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tangolee 于 2014-12-27 09:51 编辑
1. 伤寒论之长处与短处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在中医史上成为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长处即方证对应,方便后学,三阴三阳统领辩证。
伤寒论的短处正是其长处,方证对应,割断了医理与方药之间的关系;三阴三阳,无论六气或六经,均属外邪,割裂了脏腑辩证之根本。
2. 伤寒论之短处在于以方证对应割裂了医理与方药---失道得术
伤寒的短处是两千年来历代医学百思不解之处。名头太大,师传方证对应则照本宣科,逐渐走向僵化,盲目自大。 对中医包含伤寒论来说,医理思考比药方更重要。因为以伤寒之应用,某几证用某方,属术的层次。伤寒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列出数证,对应某药方,所谓方证对应,实则小学生查字典疗法,正如圆运动所述。这正是伤寒论之长处,同时也是伤寒论的致病伤。这一致病特点将医理与方药割断。
医理与方药割断的结果,两千来后人难以从伤寒论中悟到辅行诀用药法要那般精妙的医理、以及医理与方药一体的重要性。逐渐中医一直沿用这种方证对应的治疗手段,医道断失、医术风行。西医崛起,中医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表象之一就是中医治不好感冒。
3.《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药方
桂枝汤与柴胡汤源自辅行诀阴阳二旦汤,阳旦汤升阳之汤,阴旦汤扶阴之剂;辅行诀早伤寒论150至300年,伤寒论明显改编了辅行诀二旦汤以及六神、大小等方,辅行诀之五脏虚实补泻方更是精妙绝伦,在伤寒论中都改编为药名了。直接研读伤寒论是难以领悟到这些中医精华的。
如果没有敦煌医学著作的近代流传,这个中医之谜仍然不可揭开。虚名害中医。
辅行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伤寒论,东汉,元150--219年。晚350年。
对比此两者著作年代,伤寒借鉴并改编了许多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的许多具有医理启示意义的药方,伤寒论直接更名为药名,直接割断了医理的关联启示。钱超尘先生在揭示《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一文中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 《辅行诀》陶氏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宗奉之。”接着介绍小阳旦、小阴旦、大阳旦、大阴旦、小青龙、大青龙、小白虎、大白虎、小朱鸟、大朱鸟、小玄武、大玄武等方主治及组方。陶氏又诸方进行了总结:“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这段简明的总结与概括,起到了以简御繁的作用。接着又指出:“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按,青龙、白虎、朱雀(又名朱鸟)、玄鸟,古称“四神”。儒家经典和道家著作多有用之者。《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正义》:“此名军行象天文而作阵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张仲景首将以道家之称的命名方法改为以主要药味作为方剂名称的方法,对后世药剂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观《辅行诀》所载诸方,命名方法有三类。①以主治命名。如大补肝汤、小补肝汤等。②以道家特点命名,如大青龙、小玄武等。③以治疗手法命名。如点眼以通肝气方、启喉以通肺气方。张仲景避开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药名之”,这在方剂命名史上是一次重大举措。
在《辅行诀》释秘中曰:凡所言脏病者,“病”字当做“实”字解。凡所言邪者,乃指外邪客气。故每脏条下所言为三,一者实,二者虚,三者外邪客于脏。虚实者,内伤之治也;客邪者,天行外感之治也。
在辅行诀用药法要所述的25味药图中,凡东西南北对待者,皆相反相成。肝德在散,肺德在收,此一散一收也;心德在耎,肾德在坚,此一耎一坚者也。脾居中而缓四方之过者。散收耎坚者,药之四维也。
诸散者阳也,而降逆之药在其内也。诸收者阴也,而升阳之品寓乎其中。故吴茱萸之降火,位在蜀椒。葛根之升解,反在芍药。
肝虚则目目巟 目巟 无所见者,精气不能上达也。外邪在肝而曰寒中者,寒在中州,胃中寒也。
凡言邪在脏者,皆本虚标实也。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故治外邪者,多寓补法,补其本以泄其标也。
凡所言泄者,必泄中寓补。故小泄诸汤,必二泄一补。泄者,克我者也,取系爻以为用;补者,同气者也,取专爻以为用。此平治之时所谓补泄者。若变乱已生,治乱之法,当用宝爻,我生者是也。以宝爻制系爻,此节制之师也。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等等。
没有这些精妙绝伦的医理支持,伤寒论之方证对应将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辩证论治,简化为只有方药与证对应的方证对应。这一简化,以外邪之六气或六经为统领辩证,好处是三阴三阳以简驭繁,但失去了医理这个大道,言明了外六淫但是丢失了内七情等脏腑辩证论治精华。
4.重振中医之路必然是用道御术,用医理指导医术。
研读伤寒论,如果没有结合汤液经法辅行诀,则难以沟通内经,必将重复两千年来的中医之路与目前的萎缩状况,陷于六气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历史争辩中。
对待伤寒论,应该继承与发展,阐明其不足,把伤寒当做中医重要的一支,用汤液经法与辅行诀当做内经与伤寒的桥梁,重视伤寒的历史经验,弥足医理,以道御术,不要重复方药泛滥,缺乏医理的状态。
庆幸的是四圣心源、圆运动、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汤液经法与辅行诀、李可老中医等道术合一的医术尚存,包含了天地人、精气神的全面中医学,正是源自内经,超越了伤寒论这样貌似僵化的中医并包含伤寒论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医之路。
1. 伤寒论之长处与短处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经典,在中医史上成为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其长处即方证对应,方便后学,三阴三阳统领辩证。
伤寒论的短处正是其长处,方证对应,割断了医理与方药之间的关系;三阴三阳,无论六气或六经,均属外邪,割裂了脏腑辩证之根本。
2. 伤寒论之短处在于以方证对应割裂了医理与方药---失道得术
伤寒的短处是两千年来历代医学百思不解之处。名头太大,师传方证对应则照本宣科,逐渐走向僵化,盲目自大。 对中医包含伤寒论来说,医理思考比药方更重要。因为以伤寒之应用,某几证用某方,属术的层次。伤寒论的成功之处在于列出数证,对应某药方,所谓方证对应,实则小学生查字典疗法,正如圆运动所述。这正是伤寒论之长处,同时也是伤寒论的致病伤。这一致病特点将医理与方药割断。
医理与方药割断的结果,两千来后人难以从伤寒论中悟到辅行诀用药法要那般精妙的医理、以及医理与方药一体的重要性。逐渐中医一直沿用这种方证对应的治疗手段,医道断失、医术风行。西医崛起,中医不堪一击、一败涂地。表象之一就是中医治不好感冒。
3.《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药方
桂枝汤与柴胡汤源自辅行诀阴阳二旦汤,阳旦汤升阳之汤,阴旦汤扶阴之剂;辅行诀早伤寒论150至300年,伤寒论明显改编了辅行诀二旦汤以及六神、大小等方,辅行诀之五脏虚实补泻方更是精妙绝伦,在伤寒论中都改编为药名了。直接研读伤寒论是难以领悟到这些中医精华的。
如果没有敦煌医学著作的近代流传,这个中医之谜仍然不可揭开。虚名害中医。
辅行诀,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伤寒论,东汉,元150--219年。晚350年。
对比此两者著作年代,伤寒借鉴并改编了许多汤液经法与辅行诀中的许多具有医理启示意义的药方,伤寒论直接更名为药名,直接割断了医理的关联启示。钱超尘先生在揭示《汤液经法》《伤寒论》《辅行诀》之谜一文中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 《辅行诀》陶氏云:“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晰,后学咸宗奉之。”接着介绍小阳旦、小阴旦、大阳旦、大阴旦、小青龙、大青龙、小白虎、大白虎、小朱鸟、大朱鸟、小玄武、大玄武等方主治及组方。陶氏又诸方进行了总结:“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这段简明的总结与概括,起到了以简御繁的作用。接着又指出:“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之义耳。”按,青龙、白虎、朱雀(又名朱鸟)、玄鸟,古称“四神”。儒家经典和道家著作多有用之者。《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正义》:“此名军行象天文而作阵法也。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朱鸟、玄武、青龙、白虎,四方宿名也。”张仲景首将以道家之称的命名方法改为以主要药味作为方剂名称的方法,对后世药剂命名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观《辅行诀》所载诸方,命名方法有三类。①以主治命名。如大补肝汤、小补肝汤等。②以道家特点命名,如大青龙、小玄武等。③以治疗手法命名。如点眼以通肝气方、启喉以通肺气方。张仲景避开道家命名的方法,改用“以某药名之”,这在方剂命名史上是一次重大举措。
在《辅行诀》释秘中曰:凡所言脏病者,“病”字当做“实”字解。凡所言邪者,乃指外邪客气。故每脏条下所言为三,一者实,二者虚,三者外邪客于脏。虚实者,内伤之治也;客邪者,天行外感之治也。
在辅行诀用药法要所述的25味药图中,凡东西南北对待者,皆相反相成。肝德在散,肺德在收,此一散一收也;心德在耎,肾德在坚,此一耎一坚者也。脾居中而缓四方之过者。散收耎坚者,药之四维也。
诸散者阳也,而降逆之药在其内也。诸收者阴也,而升阳之品寓乎其中。故吴茱萸之降火,位在蜀椒。葛根之升解,反在芍药。
肝虚则目目巟 目巟 无所见者,精气不能上达也。外邪在肝而曰寒中者,寒在中州,胃中寒也。
凡言邪在脏者,皆本虚标实也。以正气内存则邪不可干。故治外邪者,多寓补法,补其本以泄其标也。
凡所言泄者,必泄中寓补。故小泄诸汤,必二泄一补。泄者,克我者也,取系爻以为用;补者,同气者也,取专爻以为用。此平治之时所谓补泄者。若变乱已生,治乱之法,当用宝爻,我生者是也。以宝爻制系爻,此节制之师也。
凡所言补者,必补中有泄。故小补诸汤,必二补一泄。使补者不壅,而气脉流畅。
凡小补小泄者,耦合致平之法也。是阴阳之气,在乎以平为期而使无过。凡大补大泄者,五行周环之法也。是五行之气,贵乎流通周行而使不滞。等等。
没有这些精妙绝伦的医理支持,伤寒论之方证对应将医理与方药合一的辩证论治,简化为只有方药与证对应的方证对应。这一简化,以外邪之六气或六经为统领辩证,好处是三阴三阳以简驭繁,但失去了医理这个大道,言明了外六淫但是丢失了内七情等脏腑辩证论治精华。
4.重振中医之路必然是用道御术,用医理指导医术。
研读伤寒论,如果没有结合汤液经法辅行诀,则难以沟通内经,必将重复两千年来的中医之路与目前的萎缩状况,陷于六气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历史争辩中。
对待伤寒论,应该继承与发展,阐明其不足,把伤寒当做中医重要的一支,用汤液经法与辅行诀当做内经与伤寒的桥梁,重视伤寒的历史经验,弥足医理,以道御术,不要重复方药泛滥,缺乏医理的状态。
庆幸的是四圣心源、圆运动、傅青主女科、医林改错、汤液经法与辅行诀、李可老中医等道术合一的医术尚存,包含了天地人、精气神的全面中医学,正是源自内经,超越了伤寒论这样貌似僵化的中医并包含伤寒论的内容,个人认为这些才是真正的中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