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李荣伟

闻名全坛
版主
注册
2011/09/25
帖子
14106
获得点赞
1115
声望
113
所在地
安阳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
作者: 李荣伟,1994年4月,于殷都

写在前面的话: 《湿与湿证的辨证治疗》,拙作是咱在1994年4月完成初稿的,当时是很想出版的,但由于能力、水平有限,完成初稿后,拿给咱的老师审阅,希望老师能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由于种种原因皆未能如愿。今日,无意中又得到了初稿,感觉既然不能如愿出版,就把它作为纪念收藏吧。后又一想,反正不能出版,何不拿来论坛露露脸呢?一者可以让大家多给提提意见,一者就算是咱的2015新奉献吧!

拟原作不作任何大的改动,原汁原味呈现出来。可能由于咱当时的水平,会与现在的临床观点认识略有不同,大家认为有可取之处就取之,认为不妥或错误之处就多提宝贵意见。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内容提要: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总论部分,分别写历代医家对湿的认识、湿的分类及成因、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证的常用诊法、湿证的诊断、湿证的常用治法和方药,以及湿证的预防等。中篇各论部分以证统病,写了35种湿证(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下篇为附篇,摘录了16位当代名老中医对湿证的经验论谈。
本书是迄今为止论湿最精,治湿最详的一部临床教学参考书,可供广大中医院校在校学生、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者以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韦序
上篇.总论
第一章 历代医家对“湿”的认识
第二章 湿邪的分类及成因
第三章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第四章湿证的常用诊法
第五章 湿证的诊断
第六章 湿证的常用治法及方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芳香化湿法
第三节 清热祛湿法
第四节 利水渗湿法
第五节 健脾燥湿法
第六节 温阳祛湿法
第七节 祛风胜湿法
第八节 其他常用治湿法
第七章 湿病的预防
中篇.各论
1.水湿泛滥证
2.寒湿证
3.湿热证
4.痰湿证
5.湿遏卫阳证
6.湿遏热伏证
7.暑湿证
8.脾虚湿阻证
9.寒湿困脾证
10.湿热蕴脾证
11.肝胆湿热证
12.阳明湿热证
13.太阴寒湿郁结证
14.大肠湿热证
15.膀胱湿热证
16.湿热弥漫三焦证
17.湿热郁于经络证
18.风湿相搏关节证
19.寒湿凝滞筋骨证
20.痰湿流注皮下证
21.皮肤湿热证
22.湿热下注冲任证
23.痰湿阻胞证
24.痰湿停聚咽喉证
25.肝胆湿热犯耳证
26.湿困耳窍证
27.湿热蕴鼻证
28.肉轮湿热证
29.肉轮痰湿证
30.气轮湿热证
31.气轮气虚痰湿证
32.风轮湿热证
33.水轮痰湿证
34.湿热化燥证
35.阴虚湿恋证
下篇.当代名医论谈录
1.毕可恩谈湿的治疗
2.周长虹、赵绍琴:论分消走泄是湿热病的基本治则
3.赵绍琴:湿温先化湿,法当宣肺展气
4.曹永康:辛开苦泄法在湿温治疗中的应用
5.肖俊逸:治疗湿温主张攻下
6.何任:湿温证治述要
7.胡翘武:湿温夹虚应重养阴温阳
8.万文谟:清热与除湿
9.贺学泽:谈湿证与虚证
10.许公岩:治湿证恒用麻黄、苍术
11.汪承柏:阴虚湿困进退有法
12.刘志明:湿热致咳,用药须轻灵
13.赵炳南:辨湿疹要在湿热互结
14.周慕新:幼儿湿疹,重在内虚
15.高体三:顽固湿疹寒湿病
16.朱仁康:湿疹三号治泛发性湿疹及阴囊湿疹
 
由版主最后编辑:
前言:
湿邪为六淫之一,虽不为百病之长,但也堪称百病之夙根。无论何病只要有湿热存在,该病就会缠绵难愈。因为湿邪粘滞难解,湿不去,它邪粘附亦不易除,故病常不愈,若湿祛邪孤,则邪易除,病可速愈。故临床无论何病,凡有湿邪存在者,均当先祛其湿,以孤它邪。
在正常情况下,“湿”为自然界六种不同自然气候变化的一种,对机体是无害的,而“湿”为六淫之一时,则成为危害机体健康的致病因素。湿邪作为一种常见致病因素,从《内经》时代起就受到了诸医家的重视,且随着时间的延续,临床经验的积累,人们对“湿”的认识日渐加深,日臻完善,治疗湿证的经验日积月累,有效方药法则历代迭出,迄今湿病湿证的治疗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这些理论体系都散在于各医籍书之中,为了能够体现湿病的独特理论体系,我们有必要从各书中把它整理出来,以使其能够日臻完善。笔者在初学医时,所遇几位老师临床治疗亦都非常重视对湿邪的治疗,本人受其影响临床治疗也非常重视湿邪,特别是对一些缠绵难愈的疑难杂症,每在对证治疗的同时稍加一些祛湿之品,且常获良效。同时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因湿邪致病的病证也特别多,而又常易被一些医生忽视,因此笔者曾设想写一篇文章来谈一下自己对湿邪湿病的认识和治疗,但待提笔在手时,细思量,认为该邪致病涉及范围较广,临床所致疾病较多,治疗较为棘手,仅写一篇两篇文章恐怕不能说明什么,因此我在工作之余,大量翻阅有关资料,在深入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所得编写了这本书。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然临床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治疗组方更为完善,更为适合复杂的病情变化。该书以证为纲,以病为目,一改过去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编排方法,以体现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神,提高我们临床工作中举一反三、灵活多变、随机应转的应付疾病能力。如果读者读后能够在该方面得到帮助则吾心满意足矣。
该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韦绪性老师的多方面支持帮助和指导,编成之后韦老师又亲自审阅,并为之作序,在此深表谢谢意。又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同道批评指正,以使本人和该书更加完善无缺。
编者李荣伟,一九九三年四月于殷都
 
韦序
(韦绪性老师是我在卫校上学时的中医内科老师、班主任,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有意请老师作序,最终未果)
 
由版主最后编辑:
正赶上开头
头一次读现代医家写的中医专业作品,希望能仔细的看一遍
 
九三年那时,李老师才二十五岁左右,居然著书立说,实不简单,佩服!祝所有老师新年快乐!
 
九三年那时,李老师才二十五岁左右,居然著书立说,实不简单,佩服!祝所有老师新年快乐!

嘻嘻,或许是急于想出名吧。

呵呵,新年快乐。
 
上篇.总论
第一章 历代医家对“湿”的认识
湿为六淫之一,作为机体的一种致病因素,早在《内经》时代就已被人们所认识。《内经》时期起,历代医家都把“湿”分为内外两种。分析其成因,外湿多由从外感受而得,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而成,并有寒热之分。历代医家均认识到湿邪致病广泛,无处不到,可阻滞于机体的各个部位。医家对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了较深的认识,并总结出了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方药。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总结,对湿邪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一、湿邪的分类及成因方面
历代医家均把湿邪分为内外两种,认为外湿多由感受潮湿雾露之气而成,内湿多因过食生冷、酒酪,脾虚失运而成。如:
1.《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证治准绳》:湿有天湿,雾露雨也,……有地之湿,水泥是也……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之类是也……有汗液之湿,汗液亦气也,此感于外。有人气之湿,太阴湿土之所化也。
3.《景岳全书》:湿有出于天气也,雨雾之属是也,……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湿是也……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遑解换之属是也……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于脾肾之亏败。
4.《成方切用》与《景岳全书》同。
5.《简明医彀》:外入者,感山岚之瘴气,受阴雨之湿润,江海地卑,居处泥地,……内生者,酒醪厚味,瓜果生冷,湿面乳酪,多饮汤液,留积于胃。
6. 陈无择曰:脾虚多病湿,酒麺积多,过饮汤液停滞,腻物烧炙,膏粱过度,气热熏蒸,浊液不行,湧溢于中,此湿从内作。外因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摘自《景岳全书》)。
7.《方证会要》:湿有自外而得者,有自内而生者,湿之地,浊气熏蒸,坐卧其上,百体伤感,此自外而得之也,……酒水过多,生冷无节,脾土频伤,遂成胀满,此自内而生也。
8.《时病论》:蓋伤湿者,有表里之分,在表由于居湿涉水,雨露沾衣,从外而受者也。在里由于喜饮茶酒。多食瓜果,从内而生者也。
9.《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若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
 
九三年那时,李老师才二十五岁左右,居然著书立说,实不简单,佩服!祝所有老师新年快乐!

嘻嘻,再回老师。

昨晚回想了一下当时的写作情况,晨起再回老师。

当时由于年轻,做事漫无目的,读书也是没目标,有些浮躁,常是读着读着就不愿意再读了。为了强迫自己多读书,就给自己定了这个题目,然后围绕着这个题目去读书,去搜集资料。读书有了目标,有了目的,这样就和以往不同了,读书就变得认真了,同时这样读下来有些东西也比毫无目标的读书记得牢。

嘻嘻,不是著书立说。

新年快乐,再次感谢老师的长期关注与支持。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有意义啊,湿症不好治,腹水,痰,湿热,皆可归于体内水饮运化不利。望老师下次多发点,不要再吊我们的胃口了。
 
有意义啊,湿症不好治,腹水,痰,湿热,皆可归于体内水饮运化不利。望老师下次多发点,不要再吊我们的胃口

嘻嘻,这是一字一字地打上去的,不是复制粘贴的,所以可能要慢点儿。

再加上过年贪玩儿。

呵呵,新年快乐。
 
李老师辛苦了!祝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
 
本帖最后由 李荣伟 于 2015-2-20 09:11 编辑

二、湿邪的致病特点方面

历代医家认为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趋下,多伤于下;湿性重浊粘滞,致病多缠绵难愈。如:
1.《内经》曰:(1)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2)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3)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2.《证治准绳》:风寒暑湿皆能中人,惟湿气积久,滞留关节。
3.《金匮要略浅注》:湿者,六气之一也,但一气中犹有分别,雾露之气为湿中之清,伤人皆中于上,雨水之湿,为湿中之浊者,伤人皆中于下。
 
三、湿证的常见临床表现方面
历代医家认为,因湿有内外之分,又有寒热的不同,湿邪致病侵袭机体无处不到,可阻滞于机体的任何部位,因此会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临床表现。如:
1、《内经》①诸痉项强皆属于湿。②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③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④风寒湿气杂致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⑤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泛,卫气去。⑥湿胜则濡泻,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⑦两实一虚,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⑧肉痿者,得之湿地也。⑨蹠跛,寒风湿之病也。⑩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
2.《金匮要略》云:①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②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
3.《景岳全书》曰:其为证也,在肌表则为发热,恶寒自汗;在经络则为痹为重,为筋骨疼痛,腰痛不能转侧,四肢痿弱酸痛;在肌肉则为麻木、胕肿、黄疸、按肉如泥不起;在脏腑则为呕恶胀满,小水秘涩黄赤,大便泄泻,腹痛后重,脱肛,颓疝等症。
4.《成方切用》除与《景岳全书》所论相同外,又言:湿胜则脾不运,土不能制水,溢于肌肤则肿胀,併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
5.《简明医彀》曰:外入者,……湿气客于腠理,渗走皮肤,泛溢经络,致头痛目眩,自汗拘急,骨节酸痛,四肢困倦,其脉浮缓,……内生者……脾土虚弱,土不制水,浸渍肌肉,致面目浮肿,胸满喘急,大便溏泄,小便短涩,腿膝浮肿,其脉沉缓。
6.《证治准绳》曰:淫泆上下中外,无处不到,大率在上则病呕吐、头重胸满,在外则身重肿,在下则足胫胕肿,在中腹胀中满痞塞。
7.程门雪《金匮篇解.湿病解》:身痛身重,关节烦痛者,乃湿在肌肉,湿流关节,为湿在表分之主要见症,……若兼胸痞胸满,苔白不渴,小便不利,乃湿在三焦,气为湿阻,气化不利,三焦不通,为湿在半表半里之见象……若腹胀足肿,食少不化,便溏肢冷,脉细沉迟,乃脾虚不运,土困火衰,湿浊停聚,阳气痞塞,为湿在里之见象。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