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6/16
- 帖子
- 807
- 获得点赞
- 16
- 声望
- 18
- 年龄
- 33
本帖最后由 诗意人生 于 2015-1-27 18:31 编辑
[postbg]2.jpg[/postbg]
「言者,所以在意也。《素问》雷公曰:臣治疏愚,说意而已。仲景《伤寒》,其言奥赜,其意昭明,解言则难,说意则易,其意了然,其言无用矣。
筌所以在鱼,得鱼者必忘其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者必忘其蹄。言所以在意,得意者必忘其言。言有质文而意无质文,言有利钝而意无利钝,言人人殊,意人人同,是故意贵乎得而言贵乎忘。
昔胜书之见周公,无言而退,温伯之见孔子,不言而出。胜书、温伯,善语于无言,周公、孔子,善听于无声,何者?得其意也。其意诚得,其言不传,虽谓其言至今传焉可也。相如、子云,古之长于立言者,而封禅之义未亡,《太玄》之旨不著,相如之言显,子云之言隐也。使《伤寒》之书出于相如,则大传矣,出于子云,则永亡矣。仲景拙于立言而巧于立意,《伤寒》之亡,以其言也,《伤寒》之传,以其意也。仆传《伤寒》,说意而已。
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庚午年春,旅寓济南,草《伤寒说意》数篇。辛未六月,客处江都,续成全书。甲戍正月,久宦京华,不得志,复加删定,仲景之意得矣。仆之得意,不可言也。
世之最难长者,得意之事,玉楸子往往于失志之中,有得意之乐。若使得志,则必失意,若使得意,则必失志。圣人无全功,造化无全能,与其得志而失意,不如得意而失志。二者不可兼,宁舍彼而取此。此中得失,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忧乐,未易为俗人言也。
甲戌正月东莱都昌黄元御撰」
这是黄先生在伤寒说意一书前的自叙。感恩,刚刚踏足岐黄之道,便有幸读此爽文。千百年来死于句下的,实在太多。伤寒杂病论错简自有因果,非我等凡夫可妄自猜测。然医道煌煌,仲景加持昭然于世,几千年下来,习医者如过江之鲫,然识此者少矣。
接下来的日子,是平淡的,天气也慢慢由热转凉,每日清晨,同道者,非一人矣。有诵英语者,有背伤寒者,有读方歌者,百人中四五。乙木之气升而散之,一字一句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精髓慢慢渗入骨髓,深入心中。此中有深意,因缘也是这般慢慢成熟的。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是迥于教科书的阴阳。字里行间,别有韵味。和教科书不同的是,多了许多未曾听说的概念,如一气、中气、枢轴。但是如果结合河图和洛书,这儿的中气就不难以理解。为何洛书中对数加中轴总是等于十五呢?十五不正是河图中的中数?五者己土,十者戊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起码在八版教科书中是未曾涉及的。令人欣慰的是,九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将五角星的生克图改为土枢四象图。感恩习大大。
动静是令人无比着迷的象。不过引进下释迦摩尼佛的认识观将会更加浅显易懂。否则执迷于二元对立,实为尴尬。动、静、非动非静。其中第三者往往是被忽视掉的,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中可是一直存在的。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阴阳从来都是一分为三的。两年后拜读了马克思先生的著作后,才懂得咱们中医的教材亦是拜倒在马克思先生的观念中。历朝历代,篡改乃家常便饭之事。实话实话,不过这招是毒,比废医存药还毒。七十年代以后这一批批中医学院培养出的莘莘学子简直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便在这声声入耳中,抚起尾音。
[postbg]2.jpg[/postbg]
「言者,所以在意也。《素问》雷公曰:臣治疏愚,说意而已。仲景《伤寒》,其言奥赜,其意昭明,解言则难,说意则易,其意了然,其言无用矣。
筌所以在鱼,得鱼者必忘其筌。蹄所以在兔,得兔者必忘其蹄。言所以在意,得意者必忘其言。言有质文而意无质文,言有利钝而意无利钝,言人人殊,意人人同,是故意贵乎得而言贵乎忘。
昔胜书之见周公,无言而退,温伯之见孔子,不言而出。胜书、温伯,善语于无言,周公、孔子,善听于无声,何者?得其意也。其意诚得,其言不传,虽谓其言至今传焉可也。相如、子云,古之长于立言者,而封禅之义未亡,《太玄》之旨不著,相如之言显,子云之言隐也。使《伤寒》之书出于相如,则大传矣,出于子云,则永亡矣。仲景拙于立言而巧于立意,《伤寒》之亡,以其言也,《伤寒》之传,以其意也。仆传《伤寒》,说意而已。
戊辰之岁,成《伤寒悬解》。庚午年春,旅寓济南,草《伤寒说意》数篇。辛未六月,客处江都,续成全书。甲戍正月,久宦京华,不得志,复加删定,仲景之意得矣。仆之得意,不可言也。
世之最难长者,得意之事,玉楸子往往于失志之中,有得意之乐。若使得志,则必失意,若使得意,则必失志。圣人无全功,造化无全能,与其得志而失意,不如得意而失志。二者不可兼,宁舍彼而取此。此中得失,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中忧乐,未易为俗人言也。
甲戌正月东莱都昌黄元御撰」
这是黄先生在伤寒说意一书前的自叙。感恩,刚刚踏足岐黄之道,便有幸读此爽文。千百年来死于句下的,实在太多。伤寒杂病论错简自有因果,非我等凡夫可妄自猜测。然医道煌煌,仲景加持昭然于世,几千年下来,习医者如过江之鲫,然识此者少矣。
接下来的日子,是平淡的,天气也慢慢由热转凉,每日清晨,同道者,非一人矣。有诵英语者,有背伤寒者,有读方歌者,百人中四五。乙木之气升而散之,一字一句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精髓慢慢渗入骨髓,深入心中。此中有深意,因缘也是这般慢慢成熟的。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这是迥于教科书的阴阳。字里行间,别有韵味。和教科书不同的是,多了许多未曾听说的概念,如一气、中气、枢轴。但是如果结合河图和洛书,这儿的中气就不难以理解。为何洛书中对数加中轴总是等于十五呢?十五不正是河图中的中数?五者己土,十者戊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起码在八版教科书中是未曾涉及的。令人欣慰的是,九版的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将五角星的生克图改为土枢四象图。感恩习大大。
动静是令人无比着迷的象。不过引进下释迦摩尼佛的认识观将会更加浅显易懂。否则执迷于二元对立,实为尴尬。动、静、非动非静。其中第三者往往是被忽视掉的,但是在伤寒杂病论中可是一直存在的。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阴阳从来都是一分为三的。两年后拜读了马克思先生的著作后,才懂得咱们中医的教材亦是拜倒在马克思先生的观念中。历朝历代,篡改乃家常便饭之事。实话实话,不过这招是毒,比废医存药还毒。七十年代以后这一批批中医学院培养出的莘莘学子简直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便在这声声入耳中,抚起尾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