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注家精选

1.形与神俱: 形,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形神和谐,是健康的标志。
清·姚止庵:“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形神相离,行尸而已,故唯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
明·吴崑注:“形,骸体也。神,真气也。俱,全也。”

2.恬惔虚无: 恬惔,安静之义;虚无,心无杂念。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
明·張介宾:“恬惔者,泊然不愿乎其外;虚无者,漠然无动乎中也。”
唐·王冰注:“恬惔虚无,静也。法道清净,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3.天癸:天,先天;癸,癸水。天癸是肾气充盛到一定时期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
明·張介宾:“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也。气化为水,因名天癸。”
唐·王冰注:“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任脉、冲脉,皆奇经脉也。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天真之气降,与之从事,故云天癸也。”
 
测验

A1型(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

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的目的是:
A. 顺天守时
B. 志闲而少欲
C. 把握阴阳
D. 尽终其天年
E. 去世离俗

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是因为:
A. 恬惔虚无
B. 精神内守
C. 志闲少欲
D. 形劳不倦
E. 德全不危

3.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肝气衰”的表现是:
A. 筋脉不利
B. 筋骨痿软
C. 筋脉横解
D. 筋屈不得伸
E. 筋不能动

4.《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五脏皆衰”的病理表现是:
A. 天癸尽
B. 气血衰少
C. 精少
D. 阳气虚衰
E. 阴气衰

5.下列哪一项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提出的养生法则:
A. 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B.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C. 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
D.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E. 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
6.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真气”是指:
A. 宗气
B. 肾气
C. 营气
D. 正气
E. 卫气
 
A1型(单个肯定的最佳选择题)

7.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天癸”,其合理解释是:
A. 肾精
B. 肾水
C. 肾气
D. 月经
E. 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的物质

8. 《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地道不通”,其所指是:
A. 小便不通
B. 六腑气机不通
C. 大便不通
D. 月经闭止
E. 三焦气道闭塞

9.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地道不通”的原因是:
A. 肾脏虚
B. 阳明脉衰
C. 天癸竭
D. 肝气衰
E. 五脏皆虚

10.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平均,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见于:
A. 女子二七
B. 女子四七
C. 男子三八
D. 男子四八
E. 男子二八

11. 《素问·上古天真论》“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见于:
A. 男子六八
B. 女子七七
C. 男子五八
D. 女子五七
E. 女子六七

12.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五七”生理变化特征是:
A. 面皆焦,发始白
B. 面始焦,发始堕
B. 面焦,发鬓颁白
D. 发鬓颁白,身体重
E. 发长极,身体盛壮
 
13.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是指:
A. 寒者热之
B. 虚者补之
C. 坚者削之
D. 客者除之
E. 甚者从之

14. 按《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决定人体生长壮老已的是:
A. 心气
B. 肝气
C. 脾气
D. 肾气
E. 肺气

15. 《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之“道”的含义是:
A.天地之道
B.处世之道
C.治病之道
D.养生之道
E.道理之道

16.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子“精气溢泻”的年龄段是: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17.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女子“月事以时下”的年龄段是:
A.七岁
B.二七
C.三七
D.四七
E.五七

18.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子“面焦发鬓颁白”的年龄段是:
A.四八
B.五八
C.六八
D.七八
E.八八

19.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子“筋骨隆盛,肌肉满壮”的年龄段是:
A.八岁
B.二八
C.三八
D.四八
E.五八

20.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女子“地道不通”的年龄段是:
A. 三七
B. 四七
C. 五七
D. 六七
E. 七七

2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女子面始焦,发始堕的年龄段是:
A. 三七
B. 四七
C. 五七
D. 六七
E. 七七

22.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肾气衰”的表现是:
A.发堕齿槁
B.面焦,发鬓斑白
C.形体皆极,齿发去
D.筋骨解堕
E.身体重,行步不正

23.《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要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必须:
A.饮食有节
B.顺应四时
C.恬惔虚无
D.起居有常
E.不妄作劳
 
A2型题(单个否定的最佳选择题)

1.下述除……外,都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的养生方法:
A. 起居有常
B. 动作以避寒
C. 恬惔虚无
D. 法于阴阳,和于数术
E.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下述除……外,都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五脏皆衰”的衰老征象:
A. 无子
B. 行步不正
C. 身体重
D. 筋骨解堕
E. 肌肉消瘦
 
B型题(备选答案可选一次,几次或不选,但每个问题
只能选一个关系最密切的答案)


A.精气益泻 B.发堕齿槁 C.筋不能动 D.形体皆极 E.发鬓颁白
1.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肝气衰则:
2.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肾气衰则:
3.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阳气衰竭于上则:

A.肾气实 B.肾气平均 C.阴阳和 D.肾气盛 E.太冲脉盛
4.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与妇女月经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原因是:
5.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与天癸形成关系最密切的原因是:

A.七岁 B.三七 C.四七 D.五七 E.六七
6.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齿更发长的年龄段是:
7.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面始焦,发始堕的年龄段是:
8.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女子三阳脉衰于上的年龄段是:

A.精气益泻 B.发堕齿槁 C.筋不能动 D.形体皆极 E.发鬓颁白
9.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肝气衰的年龄段是:
10.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肾气衰的年龄段是:
1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丈夫肌肉满壮的年龄段是:
 
D型题(5个备选答案中,选择2个相互间有特殊联系的答案)

1.《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导致早衰的原因是:
A.美其食
B.任其服
C.醉以入房
D.乐其俗
E.起居无节

2. 对《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的解释是:
A.德全不危
B.节制饮食
C.控制嗜欲
D.清闲而不过劳
E.思想清静

3. 对《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的解释是:
A.饮食清淡
B.思想安闲清静
C.无所作为
D.没有杂念
E.减少运动

4.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天寿过度”的表现是:
A.肌肉若一
B.独立守神
C.气脉常通
D.积精全神
E.肾气有余

5.《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肾者”:
A.主水
B.主蛰
C.气化则能出矣
D.为先天之本
E.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6.《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的生理表现是:
A.天癸至,精气溢泻
B.筋骨劲强
C.肌肉满壮
D.真牙生而长极
E.阴阳和,故能有子
 
X型题(可选2个以上的备选答案,答案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联系)

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包括?
A.恬惔虚无,精神内守
B.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C.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D.不妄作劳
E.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引起早衰之节的原因有:
A.起居无节
B.不时御神
C.醉以入房
D.以酒为浆
E.以妄为常

3《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调养神志的方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
A.志闲而少欲
B.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C.高下不相慕
D.形劳而不倦
E.心安而不惧

4.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女子七七"的衰老表现包括:
A.精少
B.太冲脉衰少
C.任脉虚
D.天癸竭
E.地道不通

5.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子八八”的衰老表现是:
A.齿发去
B.天癸竭
C.太冲脉衰少
D.肾脏衰
E.精少

6.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男子三八”的生理特点包括:
A.天癸至
B.精气溢泻
C.肾气平均
D.筋骨劲强
E.真牙生而长极

7.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五脏皆衰"的衰老征象包括:
A.身体重
B.发鬓白
C.无子
D.筋骨解堕
E.行步不正

8. 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地道不通”的原因是:
A.任脉虚
B.阳明脉衰
C.天癸竭
D.太冲脉衰少
E.阳气衰竭于上

9.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下列哪些与女子“月事以时下”有关:
A.二七十四岁
B.任脉通
C.太冲脉盛
D.天癸至
E.肾气实
 
复习思考题

1、词解: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虚邪贼风、恬淡虚无、天癸。
2、背诵:
① "愿闻人之始生……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②"五脏坚固……故能长久。"
3、理解:
⑴养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有哪些?
⑵真气的含义怎样?
⑶如何理解肾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12-04-25)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科普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金世明

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着5000年前至2000多年前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中华先贤对人类生、老、病、死的思考、实践与总结。《黄帝内经》开篇即记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向懂得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医师岐伯提出的第一个关于生、老、病、死的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每个人均活到100岁以上,而且生活都能自理。而今时的人,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难道说现在的世界变了吗?人类将从我们这一代灭亡了吗?”

对于黄帝提出的问题,岐伯回答说,上古先民中绝大多数是知晓道理的人,他们效法与顺应天地大自然的规律,吃饭、饮酒有节制,起居循常规,每天工作、劳动与运动但不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与精神均健康和谐,从而享尽天年,活到100岁以上才寿终正寝。

接着,岐伯进一步分析,现在的人与上古的人生活方式不同,他们把酒当水喝,把错误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常态,醉酒后还要行房事,为满足一时的欲望而耗竭自身的真精,不知道爱护和保持体内的精气,不懂得按照时空规律去御养自己的元神,只图及时行乐,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又起居颠倒,夜晚不睡觉,白昼不起床,所以刚过50岁各种生理机能就衰退了。

对照当今社会某些出门电梯、出行汽车,以车代步,饮食无度,腰粗肚大的中年人,他们爬一下坡就气喘,提一桶矿泉水就闪了腰,摔一跤就骨折,甚至打一个喷嚏也可能椎间盘突出……不就是“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典型代表吗?

岐伯明了黄帝向他咨询上述问题的主要目的,是要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的今时之人找到回归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健康良方。岐伯说,上古通晓天地大自然规律的圣贤之人,在给民众进行健康教育时,均反复强调,易引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邪风和易损伤人体正气,导致感冒与引发身体原有疾病加重的邪风都一定要及时避免。同时,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我们的心要恬静、淡定,心无杂念,心像宇宙一样的空灵,这样,真气就会顺从人的形神自然规律在体内运行流动,精神饱满而不外散。如果我们认真做好了以上两点,疾病会从哪里产生呢?

岐伯阐述了完整的健康标准,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的总和,同时指明了养生才是人类获得健康、保持健康最重要的途径。养生如防火,治病如救火,从整体而论,防火与救火,孰重孰轻不言自明。故中医学历来强调以养生为首务,即所谓“上工治未病(养生保健),中工治欲病(调理亚健康),下工治已病(医疗干预)”。中医养生,包括生理的保健与营养,心理的疏导与调养,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如岐伯所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和“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与当今倡导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如出一辙。前者由中华先祖提出,历经5000年的时空检验而不衰。
 
动静兼修话养生

(发布日期:2010-03-03;来源:《健康报》)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王金亮 侯红霞

古人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与养形是摄生之大法,不仅为历代人们所遵行,更值得今人研究探索。动静兼修做到“形与神俱”,实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运动是养形的根本措施。所谓“养生莫善于习动”,其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早为古人所阐明。朱丹溪说“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也恒于动”。人体缺乏运动,其害非浅。《吕氏春秋》认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处于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梮为聋,处目则为蔑为盲……”可见远在秦代人们就认识到缺乏运动可使精气郁滞,致生诸病。明代李梃告诫说:“终日屹屹端坐,最是生死。”老年人脏腑亏损,气衰血涩,一旦静息太过,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在临床上,常见体弱老人退休后,终日坐卧,反致速逝。究其原因,实乃静而乏动,气血不行之故也。

秦汉之时,人们对运动与健康,不乏精彩之说。如《吕氏春秋•尽数》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形气亦然。”其后医圣也多有精论。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孙思邈则强调,“流水之常新,户枢之晚朽,以其运动故也。”历代诸家所论,无不阐明运动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意义。

但世间万物皆各有度,过度的运动也可致害为病。劳伤过度,精竭行消是致内伤虚损之病因。古代医家也十分重视劳动的节度。华佗指出:“人欲得劳动,但不当自使极。”孙思邈也说:“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勘耳。”同时,他还认为,老年人更应注意“身无妄动……无作博戏,强用气力,无举重,无疾行”,倡导量力而行,徐缓图功。

如上所述,人体运动须有常有节,动静结合,形劳不倦,方能有益于健康。正如《内经•上古天真论》所云:“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孟子为何长寿

(发布日期:2009-09-03;来源:《健康报》)

湖南省双峰县人民医院 王文斗

孟子是继孔子后又一名儒。他活了84岁(比孔子多活11岁),可谓古代养生的典范。细究起来,其养生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终生善养 “浩然之气”


孟子把自己喻为“大丈夫”,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养浩然之气的最好方法。孟子平时做事处处以“义”作规范,久远恒练,渐入佳境。

品德高尚 善养成德


“修其身而天下平”,即以修养身心的道理和方法来治理国家。孟子提倡:要保养良心,减少私欲;先正己而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交品德端正之友;要守分安常,不忧穷困;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少说话,不自满;要与民同乐,与人共享音乐的快乐;要有恻隐之心(仁),羞恶之心(义),恭敬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生活平淡 喜好运动


孟子平时吃饭一般只是一小竹篮饭和一小壶汤。孟子还喜欢“田猎”运动,并作为其教学的必修课。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5-2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叶明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育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静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于体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固而调顺,每个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这种既重视调养“精、气、神”又积极防御外来邪气的认识,是中医学预防保健的主导思想。

中医认为,疫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时行之邪。《黄帝内经》指出:“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已经明确了疫邪传染性强、发病症状相似的特征。《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书记载了古代疫病流行时横遭灭门绝族的惨状,说明了疫病的严重危害性。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疫病反复流行,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疾病。

在瘟疫猖獗流行时,古代医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其客观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诸病源候论》中已经明确:在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者暴风疾雨、雾露不散等情况下,则民多疾疫。就是说:瘟疫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的反常变化有关。《温疫论•原序》中更认识到:“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指出这种“戾气”是肉眼不能察觉、不能触知、耳不得闻、鼻不得嗅的一种具传染性的病原体。关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温疫论•原病》中明确为“邪从口、鼻而入”。这些认识为预防疫邪传播流行提供了指导。

防避疫邪,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使正气充盛于体内,则邪气不能相干扰。《黄帝内经》说:“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避其毒气”是强调未病者的预防和自我保护,而强调“正气存内”正是与现代医学提出的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调摄起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才能减少感染疫病的机会。

预防时行疾病,“避其毒气”十分重要。流行性传染病多从口、鼻两个途径侵袭人体。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不洁食物,不用病人用过的餐具;饭店搞好餐具消毒,可以防止病从口入。自鼻入者,则需顺应天时,避免吸入带有“疫疠之气”的浊气,在气候反常、大灾大荒、疫病流行时,尤其要注意防范。传染病人居住过的房屋、使用过的器具、穿过的衣服都要消毒。

最近,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部分地区流行,防控工作任重道远,仅以古人的经验拿出来供现代人借鉴。
 
起居有常 形与神俱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3-12)

辽宁中医学院教授 尤荣辑

尤荣辑:生于1927年,系辽宁中医学院中医方剂学教授。养生健身格言:称心如意的工作环境,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心情舒畅的书法写作,清茶淡饭的规律饮食,适度运动的身体锻炼。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说明只有规律的生活,保持精神与形体的充实,才能寿至百岁。此段经文被许多医家奉为养生的精髓。我的生活正是依据这种精神去安排的。

起居 我每日晨起洗漱后,慢跑到距家1.5公里的公园,先呼吸新鲜空气片刻,接着打太极拳,然后慢步至早市,买当日蔬菜回家。早餐后骑车到5公里外的学院上班。中午在食堂就餐后,午睡一个半小时。晚饭后,听新闻、看报纸、笔耕著书。入睡前做气功。我每日坚持家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馆,三室一馆连接的规律生活,从不到热闹场所与人多嘈杂的地方,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中西医结合与方剂学研究上。生活的规律化使我心静神宁,安然快乐。

睡眠 合理安排睡眠,是养生长寿之关键。人生一半时间是在夜间度过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为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我根据古人论述之理,结合个人具体情况,睡眠时间随季节不同而各异,做到与季节的阴阳变化同步,入睡快,不失眠,不做梦,第二天精力充沛。

衣着
老年人不耐风暑霜寒,抗病能力降低。衣着要适应季节变化,原则为“春温、夏凉、秋爽、冬暖”。

饮食 我喜欢吃粗粮、蔬菜,随年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吃热、软、烂、淡食物,一日三餐,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从不吃零食,平日很少在外吃饭。

我很喜欢喝茶,多在饭后饮用,写作时必须饮用,喜喝热茶不喝凉茶,以喝出透汗为止。

保护视力三法


光线调节法:在光线充足、明亮、柔和的环境下读书、写作。
视力调节法:看书写作1小时后,抬头远视5分钟。
闭目养神法:看书写作两小时后,闭目休息10分钟。

房事 人的性行为是生理需求。美满和谐的性生活是保持身心健康、养生长寿不可缺少的因素。但老年人肾精亏虚,元阳不足,八八天癸竭,房事生活应节制。一般六旬以上老人,每周一次为宜。最好在凌晨4~6点(寅-卯时),此时阴气将尽,阳气复生,是完成和谐美满性生活的最佳时期,有助于肾脏阴阳的调节。

心理养生

老伴谈心法:我和老伴共度了40个寒暑春秋,共同经历了种种风风雨雨,凡遇不顺心事,就与老伴谈谈心里话,常能解除心积之烦。

精神寄托法:吾之一生,把心血都倾注在中西医结合事业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把心扑在事业上,就会忘掉许多苦恼。

知足忍耐法:“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这是处理个人生活的准则。不与人争,不贪求私利。有事业上的成就,有舒适的生活,我知足矣。

读书写作法:人脑是用进废退的器官,多动脑子读书、写作,可以推迟脑细胞萎缩,改善脑血流状态,促进长寿。
六字气功法:我长年坚持练习六字气功。每天子夜与午时,端坐,宽衣解带,心无所思,精神愉快,面带笑容,低头默念“呵”字,不可出声,然后抬头闭目用鼻吸入一口长气直达丹田。吐气时间短,吸气时间长,连续六次,依次做呼、呬、嘘、嘻、吹等字。采用同样方法,整套六字气功法5分钟练完。子夜为阴,午时为阳,为阴时面向西方,为阳时面向东方,吐出脏腑浊气,吸入天地清气。六字功中,呵治心气,呼治脾气,呬治肺气,嘘治肝气,嘻治胆气,吹治肾气。六字功分别把五脏之浊气呼出,吸入新鲜空气,从而能够解除疲劳,强健身体,预防疾病。
(李俊德整理)
 
“三分用药 七分养”的科学内涵

(文章来源:《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2013年8月第12期P60-63)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患病后康复与否,有时并非完全取决于用药治疗,自身保养与养生也至关重要,甚至保养与养生重于用药。因为治疗是有限度的,许多疾病并不完全是靠药物治愈的,而是靠自身的因素-善于保养与养生治愈的。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就是这个道理。

人体的健康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而医疗因素占8%。

俗话说的“三分用药七分养”,医疗因素占30%,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的医疗因素只占8%,这不就很好地说明了“治疗是有限度”的吗?所以中医的保养与养生思想对疾病的康复及患病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是有科学道理的。

由于个体有差异,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患病后康复的快慢及是否再复发,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很少患病,或病后症状轻浅而且容易康复;不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则很容易发病,或病后症状较重而且不容易康复。

那么如何保养与养生呢?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包括了现代科学研究认为的诸如生活方式、社会因素、气候因素等,对于生活方式而言,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对于社会因素而言,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气候因素而言,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只有这样善于保养与养生,才是懂得“七分养”的科学内涵与意义。

从目前来看,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病、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痛风等病的罪魁祸首。因为这些人或“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患病后,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是“三分用药”的康复措施之一,其结果或是治愈的唯一方法,亦或未治愈与康复,或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这是为什么呢?或许与不善于“七分养”有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患病后虽然经过正确合理的用药治疗,某些患者的疾病或可痊愈而不复发,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的疾病虽症状缓解、减轻或痊愈而仍复发,主要是有诱发因素存在,或者说是不善于保养与养生造成的。这些诱发因素包括诸如不良的精神刺激、饮食不当、劳累过度及气候因素的影响等等,或是单一诱因,或是重叠诱因。

1、因不良的精神刺激而复发

不良的精神刺激,中医称之为情志刺激,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太过,能直接损伤人体内脏,导致气机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原阴阳自和过程逆转,致疾病复发。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癫痫、精神病及各种神经症如癔病、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血管神经症、胃肠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等,皆与不良的精神刺激有关。

情志太过可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明确说明。

五志太过,可以直接伤及本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七情过激,可以伤及心神。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

情志不畅,可以影响脏腑气机。如《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

在情志刺激而发病,或使疾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中,怒志太过伤人最多。由于所愿不遂、生气着急恼怒,可使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神经症等反复发作,甚至导致猝死。由于生气着急恼怒,“怒则气上”,导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冲逆心胸与脑,出现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胸痹心痛);或高血压病,出现头胀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或导致高血压脑病,消化道出血、呕血、中风昏迷等。若兼发肝气横逆,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往往遇事不急、不躁、不恼怒,“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则心平气和,“真气从之”而“病安从来”?正如唐代大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说:“神气淡则血气和,嗜欲胜则疾疢作。”

2、因饮食不当而复发

由于饮食不洁、饮食不节和饮食的偏嗜等饮食不当因素,不仅成为发病的主要因素,而且还是病情复发或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

由于饮食物主要依靠脾胃的纳运作用进行消化吸收,所以饮食不当主要损伤脾胃(肠),脾胃损伤后还可导致食积、聚湿生痰、化热、气血不足等病变。临床常见的如慢性脾胃病(胃炎、消化道溃疡病、肠炎腹泻、痢疾)、慢性肝病、痔疮、糖尿病、肥胖病、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中风、冠心病、心律失常、痛风等,皆与饮食不当有密切关系。

饮食不当伤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饮食太过,直接伤及肠胃。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营养过剩,百病丛生。目前由于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胡吃海造、暴饮暴食、嗜酒狂饮、大鱼大肉、生猛海鲜等过食膏粱厚味,则百病丛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素问•腹中论》说:“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消瘅、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转为消渴”等论述。

《金匮要略》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孙思邈也说:“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3、因劳累过度而复发

孙思邈曾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但是如果长时间过于劳累,可导致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失常,耗伤正气,使机体的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从而发生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俗话说的“积劳成疾”就是这个意思。临床常见的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感冒、运动系统的慢性损伤如腰肌劳损、神经症、中风、恶性肿瘤早期病变、男女不孕不育症、性功能障碍、疝气、猝死等,皆与劳累过度有关。

劳累过度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也有明确说明。

劳力过度而耗气伤精,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如《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

劳力过度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劳心(神)过度,指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久视伤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说:“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行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损伤肾气,百病生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常欲小劳而不疲”、“不妄作劳”而少疾,或病后容易康复。

4、因气候因素而复发

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变化可导致多种疾病,或使病情反复发作,而久治不愈,甚至死亡。临床常见的某些呼吸道传染病、感冒、慢阻肺、各种心力衰竭、风湿病、荨麻疹、哮喘、冠心病、中风等,皆与气候因素有关。

异常的气候变化成为伤人致病的因素,中医称为“六淫”和“疠气”。

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正常情况下,六气不会使人患病。但在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亦称六邪。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映在内。

由于气候因素使人发病或使病情反复而久治不愈,这在《黄帝内经》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肌肉关节疼痛的发作有时会成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这是风湿免疫病(痹证)的临床特点之一,也是诊断依据之一。即使到医院做化验检查也未必有阳性发现。《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呼吸道传染病、感冒发热、慢阻肺及中风病等都与气候的异常变化有关。《素问•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也”,《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因风邪为百病之长及百病之始,风邪既常兼其他外邪(如寒、湿、暑、燥、热等)相合而伤人,成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另外,风邪伤人致病又最多,故风邪常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因六淫是气候异常变化的结果,而风邪又是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故风邪可代表异常的气候变化,民间说的“伤风了”,就是指呼吸道疾患,如伤风感冒等。

所以善于保养与养生的人,尊奉经典“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而少患病,或病后容易康复。
 
老师辛苦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