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诊,黄芪建中汤)
三剂。复诊,水肿消之1/3,
原方加黑附子6g,生姜皮改为生姜15g,再加薏米30g续服三剂,水肿尽消,
嘱自购归脾丸和金匮肾气丸(各两瓶,浓缩丸)同服,每日早晚各8丸以收功!
随访六月余,水肿未再发作。”
一翁老师辨治艺术高超,
用药稳妥有序,学习了。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281.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其双
下肢按之
凹陷,便溏,气短,面黄,畏风寒且
四肢发凉,
舌淡苔白润,
脉微沉而弱”
从首诊该证来看,病情已经达到了“太阴病脾阳虚证”(便溏舌润肢凉)兼“少阴病肾阳虚证”(脉微沉弱畏寒),即“脾肾阳虚证”的程度,本可用附子剂。
但为稳妥起见,本着“
急则治其标、慢则治其本”和“
慢病用药宜先从轻”的原则,首诊按“脾阳虚证”施治,投以[黄芪建中汤]以“投石问路”,结果“
水肿消之1/3”,证明治疗大方向是正确的,故复诊加“
黑附子6g,薏米30g”增强温脾肾利水湿之效,以凑全功。
不仅如此,还考虑到水肿虽消,但病因是脾肾阳气虚,属虚劳,非几剂汤药可愈,又改用丸剂“
归脾丸和金匮肾气丸(各两瓶,浓缩丸)同服”以温补脾肾气血,终获“
随访六月余,水肿未再发作”的持久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