、元参各6克,桑枝30克,桑寄生12克,海桐皮、防己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口服六神丸(中成药)1~2次,每次10粒,吞服,并用锡类散吹喉,疗效甚捷。



32.19桂枝活络汤

【来源】徐心仁,《新中医》(4)1987年

【组成】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当归12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本病之起,内由正气不足,营卫气血失调,外由风寒湿、温热、痰浊、瘀血而致痹阻经络所致。本方由桂枝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味组成。方用白芍养血缓急,赤芍活血通络,二药配用,俾补而不碍邪,通而不伤血;伍以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对于肢体关节之拘挛疼痛更为合适。配以丹参、当归、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桂枝通血脉、活经络,和营卫;秦艽祛风湿、通经络;更加蜈蚣、穿山甲尤善走窜,性专行散、搜风止痛,可以增加原方疗效、缩短疗程,防止关节僵直畸形。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调和营卫、温经通络、活血祛瘀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

【加减】如寒湿阻络,加制川乌、制附子、麻黄、细辛;湿热阻络,去当归、白芍、穿山甲,加石膏、知母、金银花藤、黄柏、防己、牛膝、苍术、苡仁、地龙;寒热错杂,加制附子、制川乌、石膏、滑石;口干加生地;口苦加黄柏;瘀血阻络,加红花、松节、元胡、炙水蛭;肝肾两虚,加杜仲、熟地、续断、巴戟、补骨脂;痰湿阻络,去白芍,加苡仁、萆薢、半夏、茯苓、白芥子;关节肿胀积液,加麻黄、白芥子;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鸡血藤、当归、首乌;气阴(血)两虚,加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制首乌。此外,结合病变部位及症状特点加减:上肢痛加羌活、桑枝、威灵仙;肩关节痛加防风、姜黄;下肢痛加牛膝、独活、千年健、海桐皮;腰痛加杜仲,枸杞、巴戟;足跟痛加肉苁蓉、补骨脂、枸杞,重用白芍;四肢痛加羌活、独活、防风、姜黄、千年健;肢体麻木加黄芪、鸡血藤、天麻、栝蒌、胆星;但麻不木为气虚,重用黄芪,但不寐为湿痰死血,加风化硝、姜汁、半夏;关节僵直畸形,加全蝎、骨碎补、虎骨(或豹骨、猴骨)、鹿角胶;皮下红斑加生地、丹皮。

同时随证配用外治方:①熏洗方:川乌、草乌、威灵仙、甘松、舒筋草、防风、白芷。上肢加姜黄、桑枝;下肢加牛膝、千年健、五加皮。煎水趁热熏洗患处(湿热痹忌用);②外洗方:黄柏、苍术、牛膝、苡仁、金银花藤。煎水待温洗患处,适用于湿热痹;③止痛擦剂: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加50%酒精浸泡1周,外擦患处。有明显消肿止痛作用。

【疗效】治疗130例,临床治愈67例,显效28例,好转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达91.5%。疗程:最长186天,最短3天,平均21天。



32.20石藤热痹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石膏粉、忍冬藤各30克,鲜桑枝、白茅根各60克,夜交藤、鲜石斛、白芍、生地各15克,知母、黄柏、甘草、竹茹各10克,白粳米1撮。

【用法】上药加水2500毫升,煎熬成1000毫升,分两日6次温服。病重可一日服完。

【功用】清热滋阴、熄风通络。

【方解】本病因风热合邪,故方用石膏清热、降火生津;黄柏清热坚阴;生地凉血泻火清热;知母消肿泻火滋阴;白芍泻火敛阴止痛;忍冬藤散热解毒消肿;夜交藤滋肝肾之阴而通络;白茅根清血分中之热而消瘀;桑枝利关节治风热臂痛;竹茹除烦热,而寒滑利窍;石斛除邪热治风痹骨痛;甘草解百毒而缓中止痛;白粳米滋胃液以清热除烦。组合成剂,用治此病,屡试皆效。

【主治】热痹,证见上下肢肩、肘、腕、指、髀枢、踝、趾诸关节,游走作痛。痛处热灼,微现红肿,痛如锥刺、不能动。但持续0.5~1日,此处痛减,红肿消退。又走窜彼处关节,引起肿痛,循环往复,交替不已。多有炽热、汗出、舌红、脉数、食少、形瘦等象。常数日或数十日不愈。

【疗效】多年使用,屡验屡效,效果甚佳。



32.21蠲痹六虫汤

【来源】程爵棠,《江苏中医》(1)1982年

【组成】炙全蝎(研冲)、炙蜈蚣(研冲)各1.5~3克,炙蕲蛇4.5克,炙䗪虫6克,鹿含草、寻骨风、制川乌、制草乌各9克,僵蚕10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则2剂),日服3~6次,温服。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解】《金匮要略》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济生方》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痹之为病,寒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著。”由此说明体虚为病之本,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病之标。病有久暂,证有虚实。质言之,用“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二条来概括痹证的病机足矣。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用炙全蝎、炙蜈蚣,搜风通络、蠲痹止痛;佐以蕲蛇(或白花蛇),祛风湿、通经络;䗪虫(地鳖虫)化瘀止痛。以制附子、制川、草乌温经散寒、通经止痛;僵蚕、鹿含草、寻骨风祛风湿、通经络;甘草解百毒,并能协调诸药之性;桂枝调和营卫、通络散寒,又能横通四肢关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痹证(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大性脊椎炎等),证见肢体关节疼痛,遇阴雨或寒冷天气疼痛尤著,或肿胀疼痛,甚则关节屈伸、转侧不利,或肢体关节功能活动严重受限,或强硬僵直、筋缩内卷、关节变形,手不能抬举提物,足不能履步,脉弦细或沉弦。

【加减】病初起,去全蝎、蜈蚣、附子,加秦艽、威灵仙、羌活、防风;病发上肢者加羌活、片姜黄;发于下肢者加独活、牛膝、木瓜;关节肿胀不红,或关节变形者,重用寻骨风,加钻地风、炙蜣螂、狗脊、鹿角胶、伸筋草;或减制川草乌;筋脉挛急或兼阴虚者,加炒白芍、枸杞;脉细、舌淡红而嫩者或兼血虚者,加鸡血藤、首乌、地骨皮;肢冷畏寒,脉沉迟而紧者加仙灵脾,重用附子、桂枝。

【疗效】治疗顽痹157例,年龄均在40岁以上,病程1~10年不等。其中痊愈141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9.4%。

【附记】本方系根据名医朱良春之经验方——六虫汤减炙蜣螂、钻地风,加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桂枝而成。六虫汤用治顽痹,极效,用于风寒湿痹,反而疗效不佳,可能是药重病轻之故。后得一名医指教:即在治痹对证方中加入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能增强疗效。后经反复验证筛选化裁而成本方。若能随证加减,能通治风寒湿痹和顽痹。尤其顽痹,贵在守方,其效始著。待病初愈,可将汤药改为丸药缓图,巩固疗效。若遇卒病,要先治卒病,后治本证,否则必然影响疗效。



32.22补肾清热治尪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地15~20克,桑寄生20~30克,桑枝30克,地骨皮10~15克,酒浸黄柏、知母各12克,川断骨碎补各15~18克,白芍15克,威灵仙12~15克,羌活、独活各9克,忍冬藤30克,桂枝6~9克,红花9克,制乳香、没药各6克,炙山甲9克,炙虎骨(或豹骨、熊骨)12克(另煎兑入)。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补肾清热,疏风化湿,活络散瘀,强筋壮骨。

【方解】本方取丹溪潜行散合自拟的清热散痹汤和补肾强筋之品组合而成。方中以生地补肾壮水;黄柏坚肾清热;川断补肾壮筋骨;骨碎补补肾祛骨风为主药;以桑寄生补肾强腰,除风通络;地骨皮益肾除劳热;威灵仙祛风湿、除痹痛;羌独活搜肾、膀胱二经之风湿;虚骨祛风壮骨,以骨治骨为辅药;以白芍养血以缓急;知母降火清热,除蒸清烦;忍冬藤通经络,祛风湿;红花活血通经;乳没化瘀定痛;炙山甲通经络,有虫蚁搜剔之能;桂枝温阳宣痹,配羌、独活之辛温,可以免除方中大队凉药抑阳涩滞之弊为佐药;以桑枝通达四肢,祛风湿,利关节为使药。

【主治】尪痹,肾虚标热重证。痹,病程较长,再兼体质、年龄、地域等不同,有的则可寒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而出现热证。但这是其标,其本仍是肾虚受寒所致,故称肾虚标热证。热象轻者为轻证,热象重者为重证。本方所治证为:关节肿痛,不怕冷,夜间喜把病肢放在被外,但时间过长又会加重疼痛,或有五心烦热、低热、咽干牙肿,大便干秘,舌苔黄、舌质红、脉细数、尺弱小等。

【加减】有低热或下午体温升高,五心烦热者,加秦艽20~30克;关节,筋肉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晨僵明显或关节僵直、挛缩严重者,可加白僵蚕10~12克,木瓜10克,生苡米30克,地鳖虫9克;上肢痛重者,加片姜黄9~12克;尚兼有受凉痛增症状者,可加草乌3~6克,地鳖虫6~9克;肿痛关节略现轻度发红,用手扪之局部略热者,可加皂刺6~9克,连翘10~15克,白芷6~9克;瘀血证明显者,可减地骨皮、白芍、加赤芍15克,桃仁10克,活血止痛散1克,1日2次,装胶囊,随汤药冲服;下肢病重者,加牛膝、泽兰各10~15克;大便干结者,可加桃仁泥10克,酒大黄3~6克;口渴思冷饮者加生石膏30克。

【疗效】长期应用,坚持治疗,疗效显著。

【附记】1.本方巧妙之处在于先用黄酒浸泡黄柏3~4小时,然后入煎,可增强药效;2.注意事项:①肾虚标热重证因为是标热,所以多数病人服本方一段时间后,热证消除而又出现肾虚寒盛证,这时则须投以补肾祛寒治尪汤而渐致痊愈收功。此时可参考补肾祛寒治尪汤的注意事项;②本方中的黄柏须用黄酒浸泡3小时以上,捞出入煎药中同煎。



32.23乌头二仙黄酒汤

【来源】董建华,《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组成】川乌5克,淫羊藿、仙茅、牛膝各15克,当归、防己、桂枝、赤、白芍、五加皮、苍术各10克,黄酒60毫升(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通络。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加减】上肢痛甚加羌活10克;下肢痛甚加独活10克;关节红肿热痛加水牛角30克(先煎),赤芍、丹皮各10克。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附记】“类风湿”是一种常见而难治之症,见症又较为复杂,故再选各地名医秘方数则,以备临床选用。

(1)痹痛宁(谢谢海洲):鹿角霜、防己、当归各15克,附子、桂枝、羌活、独活、赤芍、白芍、地龙、乌蛇肉、甘草各10克,生地、薏苡仁、黄芪各30克,蜈蚣3条。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益气活络汤(黄家勖):黄芪、桑枝各30克,党参、白术、当归、白芍各15克,桂枝、羌活、独活、防己、炙甘草各10克。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空腹服。临床应用时又可加些虫类药如蜈蚣、地龙或白花蛇等,其效更佳。

(3)热痹饮(刘志明):当归、忍冬藤、防己、海桐皮各15克,黄芩、连翘、防风、甘草各10克,薏苡仁2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1小时服。此方适用于类风湿而显热象者,如关节红肿热痛等。

(4)钱氏类风湿方(钱今阳):桂枝、白芍、白术、知母、防风、海桐皮、威灵仙、甘草各10克,伸筋草15克。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久服无害。
 
治痛风性关节炎(白虎历节)秘方

33.1消痛饮

【来源】叶伟洪,《中医杂志》(4)1990年

【组成】当归12克,牛膝15克,防风12克,防己15克,泽泻18克,钩藤15克,忍冬藤25克,赤芍18克,木瓜25克,老桑枝3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通络,消肿止痛。

【方解】多因脏腑经络先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所致。方中以当归、赤芍、牛膝凉血活血止痛;钩藤、忍冬藤、桑枝清热解毒通络;防风、防己、泽泻、木瓜、祛风利湿消肿,配合祛风渗湿止痛之剂局部熏洗,内外同治,共奏清热通络,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痛风性关节炎。

【加减】关节红肿甚者,加黄柏、地龙;大便燥加大黄(便软则同煎,便结则后下);痛甚加田三七、乳香、没药。同时用下列药物煎汤熏洗;马钱子20克,红花15克,生半夏20克,王不留行40克,大黄30克,海桐皮30克,葱须3根,艾叶20克。煎水熏洗患处,每天1剂2次。

【疗效】治疗18例,显效15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为了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必须注意节制饮食,不可暴饮暴食,不吃高嘌呤饮食(如动物肝、肾、脑、心等内脏,以及虾、蟹、鸡汤、鱼卵等),避免饮酒(尤其啤酒),防止受凉、劳累和过度肥胖,平时多饮水。待关节肿痛消失后,每周仍需要服3剂,坚持两个月,可促进尿酸排出,降低血中尿酸的浓度,巩固治疗效果。



33.2痛风方

【来源】张瑞仪,《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苍术、黄柏各15克,蚕砂12克,木瓜10克,牛膝6克,丹参15克,白芍、桑枝各12克,灵脂9克,延胡索、路路通各15克,槟榔10克,云苓15克,升麻、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局部外敷金黄散、活血散。

【功用】清利湿热、行气豁痰。

【方解】本方用苍术、黄柏、蚕砂祛风除湿;路路通、灵脂、桑枝、丹参祛瘀通络;槟榔祛热燥湿,云苓、泽泻、利水除湿,使浊邪从小便而去。在牛膝与升麻的用量上,使牛膝倍升麻,一升一降,活动气机,以调整气机升降平衡,共奏疗效。

【主治】痛风。

【加减】热甚加金银花、蒲公英、丹皮等;肿甚加泽泻、防己、瞿麦等;后期补肝肾,加龟板、枸杞、淫羊藿、锁阳等,豁痰散结加南星、法半夏、浙贝等;体虚加黄芪、人参等。

【疗效】治疗痛风300例,均取得良好疗效。



33.3泄浊化瘀汤

【来源】朱良春,《江苏中医》(3)1990年

【组成】土茯苓45克,萆薢15克,威灵仙3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泽兰10克,生苡仁30克,全当归10克,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降浊泄毒,活血化瘀。

【方解】痛风乃浊毒瘀滞所致。故方用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生苡仁、全当归、车前子等为基础方。土茯苓泄浊解毒、健胃燥湿、通利关节;萆薢分清泄浊。此二
 
治肩周炎秘方

34.1肩凝汤

【来源】类多峰,《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当归、丹参各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解凝。

【方解】方中当归、丹参、生地养血活血、散瘀止痛;桂枝上行肩臂,可舒筋脉之挛急、利关节之壅滞;配羌活、透骨草以通络祛风寒湿邪;香附乃血中之气药,可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诸药配伍,肩凝可除。

【主治】肩周炎。

【加减】冷痛较剧者,加制川草乌各9克;热痛者加忍冬藤、桑枝各60克;刺痛者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气虚者加黄芪18克;顽固难愈者加蜈蚣、地龙各9克。

【疗效】治疗100例,以服药30剂为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半年未复发者)56例;基本治愈(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35例;有效(肩痛减轻,活动有进步者)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9%。



34.2温经通络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制川乌、丹参、生香附、透骨草、延胡索各15克,桂枝、干地龙、寻骨风、片姜黄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肩凝症,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睡时露肩,或着地而卧,外感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止痛。故方用制川乌温经散寒、祛风湿,与痹证尤宜;配用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丹参、延胡索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且延胡索为血中气药,尤善治一身上下内外各种疼痛之证;干地龙驱风通络、活络止痛;辅以生香附行气通滞,又为气中血药,合延胡索其通滞止痛之力尤著;透骨草、寻骨风祛风湿、通络止痛;片姜黄破血行气,合桂枝横通肢节,引诸药直达病所。诸药相伍,共奏温经散寒祛风湿、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肩凝症(肩周炎),症见关节疼痛或酸楚、活动受限、屈伸不利,日久不愈。得温稍舒,遇寒冷天气尤著。

【加减】临床运用,可随症加减。

【疗效】治疗150例,结果痊愈122例,显效21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达100%。

【附记】一般用本方即可,若兼症严重,宜随症加减,多能应手取效。如配用名医董漱六熏洗验方,治疗痛肩风(即肩周炎),效果尤佳。药用:鬼箭羽15克,桂枝9克,红花9克,木瓜9克,蚕砂15克,黄酒250克。上药水浸15分钟,再加水半面盆,黄酒250克煎汁,熏洗肩关节痛处,待药汁冷后,不要例掉,将原药汁再加水适量煎汁,再熏洗患处。每剂可连用3天,每天熏洗2次,共6次,再用第2剂,用法同前。功能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通经和络,并治风湿痹痛(《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34.3加味逍遥散

【来源】葛植厚,《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柴胡、当归、炒白芍、云苓、秦艽、黄芩、制附片、陈皮、法半夏各9克,甘草、白芥子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白酒为引。

【功用】驱风除痰、温经止痛、舒肝和脾。

【主治】肩周炎。

【加减】寒气盛去黄芩加干姜;痛连背臑酸困不止加羌活、威灵仙;气虚加黄芪;湿重加苡仁、防己、白术。

【疗效】治疗50例,服药20剂,治愈44例(占88%),好转5例(占10%),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为98%。
 
治坐骨神经痛秘方

35.1蠲痛汤

【来源】万良政,《陕西中医》(10)1988年

【组成】熟地、鸡血藤各15~30克,川续断、川独活、威灵仙、鹿衔草、全当归、川牛膝、生甘草各10~15克,金狗脊10~30克,炒白芍15~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方中熟地、狗脊、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壮骨;独活、威灵仙、鹿衔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当归、白芍、鸡血藤养血和营、活血通络;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养阴益血、缓急止痛;牛膝活血通络、祛瘀上痛、引药下行直达病所。诸药相伍,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若能辨证论治,恰当增减,对于各种病因、证型的坐骨神经痛都能取得显著效果。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若兼风寒者,加制川乌、川桂枝各10克;兼湿重者,加炒苍术、川黄柏各10克,晚蚕砂15克;气虚者加生黄芪30克;阳虚者加制附片、肉苁蓉、淫羊藿、巴戟天各10克;刺痛明显者,加制乳没、川红花、桃仁各10克;痛剧者加露蜂房10克,蜈蚣2条。

【疗效】治疗79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体征阴性,活动自如,能参加正常工作者)59例;显效(临床症状显著好转或基本消失,体征有所恢复,能参加一般活动和体力劳动)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疗程最短5天,最长52天,平均治愈时间为16.5天。



35.2四虫蠲痹汤

【来源】郑跃进,《新中医》(12)1990年

【组成】全蝎3~6克,蜈蚣2条,地鳖虫6克,地龙、天麻、当归、柴胡、牛膝各10克,薏苡仁45~60克,葛根30克,鹿衔草、熟地各15克,白芍18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6日为1疗程。

【功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

【方解】方中全蝎善于走窜,有开气血之瘀、祛风活络之功;蜈蚣走窜搜风通络;地鳖虫活血散瘀、疗伤定痛;地龙通络止痛疗痹。四虫合用,祛风蠲痹,活血定痛之功显著。葛根解肌舒筋,生津液而濡养筋脉;当归、熟地、白芍养血柔筋,缓急止痛;鹿衔草祛风除湿、强筋壮骨;苡仁舒筋除痹止痛。加天麻、柴胡入肝经,养筋疏肝;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全方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故获良效。

【主治】干性坐骨神经痛。

【加减】偏寒者,患肢怕冷,遇冷痛甚,得暖痛减,加制川乌、制草乌各15~30克(先煎1小时);瘀血者,有闪扭伤史,痛如针刺,夜间加剧,舌质暗红或有瘀斑,加乳香、没药各6克,田三七2克;湿热者见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加忍冬藤、土茯苓各15~30克,川黄柏10克。

【疗效】治疗124例,服药最少3剂,最多60剂,平均14.3剂。结果:痊愈(疼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压痛点消失、恢复病前工作和劳动强度)72例(占58.1%);显效(疼痛基本消失、试验阴性,但小腿外侧、后侧,或足背有不适感,恢复原来工作和劳动)38例(占30.6%);有效(疼痛,体征减轻,阴雨天或劳累加重)11例(占8.9%);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6%。



35.3通经止痛汤

【来源】李治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制南星、白芷、黄柏、川芎、红花、羌活各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桃仁、木防己、元胡、独活各15克,龙胆草6克,神曲、桂枝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解】多因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浊滞、气血失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通道所致。治宜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之法。方中威灵仙、羌活、独活、木防己、桂枝通经活络;南星燥湿活络祛风;桃仁、红花、川芎、元胡以化经络中之瘀,血行风灭以止痛;白芷行营卫;少佐黄柏、龙胆草既能疏通下焦湿热,又能缓风药之燥;苍术健脾燥湿,绝痰湿生化之源;神曲消食和中,蠲痹而不伤胃腑。合而用之,则祛风、燥湿、涤痰、清热、通络诸法俱存,祛邪而不伤正,故用之效捷。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急性发作者加川牛膝15克;慢性者加木瓜15克;痛甚者加乳香、没药各10克,白芍60克;热重者加忍冬藤35克;偏寒者加制川乌15克,减黄柏、龙胆草之用量;湿重者加苡仁30克,通草6克;下肢麻木者加全蝎6克(研末吞服);腰痛者加杜仲10克,续断30克;患肢屈伸不利者加木瓜15克。

【疗效】治疗53例,平均治疗2个疗程(3天为1疗程)以上,结果痊愈38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22%。



35.4缓急阳和汤

【来源】鲁国良,《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桂枝10克,麻黄9克,木瓜、当归、牛膝、白芍、白芥子各15克,甘草8克,制川乌、制草乌各6克,首乌、熟地各30克,鹿角胶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柔肝养血,活络止痛。

【方解】本方以阳和汤加减化裁而成。因其温峻内守难达病所,取麻黄、桂枝功专散寒;加牛膝引药下行;增制川、草乌合白芥子祛痰开结、散寒止痛;益首乌配鹿角胶补益肝肾;当归合熟地养血柔肝;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有柔肝舒筋之妙。合而用之,具有温而不燥,通而不伤,补而不滞,柔而不凝的优点。从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主治】坐骨神经痛之虚寒型。

【加减】畏寒甚加黄芪、炮姜;瘀血明显加乳香、没药、红花、桃仁;瘀阻经络加蜈蚣、露蜂房;肌肉萎缩去辛燥耗散之麻黄、白芥子、制川、草乌,合四君子汤加怀山药、龟板。

【疗效】治疗38例,结果痊愈17例,显效15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4%。



35.5舒筋止痛汤

【来源】邱幸凡,《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木瓜、怀牛膝、伸筋草各30克,蜈蚣2条,鸡血藤3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养血柔肝,舒筋止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偏于阴血不足者,证见下肢挛急、抽掣疼痛、屈伸不利。

【加减】疼痛剧烈,加制乳香、制没药各6克;局部发冷,遇寒痛重,加细辛6克,制附片10克,制川、草乌各6克;下肢酸软无力,加杜仲15克,桑寄生30克,狗脊15克。

【疗效】屡用效佳。



35.6通经行痹汤

【来源】林沛湘,《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8克,生姜7克,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牛膝10克,苏木、大枣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5天为1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功用】散寒祛湿,调和气血,通经行痹。

【方解】坐骨神经痛,中医多按痹证辨治。痹证的病因早在《内经》已有定论。此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所致。与痹证病机大致相同,然治疗有异。林氏根据痹证的病位,与足太阳经脉走向相似,其症多属寒湿,且与筋骨肌肉失养相关,故治疗宜温,宜通,宜养。本方以《伤寒论》太阳经方——桂枝汤加味,桂枝性温味辛,入足太阳经,可温通经络而达营郁,开痹涩而利关节,方中用之专通太阳经脉之阻滞;遣大量白芍配炙甘草,以缓经脉肌肉之拘急;合大枣益养胃气而为通阳之资,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调和营卫气血之运行;独活长于祛腰以下之风寒湿邪,合威灵仙、徐长卿更能祛寒散湿、活络止痛;苏木、牛膝共有行血散瘀、强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独活引药下行,使桂枝汤成为有的放矢。观全方对证对症对位,峻而不燥,故用之效佳。

【主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痹阻,气血凝滞者。又凡太阳经脉不通所致之痹痛,证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加减】气虚加黄芪15克;寒凝痛甚去徐长卿,加制乌头6~10克(先煎);腰痛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服药后偏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如颊、项、肩胛痹痛,可去独活、牛膝,加葛根、羌活、片姜黄等。又因于腰椎骨质增生继发的坐骨神经痛,应酌加鹿含草、桑寄生、骨碎补等壮腰健肾之品。

【疗效】多年应用,疗效甚佳。一般服10~30剂,即愈或显效。

【附记】又冯彦臣副教授用自拟的升降定痛汤治疗坐骨神经痛,颇有效验。药用:黄芪、川断、桑寄生、怀牛膝、土元各30克,白术、升麻、桃仁、红花、广木香、独活、小茴香各10克,补骨脂、当归各12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功能健脾补肾,升降通络。验之临床多效。



35.7通络镇痉汤

【来源】彭述宪,《千家妙方·上册》

【组成】丹参30~45克,钩藤30克,血竭5克,豨莶草15克,蜈蚣2条,地龙12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祛风胜湿、通经止痛。

【主治】坐骨神经痛。

【加减】若症见口渴、口苦、苔黄、脉数者,可加金银花30克,黄柏9克,苍术6克等;偏寒者,可加桂枝10克,附片6克等;偏湿重者,且患肢麻木酸胀者,可加苡仁30克,通草6克,桑枝15克等;患肢屈伸不利加九节风、续断各15克,木瓜6克等;有外伤史证兼瘀血内阻者,加红花6克,骨碎补15克等。

【疗效】治疗36例,有24例获愈,8例好转,4例无效。
 
治肋间神经痛(胁痛)秘方

36.1乙癸同源饮

【来源】周兰若,《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

【组成】北沙参(米炒)、生地、生鳖甲、制首乌各12克,麦冬、枸杞子、金铃子、生白芍各9克,酒炒当归6克,牡蛎24克,藏红花1.5克(后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肾养肝,活血软坚消肿。

【方解】本方系根据内经“乙癸同源”之理,参合前贤学说,采用魏玉璜一贯煎,并叶天士治肝郁之法,结合临证实践经验,从育肾水以涵肝木,消肝肿入手制订而成。方用北沙参、生地、麦冬、枸杞子滋肾阴;首乌、白芍、当归养肝血;生鳖甲、牡蛎软坚潜阳;金铃子理肝气;配合红花、当归活血化瘀。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滋肾养血、活血化瘀、软坚消肿之功。

【主治】右胁肿痛,证见胁脘瞀闷、噫嗳矢气、右胁痞硬有形,遇劳即疼,或按之压痛、纳少、神疲、溲时清时混、便时鞕时溏,脉弦细或濡细,舌苔薄腻,或质红而苔白糙。

【加减】阴虚及阳,证见畏冷、早泄、阳痿者,加鹿角霜、巴戟肉、锁阳等;腰膂酸楚、俯仰不利者,加续断、杜仲、狗脊、龟板、菟丝子等;若肝病传脾、脾虚失运,证见纳少、脘闷者,去首乌,加白术、茯苓、神曲,砂仁、蔻仁、陈皮、川朴、合欢皮等;若胁脘掣痛、大便时溏者,去首乌、麦冬,加乌梅、姜汁炒川连、党参、白术等;倘肝阴久虚、五志之火偏旺、君火妄动,证见心悸、不寐者,加枣仁、远志、丹参、防己、五味子等;如有夜热、盗汗、脉弦数者,加阿胶,银柴胡、橹豆衣等;如兼挟外感,证见发热、头胀、头痛、脉数者,加荆芥穗、菊花、金银花、银柴胡、黄芩、青蒿梗、连翘等;如湿阻气滞,证见身热、溲赤、口苦腻,脉濡或细数者,去麦冬、首乌,加茵陈、滑石、黑山栀、龙胆草、黄芩、泽泻、赤苓、清宁丸等;胸痹窒闷者,加栝蒌皮、杏仁、薤白头等。其余随证加减药物,不再一一举列,可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较好。

【附记】本方为陆文彬之师传秘方,用治右胁肿痛,确有效验。



36.2薤蒌四逆散

【来源】汪慎之,《浙江中医杂志》(6)1964年

【组成】酒炒薤白头、炒栝蒌皮、杭白芍各9克,柴胡、炒枳壳、炙甘草、广郁金各4.5克,桃仁、制香附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舒肝理气,和血定痛。

【方解】本方以薤白通阳逐秽、解痉止痛;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芍药和血止痛、香附调气止痛为臣;栝蒌清热涤痰、桃仁活血行瘀、枳壳利气宽胸、郁金行气破瘀为佐;甘草甘缓和中为使,白酒助药力以上行直达病所。使气血通畅,痛自能定。此方舒肝理气、和血定痛,面面俱到,故可适用于胁肋疼痛之症。本方熔舒肝理气、活血去瘀于一炉,不论胁痛之由于肝气郁结,或瘀血停着均皆有效,即使原因不明之胁痛,亦具卓效。

【主治】肋间神经痛(胁痛)。

【加减】胁痛甚者,酌加川楝子、独活各9克,香白芷6克,青橘叶4.5克;痛剧者,加乳香,没药各3克;瘀血停蓄者,加刘寄奴6克,红花3克;咳嗽者,加光杏仁、炙苏子各9克。

【疗效】治疗50例,服药3~8剂,均获痊愈。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



36.3双解散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川芎4.5克,枳实9克,生甘草6克,片姜黄9克,桂心3克,川郁金12克,五灵脂9克,炒赤芍18克,金铃子、延胡索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活血舒肝、理气止痛。

【方解】胁痛,或因血不养肝而使肝气横逆,或因肝气郁滞,而使经络不畅。因而方中用枳实、郁金、姜黄疏肝理气,通经止痛;川芎、赤芍、灵脂活血养血,以养肝脏;金铃子、元胡同用,名曰金铃子散,善疏肝泻热,行气止痛;桂心通脉止痛;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有养血活血之功,能养肝使之不致横逆;善于疏肝理气,通经活络。经络通,胁痛自止。

【主治】两胁或偏侧疼痛。可用于肋间神经痛。

【疗效】屡用效佳。



36.4肝郁得效方

【来源】高省身,《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全当归15克,赤白芍各9克,醋青皮12克,郁金9克,醋香附12克,广木香9克,炒枳壳9克,陈皮、焦白术、云茯苓各12克,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3次均可,早、中、晚餐后1~2小时温服。

【功用】疏肝理气、和血散瘀、健脾和中。

【方解】本方根据“肝郁证”特点,采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融汇化裁而成。方以当归为君,二芍为臣,以养血和血,清血疏肝,补而不滞,行而不破。又以郁金、香附、木香、枳壳、青陈皮等为辅佐,使肝血通畅、肝气疏利而肝郁得解、肝病自祛。肝盛必干犯脾胃,故用白术、茯苓健脾益胃;甘草和之。本方用柴胡,既为肝胆引经药,又具有和解作用。拟取“木郁达之”之意,用醋炒可抑其升发,益其疏泄之功。本方在临床上对一切肝郁及其诱发的各种病证,随证加减用之,每得良效。故名:肝郁得效方。

【主治】胁痛脘胀、嗳气频作、消化不良、纳谷减少、身倦乏力、精神郁闷等。并治慢性肝炎、肝硬变等病。

【加减】气偏虚者,加黄芪、党参;血亏者归芍加量,亦可加用丹参;肝瘀甚而致硬变者加鳖甲、蒲黄、姜黄、元胡等;纳谷甚差者,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砂仁等;脾虚甚者,加山药、扁豆,术苓加量;大便不利者,偏热加熟军,偏虚加郁李仁。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如外感发热,此方剂不宜用。服药期间应忌辛辣肥腻物,并禁烟酒及郁怒过劳等。



36.5肝脾双调汤

【来源】刘芝生,《新中医》(12)1986年

【组成】杭白芍、甘草各10克,连翘、厚朴各6克,薄荷3克,麦芽30克,上安桂末、上梅片末、飞?NB021?砂各0.3克(此3味另包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疏肝理气、理脾健胃。

【方解】本方以甘草缓肝,白芍柔肝,连翘散气分之结;厚朴下气除满、燥湿消胀;麦芽助胃气上行资脾运,使浊气下降,除胀宽肠,且能缓肝解郁;冰片散郁火,通诸窍;薄荷疏肝消食,下气消浊;肉桂抑肝木之横恣;?NB021?砂制肝中相火妄行。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理脾健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肝脾不和、饮食不消、满闷肝痛、头痛目胀等。

【疗效】屡用皆效。



36.6消食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第一集》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神曲、麦芽、陈皮、竹茹、厚朴、白豆蔻、香附、青皮、甘草(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理气、健脾消食。

【方解】本方是从《小儿药证真诀》异功散和《证治准绳》健脾丸加减而成。方用异功散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理气,佐以辛温微甘苦之神曲、麦芽、厚朴、白菊、香附、青皮疏肝解郁、行气宽中、消食化积和胃。综合为平肝理气、健脾消食之剂。主治虚中夹实证,其中厚朴和白蔻为必用之品,厚朴辛温微苦,入足太阴、阳明经,辛温能散湿满,苦降能泻实满,平胃调中,消瘀化食,厚肠胃,引结水,治反胃呕逆等。白蔻辛温,流行三焦,温暖脾胃,散滞气,消酒积,除寒燥湿,化食宽臌,治脾虚感寒胃脘痛,吐逆反胃。二者综合能除胀燥湿,行气宽中,温胃止呕。

【主治】胁痛、胃脘痛(均由肝气郁结所致者)。

【加减】根据兼证,必须灵活运用,如惊悸不安,睡眠欠佳,加钩藤,炒枣仁;呕逆甚者加藿香;大便有腐臭味者加酒大黄、鸡内金;大便腥秽、少腹冷痛者加高良姜。

【疗效】屡用屡效。

【附记】此方山楂慎用,因其味酸,易致胃酸过多,影响疗效。
 
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秘方



38.1温经通脉汤

【来源】曹向平,《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克,当归、炒白芍各10克,北细辛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方解】雷诺氏病,类似中医的“血痹”、“螺疮”证范畴。多因寒凝血脉,脉络阻滞所致。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温经散寒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痛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滋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曹氏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可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

【主治】雷诺氏病(肢端血管痉挛症)。

【加减】诸药相伍,而奏上述之效。本方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不愈为特点,此乃中医血痹阴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

【疗效】一般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38.2通脉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细辛3克,赤芍、桃仁各9克,川芎、红花、木通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

【方解】雷诺氏征,其表现为双手指(趾)遇寒后出现发白、潮红、紫绀,同时伴有长年四肢不温现象,祖国医学责之阳气虚弱。四肢为诸阳之末,阳气不足,四末失其温养,故见于手足厥寒,正如成无己所说:“手足厥寒者,阳气外虚,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阴血内弱,血行不利。”本方系《伤寒论》中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而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功效。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之功独专,合当归益气而养营阴;桂枝配细辛,味辛气温,温阳气而通络脉,血得温则流畅;桃仁伍红花、赤芍伍川芎,皆有活血化瘀作用;木通能通降滑利,配以诸药通利血脉关节的疗效更优。

【主治】雷诺氏征,肢端青紫症。

【疗效】临床屡用,连服1个月以上,常获良效。

【附记】又余永敏用自拟的温经活血汤,治疗肢端动脉痉挛病,屡收良效。药用:附子、桂枝、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红花各9克,丹参30克,黄芪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本方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之作用。笔者应用,加用本方煎水外洗,内外并治,效果更佳。
 
楼主有心 顶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