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针刺太冲治愈前额疼痛之临证思考作者:光明左使
患者李××,女,34岁,农民,因“前额疼痛1月余”于 2013年2月4日至本科门诊就诊。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曾就诊于上海市浦东医院,行头颅CT检查及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口述,影像学资料不慎遗失),诊断为功能性头痛,先后服用谷维素、散利痛、镇脑宁等药物效果不显。患者3周前至一私人诊所行针灸治疗(具体取穴不详),诸症略有缓解,但是症状一直未消除,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科门诊,就诊时症见:前额持续性胀痛,时有紧缩感,无诱发及加重因素,记忆力无减退,饮食睡眠正常,患者无高血压、鼻炎、鼻窦炎及青光眼等病史,亦无情志不遂史。诊断为功能性头痛,考虑前额属阳明,故取双侧合谷及足三里,各穴位在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0.5min,留针30min,效果不显。第二日复诊,加用局部阳白、印堂等穴治疗,效果依然欠佳。吾深思良久,认为肝主筋,筋急则紧,前额之紧缩感应为肝气失于条达之象,遂在2月6日取双侧太冲,针刺手法同前,留针30min,当留针至15min时,患者高兴的告知前额疼痛已经消失。2月7日,患者至门诊咨询,言前额已不再疼痛,询问是否需要针刺巩固,笔者告知无此必要,并留下患者电话以便于随访。2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述前额疼痛未再发作。
按: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青光眼、鼻窦炎、高血压及颅脑占位性病变等皆可引起前额疼痛,此病例根据疼痛的性质、特点,结合相关辅检,通过仔细地询问病史,基本排除上述病变,诊断为功能性头痛。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因此针灸教科书及各类针灸参考书一直将前额疼痛归属于阳明,故而前额疼痛从阳明论治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该病案则为治疗前额疼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加深了笔者对经络辨证的认识。正所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如果我们复习一下《灵枢·经脉第十》,那么对于前额疼痛的治疗自然就不会局限于阳明经了。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至额前阳白穴处,因此共有四条经脉分布于前额,前额疼痛不可一概归属阳明。
该患者实乃肝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致前额胀痛,同时肝气失于舒展,条达之性无法抒发,故而时有紧缩感。治疗初期,先入为主,以阳明头痛论治,远道结合局部取穴无效,后根据关键性症状特点,结合经脉分部辨证,诊为肝经头痛,针刺双太冲一次而愈。
此案例再次说明,中医的经典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而读经典,做临床,勤思考,则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反观时下,科研成风,人心浮躁,基因蛋白流行,细胞因子泛滥,信号通路充斥,中医经典理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医故有的诊治规律渐遭忽视,中医西化严重,针灸亦是如此。临床常见不少针灸医师针刺如同插秧,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益,鲜见穴位之揣度及手法之运用,也不重视针刺得气与否,经络之辨证更是无从谈起。正是在此背景下,局部痛点针刺之傻瓜式疗法渐成针刺治痛之主流,无怪乎现今之针刺治疗被比喻为插秧疗法,如此则针灸医师与针灸护士何异,而要想获得好的疗效,难矣,吾辈可不慎欤?
患者李××,女,34岁,农民,因“前额疼痛1月余”于 2013年2月4日至本科门诊就诊。患者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曾就诊于上海市浦东医院,行头颅CT检查及颈椎正侧位片未见异常(口述,影像学资料不慎遗失),诊断为功能性头痛,先后服用谷维素、散利痛、镇脑宁等药物效果不显。患者3周前至一私人诊所行针灸治疗(具体取穴不详),诸症略有缓解,但是症状一直未消除,现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科门诊,就诊时症见:前额持续性胀痛,时有紧缩感,无诱发及加重因素,记忆力无减退,饮食睡眠正常,患者无高血压、鼻炎、鼻窦炎及青光眼等病史,亦无情志不遂史。诊断为功能性头痛,考虑前额属阳明,故取双侧合谷及足三里,各穴位在针刺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提插捻转手法0.5min,留针30min,效果不显。第二日复诊,加用局部阳白、印堂等穴治疗,效果依然欠佳。吾深思良久,认为肝主筋,筋急则紧,前额之紧缩感应为肝气失于条达之象,遂在2月6日取双侧太冲,针刺手法同前,留针30min,当留针至15min时,患者高兴的告知前额疼痛已经消失。2月7日,患者至门诊咨询,言前额已不再疼痛,询问是否需要针刺巩固,笔者告知无此必要,并留下患者电话以便于随访。2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述前额疼痛未再发作。
按:神经衰弱、三叉神经痛、青光眼、鼻窦炎、高血压及颅脑占位性病变等皆可引起前额疼痛,此病例根据疼痛的性质、特点,结合相关辅检,通过仔细地询问病史,基本排除上述病变,诊断为功能性头痛。
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因此针灸教科书及各类针灸参考书一直将前额疼痛归属于阳明,故而前额疼痛从阳明论治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该病案则为治疗前额疼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加深了笔者对经络辨证的认识。正所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如果我们复习一下《灵枢·经脉第十》,那么对于前额疼痛的治疗自然就不会局限于阳明经了。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足少阳胆经至额前阳白穴处,因此共有四条经脉分布于前额,前额疼痛不可一概归属阳明。
该患者实乃肝经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滞,致前额胀痛,同时肝气失于舒展,条达之性无法抒发,故而时有紧缩感。治疗初期,先入为主,以阳明头痛论治,远道结合局部取穴无效,后根据关键性症状特点,结合经脉分部辨证,诊为肝经头痛,针刺双太冲一次而愈。
此案例再次说明,中医的经典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而读经典,做临床,勤思考,则是学好中医的不二法门。反观时下,科研成风,人心浮躁,基因蛋白流行,细胞因子泛滥,信号通路充斥,中医经典理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医故有的诊治规律渐遭忽视,中医西化严重,针灸亦是如此。临床常见不少针灸医师针刺如同插秧,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益,鲜见穴位之揣度及手法之运用,也不重视针刺得气与否,经络之辨证更是无从谈起。正是在此背景下,局部痛点针刺之傻瓜式疗法渐成针刺治痛之主流,无怪乎现今之针刺治疗被比喻为插秧疗法,如此则针灸医师与针灸护士何异,而要想获得好的疗效,难矣,吾辈可不慎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