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析伤寒论之长处与短处

tangolee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3/28
帖子
554
获得点赞
9
声望
18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7 09:51 编辑

1. 伤寒论之长处与短处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在中医史上成为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长处即方证对应,方便后学,三阴三阳统领辩证。
伤寒论的短处正是其长处,方证对应,割断了医理与方药之间的关系;三阴三阳,无论六气或六经,均属外邪,割裂了脏腑辩证之根本。
2. 伤寒论之短处在于以方证对应割裂了医理与方药---失道得术
伤寒的短处是两千年来历代医学百思不解之处。名头太大,师传方证对应则照本宣科,逐渐走向僵化,盲目自大。 对中医包含伤寒论来说,医理思考比药方更重要。因为以伤寒之应用,某几证用某方,属术的层次。伤寒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列出数证,对应某药方,所谓方证对应,实则小学生查字典疗法,正如圆运动所述。这正是伤寒论之长处,同时也是伤寒论的致病伤。这一致病特点将医理与方药割断。
医理与方药割断的结果,两千来后人难以从伤寒论中悟到辅行诀用药法要那般精妙的医理、以及医理与方药一体的重要性。逐渐中医一直沿用这种方证对应的治疗手段,医道断失、医术风行。西医崛起,中医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表象之一就是中医治不好感冒。

3.《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药方
桂枝汤与柴胡汤源自辅行诀阴阳二旦汤,阳旦汤升阳之汤,阴旦汤扶阴之剂;辅行诀早伤寒论150至300年,伤寒论明显改编了辅行诀二旦汤以及六神、大小等方,辅行诀之五脏虚实补泻方更是精妙绝伦,在伤寒论中都改编为药名了。直接研读伤寒论是难以领悟到这些中医精华的。
如果没有敦煌医学著作的近代流传,这个中医之谜仍然不可揭开。虚名害中医。
辅行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伤寒论,东汉,元150--219年。晚350年。
对比此两者著作年代,伤寒借鉴并改编了许多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的许多具有医理启示意义的药方,伤寒论直接更名为药名,直接割断了医理的关联启示。钱超尘先生在揭示《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一文中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 《辅行诀》陶氏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宗奉之。”接着介绍小阳旦、小阴旦、大阳旦、大阴旦、小青龙、大青龙、小白虎、大白虎、小朱鸟、大朱鸟、小玄武、大玄武等方主治及组方。陶氏又诸方进行了总结:“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这段简明的总结与概括,起到了以简御繁的作用。接着又指出:“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按,青龙、白虎、朱雀(又名朱鸟)、玄鸟,古称“四神”。儒家经典和道家著作多有用之者。《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正义》:“此名军行象天文而作阵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张仲景首将以道家之称的命名方法改为以主要药味作为方剂名称的方法,对后世药剂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观《辅行诀》所载诸方,命名方法有三类。①以主治命名。如大补肝汤、小补肝汤等。②以道家特点命名,如大青龙、小玄武等。③以治疗手法命名。如点眼以通肝气方、启喉以通肺气方。张仲景避开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药名之”,这在方剂命名史上是一次重大举措。
在《辅行诀》释秘中曰:凡所言脏病者,“病”字当做“实”字解。凡所言邪者,乃指外邪客气。故每脏条下所言为三,一者实,二者虚,三者外邪客于脏。虚实者,内伤之治也;客邪者,天行外感之治也。
在辅行诀用药法要所述的25味药图中,凡东西南北对待者,皆相反相成。肝德在散,肺德在收,此一散一收也;心德在耎,肾德在坚,此一耎一坚者也。脾居中而缓四方之过者。散收耎坚者,药之四维也。
诸散者阳也,而降逆之药在其内也。诸收者阴也,而升阳之品寓乎其中。故吴茱萸之降火,位在蜀椒。葛根之升解,反在芍药。
肝虚则目目巟 目巟 无所见者,精气不能上达也。外邪在肝而曰寒中者,寒在中州,胃中寒也。
凡言邪在脏者,皆本虚标实也。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故治外邪者,多寓补法,补其本以泄其标也。
凡所言泄者,必泄中寓补。故小泄诸汤,必二泄一补。泄者,克我者也,取系爻以为用;补者,同气者也,取专爻以为用。此平治之时所谓补泄者。若变乱已生,治乱之法,当用宝爻,我生者是也。以宝爻制系爻,此节制之师也。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等等。
没有这些精妙绝伦的医理支持,伤寒论之方证对应将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辩证论治,简化为只有方药与证对应的方证对应。这一简化,以外邪之六气或六经为统领辩证,好处是三阴三阳以简驭繁,但失去了医理这个大道,言明了外六淫但是丢失了内七情等脏腑辩证论治精华。

4.重振中医之路必然是用道御术,用医理指导医术。
研读伤寒论,如果没有结合汤液经法辅行诀,则难以沟通内经,必将重复两千年来的中医之路与目前的萎缩状况,陷于六气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历史争辩中。
对待伤寒论,应该继承与发展,阐明其不足,把伤寒当做中医重要的一支,用汤液经法与辅行诀当做内经与伤寒的桥梁,重视伤寒的历史经验,弥足医理,以道御术,不要重复方药泛滥,缺乏医理的状态。
庆幸的是四圣心源、圆运动、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汤液经法与辅行诀、李可老中医等道术合一的医术尚存,包含了天地人、精气神的全面中医学,正是源自内经,超越了伤寒论这样貌似僵化的中医并包含伤寒论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医之路。
 
《伤寒论》读到这种程度,也算是千年不遇的奇葩,能有这样的胡说八道更是奇葩中的奇葩。还是刘渡舟的论断比较中肯。
 
现在的社会真是好,能推陈致新,新事不断,当我看到《汤液经法》《辅行决》这两个名字,我就感叹,新社会真是好,2000年前的东西,明清时代都没有发现,现在突然都出来了,造假的力量真是好,还有很多人拿着当宝贝。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3:16 编辑


连个感冒你也治不好,读了伤寒你也是奇葩中的小趴而已。西医已经把你压趴在地,就差再上一只脚了,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
 
现在的社会真是好,能推陈致新,新事不断,当我看到《汤液经法》《辅行决》这两个名字,我就感叹,新社会真

守着伤寒等着西医送你上天堂吧。不用再需要两千年,一百年足矣。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3:32 编辑


假中医或庸医常见招式:一个药方开七付,一处刚好另处又病,忽悠病人钱财。三服药搞定常见病算医术到家。请问,你有此功力吗?否则读了伤寒你也办不到。
不看广告看疗效。
 
守着伤寒等着西医送你上天堂吧。不用再需要两千年,一百年足矣。

童言无忌,你就看你的辅行决吧,别人管不着你

我活不过一百年,你可能活2000年以上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3:41 编辑

ote]

智慧这么低,伤寒你也读不出啥。

两千年是指伤寒论出生至今有2000年;
一百年是指按照中医目前整体态势守成,西医再过一百年就可以占据绝对市场,中医比目前更惨。

Are you understand ?

嘿嘿!
 
现在的社会真是好,能推陈致新,新事不断,当我看到《汤液经法》《辅行决》这两个名字,我就感叹,新社会真

一看你的网名就是小喽喽,就是指使你的**肚里也没多少货。嘿嘿,早有领教!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4-12-29 14:18 编辑

真正的理法在内经。且看内径的六经与病之死期。以下这段若能自内心完全理解,理法基本过关了。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至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脏终始。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六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为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于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附。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伤寒对太阴论叙很少,许多人不把它当回事,在内径看来至阴至关重要,治疗也比较困难。不少人对太阴知知甚少,举个伤寒的方,如白散,你能想到是攻太阴的吗?
 
诊病辫症症状只能作参考,色脉才是其主,有何脉何色以应何症状,六经各有其脉,五色先观其太阳,太阳绝者戴眼,此决死生之要。症有类同且不一,现今以症而乱猜病忽视色脉,是中医疗效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病辫症症状只能作参考,色脉才是其主,有何脉何色以应何症状,六经各有其脉,五色先观其太阳,太阳绝者戴

以症而乱猜病忽视色脉,是中医疗效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真知灼见!
 
一看你的网名就是小喽喽,就是指使你的**肚里也没多少货。嘿嘿,早有领教!

我不行才来学习,能行就不来了,
我才疏学浅,小学都没有毕业, 识字几个,你是专家,我能和你比,你也发发光,创创新,编写它十几本书,留名青史,比在这里唧唧歪歪的强
 
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9 15:08 编辑


虽然你歪歪唧唧,也只是眼界不到,死守伤寒,还有救,
 
谁说辅行决比伤寒论早?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梁人,他写的书能比东汉早?
 
谁说辅行决比伤寒论早?陶宏景是南北朝时梁人,他写的书能比东汉早?

辅行诀说的是汤液经法提到的内容。嘿嘿!

伤寒论传承两千年来,三阴三阳辨证论治,如今大多中医执之连感冒也不会治,近代两百余年,市场被西医占据主导,中医被压弯腰。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考究伤寒渊源,对于中医来说意义分凡。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医门派众多,思想固话,盲目自大,这个活只有墙外之人可以看透。话说回来,墙内杏林师傅管着,谁敢造次?呵呵。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教授把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心得奉献给各位。主要内容载录如下说明了问题。核心的内容,就是伤寒论的版本史。为什么要讲伤寒论的版本史呢?你们无论学什么经选、子集,都要学医学史,你们学一个《伤寒论》,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你研究《内经》,必须把《内经》的历史搞清楚。这样的话我们能够高屋建瓴,察其必要,所以我在1984年这一个历史的机遇之下,我进入了《伤寒论》的殿堂。
我不是中医出身的,所以我在各位专家面前,我是中医方面的小学生,不是科学生。我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60年前毕业的,我在研究生学习的阶段是学习文字系的:音韵学、训诂学和考据学。我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训诂学家叫陆宗达,陆宗达的老师叫黄侃,侃侃而谈的“侃”,黄侃的老师是章太炎,章太炎的老师是俞曲园(俞樾),这一个从章太炎、俞樾开始继承了一个传统的师承就是乾嘉学派,乾隆、嘉庆,这是清代的一个辉煌的学派。那个学派的中心思想就是考古学、考据学。研究一个深问题,我就给你刨根问底,问清楚,这就是考据。
张仲景简历: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长沙太守,类似今天湖南省省长)。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原来张仲景任古代湖南省长居长沙撰伤寒论,兼职医生也,厉害。
汤液经法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东汉(公元25年-220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汤液经法》见《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此书,并归于经方派。内容主要是以方剂为主,根据学者考据,《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源出此书。《脉经》、《辅行诀》及《千金翼方》中也引用了本书许多条文,可惜此书在唐代之后失传,使得历代医家皆忽略了本书的重要性。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汉族,东汉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一说邓州)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汉书.艺文志》里面。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研究我们中医的古籍解说,《伤寒论》、《本草》、《黄帝内经》都必须参考这部著作。那么《汉书.艺文志》里面说《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那么《汤液经法》这本书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了梁朝、南北朝的时候,陶弘景才看过这本《汤液经法》,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他是梁朝,他说我现在不管朝中之事,我要到茅山去隐居。所以皇帝也尊重他,朝廷中的大事也要派人到茅山去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人们都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是漏字,这个《汤液经法》是32卷,里边有360个药方,所以“上品上药”有120个方,“中品”是去疾的药120个方;“下品”是毒药,也是120个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这是陶弘景对于《汤液经法》的一个评价,“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续有发展。
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了两个结果来:
1.《伤寒论》据《汤液经法》以成书。
2.我国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汤液经法》是西汉的著作。
《汤液经法》32卷,360个方,被张仲景引用了很多。张仲景的110条方子不是张仲景的,《汤液经法》里面大多有。
那么第二个层次,王叔和整理了《伤寒杂病论》。
这个王叔和的《脉经》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的。王叔和的《脉经》是按照“可与不可”、“可靠不可靠”、“可用不可用”、“可守不可守”、“可效不可效”排列的,完全按照这种体例排列的,这是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第一次。
《脉经》的卷7、卷8、卷9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的最原始的结果面貌。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张仲景活着的时候不是按照“三阴三阳”排列,是按照“可”与“不可”来分。那么现在的“三阴三阳”是谁编的呀?仍然是王叔和。王叔和整理张仲景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
在王叔和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用“三阴三阳”来辨证。第二次整理大家使用不便,于是进行了第三次整理。
第三次整理成果见宋本《伤寒论》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至卷十之《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凡八节,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篇中的条文重新按“诸可”与“不可”排列,同时将《伤寒论》三阳三阴篇中所无而见于《脉经》“可”与“不可”条文补充进,《伤寒论》的“可”与“不可”条中。
一本书叫《宋本伤寒论的校注与考证》,使用的底本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宋本《伤寒论》。这个宋本《伤寒论》我下面给大家讲,以他这个为底本,然后进行考证,考证了20个题。那时校注与现在的一般的校注不一样,而校注与考证一块。将宋本“可”与“不可”收自《脉经》诸条逐一注明。第三次整理主要的是见于宋本《伤寒论》的卷7的第十五节到卷十第二十二节。
王叔和生魏晋间,佛法未盛,不容言此,以此知为江南诸师所述。”不是王叔和写的,而是江南诸师,为仲景药方不传就是他们整理的。太炎先生说法可从。所以王叔和整理《伤寒论》三次,第一次见于《脉经》,第二次“三阴三阳”,第三次见于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那么回去大家可以翻翻《伤寒论》,第十五节前面有一段小序,大家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夫今日之解,要者难云”。就是说重新的编写一下,把这个“三阴三阳”我要重新的改变一下,改变成“可”与“不可”。王叔和已经明确的说明了第十五节到第二十二节是他的著作。
中医经典内经、伤寒、难经、本草,四圣心源、圆运动、医林改错、李可老中医、麻瑞亭老中医等,博古通今,结合科学技术、有天地人,打趴有血无气的半吊子西医也是迟早的事。要不发展就被西医压趴。
综上所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伤寒论,王叔和多次改变之,后世承之。
 
简言之:《汉书.艺文志》里面。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研究我们中医的古籍解说,《伤寒论》、《本草》、《黄帝内经》都必须参考这部著作。那么《汉书.艺文志》里面说《汤液经法》32卷,著录于《汉书.艺文志》经方类。那么《汤液经法》这本书现在已经没有了。到了梁朝、南北朝的时候,陶弘景才看过这本《汤液经法》,陶弘景是山中宰相,他是梁朝,他说我现在不管朝中之事,我要到茅山去隐居。所以皇帝也尊重他,朝廷中的大事也要派人到茅山去征求他的意见。所以人们都说陶弘景是山中宰相。陶弘景写了一本书,叫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里面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为方亦三百六十首。”“□”是漏字,这个《汤液经法》是32卷,里边有360个药方,所以“上品上药”有120个方,“中品”是去疾的药120个方;“下品”是毒药,也是120个方。“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这是陶弘景对于《汤液经法》的一个评价,“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此段文字说明《汤液经法》之结构与重要价值。下一段说明汉魏晋六朝医家皆以《汤液经法》为至宝,依为轨范,续有发展。 那么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得出了两个结果来: 1.《伤寒论》据《汤液经法》以成书。 2.我国方剂学在西汉时期已经走向成熟,标志着《汤液经法》是西汉的著作。
 
汤液经法十六神方与伤寒论诸方对比:

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大小二旦六神等汤,《伤寒论》以此诸方为基础加减变化,引而伸之,明白此数方的组方结构对于学习古经方至关重要。现将此16神方用九宫图表示之:

阴旦 4朱鸟 9 勾陈 2

青龙 3 5白虎 7

阳旦 8玄武 1螣蛇 6

小阳旦汤即是《伤寒论》之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入肝,用炙甘草之甘与大枣之甘的对药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因太阳病3/8是3+5=8是也。配伍图示46:

大阳旦汤就是《金匮》的黄芪建中汤,用桂枝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黄芪人参炙甘草大枣饴糖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用于治疗太阳病3/8。配伍图示47:

小阴旦汤与《伤寒论》的黄芩汤相同,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以泻心火,用炙甘草大枣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8:

大阴旦汤就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用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柴胡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炙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生姜半夏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49:

小青龙汤与《伤寒论》麻黄汤相同,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用麻黄杏仁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配伍图示50:

大青龙汤与《伤寒论》小青龙汤相同,用麻黄桂枝细辛之辛以补肝虚,用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泻肝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半夏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1:

小白虎汤与《伤寒论》白虎汤相同,用知母之苦与生石膏炙甘草粳米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故也。配伍图示52:

大白虎汤与《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类同,用竹叶之苦与炙甘草粳米生石膏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半夏生姜之辛与麦冬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3:

小朱鸟汤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用鸡子黄阿胶之咸与黄连黄芩之苦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之酸以收心。配伍图示54:

大朱鸟汤是在小朱鸟汤的基础上加上人参干姜。配伍图示55:

小玄武汤与《伤寒论》真武汤相同,用白术之苦与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6:

大玄武汤是在小玄武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和炙甘草,用白术之苦与人参炙甘草茯苓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姜附子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配伍图示57:

小勾陈汤与《伤寒论》理中汤类同,用甘草人参大枣之甘与干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8:

大勾陈汤与《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类同,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火之实,用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与半夏生姜之辛相合,甘辛入脾。配伍图示59:

小螣蛇汤与《伤寒论》大承气汤同,用大黄厚朴芒硝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咸酸入肺。配伍图示60:

大螣蛇汤是在小螣蛇汤基础上加味而成,用大黄厚朴芒硝葶苈子之咸与枳实之酸相合入肺,用甘草之甘与生姜之辛相合入脾。配伍图示61:

上述十六方既可治外感,也可治内伤,乃神明之剂也。
张仲景撰《伤寒论》时博采旧经方,其中的方名有所改变,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决定的,曹操遍招各地方术士,仲景惟恐被曹招去,便改变《汤液经》之道家方名,以避嫌而已,免其帐前之苦,害怕落个华陀的下场。仲景的智谋过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无规矩不成方圆,破译《辅行诀》可将经方配伍之秘大白于天下,张大昌之功甚伟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