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经》浅解

李运财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10/25
帖子
147
获得点赞
3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8 14:39 编辑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原文】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评释】:昔日黄帝,天性神靈。初生能言,幼童迅慧,青年敦敏,成年称帝。后来,他问“天師”:我听说上古年代的人,寿命皆过百岁,行动不显衰老;现今之人,年龄才到半百,行动就显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吗?还是人类将要走向灭亡呢? 歧伯回答说:上古年代的人,懂得“道”也!能够学习“阴阳”的道理,运用和合“术数”的办法。做到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会妄事操劳,所以,能够达到“形与神”都保持长久,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是这样地生活,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以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恣情纵欲,因纵欲而竭绝精液,因嗜好而耗散真气,不知保持精气充沛,不善驾御精神,只满足于一时之快,有违人生快乐之本源,起居无规律节制,所以,只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阴阳---变化之理。
道-阴阳就是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之道,曰阴与阳”“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术数---术数以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理论,来推测自然、社会、人事的“吉凶”,属《周易》研究宇宙的整体学问,包括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等内容。
天師-天为阳,懂得阳之道理的老师。

《素问识》云:“黄帝称天师,见《庄子•徐无鬼》、《韩诗外传》及《说苑》云:‘黄帝即位,宇内和平,思见凤凰之象,以召天老。’天老,盖天师耳。”
对于这点,是关系到内经的成书问题,内经之理论、内容篇目之间,互有矛盾之处,估计其成书不是一人所为,正如某网友所说,是古代群医集成之书,本人极其赞成此观点。黄帝者我戏称之为总编辑,岐伯者我戏称之为作者群。
如若把岐伯“天师”之名号抬之过高,极可能出现“绝技”之法门,后人无理性之取舍而后用,局限思维之创悟!
 
【原文】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评释】:上古聖人教导后人,总是说:“虛邪賊風”,必须规避及时;“恬淡虛無”,人身真气必须依从这个规律;“精神內守”,做到这样病邪不会侵入人体。做到这些就会心志安闲,少欲寡望,心情安宁,不焦虑,不恐惧,就算形体操劳而不知疲倦,真气依律顺行,达其欲望,满足要求。这样就可以享受美食,衣裳随意,行乐于风俗,彼此不计较身份地位高低,愉快地生活,不相倾慕,这样才是民风淳朴。是这样才可以说,嗜欲而不会过劳人的眼睛,淫邪不能惑乱人的心志,愚者,智者、賢者、不肖者,都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不同而有动心顾虑,这是合“道”的原因。所以人才能寿命过百歲,劳动而不会衰老,正是由于“德全”而没有生命危险的事情发生。
虛邪賊風-泛指一切影响人体病变的因素。
恬淡虛無-练习气功的要求
精神內守-练习气功的要求。
德全-得道也。
恬淡虛無一般理解为“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关于这两点,历史后世,也是基于此两点而发展为炼功之要诀,练习大小周天功法,基本要求就是“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以意引气”。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32 编辑

【原文】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寫,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寫。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评释】黄帝说:人年老时无生育能力,是因为身体器官的活动能力已到尽头,将要达至自然规律的界限吗?
歧伯说:女人以七数循环,到七岁,肾气旺盛,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到十四岁,“天癸”产生,“任脉”气血通行,“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到二十一岁,肾气平旺而均衡分布,真牙生出,牙齿长全达到一定的生长极限。到二十八岁,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一定茂盛的极限,此时身体最为强壮。到三十五岁,“阳明经脉”显示衰弱,面部有点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到四十二岁,“三阳经脉”显示衰弱,面部整体上都憔悴无华,头发见变白。到四十九,“任脉”虚弱,“太冲脉”气血衰而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以八数循环,到八岁,肾气长实,头发茂盛,乳齿更换,到十六岁,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到二十四岁,肾气平旺而均布,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达到一定的生长极限。到三十二岁,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到四十岁,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到四十八岁,位于上部的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两鬓头发见白。到五十六岁,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天癸枯竭,精液少,肾藏(脏)衰,形体生长达到极限。到六十四岁,牙齿头发脱落。肾主水,是接受“五藏六府”所产生的精液而贮藏的器官,在“五藏”旺盛时是可以泄泻,到这时“五藏”衰弱,筋骨松懈,衰退无力,天癸竭尽了。所以鬓发皆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天癸---地支“子水”为天癸,一阳之水也。
为什么女人用七数,而男人用八数循环?这是阴体用阳,阳体用阴之“阴阳体用之道”。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评释】黄帝说:达到年老还能生育的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歧伯说:这是因为已经达到天寿之年的人,气脉常通,至使肾气的精液有盈余所以也能生育。虽然可以生育,但是男人到六十四岁,女人到四十九岁是天道之极限,到此时人所承之天地精气都是已经衰竭到尽头了。
黄帝说:我听闻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能够调节呼吸,吸收天地之精气,超然独处,守神于内,做到内外合一,所以真人的性命能够与天地同寿,没有尽头,这是真人依“道”而生的结果吧?中古的时候,有称“至人”的人,因有醇厚的道德而能全面地掌握此“道”,可以“和合阴阳”,调整自身“四时五行”的变化,脱离世俗干扰,积蓄精气,保全精神,象仙人遊行天地之間,眼看耳闻于八方之外,这是能够延长寿命能力超强之人,这也应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者,处于天地间人群之中,依从八卦的规律,适当地处理嗜欲与世俗的关系,无恼怒怨恨之心情,也不会游离于世俗,穿着普通,其行为欲望也没有对世俗有要求,外表没有因为生活劳动而疲累,内里没有因为思想而担心顾虑,以适当愉悦安静为生活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身体无病痛,精神不散乱,也能达到百岁寿命。其次有称为贤人者,学习天地变化的规律,能像日月之升降,能分辨星辰的位置调整自身处世,从逆反转变为顺从阴阳,识辨五行生克(四时)的变化,学习上古真人追求“道”的生活,也能增益寿命而达极限之年而终(不会半百而逝)。

内经在这部分内容中讲了“四种”得道的人,可称真圣之人,也讲了普通人的情况。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06 编辑

本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原文】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评释】
春季的三个月(地支月建寅、卯、辰),称为“发陈(通情字)”;此季节是阴与阳(天地)都开始生发的时节。万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人们夜睡早起,散步于庭院,解开发束,宽松衣带,舒放形体,使神志生发,运动宜舒气伸展,不可闭气缩筋(春生秋杀)。多些自我激励而不可意志消沉,多些自我奖赏而不可自责。只有顺应春季生发的特点进行自我意志的训练,才是春天养“生”之道法。若逆反了春木气“主生”之理,便会损伤肝脏(肝主木),引起夏火之气不足(木生火),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地支月建巳、午、未),称为“蕃(通播字)秀”;此季节是阳与阴“两气交合”的时节。此时萬物开花配种。人们夜臥早起,不应讨厌太阳日照长,应使自我的神志安宁,不可发怒,要使精神之精华像植物开花那样灿烂,使精气得到提炼升华而宣泄,像爱人在你身边那样甜蜜欢喜,这样来顺应充满阳光的气候,才是夏季养“长”之道法。若逆反了夏季气“主长”之理,就会损伤心脏(心主火),引起秋金之气的不足(金生于火),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若到秋天“收”气补充又不足,再到冬至时必定疾病严重。

秋季的三个月(地支月建申、酉、戌),称为“容平”,此季节是阳气收紧,阴气藏伏的时节,万物结果成熟而平定收敛。人们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似,应使自我的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样来顺应秋季肃杀的气候,才是秋季养“收”之道法。若逆反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肺主金),引起冬藏之气的不足(金生水),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冬天的三个月(地支月建亥、子、丑),称为“闭藏”,此季节是“阳”气伏藏,阴气散漫的时节。生机潜伏,万物蛰藏。此季节,水寒结冰(阳密藏),大地龟裂(阴拆散),人们该早睡晚起,等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决不能扰乱体内阳气的伏藏,不可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而不见,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宝物密藏起来不能让别人知道那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能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样来顺应冬季的气候,才是冬季养“藏”之道法。若逆反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会损伤肾脏(肾主水),引起春生之气的不足(水生木),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飧泄] 病名。又名洞泄。后世亦称‘水谷利’。其泻泄物中有未消化的食物。此外,《内经》中泻泄还有濡泻、注泄、溏泄、鹜溏等。
[痿厥] 病名。主要表现为手足痿软无力而不温。就是四肢枯痿,软弱不举。痿厥,不能行也。痿厥,为四末束悗。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33 编辑

【原文】
天氣,清淨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奇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评释】
每一天之阳气(天即阳,地即阴),有清(早,类象于春)、净(中,类象于夏)、光(午,类象于秋)、明(晚,类象于冬)四象也,“阳藏之道”反复出现,运行不息,所以阳主上行而不会停止也。若人身体白天感觉阳眠(感寒而睡),白天想睡眠,晚上反而不想睡眠,这跟日与月的循环相反,是因为身体受到外邪侵害,九窍虚空,阳气閉塞不通九窍,阴气冒充阳气而收藏的象也,相应于天气中云雾不凝结成雨,身体中精气不固,相应于早晨白露不结珠下流而蒸发掉了。这是因为阴阳两气不“交合”的表现,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继续绵延,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阴藏之恶气不散发,风雨无节制,露珠之精不下降,则会草木不得滋润而不能生长。入侵的邪气会成倍增多,暴雨不时而作,天地阴阳五行不能保持平衡,与“道”相错失。致使万物的生命未能完成而绝灭。唯有圣人知道能顺应其变化,所以身无奇病,唯有圣人知道顺应“阴阳之道”能使万物不会错失正途,才能生气不衰竭。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冬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只有阴气单独沉降。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遵守“养阳”之道,在秋冬季节遵守“养阴”之道,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反了这个根本规律,就会戕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

天明-天指“阳”这是整篇通解,明通眠也,阳气睡眠解之。论“明”字,后面有图观意;秋季语有“天氣以急,地氣以明”,结合“天氣,清淨光明者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等几句综合理解,可见明字之理解是“藏”的显象“眠也”。“地氣以明”即是阴气收藏而睡眠也。
 
【原文】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而鑄錐,不亦晚乎。
【评释】
总之,阴阳五行是万物生命的变化规律,是生存与死亡的根本规律也。违背了它,灾害就产生,顺从了它,严重的疾病就不会发生,这就是得“道”也,掌握了“道”的理解。得“道”者,圣人按照规律实践之,愚者只有事后佩服了。顺从阴阳规律即可生,违背阴阳规律即会死;顺从阴阳规律即能治病,违背阴阳规律即会生祸乱;反对
顺从阴阳五行规律的行为就是作乱,这是在内斗。
所以说,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34 编辑

【评议】从上面两篇对阴阳的论述来综合,本人觉得歧伯的“阴阳观”并非《周易》中的“太极阴阳相对论”,歧伯的“阴阳观”从四季来论述,阴阳同生同行,如夫妻关系,相濡以沫,阴阳同生于春,同长于夏,于夏季阴阳进行交合,就好像植物的花朵雌雄传粉的方式而交合(上交)后,阴阳角色有了变化,原来的阳主导,变成阴主导,原来的阳先后阴,变成了先阴后阳,前后有了调整。秋季,阴先藏,而阳在冬季才伏藏,在秋季阳是在“紧密”。到了冬季,阴阳又进行了“交合”,但这种交合又不同于在夏季的交合,这就好像种子在土地中孕育那样(下交),是在“藏阳”的过程中形成。通过冬季的交合,阴阳又重新调整主导角色。这是双螺旋结构,是一种不断上升的双螺旋结构方式。 另外,内经对肾水所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是天癸之水,一阳水,也就是包含有阳气的阴水,而且是经过阴阳交合之水,如晨露之水,经过蒸升含阳,再经阴结以成露,是具有“日月”精华之水。
 
现代有学者认为此两篇经文都在说“藏阳”,而忽略了两点,一是“阴阳同行”。二是既有藏阳,也有藏阴。另外,对“清净光明”四象之理解不到位。
 
楼主所做的事也是我想做的。我刚刚开始,打算从灵枢开始。但是我是打算咬文嚼字,有点费劲。而且我是想同时翻译成英文。所以翻一会儿就累得干不动了。楼主不太偏离原文的意译好像也不错。请继续!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35 编辑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评释】
对于此段之理解,世人皆认为“九州”是指国土之区分:荆州、兖州、雍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扬州、梁州。 我认为这是一个大错误!首先,黄帝一直在说人,夫自古通天者,就是指此前所说能“道生”及“全道”之“真人”!而“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就是指人,人于天地间,六合之内也。这就是说,能得道的人,既然是说人,不可能把九州看作是大地。其二,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都是在说人体之内容,是并列关系,何独只有九州在说大地?不合理。九州与五藏都是指人体之划分也,人体之部分也。而且,这个划分的内容也是非常特殊的,特殊之处是“皆通乎天气”!天者阳,地者阴,天气者“阳”之气化也!这部分内容都可以得到“阳”之气化而相连通也!“其生五,其气三”我对把这五理解为五行,也是持反对意见,我认为这“五”就是指“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这四部分内容中的“五藏”,其“阳”生于五藏,其“阳”气化而通、而用于三者:九州、九窍,十二节也!九州者,我认为是“九大肌肉块”,与其余的九窍,十二节都具有阳气之运化之功!
释文:黄帝说:自古以来,真人能通晓并认识“阳之生气”规律是生命根本这个道理,而这个根本又源于之阴阳之道。人们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阳气分布于人体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这人体四象都是与阳气相通的关系。阳气出于其中的“五脏”,五脏是阳气生之源头,而其他的九州、九窍、十二节是阳气通行之所;除了这四象之外,阳气进入其他器官,就违背了阳气运行规律,阳气成为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个规律是寿命的根本。
 
本帖最后由 李运财 于 2015-1-19 09:25 编辑

“六合”一般的理解是“子丑合,寅亥合,卯戌合,辰酉合,巳申合,午未合”是一种,地支、阴阳之合。可以理解为天地合而生人,故特指人也。
对“此寿命之本也”之“本”的理解,重点是“源”!起源!
 
对于这段的理解,可以说是理解“五脏”的关键,五脏为“藏阳”之脏,其原理,运用,是对脏与腑区分的基础!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评释】
“苍天”是指阳气之部分,是阳气之下的一个新概念。“清净”上面已作解释,是指阳气之“早,中”或“春、夏”两个时空段,是阳为主导,阴跟随的阳升阶段。可见“苍天”就是阳气升那段时空。
“服天气”是“呑服阳气”,这是否古人的一种练功法门,不敢肯定,但后世确有依此法练功者。
“外壅肌肉”这也印证了上面“九州”解释“九大肌肉块”。
释文:“苍天”之气是阳气之清、净两象,能获得清、净之阳气,那么精神、意志就可以依法根治,顺应此阳之清、净规律,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体了,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古圣人能被传播其精神,是呑服阳气的办法,而可通神明。如果失去了这阳气,则会九窍闭塞不通,肌肉里阳气壅塞,活动不灵,卫气涣散不固而阳气泄解,这是人体自伤,阳气之削减也。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评释】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此句应当更改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形通刑。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中之“高粱”非指“精米”,应当是人体部位,粱者小米象。
释文:阳气的运用,有生发,有收藏。若长时间烦劳过度,阳气只有生发,没有收藏,只有劳动而没有休息,精绝也。只有阳气开辟的运作,必至积火于上,使身体如火煎,煎厥病也。其后果是: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愤怒之情状就象破坏都城,发泄象急流奔泻般不能停止。
阳气的运用,有生发,有收藏。人若常常大怒,身体受刑也,阳气易绝,血易上升而淤积,使人产生薄厥病。这样就伤及诸筋,筋弛纵不收,若积血不能化解,出汗偏重于下身,会使人偏向于枯萎。汗出见湿,即出汗严重,就会生痤病。身体部位的变化,小米状的疮,会变化成大疮。身体的感受就好像空的容器。
劳动时出汗,遇到较小风寒邪气入侵,就会郁积成痤病。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评释】
释文:风邪是百病之始也,能做到阳气之生发,清、静两象,则肌肉与皮肤就能正常调节,能合能闭,抗拒外邪。就算有大风苛毒的入侵,也不能伤害身体,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阳气“养生、养长”的结果。
病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进一步转化加深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可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粗心对待,就会导致死亡。
阳气的运用,每天主导体表的时间是:清晨时,阳气开始生,太阳当中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评释】
“阳不胜其阴”古人一般讲胜,是表示“克制”,如夏胜秋,是火克金。
“筋脉和同”“和”之意义,一般理解是平衡,古人讲“和”之意义是夫妻之“和合”,并非相等关系。
释文: 歧伯说:阴的作用,是藏精于内而重新营运阳气;阳的作用,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相斗,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讲述阴阳之道,讲究筋脉和合,骨髓坚固,血气相从而畅顺。这样,则会内外和合,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风邪严重侵犯人体,含阳之精就很快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评释】
这节内容是对阴阳总结性论述,讲阴阳,最基础的是父母,父母即阴阳,天为父,地为母,父为阳,母为阴。父母如何产生(阴阳如何产生)?有了儿女,才能有父母,男女两人结婚,在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称为夫妻,对将来的儿女来说是“先天之父母”,有了儿女后是“后天之父母”!父母阴阳的界定是有“支撑点”的,是以儿女作为支撑点,就好像桡桡板,有中间的支撑点作前提。明白了这点,才能明白阴阳之来源。天地之阴阳,以人作支撑点,所谓天地人三才也!有了人作支撑点的天地,是怎样区分其阴阳之属性呢?是以气的升降来分,阳的“站位”如天坐上方,其气有来路,往路之分,来路为上升,往路为下降;同理,阴的“站位”如地坐下方,其气有来路,往路之分,来路为下降,往路为上升;所以,气之方向区分阴阳属性。对于气之本体,气之升为阳,气之降为阴。本体之气也分阴阳。
天站位于上,是阳气之极点,地站位于下,是阴气之极点。回看此前的阴阳双体螺旋上升结构论述,内经的阴阳观,一般来说是阴阳同行,同生,同长,同收,同藏。其站位只是“谁主导”的问题,也就是夫妻之间,谁是主角的问题,春夏季阳是主角,秋冬季阴为主角。而阴阳这两夫妻,在上下两极点位置,是有交合的,是有角色转换的,其于上之交合产生“神”,其于下之交合产生“精”。精与神都是阴阳交合的产品。
阴阳类象于父母,类象于天地,阴阳是有“实体”象的,并非世人所认为的虚无概念,其于人体实在如生活中之父母,是可以感而知之,试问,每个人都有父母,父亲之属性可以定性吗?其存在否?母亲之属性可以定性吗?其存在否?是阳就是阳,是阴就是阴,是天就是天,是地就是地,确实无疑,其功能感知而存在!有疑惑者皆以阴阳不明所至!
释文:凡阴阳运用之要旨,阳密乃固,是说阴阳运行到下降的秋冬时空段,必定阴助阳,使阳紧密而固结成精。
两者不和,阴阳这对夫妻,如果不是依照生、长、收、藏的时空变化互相帮助,相辅相成,同生共死,就会出现有春无秋,有冬无夏这样的结果,有春无秋是有生无收,有冬无夏是有藏无发。四象不全,阴阳不能运行,自然就是死亡的结局。所以阴阳必须是和合而行,这就是圣人所讲的法度。若阳气于夏季强盛而不能收,到秋冬季阳气就不能固密,这是因为阴气灭绝了,不能起到帮助阳的作用。只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是说只有阴随阳,阴助阳,阳气固密,精与神才能产生。若阴阳分离,决裂,两者缺一,精与神就不能产生。
 
阳气之升,为什么是说不断上升,而为什么又说“藏阳之道”?附图如下
这从图片中可以看到,阴阳相互作用,阴不断对上升之阳气进行“平降”,阴对阳这种作用就是藏之。阳秘阴平,就可以从图中领悟。
阳气又为什么说“清、净、光、明”四象是生发收藏?从阳气之图看,①清,③净、⑦光、⑨明,就是四象,这样,又有疑问了,“⑨明”居南火之位,为什么我又解释为藏?这是人们的一错觉,认为南方不冷就不藏,此错之认识也!君不见南极之寒冷,比之北极还甚也。
 

附件

  • 26 KB 查看: 17
【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评释】
由于身体受“雨露与风邪”之伤,人体就会发生寒热。春天犯风侵,邪气留而不去,会发生“洞泄”病。夏天犯风侵伤于暑邪,发生“中暑”。秋天犯风侵,会发生“疟疾病”。若秋天犯于“雨露”为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犯于“雨露”必生寒邪,春天犯于“雨露”必生温病。此四时之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评:“阴之所生,本在五味”上面论阳,此处论阴,阴指人体之阴气,阴气源于五味也。“阳归藏,阴归腑”,药分“气与味”气为阳,归五藏,味为阴,归六腑,此“六”为阴也。上面已经论述过,阳气源于五藏,这里兼论六腑之阴。本人观点《六腑》实为五腑,藏与腑必须对应,阴阳才能双运!古人何以言“六腑”呢?五者阳之满也,六为阴数之极,实意指阴腑也。“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此说阴气侵犯五藏,阴犯阳,其根源是五味过盛,食之所伤。

①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酸味属阴水,地支亥水也;其象为阴津。肝为甲木属阳木地支为寅,得阴津亥之长生,故肝气得津生发。而脾气(戊阳土)却绝于亥水,所以脾气乃绝。并非现今流行之“过食酸味,会使肝气得阴津生而过旺,”!酸味并非属木,此传世之误!(此依《天干生旺死墓绝表》来厘定,分阴干、阳干也,五藏归属五阳干。六腑〈五腑〉归属五阴干也。以下同用)

②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咸味属阴土,地支丑未土也;其象为湿热之土。大骨者阳金也,属庚金,肺之阳气运化之处所,阳金墓库于丑,冠带于未,未丑既生金(冠带之象)又墓金,故为气劳,肌短,肺气湿热土之伤。丙火衰于未,养于丑,丑未争吵于心,故心气抑。

③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甘味属阴木,地支为卯木象,心气喘满者,心为丙火,阳火也!得卯木之生可至旺,而沐浴于卯又为败象,故心气喘满。其血满而带瘀,肺主皮毛,胎于卯,金弱火败,故有色黑象,肾为阳水也,壬水也,卯为阳水死地,气不衡者,木泄水气,其气衰弱也。

④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苦味属阴金,地支酉金象也,脾气戊土也,酉为戊土死地,既泄土气,不濡者,子不养母。胃者为腑也,阴土也,天干己土象,气乃厚,长生于酉之故。

⑤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辛味属阴火,地支为巳火象,筋者从竹属木,脉者从月属阴,筋脉者阴木也,胆腑阴木、乙木也;沮弛者乙木沐浴于巳,沐浴为败象,央为夬卦也,决断也,特性是受洗礼而强健。精神者阳气之上升,将要交合于上者,精而化神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