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什么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嘻嘻,正确应用标点符号。
这是什么时候的火炬呀?


“谢谢文子先生关心。今早真的撞墙了。一个患乳腺癌手术后遗症,导致左侧手臂活动患处疼痛症。”

类似这样症状针灸治疗过多例。有腋下手术后遗症,有如胸部手术后遗症,有车祸后遗症,有胸部损伤后遗症,失败案例也有好的。针灸对这种症状可能首选更好
 
尽管教科书不那么完美,那么多瑕疵。但他是一本大众化知识的书。但树立一个共识,一个认同。一个大原则,一个大的方向。
比如说,一个人吐血,有些人不可能说他是吐口水的。一个人腰痛,有些人不能认为是感冒的。倘若正是这样,就乱套了。
又比如说,辨证论治的术语,它涵盖辨病,辩处方,辩药。辩体质,辩病因等等,这样在交流之时被人一说辩证论治,完全知道辨证论治涵盖的内容,而不会说只提辩证论治,而不提辩证论病的责问。

其实教科书中的术语和词汇就等同普通话一样,一说我们就知道他在说什么内容了。

有人说专方专药的使用,不用辩证论治。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专方专药的药是有分量的。而服食者有年龄,性别。身体强肉的区别的。因此都必须根据各人实际情况而加减,这就是辩证论治了。
 
尽管教科书不那么完美,那么多瑕疵。但他是一本大众化知识的书。但树立一个共识,一个认同。一个大原则,

专病专方也是辩证

辨是证(或病证)用是方

辨病证、辨药证、辩方证.
 
本帖最后由 2296 于 2014-7-20 22:59 编辑

作为一个中医者。必须知道和了解中医的术语,词汇,这样无论自学或交流之时才不会出现知识障碍、如张仲景说“千般灾难不越三条,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懂得病因术语和词汇的。就能了然于心。如果不懂或根本没有掌握这些术语或词汇的内容。就会出现,为何张仲景说病因,不提七情,六淫等的困惑。

望。闻。问。切在中医术语或词汇也叫四诊,而四诊在收集病人资料之时可同上,也可单独运用一个诊法。尤其高明中医人士使用都很简单,越高明的使用越简单的诊法,反使一些人认为是不用诊法或辨证论治。

这样一个比喻吧,一个人在自己的家里就能闭上眼睛走路或拿东西,都不会碰到障碍物,而且知道物件在那。其实这个人在这个家庭生活几十年了。若不熟悉才是怪事的。正是中医高明之士简单使用诊法。他就是向在自己家里一样闭上眼睛走路找物件,这个高明之士在学习和运用这些诊法浓缩他多少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在里面,才能一望就知道病人病情,一按脉就了解病情而开方。病人自述后就能开方拿药给病人。

高明之士运用四诊,辩证论治如此简单,也没有什么神秘。“无非望而之知”。或凭自觉,或顿悟等等这些都是离不开长期的经验织累而成。渐渐出现水道聚成的方法了
 
余乃一土医。少年初学时,只想学祖传秘方,一针见效的治疗方法。想速成啊!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效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效果,而且往往出洋相! 很多次用了自己掌握的所谓的秘方及一针见效方法,操作过程中结果都无效。后实实在在地用体针进行辩证论证去治疗,结果效果很理想。故对所学的多种所谓的新疗法只能做为参考吧!现在体会到“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才是中医的根啊!
 
余乃一土医。少年初学时,只想学祖传秘方,一针见效的治疗方法。想速成啊!可是在治疗过程中,发现效果根本

呵呵,刘兄高明之人也。何不指点后学?
 
最近有很多患飞蚊证的人,不知超版有何妙招?
 
追求一针疗法是针灸的大忌,尽管偶尔会有超强效果,但是多数会不效,还是应该有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思想。
 
呵呵,刘兄高明之人也。何不指点后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啊!说出来不怕你老弟笑话,余现在针灸放一放,有空就看看箹书。一针、二灸、三箹吗,不能让它瘸腿吧!至于说指点后学,自家的孩子都不愿意学,何况别人!余多年来,跟师只学实践,没有学过理论。余的几位老师从不教理论,只教实践。故教人自认为不够格啊,再说也得讲个缘分吧!
 
说得很对!针灸治疗更需要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讲得很好,谢谢。
 
超版所言甚是

一个议题,在概念、定义不统一的情况下,所有争论都没有意义

谢谢领导认同和肯定。受宠若惊
有时很纳闷。为何有人总是不承认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贯穿整个治疗过程?我们表达太空洞?还是我们所坚持的大方向有问题?
又或者大家在交流之间出现语言双方读不懂?
 
任何学术的交流都没有一面倒的,但大同,共识应该的,
 
任何学术的交流都没有一面倒的,但大同,共识应该的,

我认为中国的学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取各个学派的精华而贯通之。
 
中医离不开整体观。不论什么科。
 
谢谢你的关注,先秦哲学几乎是一个大同。包容。后又渗透于中医学
 
学习层面不同则理解各异,就拿“气”这个字来说。在道教就一个气就有不同层次,而各个层次所指均不同。学医亦是如此。
 
学习层面不同则理解各异,就拿“气”这个字来说。在道教就一个气就有不同层次,而各个层次所指均不同。学医

王老师继续说,这是绝活。在下学习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