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金匮方歌

刘军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2382
获得点赞
100
声望
63
年龄
49
栝蒌桂枝汤
太阳证备脉沉迟,身体几几欲痉时,
三两蒌根姜桂芍,二甘十二枣枚宜。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痉是有热而津液枯燥,所以才加栝蒌根。这栝蒌根是苦寒、解渴、润燥,可以用4两。除桂枝证外还有津液不足,故用之清热润燥生津,还可加入葛根,增强疗效)
 
(味苦,寒。主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
天花粉: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
用量:三钱至四钱。
天花粉味甘酸,性寒。甘酸能生津,寒能清热。所以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可治热病津伤的烦热口渴;并能消肿解毒排脓,治疗痈肿疮毒。本品又善于化热痰,也可治肺部有热痰的咳嗽。
附:本品即“瓜篓根”。
 
我最喜欢这首:桂枝去芍因胸满,脉促令平疏上腕,脉微恶寒阳内弱,速加附子不容缓。
 
黄加术汤
烦疼湿气裏寒中,发汗为宜忌火攻,
莫讶麻黄汤走表,术加四两里相融。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胡:风湿,就是风湿相博身体疼烦,发汗而解.忌火攻,就是说理疗的治法等,比如烤电。
以麻黄汤解表,以苍术,苍术不是利小便的药嘛,就是去湿解这个痹痛.另外呢加入白术四两,这个白术古人这个术是不分苍术白术的,据我的临床经验,苍术比白术好,大概古人这个苍术就是白术,他不分,这后世他把它分,苍术白术苍术哇,后世发汗对这个表证啊他用大概都是苍术,我就用苍术,觉得比这个白术强。 那么假若是柴胡汤证,你就用柴胡加苍术,这个地方很重要的 人的这个液体的排泄呀,就是最多的这么两个方面,一个是出汗,一个是从小便排出,如果你加强排小便,他的汗出就要少了,所以这个术你看这个本草上说是止汗,这个汗多了,你利尿这个汗就少了,这也是当然的了,他因为从那一方面排出这个水分他的汗自然就是少了,发汗发大了呢就常常没小便,他津液由这边丧失太多了底下就没有了,所以这个发汗剂里头加一种利尿药,同时他又是小发汗法,他也是个小发汗法,这也符合治这个风湿不能大汗.而且加利尿药不随便加的,他有利于关节疼,这个术哇,它是去湿解痹利尿的一种药,所以他加苍术。我们对这个药物的认识啊也得通过方剂,要不然也不行,你看这利尿药也不是随便用的。
一般认为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为风湿在表伴有化热 倾向,故不用辛温之桂枝,而用清化淡渗的薏苡仁。在剂量上,麻黄加术汤之麻黄为三两, 而麻杏薏甘汤中之麻黄仅半两,足见其所起功效的不同。
刘军:麻桂,麻杏,麻术(用于湿郁于表,还可酌加薏仁茯苓等).凡是湿郁于表,可用之,有热当然是麻黄连翘赤小豆的事。
 
学习了,楼主整理得很浅显上手,支持。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11-21 07:30 编辑

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
风湿身疼日晡时,当风取冷病之基,
薏麻半两十枚杏,炙草扶中一两宜。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右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痒,温服,有微汗,避风。

偏于热,故用薏仁. 一个薏苡仁,移掉了桂枝,使辛温剂变成了辛凉剂 .
薏仁:气味甘,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本草求真》说它有“上清肺热,下理脾湿”的作用.薏苡仁味甘,微寒,主风湿痹”。这个方子讲的正是风湿痹证,“关节疼痛,一身尽疼”、“疼烦”。然后,薏苡仁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筋脉拘挛”,也可以治。在张仲景这本书里,三见薏苡仁,就是针对“筋脉拘挛疼痛”的问题,在《胸痹》篇更为体现。 陈修园说:他和麻黄加术汤只是方大方小,证轻证重的问题。
 
防己黄芪汤 身重脉浮汗恶风,七钱半术五甘通, 己芪一两磨分服,四片生姜一枣充。 三分分字去声读,七钱五分今不瘥。 寒取细辛气冲桂,俱照三分效可夸。 服后如虫行皮里,腰下如冰取被遮。 遮绕腰温得微汗,尹歧秘法阐长沙。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这个黄芪的应用啊我们来把它谈一谈,这个黄芪呀,我们一般呐,就是补气,这都是错的,它这个,你们看看这个《本经》就知道了,《本经》说主大风,恶疮,什么叫做大风?它就是人怕风的厉害,这古人认为怕风就是风邪,实际不是,他就是表太虚了。这个气虚呀,就是咱们把它通变一下呀就是表虚呀,那么什么叫表虚?就是正气不充于表,也就是说是皮肤这个地方太虚啦,这个皮肤虚,按照现在的这个生理的话说呢就是皮肤营养不好,营养不良,而根据古人这种这个最正确的观点呢,你哪虚哪地方病啊来那它不去,所以病之所凑,其气必虚吗,因为皮肤虚,湿也好,咱们说很顽固的黄也好,再就是恶疮,他不会好的,他营养不好,他这个气呀不足于表不足以把邪驱逐出去,所以这个时候要用黄芪把黄芪这个补气是指这个说的,所以咱们这十全大补那不是开玩笑,表气不虚不能用,你象咱们现在有的人,我见过一个人,也是个老医生,他自己得肺癌就是大量用黄芪,我说你找死呢,这个肺万万不能用黄芪,你们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刚刚讲这个出汗,这个麻黄为什么治喘呢?他就是这个人排泄这个废物啊我刚刚说有两个,一个由汗一个由小便还有个就是由呼吸,就是肺,你这个皮表闭塞吗,应该从皮表排出的东西呀都加到肺上了,所以就喘,这个毒素的刺激,这个肺脏哪就受不了了,那你要解表,还让它走这个道,哎喘就减轻了,这个麻黄这个治喘是这么一个道理,那么肺结核呢,他这个病因之都(指肺),你这个皮表堵塞了,那么好,把这个沉重(负担)都加到肺上了,你越实表越坏,所以用黄芪来补气这个毛病是大的很啊,尤其这肺结核,啊,尤其在末期的上气不接下气认为他气虚了,人参黄芪往上开吧,这人死的非快不可,那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它不能治那个病。那么这一段是说明这个问题 ,认为这个皮肤虚呀,他这个特别的汗也收摄不了了,四面汗出,而且恶风啊,特别敏感啊,这个我们在临床上啊也曾经遇到过,我是遇到过,这人怕风怕的厉害呀,奇怪,你这屋子本来没风,真正有这么一个表虚的人呐,怕,他汗先流了,你拿个扇子他都受不了,所以他这个,特别搁一个"汗出恶风者",这纯粹是表虚,而湿啊,特别的去不了,湿积累得多,身上特别重 胡氏这段比较有道理。 可是用桂枝和用黄芪怎么区分,还是不明白。 6# gqdxk 发消息 只看他 2010-11-28 17:53:35 回复 4# yjpl碰到这种问题要去读原典。放着《金匮要略》现成在那里,为何不查一查?就字面上看,痉湿暍篇里的七钱半跟水气篇里的三分等同,陈修园在这里制造了又一个混乱点——他把《金匮要略》原书中的七钱半直接写成七钱五分,这一来后来者容易把七钱五分的“分”和三分的“分”划上等号,使人迷茫。实际上,痉湿暍篇中防己黄芪汤的七钱半这个剂量跟《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的体例不符,我认为是一种误写的可能性大。我认为水气篇中防己黄芪汤的白术三分这一剂量才是正确的,利用仲景两书中五苓散方剂量的文字歧异折算可以得出一分等于六铢,那么此方中的三分就是十八铢。陈修园同志为啥非要勉强把两种剂量的防己黄芪汤拉在一起?因为他是著名的复古遵经派,仲圣先师在他眼中英明神武,老人家的著作不可一字移易,所以造出《金匮方歌括》中的怪胎歌诀。其实从结果上看他走向了自己观点的对立面——张仲景书中明明写的是七钱半,他怎么就敢改成七钱五分呢?当然,如果按照《金匮方歌括》,陈修园认为一分是二钱五分,三分就是七钱五分。那么,按照现在的考证结果:一两等于15.6克,一分就等于3.9克,等于说陈老先生的二钱五分才3.9克;再折算一下他老先生说的一钱只有1.56克,显然太少——仔细研究这个数字可以发现,陈修园之所以如此折算是因为他把汉代的一两(约15.6克)跟明清的一两(约31克)直接划了等号——这是他犯错误的根子。
 
多个身重就不能用桂枝汤了。说明用桂枝时需要鉴别的还多。
 
黄芪见于林盛进:参西录笔记。
 
《古今录验》续命汤
姜归参桂草膏麻。三两均匀切莫差。
四十杏仁芎两半。古今录验主风邪。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姚云与大续命同,并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我注:麻黄汤加归、芎、参、姜、石膏)

麻黄 桂枝 当归 人参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两 穹穷一两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干姜:《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辛,性热。为补助上焦、中焦阳分之要药。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与厚朴同用,治寒饮杜塞胃脘,饮食不化;与桂枝同用,治寒饮积于胸中,呼吸短气;与黄芪同用,治寒饮渍于肺中,肺痿咳嗽;与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气不降,喘逆迫促;与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气不降,吐血、衄血;与白术同用,治脾寒不能统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虚寒,常作泄泻;与甘草同用,能调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戟,而其温补之力转能悠长。《神农本草经》谓其逐风湿痹,指风湿痹之偏于寒者而言也,而《金匮》治热瘫痫,亦用干姜,风引汤中与石膏、寒水石并用者是也。此乃取其至辛之味,以开气血之凝滞也。有谓炮黑则性热,能助相火者,不知炮之则味苦,热力即减,且其气轻浮,转不能下达。
徐灵胎曰:“凡味厚之药主守,气厚之药主散,干姜气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则旋转于经络脏腑之间,驱寒除湿、和血通气所必然矣,故性虽猛峻,不妨服食。”
另见长沙方歌桂枝汤下


佘国俊:处方:古今录验小续命汤。
药物组成:干姜3克,生石膏12克,当归9克,川芎3克,党参12克,麻黄6克,桂枝4.5克,杏仁6克,甘草3克。
主治病症:风痱。
证见:突然四肢麻木,迅速瘫痪(或偏瘫或全瘫),身无疼痛,口不能言,无意识障碍(或仅有轻微的意识障碍)。可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脊髓炎”、“多发性神经炎”、“氯化钡中毒”等疾病。
如此急重的疾病,无论中医西医,治起来都比较棘手。但应用本方,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张某。 女 ,42岁, 自述双上肢自肘关节一下, 麻木, 酸困 二年 。 经输液脉络宁,肌注维生素B1 ,B12等药后 ,可以缓解几个月, 半月前又麻木 ,经输液后缓解 ,体力劳动后 , 现又复发 ,晚上麻木, 酸困 , 影响睡眠。该病人心宽体胖, 饮食正常 ,舌淡苔薄白 ,和缓 劝其服用中药治疗, 处方以常规治疗麻木套方如下 ;
黄芪 30克 桂枝10 白芍10 赤芍10 当归15 鸡血藤30桃仁10红花10克 ,姜枣引 。
服药六副, 轻轻重重, 改弦易辙, 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10 桂枝 10 石膏10 干姜10 当归10 党参10 杏仁6克, 水煎服。
三天后病人复诊 ,麻木全失。 夜已得酣睡。后经随访,体力劳动后亦不复麻木了
真所谓, 病无常形。 医无常法 金匮要略》附方所引《古今录验》续命汤,由麻黄、桂枝、人参、甘草、干姜、生石膏、当归、川芎、苦杏仁组成。具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之功效。主治中风痱,身体不能白持,口不能言或拘急不得转侧等症。
功效:方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杏仁、石膏助其宣散外邪;人参、甘草、干姜益气温中,当归,川芎养血通络,俾外邪去,气血足,则风痱自愈治亦从开合同时下手:
麻黄,桂枝:开太阳
石膏,杏仁:合阳明
甘草,干姜:开太阴
当归,穹穷:合厥阴
人参:补五脏虚,除邪气
 
杏林一翁; 说:
杏林一翁 发表于 2015-1-6 09:24
学习了!望继续

謝謝
 
关于蒌根和葛根,药性琐谈,论之甚详。
 
淡世闲人云中客; 说:
淡世闲人云中客 发表于 2015-1-15 14:08
拜读刘师的“药性锁谈”受益非浅!多谢!多谢!

那是潐翁的,我可写不出
 
谢谢老师的分享,希望老师继续
 
难忘; 说:
难忘 发表于 2015-2-2 14:21
谢谢老师的分享,希望老师继续

謝謝
 
难忘; 说:
难忘 发表于 2015-2-2 14:21
谢谢老师的分享,希望老师继续

謝謝
 
千金三黄汤
风乘火势乱心中,节痛肢拘络不通,
二分芪辛四分独,黄芩三分五麻攻。


《千金》三黄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煑取二升,分温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热 加大黄二分,腹满加枳实一枚,气逆加人参三分,悸加牡蛎三分,渴加

栝蒌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138】身痛
李⨯,女,25岁。1993年9月29日初诊。
患周身疼痛半年,肩、肘、膝关节无一处不痛,西医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曾服“身痛逐瘀汤”不效。现周身疼痛、无汗、恶风、心烦、食少,大便干燥、数日一行。月经后期,经来时小腹疼

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小数。此风寒湿痹阻经络关节,兼有里热之证,治宜祛风散寒清热。处方:
黄芩10g、黄芪10g、麻黄3g、细辛3g、独活6g
七剂。
服三剂,疼痛大减。七剂服完身痛若失,诸症亦随之而愈。
[按语]本案为风寒湿邪在表,而内有蕴热之证。可见于素有内热之人,感受风寒湿邪气;或外邪入里化热,又复感于风寒湿等。风寒湿外侵,三气杂而合至,痹阻于经络关节,故见周身关节

疼痛;风寒外束,营卫郁闭,则见无汗、恶风等表证。心烦、便干、舌红、脉数,为热蕴于里之象。证属表里同病,寒热并存。故在治疗上就不能象一般寒痹或热痹那样单纯使用温热药或寒

凉药,而是要寒温并用,表里同治,拟散外寒,清内热之法。所用方药为《千金翼方》之“三黄汤”。本方善治“中风手足拘挛,肢体疼痛,烦热心乱,恶寒,不欲饮食”等症。方用麻黄外

散风寒;黄芩内清里热;细辛助麻黄发散风寒止痛为佳;独活祛风胜湿,善搜体内之伏邪,为身痛之要药;妙在黄芪一味,既能扶正走表益卫气,又能散寒祛湿而驱邪气,况麻、辛得黄芪,

则发散有力;黄芩得黄芪,则清热不伤中。一味黄芪能一统寒热。刘老常用本方治疗外寒内热之痹痛,或风寒而有化热之象,其疗效可佳。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5-2-9 17:16 编辑

而且黄芪那里能祛湿了。黄芪 :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篓 ,补虚,小儿百病。 甘而色黄属土,属肌肉,温属火,属经脉。故主以上经脉及肌肉间邪气。黄芪根茎皆旁无岐互,独上独下,其根中央黄,次层白,外层褐,显然三层界限分明。又其味甘,其气微温,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故能内补中气,则本经所谓补虚.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