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谈谈中医“十二官”

水曹,晋有十三曹,水曹位列其中。

《辞源•水部》:“官名。晋有侍御史九人,而有十三曹,一为水曹。又南朝梁王国属官有水曹,天监中何逊为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后因称逊为何水曹。唐杜甫《杜工部草堂诗笺》十九《北邻》诗:‘爱酒晋山简,能诗何水曹。’参阅《通典》二四《职官》六、《梁书•何逊传》。”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职官考七•侍御史》:“晋时侍御史九人,颇用郡守为之。《山公启事》曰:‘旧侍御史颇用郡守,今散二千石有才能尚少者可用不?’诏使八座详之。品同持书,而有十三曹。十三曹者,谓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法曹、算曹。及江左初,省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分库曹,置内左库、外左库二曹。”

梁•沈约《宋书•卷四十•志第三十•百官下》:“侍御史:……晋西朝凡有吏曹、课第曹、直事曹、印曹、中都督曹、外都督曹、媒曹、符节曹、水曹、中垒曹、营军曹、算曹、法曹,凡十三曹,而置御史九人。晋江左初,省课第曹,置库曹,掌厩牧牛马市租。后复分库曹,置外左库、内左库二曹。”

唐•姚思廉《梁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四十三•文学上•何逊》:“天监中,起家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水曹行参军,兼记室。王爱文学之士,日与遊晏,及迁江州,逊犹掌书记。还为安西安成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母忧去职。”

梁•萧子显《南齐书》有十八曹之官称,其中亦有“水曹”之官。

《南齐书•卷十六志第八•百官》云:“诸曹有録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直兵,外兵,骑兵,长流贼曹,城局,法曹,田曹,水曹,铠曹,集曹,右户,十八曹㈦。”

【校勘记】㈦诸曹有録事[功曹]至十八曹:[功曹]据《通典》补。又按《通典》云:“宋武帝为相,合中兵、直兵为一参事,曹则犹二也。”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今数之,止十六曹”,今补[功曹],尚缺一曹。

水曹掾,在史志《百官志》中亦有记载。

《宋书•卷三十九•志第二十九•百官志上》:“魏初公府职僚,史不备书。及晋景帝为大将军,置掾十人,西曹、东曹、户曹、仓曹、贼曹、金曹、水曹、兵曹、骑兵各一人,则无属矣。魏元帝咸熙中,晋文帝为相国,相国府置中卫将军、骁骑将军、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朗四人,主薄四人,舍人十九人,参军二十二人,参战十一人,掾、属三十三人。东曹掾、属各一人,西曹属一人,户曹掾一人,属二人,贼曹掾一人,属二人,金曹掾、属各一人,兵曹掾、属各一人,骑兵掾二人,属一人,车曹掾、属各一人,铠曹掾、属各一人,水曹掾、属各一人,集曹掾、属各一人,法曹掾、属各一人,奏曹掾、属各一人,仓曹属二人,戎曹属一人,马曹属一人,媒曹属一人,合为三十三人。散属九人,凡四十二人。”

玉海,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如《中医大辞典》、《中医辞海》等未载。黄作阵《中藏经校注》云:

“玉海:本指酒器。《事物异名录•器用•诸饮器》:‘齐东野语,史忠惠进玉海,可容酒三升。’此为膀胱之别称。”

若以官职喻之,州都与水曹掾二者,与膀胱之功能相符者为谁?当然是管水之官水曹掾也,或谓“膀胱者,水曹之官,津液藏焉”,与州都之官无关。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汇释

王冰注:“位当孤府,故曰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

《素问注证发微》:“膀胱在下部之左,为州都之官,津液所藏。”

《素问吴注》:“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为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类经三卷•藏象类一》:“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内经知要》:“膀胱位居卑下,故名州都之官。《经》曰:水谷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盖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气化渗入,然后出焉。旧说膀胱有上口而无下口者,非也。”

《素问集注》:“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

《素问直解》:“位居胞中,故膀胱者,犹之州都之官,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故津液藏焉。”

《素问识》:“张云:‘膀胱位居最下,三焦水液所归,是同都会之地,故曰州都之官。’简按:《本输》篇、《二十五难》及《五行大义》引《河图》云:‘膀胱为津液之府。’《韩诗外传》:‘膀胱,湊液之府也。’《周礼•地官》:‘五党为州。’郑注:‘州,二千五百家。’人四县为都。”

《素问补识》:“注家皆以州都为都会之地,试问都会与津液何干?唐容川《医经精义》云:‘膀胱如人身之州渚,故曰州都之官。’真是一语破的。《尔雅•释水》:‘水中可居曰州,小州曰渚。’洲省作州,渚讹作都。洲渚,水中之地,与下文津液相应。”

高校教参《内经》:“‘州’,洲通,水中之地。‘都’,诸,古通用,为蓄水之处。”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州都:孙鼎宜说:‘膀胱者,津液所居之处,犹人之所聚,曰州、曰都,故曰州都之官。”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州都:水源汇聚之处。郦道元《水经注》:‘水泽所聚谓之都。’”
 
[气化则能出矣]《素问补识》:“这一句是总结上述十二官功能而言,‘出’字包括心的出神明、肺的出治节、肝的出谋虑,一直到膀胱尿液的排出,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气化则能出矣。反之,没有气化或气化遭受破坏,心就不能表现出神明,肺就不能表现出治节……十二官的正常功能就会陷入紊乱或全部丧失,人就表现为疾病或死亡。注家历来都把这一句作为膀胱的特有功能来理解,认为只有膀胱尿液的排出,才是气化的作用,唐容川则连这一点也不承认,认为是‘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有些注家索性把《伤寒论》五苓散中的桂枝说成是化膀胱之气的。从此,气化变成了化气,经文的本原含义,经过注家的解释,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或谓各藏(脏)皆用出字,只有膀胱没有出字,那么,气化则能出矣,应该是专指膀胱而不是总结上文,这种说法是不明《内经》文例所致。《内经》中凡总结上文时,皆省最后一个重复词,即以其总结之词代之,如本例是。凡总结下文时,多省最先一个重复词,即以其总结之词代之,如《营卫生会》篇省去‘愿闻上焦之所出’一句,《决气》篇省去‘何谓精’一句,《调经论》省去‘阳虚生外寒奈何’一句,均同此例。”

金栋按:就上文《素问补识》所云“注家历来都把这一句作为膀胱的特有功能来理解,认为只有膀胱尿液的排出,才是气化的作用……有些注家索性把《伤寒论》五苓散中的桂枝说成是化膀胱之气的”,是否与当代《内经》研究学术权威王洪图教授的观点相吻?

《王洪图内经讲稿》云:“膀胱可以藏津液,所藏津液需要气化,才能够渗透出来,散出来。这个气化,既是膀胱的气化,更主要的是,是指肾中阳气的气化,以及心肝肺脾之气的气化,还有三焦的气化。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经过全身之气的气化作用,它才能渗出膀胱而发挥它的作。这么说来,这个气化则能出,就不单纯是排出尿液。若理解气化则能出,是尿排出去了,倒是很简单,但若单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是这样。……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则能出,到底出在何处?渗到什么地方?归纳起来,其所藏之津液,气化去向有三:

第一,作汗液排出。理论根据是《灵枢•本脏》‘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气化从腠理毫毛排出,汗就是津液所化。后世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汗是雨,雨之所以能降,实为阳气的作用,天气降为雨嘛,膀胱经的阳气的作用才能这样为汗,这是第一个去向。

第二,是化为尿液。王冰注《素问》对这句话注解说:‘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溲便就是指的小便,小便排出来需要下焦气海之气的施化,或者肾气的气化。王冰继续说:‘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那就是小便癃闭了。所以说王冰就是注成下焦之气,或者肾阳气化,才可以使膀胱所藏津液能够作为小便正常排出。如果肾气不能气化,就闭隐不通,小便不能排出去。即使按王冰所说,津液也不是单纯在解剖学那个膀胱里面,还有别的地方,如果往上找,找到肾盂,找到肾脏,甚至找到全身各处去。临床上可以见到五苓散主治的膀胱蓄水证,见有小便不利或浮肿,水蓄在哪里?有的时候是在膀胱(尿脬)里,但有的时候并不在解剖学的膀胱里,为什么呢?这时病人浮肿了,服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肿下去了,说明水是藏在体内,皮肤下面的,绝对不是在解剖上那个尿脬里。

第三条去路,是化为血液。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说:‘膀胱,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你看,《诸病源候论》就说膀胱所藏津液,经过气化,有一部分,到血脉当中,化为血液,化生血液又可以成骨髓。津液之余,多余的那部分,进入尿脬,为小便。……所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气化,不是单纯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脏、三焦等的气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够发挥它的具体作用,只把多余的作为尿液排出体外。”

又按:观本段文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后,“应标句号”才与其它文例相同,如此则“气化则能出矣”,单独为句方为确。此句“津液”就是尿液,《素问补识》所言非常精准。而《王洪图内经讲稿》所云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可以理解为临床引申发挥之意,亦无不妥。

[气化]由脏腑之气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谓之气化。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具体体现的过程,亦即新陈代谢谢的过程。
 
附: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五膀胱》云:

膀胱又称“脬”,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贮存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谢,浊者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肾气与膀胱之气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机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失禁等。故《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灵枢•本输》称之为“津液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也将膀胱指为“水府”,并论有“太阳蓄水”证。至于膀胱中的水液源于何处,《内经》的说法有二:一是从胃肠道,主要是从小肠,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的。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能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二是由肺气将代谢谢后的浊液“下输膀胱”。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推动和蒸化作用,将其中可再利用者会吸收,剩下的则是尿液,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排泄。水液并不直接归于肾脏,肾的主水机能,由肾气对膀胱中水液的蒸化作用来体现。
 
9、胃腑:仓廪与仓库守内啬吏

《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而《千金方•卷十六•胃腑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即胃者,“仓库守、内啬吏”、太仓之官也。

胃为水谷之腑,经典医籍记载相同。如

《灵枢•本输》篇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难经•三十五难》:“胃者,水谷之腑也。”
《中藏经•卷上•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七》:“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灵兰秘典论》所论“脾胃”之官,当云“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见上五脏之“脾”官称。

仓库守,管仓库、粮仓的官,即如淳于意之“齐太仓长也”。

守,官职也,如守备、太守、郡守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守:⑤官名。郡一级的最高长官。《史记•吴起传》:‘吴起为西河守。’”

《说文•宀部》:“守,守官也。”段注:“《左传》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汉语大字典•宀部》:“①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宀部》:”守,守官也。’《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③掌管。《广韵•有韵》:‘守,主守。’《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孔颖达疏:‘此置衡鹿之官,守山林之木。’《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受之。’”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守:①战国时各国所设郡的长官。郡原多设在边境地区,守因负责防守而得名。战国初期魏、赵等国已设置。如魏文侯以李悝为上地守,见《韩非子•内储说上》;又以吴起为西河守,见《史记•列子吴起列传》。郡守有征发一郡兵力之权,常率军防守或出征。②官制用语。守某官有两义,一为试任某职,一指以较低官阶署理较高官阶之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名意。”

内啬吏,即纳穑吏,收粮食的官。

内,同纳(音那na),收容、接纳、受纳之义。

《汉语大字典》:“内:㈠na《集韵》诺答切,入河泥。辑部。①纳;交入。后作‘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啬,同穑,收割庄稼谷物。

《汉语大字典•口部》:“啬:①收获谷物。后作‘穑’。《字汇补•口部:‘啬,与穑同。’……引申指黍稷之类谷物。”

仓库守与纳穡吏,一个是管仓库、粮仓之官,一个是管收粮之官,以胃喻之,受纳水谷之腑也,与“仓廪之官”同。

仓廪者何谓?即粮食仓库也。

《荀子•富国》杨倞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高校教参《内经》:“《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这里统指仓廪之所。”

金栋按:高校教参《内经》所引《礼记•月令》原文有误,当是孔《疏》之注文。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孔颖达《正义》曰:“蔡氏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无财曰贫,无亲曰穷。暂无曰乏,不续曰绝。’”
 
若以官职而论,“仓廪”非官职称谓,而是“被”官者;仓库守与纳穡吏虽皆是官职称谓,但非官府机构,乃是由当时医者类比改造之结果,隶属于治粟内史、大司农、太仓署等行政机构。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大司农》:“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薄,其逋未毕,各具别之。……太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大司农,统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及渡江,哀帝省并都水,孝武复置。”
《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考十•司农卿》云:“秦为理粟内史,掌谷货。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九谷六畜之供膳羞者,凡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皆属焉。后汉大司农掌诸钱谷金帛,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薄,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给报,损多益寡,取相给足。初,郡国盐官、铁官并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建安中为大农。魏黄初元年,又改为司农。晋初因之。渡江,哀帝末,省司农并都水,孝武复置。宋、齐皆有之。梁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工仓廪。陈因之。后魏曰大司农。北齐曰司农寺,有卿、少卿各一人,掌仓市薪米,园池果实。后周有司农上士一人,掌三农、九谷、稼穑之政令,属大司徒。隋初与北齐同,炀帝置少卿二人。唐龙朔二年,改司农为司稼,咸亨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掌东耕供进耒耜及邦国仓储之事,领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太仓署:《周官》有廪人下大夫、上士,秦官有太仓令、丞。汉因之,属大司农。后汉令主受郡国传漕谷。其荥阳敖仓官,中兴后属河南尹。历代并有之。北齐亦然。后周曰司仓下大夫。隋有令二人、丞六人。唐有令三人、丞二人,掌仓廪出纳。”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解释》:“太仓署:汉制,大司农所属有太仓令及丞,隋、唐为太仓署,置令、丞、监事、典事等。太仓为中央控制的粮食总仓库。”
 
胃为太仓,《灵枢》有之,《难经》亦有之。

《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

《太素•卷第二十九•胀论》:“胃贮水谷以供,故为藏府太仓也。”(按:太仓,《太素》别本又作“大仓”,义同。太者,大也。)

《类经十六卷•疾病类五十六》:“胃为水谷之海,故曰太仓。”

张志聪《灵枢集注》:“胃主受纳水谷,为太仓,而居中焦。”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按:《释名•释宫室》:‘仓,藏也,藏谷物也。’胃为水谷之海,故曰太仓。‘太仓’即大仓。”

《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

清•叶霖《难经正义》:“胃为贲门者,胃能聚物如仓廪,故曰太仓。”

清•徐大椿《难经经释》:“《灵•胀论》:‘胃者,太仓也。’以其聚物如仓廪,故曰太仓。”

金栋按:《四十四难》“太仓”二字,疑为旁注误入正文。故孙鼎宜曰:“‘太仓’二字疑衍。”

不知《灵兰秘典论》之作者,是否见过《胀论》篇及《四十四难》?“太仓”明明可作为一官称,以易“仓廪”,《史记•仓公传》就有一个“太仓长”明显现成之例,但不知为何没被采纳?故或谓“胃者,太仓之官,五味出焉”,可补真正胃腑之官称。认同否?

《中藏经》无此官职。
 
附: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二胃》云: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胃与脾在五行中皆属土: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连食道,下通小肠。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贲门上连食道,幽门下通小肠,是饮食物出入胃腑的通道。胃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润恶燥。

㈠主要生理机能

1.主受纳水谷


胃主受纳收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机体精气血津液的化生,都依赖于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胃气的受纳水谷,既是其主腐熟的基础,也是饮食物消化吸收的基础。因此,胃气的受纳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十分重要。胃气受纳水谷功能的强弱,可以通过食欲和饮食多少反映出来。

2.主腐熟水谷

胃主腐熟水谷,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容纳于胃中的饮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精微物质被吸收,并有脾气转输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传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㈡生理特性

1.胃气通降


胃气通降,是指胃气的向下通降运动以下传水谷及糟粕的生理特性。胃气通降,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和糟粕的排泄过程中: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④粪便有节制的排出体外。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与脾气升清相对而言,胃气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和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脾位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通降与脾气升举相互作用,胃失和降与脾气不升也可相互影响。胃失和降,不仅影响六腑的通降,还会影响全身气机的通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如《素问•逆调论》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

2.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和蒸化,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机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如清•吴达《医学求是•治霍乱赘言》所说:“胃润则降”。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即使必用苦寒泻下之剂,也应中病即止,以祛除实热燥结为度,不可妄施,以免伤津化燥。
 
楼主的这个帖子之前就有关注,不过今天再看更新的时候,竟然发现又有不同的解释了。之前我也是倾向于原文的


读读中医经典《内经》,在《素问》和《灵枢》162篇论文中,其内容是否有牵强附会之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