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经气”是什么?
其实,狭义上的“经气”,是指“营气”。如《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而广义上说,“经气”就是一个大杂烩。是经络中流动的各种“气”的统称。
其实,要是潜进去看,经络就像一条条“混合交通的省道”,行人、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卡车、拖拉机、牛车……,南来北往的嘈杂而喧闹。
就拿“手太阴肺经”来说吧,
肺经中都有什么?
1、营气。这个就不用多说了,“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嘛,这个“营气”是贯通十二经脉的主流力量。
2、胃气。这里的“胃气”就是“胃气”,不是“营气”。不要混淆了。虽然“营气”也是出于胃,但和“胃气”还是有区别的。《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里的胃气,其实就是水谷之气。虽然和“营气”很相似,但是绝不相同的。
从哪里可以分别?
真脏脉。
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说:“但弦无胃曰死;但钩无胃曰死;但代无胃曰死;但毛无胃曰死;但石无胃曰死。”就是说某脏的脏气不与其胃气同见于气口指下。其脏已无“胃气”,而并非无“营气”。前面说过,“营气”是一身脏腑、经络周流贯通的。
3、本脏气。“本脏气”是指该经络对应脏腑之气。如手太阴肺经,对应的“本脏气”就是“肺气”。“本脏气”的循行,分为两支。
一支,是顺脏腑从本经而出,如手太阴肺经,就是“中府”往“少商”方向。
另一支,则是从该经的“井穴”出,即出于井,溜于荥,注入俞,行于经,入于合。如《灵枢•本枢第二》曰:“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他经仿此)。注意,手太阴肺经这里的脏气流行方向与本经经气的流行方向,是相对的,是【逆行】的。其他经络中,也有不少有这种情况。可见,在经络中,“经气”的流行还有双向对流情况的存在。
4、他脏气。“他脏气”是指其他脏腑之气流过此经。这里也有两种情况的存在。
第一,从循行上一条经络传入。如肺手太阴之脉,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灵枢•经脉第十)这里就是手太阴经从腕后分出连接并注入手阳明经的情况。那么,在手阳明经的“经气”中,除了拥有上述诸气之外,还杂入了手太阴经之气的。
这里有一个大问题:
当这些手太阴经的“本脏气”,分入手阳明大肠经之后,肺的“本脏气”是完全“消融”了?是什么让这些“本脏气”消融掉的?
还是依旧保留自己的特性并且与大肠的“本脏气”一并注入足阳明呢?那么如此保留与流传,则会导致各个经脉中都会有各脏的“本脏气”的存在。它们在一起,不会打架吗?还是它们之间的打架,也是脏腑五行生克制化的一种方式?
第二,脏腑之间脏气的互“传”。在《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中谈到: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
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还能看到五脏之间“脏气”是在“互传”的?是的。那么,在“肝受气于心”的时候,肝脉中,有没有心的“本脏气”?这是病态的情况。那么,在“木生火”的常态中,心脉中有没有肝的“本脏气”?
五脏气,各有不同的属性,那么它们在互传的过程中,是怎样相互作用的?除了脏腑中的相互转化和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是不是会延续到经络中?
上面谈到的,只是最常见的经络中一些常态的“气”。
在病态中,经络中还会杂入各种邪气。如“风邪”等。
所以,总体来说,经络之中并不单纯,纷杂忙碌的就像“大马路”,南来北往熙熙攘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