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79《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黄帝内经预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10/02
帖子
541
获得点赞
4
声望
18
所在地
重庆、北京丰台中康医院
我国古人很早就用28宿来计算昼弧夜弧的长短,也用此来就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周期。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与今天的4周,4星期的含义是等同的,就是28天。28宿的名字是:
东方七星——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苍龙——青龙——左位;
南方七星——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朱雀——朱鸟——下位;
西方七星——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白虎——右位;
北方七星——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玄武——上位。
这是王洪图教授主编的《内经》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系列第四章中黄自元教授的匹配法,匹配七星是正确的,但是,在画图的时候,把南北方向颠倒了180度,这样,就把南北上下方向搞反了。
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记载,应该是
井、鬼、柳、星、张、翼、轸,七星南方七宿【在上位、平面图上的前方为】;
斗、牛、女、虚、危、室、壁,七星应该是北方七宿【在下位、平面图上的后方为】。这是一个轨道周期循环模具,实际上也是【地球仪、天球仪】的【经纬网经纬度】的计算法则,规定方向的 目的,是为了规定【地球、天球】运动的次序、计算次序、计算角速度、计算位移的需要。应该以下面这个图的方向和次序为标准,计算地球、月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周期。这是用【虚张为经、房昴为纬】的又一个经纬网图。也就是说,正确的图应该是下面的这个图,仍然是一个立体的【经纬网图】,而不能理解为平面图。


其他书籍也是如此,很混乱,不知道谁是谁非?如何计算公转轨道、自转轨道?如何计算月球的公转轨道?其他五大行星运动周期又如何计算?正因为如此,就造成了南北不分、上下不分、轨道运动的次序和轨道方向也不分。由于《灵枢》原文中有【从房星至毕星为阳】,为白昼,从昴星至心星为阴为黑夜】,这是计算地球自转一周360°的法则。这就必需分清楚上下左右,也才能分辨东南西北的运动轨迹。文中又说“房昴为纬,虚张为经”这就是房昴连线为今天的0度纬线圈【赤道、天赤道】的概念,虚张连线为今天【经线圈的0度与180度经线圈法则】。参照物是太阳光的出现——今天的晨昏圈为依据——本质上就是以【太阳不动而地球在绕日运动】。杨力教授在其书《中医运气学》第490页【关于七曜纬虚】的论述中,没有注意到【纬虚】的【纬】,也是【经纬网】的含义,在【太阳周日视运动】说:“是由于地球自转所成”这是正确的。但是同时又接着说【如《灵枢•卫气行》曰:“周天二十八宿”即[太阳]自转一周,历经二十八星宿。】——同样一个教授,前后自相矛盾,对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很混乱,就是没有标准造成的。有了科学的【经纬网】的标准,就不会错误和混淆,也不会前后矛盾。从这里可以看出,读书、做学问,是多么的困难呀!杨力教授在【太阳周年视运动】这样说:是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所成,《内经》以四立,二分二至为标志。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即以八正(立冬、立春、立夏、李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作为【太阳黄道】的八个行程标志。”——这里的【太阳黄道】应该是错误的,准确的应该是【太阳光】作为参照物,黄道是今天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含义。这是以【一日一度】为依据的。这里的【一日】是指【一日一夜在黄道轨道今天公转轨道上一天1度的含义。看吧,就是这样的大教授、大教育家,仍然前后自相矛盾。
在这里,我个人认为应该依据《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的记载为准。当然,中国的其他书籍中肯定也有正确的记载,只是后来的学者专家没有正确的翻译和正确的解读。因为中国古人的地图册和地球仪是上为南半球、下为北半球、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标定的自转轨道为今天的逆时针、公转轨道为今天的顺时针,这样从房星到毕星是从东向北向西的逆时针运转,这就是地球自转的白昼12小时6个时辰,从西方的昴星到南方的虚星再到东方的心星则是地球自转的黑夜12小时6个时辰。这样也能计算月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才能证明月球绕地球运动。
至于原文中“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则是说营气与卫气运行的时间,营气、卫气各白昼行于阳25周占时间12小时,行于阴黑夜25周占时间12小时,这就是“50营”中的呼吸息数为13500息的计算法则,仅仅是白昼或者黑夜的呼吸息数。
下面是十分繁琐的计算法则,请看:
原文是这样的:“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二,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里的就算法则按孟景春教授的计算是50÷28=1.7857,见其书《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版2011年5月地3版第564页注释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主编的 《黄帝内经•灵枢注评》几乎也是用的1.8x28=50.4,见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433页。我个人认为,这种方法是可以的,也可以结合《灵枢•五十营第十五》中的计算法则:
《灵枢•五十营第十五》原文“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 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
这里的计算法则,就是28x36′=1008′为人气运行一周的角速度?还是时间?还是位移圆弧?由于我们已经不知道了,需要结合现代地球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等等加以科学的认识,而不是去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这是由于古今、东西方度量衡制度的变化,我们不了解这段历史,这样,不知道如何换算,然后自欺欺人地认为【伪科学】,很不好。这也不是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值得后来者重视。
关于原文“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1+8/10;
(1+8/10)x2=3+6/10;
(1+8/10)x3=5+4/10;
(1+8/10)x 4 = 7+2/10;
(1+8/10)x5=9;
(1+8/10)x6= 10+8/10;
(1+8/10)x7=12+6/10;
(1+8/10)x8=14+4/10;
(1+8/10)x9=16+2/10;
(1+8/10)x10=18;
(1+8/10)x11=19+8/10;
(1+8/10)x12=21+6/10;
(1+8/10)x13=23+4/10;
(1+8/10)x14=25+2/10。
这个计算结果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原文:“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
这段原文,重要的是交代了“日有长短,春夏秋冬,各有分理”这里的“日之长短”的含义就是白昼太阳光照射的时间长短,太阳光照射在同一地点时昼夜长短随春夏秋冬季节的不同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地球自转公转运动同时发生造成的,当然也随纬度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的晨昏线法则——阴阳法则。从夜半球的昏线开始计算到进入昼半球的晨线结束来算夜长的法则。把这个轨道集合用图像标示出来,就是【太极阴阳图】——本质上也是三角函数图。
这里的“二十五刻,半日之度也”就是说的白昼的一半,四分之一天,本质上是地球自转90度,自转时间为6小时3个时辰。黄道轨道——今天的公转轨道0.25°的含义。
原文:“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朌朌,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这里的概念重要的是:区别了“半日之度”,与“日行半度”以及“回行一舍”。从原文的记载,显然“半日之度”等于“水下二十五刻”是白昼的一半,是白昼的二分之一的含义,是一天一夜的四分之一的含义。“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计算,这里的“日行半度”显然是地球自转的180度,公转的0.5度,从“回行一舍”看,这是指地球自转180度之后的180.1度至360度的情况时间上等于50刻。这里重要的是交代了昼夜长短的计算,也交代了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区别了“半日之度”——白昼的一半=6小时的含义,也区别了地球公转半度“日行半度”的含义在时间上等于水下50刻的自转12小时的含义。这些区别不注意是会搞不清楚的,而且会犯错误,错误的翻译为古人的“日行半度”是“太阳运行半度”,其实,这里的“日”是白昼、昼弧的含义,说的是地球自转180度同时完成公转0.5度。由于中国古人认为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是相反的运动,一顺一逆(公转为顺、自转为逆相对于上南下北而言、相对于指南针也是如此、相对于北斗七星也是如此)这种法则,地球公转每增加1°为顺时针轨道方向——今天使用【国际日期变更线顺加来完成计算】,而地球自转则是逆时针方向运行了一周360°——因此,原文说【回行一舍】——今天用【国际日期变更线逆减来完成计算】。
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计算月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周期运动。这种法则,由于今天的规定中地图册和地球仪上下南北颠倒了180度而天文学家没有搞清楚这段历史,物理学家也不知道其原因、哲学家也是人云亦云,这样科学就变成了“伪科学”,其实,人也就成了“伪人”。尤其是人类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至今都是没有破解其奥秘,这样加上“伪”字更可以自欺欺人,既欺骗后人又可以实现欺世盗名之美梦,岂不更好?
在这里我把《史记•天官书》中,五星作为经纬网、作为坐标的原文提供给读者,希望您去研究它,原文是这样的:
“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此其大度也:故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为经。不移徙,大小有差,阔狭有常。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为(经)纬,见伏有时,所过行赢缩有度。”
这里文章的翻译大致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司马迁说,我去读上古的历史书籍,研究考证古代帝王的历史事件,大致在一百年的时间过程中,五大行星运行出入轨道正常,没有反常现象,也没有逆行现象;如果反常逆行,会观看到盛大的星体以及变化的星光颜色。日月光芒的变化,这是由于日月运动有规律的定向运动且有时间规律。这是大致的方法。一般的度量法则如下:用紫宫、房心、权衡、咸池、虚危五组星宿的排列与分布方位,来确定天体的五个空间坐标,这是【经线中的经网经度的法则】,这是不变化、不移动的、固定的,角度的大小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宽窄是固定的——这就是经纬度中的经度是固定的。按前文和《淮南子》的记载,以及《内经》的记载——这里的“紫宫、房心、虚危”是28宿的5宿,一定要注意这里的【坐位】——这难道不是今天的【坐标系】吗?这里的【经】难道不是后世的【球坐标系中经纬网的经】吗?
当我们否认这些历史、视而不见这些历史文献的时候,下面的【五行】,就成了3000年的科学谜团。水行星、火行星、金行星、木行星、填行星(土行星)——这五大行星,是天之五官的佐证,作为【经纬网中的纬网纬度的法则】。这五大行星出现和隐没也是有时间规律的,所经过运行快慢是可以用轨道法则、经纬网法则度量的——《史记•天官书》的记载很多。
看到这些原文,我常常思绪万千,掩卷长叹,时常有坐立不安!时而怒发冲冠!



这些经纬网,经纬度,如何用10天干、12地支进行标示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