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推敲脉学之门——让脉诊走下玄坛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6-19 10:37 编辑

有病望而知之,不用切脉、闻声。
并且只看脉闻声,就不如望而能明。
————如面部黄褐斑。

有病闻而知之,不用见面,也不必切脉,病人未进屋,在门外呢,听声就知道了,也可闻而知之,不用问、切。

————如百日咳,有特异的咳嗽声,如哮喘之喘鸣

有病千看百闻不得知,不如切脉,独诊寸口,哪怕蒙上眼、藏于帐中,只伸个腕,也可以切诊独断。

_________此处暂省略,大家一起猜猜看?

有病望闻切遍不得知,不如一问,答一句全知。

________什么病?这个好猜。

明了这四个例证,就好理解何为“四诊合参”,不是一个不定,相互参考。而是每一诊都可独断,各有所断。合参,是对不同的病有不同的诊法,对众病的众法。
 
有病望而知之,不用切脉、闻声。
并且只看脉闻声,就不如望而能明。
————如面部黄褐斑。

今古子老师果然是高人,每次发言都颇有高见。厉害。
 
楼主,脉是血管吗!

脉不仅仅是血管那么简单。脉是一个动态的、多维度的,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来说,是一个活的,是个整体的。
 
正确的诊脉手法,做对的有多少?
在诊脉之初,是医者用右手握住病者的左手(若是女子,医者则先用左手握住病者的右手)用医者的中指,环指,小指,按住病者的手心,以察寒热;拇指按住病人的手背,以知寒热;食指自然落在列缺穴附近的凹陷(挠骨与大指次指两筋的凹陷处)以察其病。
对于人迎气口的论述,历代医家争论不休,王叔和主张左手寸部为人迎,诊察外感表症;右手寸部为气口,诊察内伤里症。然而《内经》又认为结喉两旁的动脉称为“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庞安常说:“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提起这种诊法,岂不知《灵枢·经筋》说:“手太阴之筋,结于鱼际后,行寸口外侧。”这才是人迎气口的正确诠释,但是《灵枢·本输、动腧、经脉》与《素问·脉要精微论》等篇明指人迎为结喉旁胃经动脉,而《灵枢·经脉》又说:“手太阴之脉,入寸口,上循鱼际。”还说:“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如此一来,矛盾之处就很多,究竟听谁的呢?通过实践发现,列缺穴附近凹陷处为人迎气口是正确的。而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也随之迎刃而解。
开始诊察脉搏的时候,让患者伸出手臂,掌心向上,很自然地平摆着,首先看准掌后的高骨隆起的地方(《解剖学》上称为桡骨茎突),这就是“关脉”所在的部位,“关部”的前方为“寸部”,属阳,“关部”的后方为“尺部”,属阴。把“关部”认准后,然后以中指先下于关部,其次以食指布于寸部,再次以环指(又称无名指)布于尺部。身高的人,下指宜疏,身体矮的人下指宜密。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医者不可留长指甲,因为指甲长了,在诊脉时不仅不方便,还难以把脉象审察准确,倘若有沉伏脉,那么按处岂不是有很深的爪甲印,又若为女子诊脉,岂非有伤大雅。
如果在诊脉过程中,发现“寸部”摸不着脉的搏动,却在手臂外侧。即“寸部”的上方,也就是列缺穴附近(人迎气口),可以摸到脉的搏动,这叫“反关脉”。有的人有一只手“反关”,有的人两只手都是“反关”,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不属于怪变,医者应当详察,千万别认为寸口无脉,误认为是危恶之候。而且这种现象,有的医者一生遇到过多次,而有的医者却一生一个都碰不到,所以,当你发现有人寸口无脉时,你应该立即检查一下列缺穴(即人迎气口)是否有脉,如果没有,那么就是疾病,如果有,那就是“反关脉”,用不着心慌,也不必感到奇怪。
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诊脉手法中的指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然而,这些与诊脉体位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通常所采用的是门诊体位,患者求诊时,让患者到诊断室内,患者与医者对坐,患者坐在医者对面左或右旁侧,二者之间的角度约在80~120度。以便医者顺手诊脉,不费腕劲,以寻求脉神。医者用左手诊察患者的右手,以右手诊察患者的左手,以示指定寸、中指定关、环指定尺。若患者坐的位置不顺医者的手,则医者必很费指力、腕劲、臂力,则指下未必尽能辨脉之真假虚实。但患者所坐的体位,要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才能使脉诊收集到的信息准确。
虽然一部分采用医者左手诊察患者左手,而且保持示指定寸、中指定关、环指定尺,但这种手法很别扭,临床不建议采用。
 
http://shouxy.blog.sohu.com/entry/#entry
楼主前辈如何看待?
 
为什么十二经要以寸口脉为主的解释很牵强,难以服众.
 
感谢王氏千金分享,多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