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大家来分析一下天部之气和地部经水吧,以及他们的转化关系。

居安思危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4/05/18
帖子
2012
获得点赞
52
声望
0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7 09:45 编辑

我在吃饭,我这一天吃好几顿饭,老是饿啊。



我觉得是这样,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同时,人体又分为表中里三部分,外者为天,中者为地,下者为人。

所以,就存在九种组合,




如此可以控制运针之法,指明上下表里之处。大家怎么看的。
 

附件

  • 8.7 KB 查看: 246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不知道岐伯说的,是不是我说的这个意思。
 
《内经》说的是遍诊法,相当于今天的解剖常识。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1:36 编辑

如果说天部穴,我们就知道是一个表层穴位上。

如果说天部之气,我们就知道是表层的阳气,

如果说天部天,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上部天


人体所有的穴位,称为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往往都存在于肌肉骨骼的凹陷处,功能就是疏通内外。

腧穴包括三大类,经穴,奇穴,阿是穴。但是绝大部分是经穴,是针灸按摩施治的部位。

经穴有一些细分,某些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经穴,称为特定穴。

1.五输穴,十二正经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称为五输穴。从末端向里排。

2.原穴,脏腑院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每经一个原穴,十二经加上任督和脾之大脉,一共十五原穴。

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子啊腧穴之后,六阴经原穴即为输穴,以输为原。

3.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原穴,络穴起到联系表里两经的作用。

4.背腧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腰背部的腧穴,

5.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6.八会穴,即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

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檀中,血会膈腧,筋会阳陵,脉会太渊,骨会大杼。

7.郄穴,是各经经气汇集的部位。十二经脉,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共有十六个郄穴。

8.下合穴,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的经脉之气教会的八个腧穴,故称,八脉交八会。

10.交会穴,指两经以上交汇的腧穴,多分布于躯干。

其实,光看这些,是看不会的,是肯定看不会的,最多只能有个印象,其他还需要你去自己看书。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1:31 编辑

这个东西,在于你理解,你要是不理解,背他能背疯,关键是背疯也记不住。你要是理解了,看他这么分,就是很自然的事,

这我自己分析的图哈。


井穴居于末端,主出,井穴不通则主心下满。
荥穴主散,荥穴不通则身热。
输穴主於,输穴不通则体重节痛。
经穴主外寒,经穴不通则咳喘寒热,
合穴主入,入太多则逆气而泄。
这部分是我自己分析的,不一定靠谱哈。




井穴处于白肉际处,主沟通阴阳,沟通气血,有开窍醒神,消炎镇痛之功。

荥穴主退热,输穴主止痛,水湿所致身体沉重,经穴主外感,咳嗽,哮喘,合穴治六腑病,呕吐泄泻,头晕脑胀,将上逆之气下引。

古人亦将五输穴配五行,以适用补母泻子法。包括本经补母泻子,异经补母泻子,子午流注纳子法。

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俞土,阳俞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其实你看这些,印象不深,必须得自己去看书,自己去理解,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也有他的道理所在。不理解看了是负担,还很累人
 

附件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1:33 编辑

这些穴位中,有脏腑原气留止的穴位,有脏腑之气在背面的穴位,有脏腑之气在腹面的穴位,有脏腑气血类别之气汇聚的穴位,有各经经气汇聚的穴位,有六腑之气合于足阳经的穴位。

我觉得,肯定有人怀疑,这玩意靠谱么我分析过几个穴位,我觉得还是靠谱的。

我觉得,这些归纳,还是有他的价值的,而且有一定的理论做依据,最大限度的把三百多个穴位条理化,我认为是不错。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3:12 编辑




我拿肝经十四穴来分析一下。天部之气,和地部经水。

肝经在人体的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对称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

大敦,井穴,行间,荥穴,太冲,输穴,中封,经穴,,,,,后面的曲泉,合穴。

肝经的原穴,为阴经,以输为原,原穴太冲,肝脏原气在这里留止。

肝经的络穴,为蠡沟,肝经在这里分向络脉,

肝经的郄穴,为中都,肝经经气聚集地。

肝经的募穴,为期门。肝脏之气在腹面的聚集地,是肝经,脾经,阴维脉,的交会穴。

同时还有肝脏之气在背面的聚集地,肝腧穴。

其中,章门穴,是脾经的募穴。也是八会穴,是脏的精气聚集的部位。是肝经于胆经的交会穴。



大敦,厥阴肝经的井穴,井穴的特点就是往外冒,还冒的很猛,肝经的温热水液由此外输体表。

气血物质为温态的水湿之气,吸热升腾,并且循经传于行间。

这个描述的是啥,这个就是阴血化为阳气的过程,我是这么认为的。

厥阴肝经,是最内里的经,从里面来的肯定是温热的气血,在这里要向体表输注,他肯定要气化的,化为阳气,

所以这个穴位,就像一口井一样往出喷,如果他堵了,会出什么问题,你想想就会知道,肝经的气血出不来,会导致肝郁。
 

附件

行间穴,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汽,在本穴吸热后,并寻肝经向上传输。

荥,本意细小水流。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汽,至此冷降,成为地部经水,但是水量极小,所以为肝经荥穴。

那反面的意思是什么,还是气多,水少。但这个气,是水湿之气,为什么是水湿之气呢,

我觉得这样,肝经出来的是血,血到大敦穴气化,主要变成气,但是,咱们客观点讲,他能全变成气吗,全变成气那不成气球了吗。

我以前我就说过,不管什么经络,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大大前提是,他都是以阴血为主的,你不可能说血管里变成气体,那是不可想象的,必然是以阴血为主,而化气为阳的,是部分,用我个人的水平来估计,我觉得大于百分之八十,是阴血,其余的百分之十几,是阳气甚至可能更少,或者不到不到百分之十这就很不错了,你不要以为阳经里面就全是阳,没有阴,那就大错特错了,任何经络,都是以阴为绝对主导的,里面含的阳的量,或多或少,稍多一点的,就是阳经,稍微少一点的,就是阴经。


所以,肝经阴血,在大敦化气,你觉得能化多少,要我看,我认为不能超过5%,绝大部分,还是阴血

但是,阳气这个东西,很厉害,有5%的阳气,就很厉害了,就足可以摄动95%的阴血了

这个阳气,摄动之后,到哪里去了,我认为,是消失了,是转化为热了。

这部分热,导致阴血被气化,形成非常活跃的经血湿气,这部分气,我认为就属于天部之气。

这部分气,如果含热量高,温度高,那么他们就处于天部更高位,活跃程度更高。

如果,温度低,含热量低,那么他们就处于天部低位,非常接近地部。

一旦热量散失,就会就会化为地部经水,变现为,水湿冷降,成为地部经水。



肝经阴血,从大敦出,化为阳气,摄动阴血,摄动百骸,消耗之后,化为热量,这部分热量导致水湿气化,变为水湿之气。

这部分水湿之气,流到行间穴,散热冷降,成为地部经水。



呵呵,我觉得,肯定有人会纳闷,你说身体,经络,他折腾这件事,又化气,又化水的,他折腾这件事干什么呢?

谁思考一下,他折腾这件事干什么?
 
先生的分析方法确值得赞赏,比如小时候背古文,背过又忘记了。先生的方法其实相当于现在孩子的读书方法,其实也是学法,往往有图有像有轨迹比对纯粹文字的记忆更能深入人心。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3:04 编辑

大敦穴属木,主生发。行间穴属火,往上炎。

但是,还是要强调但是,人的阴血里面的成分是非常多的,他不是单一成分,里面精微的种类及其繁杂。

这些成分之中,就有清扬的,就有湿重的,

大敦穴主木,让经络之气生发,行间穴主火,烤一烤阴血里面这些成分,

火烤之后,清扬的部分就升为气,循经而上,湿重的部分,就降为地部经水,循经入里。

但是,不得不说但是,这个地方的火,他也是小火,他只能把一些非常轻的东西,烤起来,所以呢,在此升扬的成分量非常少。

反而沉降为地部经水的的部分很多,不是说他火没考,而是他火烤不动,他只能烤动极少极少的一部分非常轻的成分。



其实这是合理的,肝经再怎么样,他也是阴经,而且是阴血最重的经,你说阴经上面的火穴,能有多大火量呢,所以他烤出来升扬的成分少,这是十分正常的。多了反而不正常。
 
太冲穴,是肝经的腧穴和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



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受热膨胀,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之性,故其性属土。

太冲为肝经原穴,是肝脏原气留止之处,从这里可以找到肝脏的特性和功能。调控肝经的整体气血。

中医认为,肝属将军之官,主怒,暴怒时人体能量走肝经,

暴怒时,肝经血盛,会在太冲穴产生压痛感,温度色泽变化。

从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受热,化为急风,证明此穴阳气更足一些,热更重一些,导致水湿风气变燥,化为急风。

此穴主暴怒情绪,肝阳上亢,所以可以用来平肝熄风,健脾化湿。

把燥热之气,导入脾经,帮助缓解脾经的寒湿困脾的问题。

火得什么时候能生土,他得把木烧干净了,烧到最后剩下灰了,才能化为土。

所以这个穴的火非常冲,此为肝脏亢盛邪火在肝经的表现,导致肝木化为土。

这个穴可以用来泄肝火,促进肝火向脾经走,既温脾阳,又泻了肝火,可谓用对地方的东西就是资源,用不对地方的资源就是垃圾。
 
中封穴,属金,肝经经穴。

该穴气血物质为和缓的风气,性凉,肝经风气在此减弱,并转化为性凉的水汽,

运行规律是,一是扩散于肝经之外,一是循肝经上传三阴交。

从太冲传来的急劲风气,至此受到足部转弯的阻挡,被迫减速缓行,如被封堵一样,故名中封。

气血在此动而不居,故为经穴。经过之意。

太冲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此转化为凉性水汽,其性与肺金相同,故属金。

主,疏肝健脾,理气消疝。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6 23:58 编辑

蠡沟穴,肝经络穴,类似于肾,主阴器。

别与少阳,

灵枢经脉说,其别者,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爆痒,取之所别也。

主男阴茎睾丸,女阴道带下。

其性属水,往往患于水不够而燥热,导致带下,阴虚,干涸。




以前我也不知道女性带下是什么病,现在看来,是一个阴虚燥热之病。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7 09:02 编辑

中都,肝经络穴,中指体内,都指先君之旧宗庙,在此指代对策的肝脏。中都穴的刺激,不仅可以传导到同侧肝脏,还可以传导到对侧肝脏。

该穴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这里形成的地部小沟渠。

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淌时形成的小沟渠之状,故名。

中都为肝经络穴,联络与其表里的胆经经气,为附近的胆经腧穴内的水湿云气冷降成为细小的地部经水,流淌至本穴。

作用,益肝藏血,行气止痛。

肋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膝关穴,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

运行规律是,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汽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别名阴关,滞重水湿,因热力不足,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汇入地部经水,只有少部分水汽吸热继续上行。

如同滞重水湿的关卡,

此穴主温经化湿,祛风消肿。

膝斌中通,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阴关因为湿气过重,一旦身体无力温化,就要困于湿寒,这个时候就需要人们用外力来帮助温化,以促进其经络通畅。
 
曲泉,肝经合穴,主气逆,治六腑病,当然主要是胆了。

疏肝解郁,调通前阴,胆道疾病,肝炎,月经不调,通经,白带,阴痒,遗精,阳痿,疝气,头痛,目眩,癫狂,还不少。
 
阴包,

阴为水,包为收,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

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和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天地二部水湿皆汇聚于此,为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包。

功能,调经止痛,利尿通淋。



我觉得很多人肯定纳闷,为什么这个水湿之气,哪都有,汇聚为地部经水之后,又出来水湿之气,

那地部经水哪去了,地部经水应该约会越多啊,怎么还是水湿之气,呵呵。

其实这个问题很现实,但也不难理解。

各穴地部经水,哪去了,无非就是入总经走了吗,而浮于穴位的,往往都是天部之气,和细小的地部经水。

这些天部之气,皆有穴位附近的组织代谢谢产生,之后漂浮汇入穴位,天部之气在穴位聚集,部分天气冷降成为地部经水,寻大的动脉和静脉溜走,只剩下少量的天气,依旧存留在这个地方,或者循经上传,或者下传,这是个很自然的事。

如果地部经水无法送走,越汇越多,那不就是水肿了吗。

如果天部之气过于炽热,无法冷降,毒火邪盛,那不就出疮痈肿毒了吗。

所以唯有水湿之气,不断汇聚,不断冷降,不断送走,才是正常的,否则就是病理了。
 
本帖最后由 居安思危 于 2014-6-27 09:48 编辑

足五里,

取肝经的冷降水湿,及脾土尘埃,再次覆盖五里之广,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及随风气中吹带的脾土尘埃,由天冷降,归于地部,覆盖五里之广。

主,固化脾土,除湿降浊,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倦怠,颈病。还不少病。
 
阴廉穴,

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阴湿水气,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散热,吸湿冷缩,

运行规律为,化雨冷降,并下传足五里,本穴如同肝经的水湿的收廉之处,故名。

主,调经种子,舒筋活血。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水湿风气,和阴湿水气,此二者一个来源于肝经内里,一个来源于天部体表。

来自内里的,热而蕴风,来自天部的,凉而湿重。

到底什么是风,我有空在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