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辅行诀》组方法则的再实践——口疮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诚然。如果非要结合象数来处方,未免太累,但个人不排斥用象数研究经典。

曾看黄仕沛说刘力红在《开启中医之门》“当归四逆汤中大枣25个,1+3+5+7+9=25是一个群阳会”。黄师说不用25个枣24个,26个效果会差很远?如果用“群阴会”2+4+6+8=20个效果又会差多少?还有其他的的论述。

《辅行诀》源于《汤液经》未有与象数相关论述,与《内经》《易经》无绝对联系,这是后事一些医家看法,个人认同。
药用比例,用量确实很重要,若非要结合《易经》等来解读实有背于仲景避道家之指,《汤液经》《伤寒》都是朴素的用药经验集。

后事由孙思邈说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后事想成“太医”者都苦心研究“易”具体成果不清楚。但个人不是排斥,个人觉得结合“易”研究中医是对中医是有一定促进作用。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诚然。如果非要结合象数来处方,未免太累,但个人不排斥用象数研究经典。

曾看黄仕

“曾看黄仕沛说刘力红在《开启中医之门》“当归四逆汤中大枣25个,1+3+5+7+9=25是一个群阳会”。黄师说不用25个枣24个,26个效果会差很远?如果用“群阴会”2+4+6+8=20个效果又会差多少?”

认同,若以25枚为阳数生效,那25枚重量又或是阴数,如8钱、2两什么的。那到底是属阳还是属阴?
又如层主言,少一枚多一枚效果会大变样吗?觉得这些还是不可靠,是把握不大的情况下的一个安慰剂。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诚然。如果非要结合象数来处方,未免太累,但个人不排斥用象数研究经典。

曾看黄仕

学习了。
当归四逆汤大枣25,宋本其实有误,《千金》云:旧方30枚。可见原方是30枚。复脉汤亦30枚,合(天数25)地数30之用,乃阴会,非阳会也。仲景方用量必有运算之法,可惜失传了,否则以今日之科技验之,用量比例仍属最佳,若云是千万人次实践总结,吾不信也。不然大枣用量29枚可乎,31枚可乎?
当归 桂枝 芍药 木通 细辛 甘草 大枣
以经法验之,为辛 辛 酸 甘,补肝法也,凡肝阳虚之病,俱可用之。
大枣30枚,阴之会也。此正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范例。亦体阴而用阳之最佳注解。
胡乱言之,高明指正。
 
226291; 说:
226291 发表于 2014-5-6 08:08
超出《辅行诀》之外的药物的归类,目前只有一点眉目,还不敢说准确,主要是依据《桐君采药录》“说其形色

对于平常人,药性最好要综合形色气味性来辨之,单取一味有时误差很大,如见血封喉一药。
 
对于平常人,药性最好要综合形色气味性来辨之,单取一味有时误差很大,如见血封喉一药。

是的,这样更全面。
 
《辅行诀》没有归经之类的后世学说,它以味划五行,体用分主治,以简化繁。
如黄芩味苦,属于水类,水能

你在13楼说的:《辅行诀》没有归经之类的后世学说,它以味划五行,体用分主治,以简化繁。

这些问题,来看看这里:www.baicao99.com/thread-366315
看看我在4楼的解释怎么样?

过些日子,我把每经各个区块做个简单的描述。依照我的帖子中4楼的2号猜想。
我最近内视仔细检验,发现好像这个猜想(包括1号和2号)好像都是非常贴近答案了。需要时间和精力来验证。
 
你在13楼说的:《辅行诀》没有归经之类的后世学说,它以味划五行,体用分主治,以简化繁。

你这论述以我目前的知识很难读懂。
 
色白发红,要是我会看成土湿火旺,多半会用辛酸咸或咸苦之类,老师是苦辛取效,令我深思。据我看,感觉小白虎汤是酸甘,栀子豉汤是苦酸。离开辅行诀,药的五行分类似乎较难确定,请老师有空谈谈其他常用药的五行分辨体会。
 
色白发红,要是我会看成土湿火旺,多半会用辛酸咸或咸苦之类,老师是苦辛取效,令我深思。据我看,感觉小白

栀子豉汤是苦酸除烦法。
“白虎汤”依《辅行诀》应该叫做“小玄武汤”。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组方法则为甘 甘 苦 咸,正是泻肾法,加一化味。其实外感天行法则就是泻法加一化味,青龙,朱雀 勾陈 白虎 玄武无不如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黄连 黄芩 阿胶 芍药
附子 生姜 甘草 白术
厚朴 大黄 枳实 生姜
石膏 甘草 知母 粳米
辅行诀之外之药物五行归类,细参二十五味药自可领悟。吾亦多次提示其归类方法,识者自知。
 
栀子豉汤是苦酸除烦法。
“白虎汤”依《辅行诀》应该叫做“小玄武汤”。石膏 生甘草 知母 粳米:组方法则

不知您是省略写法,还是我们看到的版本不一致。我理解外感六方与脏腑补泻法则是一致的。

青龙: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辛 酸 甘,化甘,大汤易杏仁为芍药;
朱鸟:阿胶 鸡子黄 黄连 黄芩 芍药——咸 苦 酸,化酸;
白虎:石膏 知母 炙甘草 粳米——酸 咸 甘辛,化辛,大汤易知母为半夏,粳米不太符合;
玄武:附子 生姜 甘草 白术 芍药——辛 甘 苦 酸,应化咸但无咸,这个小汤费解;
勾陈:生甘草 干姜 人参 大枣——甘酸 辛 甘,化甘,费解;
螣蛇:枳实 厚朴 芒硝 生甘草 ——酸 咸 甘酸,化,如为炙甘草,则为甘辛,化辛,也费解。

费解的地方,可能文献资料也有遗失错乱,可能五味图(甘草土中木等)也有错乱。我看见过有人更改五味图的。
或许更重要的是,古人已指出药味随时而变。因此我们对于药味的理解及应用有差别,也算是正常的。
 
本贴已经编采备用!且微作校改!望作者联系为盼!
 
回hu705
麻黄味酸,其体属金,其用属木。杏仁味酸,其体属金,其用属水。
 
请教楼主,这个“化味”怎么理解?谢谢!

“化”既变化,化合,拿现代的说法叫化学反应。
举个例子吧。
当你吃切的青辣椒时,如果你感觉太辣,你会怎么办呢,往里面加点醋淹一会儿,是不是就不太辣了,如果放的久,还会有甜味。这就是辛酸化甘。
冬至后的醋泡大蒜和夏至后的哪个是琥珀色,哪个是翡翠色?什么道理?泡的久了是什么味?
醋泡胡椒治肝病什么道理?
《良朋汇集》胡椒 乌梅 大枣之胃疼奇效,什么道理?
验方杏仁 枣 胡椒
研面,淡醋冲服治胃疼什么道理?
其实就是《汤液经法》辛酸化甘,以调肝气使之平,不克脾胃而已。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