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关于古之祝由

我一同学,治过一病。
对一个号称是八百的老道,用一个修行了一万年的宝物,当头一击,确实是立即好了

若能炒着吃

您这同学可以成为元始天尊的 :)呵呵
 
没有见识过,不好随便否定或支持。五音都可以治病的,祝由时祝的词会不会有所讲究呢?你的同学那不叫祝由吧,是用惊吓法,定了那老道的心神,算心里疗法。
 
脱离了临床的事实,空言、想象,就不如西医了。
所以我常说,黄帝的真正传人更多是在临床的西医中。象这个就是。合乎黄帝说的“知人情”也合乎“验于实”。所以能成为临床的主流医学。
我提示一下:此宝物精极阴阳之理,大可通天彻底,小而极微极细,瞬间行三十万公里,也可轻松手持。可放大光明,可发雷鸣吼,可有万钧力。
 
本帖最后由 今古子 于 2014-4-11 11:51 编辑

不过是精神病治疗中传统的电击法:

电击棒的电流通过头部诱发大脑癫痫大发作样放电,从而改善精神症状。眼前一亮,就现回人的原形了。

了解一下西医,省得对不知的东西妄加想象。这才是“验于实”。

如果一个医生,不去追求临床事实的真相,不去深研古典字面下的真义。只在有限的表面想象,就不会见真。
粗疏,不是医生的态度。
虚妄,不是医学的追求。
中医,从来是真实的技术,西医也是。
 
鬼神是人类疾病的一种未完全认识的形态形式,就如现代许多所谓癌证观念一般,治这类疾病方法多样,可以古式也可以用新式,在于方法技术灵验,不在于所效仿的形式样子。病邪属阴,所畏阳器,新法宝也很对证!
 
你到底是什么意思?首先你否定内经里的祝由是我们普遍理解的祈祷念咒,解释为是一种说病的方法,是吗?就是说通过给病人解释说病是怎么来的,就可以移精变气,是吗?那这样说来我每次看病都在祝由了.
 
没有亲历过或不懂的事不要乱加否认,盲目的相信科学能解释一切,也是迷信,不要说很多的事物现代科学还解释不了,就是穴位用现代科学一样没解释清楚。祝由与蛊病在以前的医书中常提及。当然,作为现代人的中医人还是研究现在的医术好,那些问题留给少数有能力的人解决吧。
 
【原创】祝由术-祝由考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祝由”一词,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对“祝由”的解释,古今医家所释不一。

1、历代注家所释

《太素•知祝由》:“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

王冰注:“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祝由,南方神’。”

《类经•论治类十六》:“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素问注证发微》云:“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

《素问直解》云:“祝由者,祝其病所由来,以告于神也。”

《素问集注》云:“对神之辞曰祝,‘由’,从也。言通祝于神明,病从而可愈已。”

《素问识》:“简按:王注:‘祝说病由。’盖亦取义于祝说于神明也。《书•无逸》疏:‘以言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或作咒。《灵•贼风》篇云:‘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说苑》云:‘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菅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请夫而来,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隋唐有咒禁博士、咒禁师。详见六典。《千金翼》载禁咒诸法。《圣济总录》云:‘符禁,乃祝由之法。然上古治病,祝由而已。以其病微浅,故其法甚略。后世病者滋蔓,而所感既唯能以我齐明,妙于移变,是乃去邪辅正之道也。’据以上数说,其为祝诅病由之义可知也。”

《素问绍识》:“杨曰:‘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又注次节曰:‘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坚按:上说即王所据。方以智《通雅》曰:‘由,《内经》有祝由说。又礻留,祝礻留也,即祝由。’段玉裁《说文》注曰:‘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按:惠言出《礼说》。又古钞真本《玉篇•言部》曰:‘讠由,大又反。’《说文》:‘讠由,祝也,或为礻留,在尔部。’今本《说文》与此不同,而真本《玉篇》示部,系于缺佚。此说似是。然据《贼风》篇则旧注为当。又《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以治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按:《外台秘要》无禁咒科,《千金翼方》、《圣济总录》等有之。盖古祝由之法不传,故朱氏有斯言。”

《灵枢识•卷五》:“吴鞠通曰……祝,告也。由,病之所从出也。……祝由,详告以病之所有来,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庄严以振惊之,危言以悚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尔后可以奏效入神。”

《素问考注》:“案:‘祝由’者,即祝之缓言。祝,古谓之祝由。犹巫谓之苗父,俞谓之俞附之例耳。《说文》作‘祝礻留’,祝礻留,是祝由之字。为俗篆。《素问》作‘祝由’,尚存古字也。……祝由、祝礻留、祝礻由皆同义,而异言异音,即方言之别也。且《广韵》‘祝,音咒,职就切。又音粥。’可知右件三名并叠韵熟言。先哲以祝由多为祝其病由,亦误。”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祝由科论》:“祝由之法亦不过因其病情之所由,而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此亦必病之轻者,或有感应之理……近所传符咒之术,间有小效。”

2、现代学者注释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祝由,用符咒和语言祈祷除疾驱病的方法。”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祝由:古代通过祝祷治病的一种方法,后世称用符咒禳病的为祝由科……所谓祝由,表面上看来完全是迷信形式,而实际上却是含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最原始的精神疗法。”

盖建民《道教医学》:“祝由治病带有心理疗法的医学底蕴,即通过祝说病由来‘移精变气’。‘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其中包含有心理治疗的机制,即‘移易精神,变化藏心,导引营卫,归之平调而已’。”又云:“道教医家在为人治病时,其‘祝说病由,不劳针石’的心理医疗的手段及其实际医疗作用通常被淹没在道教祁神上章、斋醮祈禳、画符念咒的宗教活动气围之中,不易为世人所觉察。”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祝由:古代的巫师不用药方,而用符咒治病的方法。《灵枢•贼风》:‘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通过符咒祝祷,改变精神状态,所以会有治疗作用。巫医盛于商代,为‘大祝’、‘大卜’、‘司巫’等神职官员中,有以宗教活动形式占卜祝由、医治疾病。但他们也汇集民间医药知识及治疗经验,故而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医巫混杂时期。……春秋时期,巫医衰败,进入中华医道的变革和创新阶段。”

综上所述,对“祝由”的解释,其义有⑴即祝。如《素问考注》。⑵祝说病由。如王冰。其中又有①向神祝说病由。如全元起、《新校正》、高士宗、张志聪等;②向病人祝说病由。如吴鞠通、《灵枢识》、徐大椿、盖建民等。⑶符咒之法。如张介宾、马莳、《内经词典》等。那么,哪种说法合理呢?

3、考证

金栋按:“祝由”一词,其中“祝”之音义有二:

⑴读注(zhu)音,义指男巫用言语向神祈祷求福的祝祷词,巫祝之属也。如①《说文•示部》:“祝,祭主赞词者。”王逸注:男巫曰祝。郑玄注:祝,接神者也。②《玉篇•示部》:“祝,祭词也。”③《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册告神谓之祝。

⑵读咒(zhou)音,义同咒,诅咒、禁咒、符咒也,道教医学之巫术耳。如①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祝,《说文》作詶。詶,诅也。今皆作咒。”②《类经•论治类》:“祝,咒同……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

而“由”之义又为何呢?

“由”之本字当为“礻由”、“礻留”,“祝由”当为“祝礻由(礻留)”。《说文•示部》:“礻留,祝礻留也。”段玉裁注:“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礻留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礻由。”礻留,古文作礻由,《玉篇•示部》:“礻由,古文礻留。”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一种用字现象矣。可见“祝由”即“祝礻留”,向神祈祷、求福之义。祝,应读注(zhu)音,非读咒(zhou)音。

《素问•移精变气论》:“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可移精祝由而已。”道教医家王冰注云:“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生气通天论》曰:‘圣人传精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根据经旨及王冰注,祝由者,乃道教学派的养生方术。道家(教)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也。道家的思想主要倡导“虚静无为”,即“恬淡虚无”。如此则精神内守,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健康无病。“移精变气”者,即转移精气、变换精神、转移精神、转变意念之义。“移精祝由”连词者,即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

盖建民《道教医学》云:“吐纳服气是道门最常用的治病方法。吐纳即吐故纳新,是一种呼吸锻炼。其功法以吸入外气为主,故称服气、食气;并且当气吸入体内后,往往要闭息,并以意念引导气在体内运行,故又称行气……行气治病的关键一点是‘以意领气’,即专意注念人体某一部位,使行气到达意念所之,或病痛之所,从而攻治所患……行气治病要存想病灶,发挥意念能动作用,调动真气攻之。”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之“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者也。传,当为“专”。传精神,当为“专精神”,即精神专一、专意注念。服天气,即服气、食气。

由此可见《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祝由”疗法实际上本是上古时期一种“移精变气”而祝由的自我吐纳服气、导引疗法,或并通过向神祈祷祝愿的方式来达到愈病目的,即巫祝之属。

又按:《灵枢•贼风》:“黄帝曰……猝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歧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此治法即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而已。因“巫”已知疾病发病之病因,而且尚知百病相互制约及治愈百病之法术,故可假借“符咒禁禳”之法术而愈病。此巫祝之法,不同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之“移精祝由”,而实则发展为后世之“祝由科”、“禁咒科”等。元明时期之“太医院十三科”则设有此等官方科目,至张介宾和马莳时代,已失传。如张介宾《类经》:“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者,巫祝之属,即祝由也……祝,咒同……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张介宾所云“巫祝之属”不同于笔者所论上述之义。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

巫术即做法。“就巫术的方法而言,有祈求式、比拟式、接触式、诅咒式、灵符式、禁忌式和占卜式。”诅咒式,即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驱除邪恶鬼神,治愈疾病。此乃后世道教医学使用符咒治病的一种方法。何谓道教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修外养过程中,积累的医药学知识和技术。它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以及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与中国的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医学和药物学的精华,为中国医药学的组成部分。”简言之,道教医学是包括带有巫医色彩的仙丹灵药和符咒等的医学,而道教医学为人治病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巫术医学。此法虽未登大雅之堂,高校教材亦不载录,但民间确有此法实行,而且间或有效。何也?主要是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符咒,是道教符箓和咒语的合称。

符是指用朱笔或墨笔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以屈曲笔画为主,点线合用,字画相兼。而道符在制作过程中及所用的原材料多是中药。道符又称桃符,即用桃木制成,具有消毒防疾之功、避邪之效。而道符书写的颜料常用的是朱砂,具有镇心安神、清热解毒之功效。道符书写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制作时还经常加入一些名贵中药如虎骨、珍珠、麝香等。因符纸中包含有多种中药成分,用于治病自然就很灵验了。另外再送符过程中,多是用药汤送符。如《肘后备急方•就卒客忤死方第三》:“扁鹊治忤有救卒符并服盐汤法。”等记载。

咒是指口中诵念的带有一定节律的口诀,即咒语、咒词。巫医(师)的咒词亦称祝,故云“祝,咒同。”此读咒(zhou)音,非读注(zhu)音。主要是用诅咒、禁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法术,以驱除恶鬼或将蛊毒排除体外。

鬼神有善恶之分。对善神(鬼)可用巫祝(zhu 注),向其祈祷、求福祝愿、祈求保佑;对恶鬼则用诅咒、谩骂、鞭挞、驱赶等手段,此祝即咒,应读咒(zhou)音。

4、结语

综上所述,祝由之义有二。⑴通过转变意念、专意注念,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此正上古时期“移精祝由”原始之本义,亦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⑵道教医学之巫术—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因为道教符咒治病术中暗含有很深的医药学底蕴,故轻浅小疾,间或有效。由于时代不同,祝由由原始之本义,即道教医学养生方术中之吐纳服气、导引之法并向神祈祷、求福愈病之一种原始的精神心理疗法,发展到后来的祝由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此法在民间仍在使用,间或有效。
 
【原创】祝由术-祝由考识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祝由:即祝礻由(礻留),向神祈祷、求福愈疾之义。由者,即“礻由”之省“示部”而为“由”也,乃古文的一种用字现象。
 
祝由科与咒禁科:

隋朝的医事制度中,有国家医疗机关的太医署,也是教育机构。太医署下设有医、按摩、祝禁、药园等科,并设有祝禁博士二人。《隋书•百官下》:“太医署有……祝禁博士二人。”

唐朝医事沿袭隋制,太医署下明确设有医、针、按摩、咒禁及药园5科(系),并设有咒禁博士一人。《旧唐书•职官三》殿中省设:“尚药局……咒禁师四人”,太常寺设“太医署……其属有四,曰医师、针师、按摩师、禁咒师,皆有博士以教之”、“咒禁博士一人,从九品下。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咒禁博士掌教咒禁生以咒禁,除邪魅之为厉者”。

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咒禁:在唐代仍有一定位置。规模虽小,但也是五个系之一。设咒禁博士1人,掌教咒禁生以咒禁拔除邪魅之为厉者。其课程有山居方士之道禁,有出于释氏之禁咒等,其内容虽含有迷信成分,但气功以及某些心理疗法也多属之。该系也不设禁咒助教,有咒禁师、咒禁工各2人,辅佐博士对咒禁生10人进行教育。”

咒禁在唐朝尚有一定影响,大医孙思邈之《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则有相关内容。《千金翼方》卷之二十九、卷之三十两卷,专门记载有《禁经》,其“多为道符秘咒,流于民间,行于方士,语虽荒诞,亦有可观。故北宋林亿云:‘《禁经》上下两卷,二十二篇,其间辞语鄙野,盖出俗传。思邈切于救人,实录其文,不加删润。’作为古禁咒之术史料观之,尚有一定认识意义。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三云:‘《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撰《千金方》既成,恐其或遗也,又为此以翼之,亦自为序。其末兼及禁术,用之亦多验。’”(钱超尘《千金翼方诠释》)

《千金方•卷五上•少儿婴孺方上•客忤第四》咒法二首:“咒客忤法:咒曰:摩家公、摩家母,摩家子儿苦客忤;从我始,扁鹊虽良不如善唾。良咒讫,弃丸道中。”

宋朝医事沿袭唐制而有所改革。太医署改为太医局,设方脉科、针科、疡科3个专业,每个科又分若干个小门类谓之事,即“三科通十三事”。其中疡科专业包含书禁科(事),即咒禁科,或并为金镞兼书禁科。

金朝始设太医院,元朝沿袭之。元太医院设有13科,内有祝由科与禁科。后来13科合并为10科,将二者合并为祝由书禁科。明代太医院亦分为13科,其中有祝由科而取消了禁科。赵先生云:“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不确,应为“明代已取消了禁科,但保留祝由科;清代才取消了祝由科”。

《中医大辞典》:“祝由:祝说病由。是古代用祝祷方法治病的名称。《素问•移精变气论》:‘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后世称用符咒禳病者为‘祝由科’。属于巫医一类。在古代卫生机构中,多设有该科。”

《中医大辞典》:“禁科:古代医学分科之一。系以迷信方法治病。”

《素问注证发微》:“郑澹泉《吾学编》述我朝制云:‘太医院使掌医疗之法,院判为之二,凡医术十三科,医官、医士、医生,专科习业,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疮疾,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接骨,曰伤寒,曰咽喉,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按摩,以消息导引之法,除人八疾;祝由,以祝禁祓除邪魅之为疠者。二科今无传。愚今按《巢氏病源》,各病皆有按摩之法。《三国志》孙策时,于吉言之祝由法,今民间亦有之。”

《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六》:“按国朝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祝,之就切。”

虞抟《医学正传•医学或问》:“或问:古者医家有禁咒一科,今何不用?曰:禁咒科者,即《素问》祝由科也。立教于龙树居士,为移精变气之术耳。可治小病,或男女入神庙惊惑成病,或山林溪谷冲斥恶气,其证如醉如痴,此为邪鬼所附,一切心神惶惑之证,可以借咒语以解惑安神而已。古有龙树咒法之书行于世,今流而为师巫、为降童、为师婆,而为扇惑人民、哄吓取财之术。噫!邪术惟邪人用之,知理者勿用也。”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巫与医药的关系》:“禁咒:在施行一些巫术前,要配合以语言,如咒枣治疟之术。其方式与敬重鬼神恰恰相反,而是以语言配以模仿巫术活动进行。禁咒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对鼓舞病人的勇气,增长信心可能有一定作用”,“祝由:它是以语言为主要手段并辅以一些仪式的祛除病邪的巫术。《素问•移精变气论》说:‘余闻古之治病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可知祝由治病的巫术上古已有之。《灵枢•贼风》中探讨了祝由问题:‘黄帝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行术者与患者都想通过祝说病由而使病邪解除,具有心理治疗的某种成分。”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

《内经》三处提到巫祝。一在《素问•移精变气论》,意思是说上古治病“可祝由而已”,当今治病,“祝由不能已”。不提倡祝由治病,亦未正面批判。

巫祝在汉代的势力虽不如战国及以前大,皇帝患病也还请他们。汉武帝践位十一年,“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便是明证。这次病愈,终于还是靠了一位巫。其真相连司马迁父子也说不清。

《灵枢•官能》有关祝由的原话是:“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不知《内经》时代是否真如此选人传道,但可从中吾(悟)出“言语轻人”,实在可畏。扁鹊早已坚持信巫不信医者不治。可是,古代的太医院直到清初才取消咒禁科,真不知古之医与古之巫怎样共事。大概是扁鹊的话有漏洞,他没说既信巫又信医者治不治。

《灵枢•贼风》讲祝由可以治病,意思与《素问•移精变气论》同。
 
巫医:巫祝有知医者,谓之巫医。他们通晓医术,具有“远罪疾”之祷祠及医术,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可愈疾活人,故有“毉者,或从巫”之说。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刘宝楠《论语正义》:“《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公羊•隐四年•传注》:‘巫者,事鬼神祷解,以治病请福者也。男曰觋,女曰巫。’案:巫、觋对文异,散文通。《周官》:‘司巫,中士二人。男巫无数,女巫无数,其师,中士四人。’是男女皆称巫也。《说文》:‘医,治病工也。’《周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食医,中士二人。疾医,中士八人。疡医,下士八人。’是巫医皆以士为之,世有传授,故精其术,非无恒之人所能为也。《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郎,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食服。’杨泉《物理论》:‘夫医者,非仁爱不可讬,非聪明达理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又云:‘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知天地神祗之次,明性命吉凶之数,处虚实之分,定顺逆之理,原疾量药,贯微达幽。’观此,则巫医皆抱道怀德,学彻天人。故必以有恒之人为之解者,或以巫医为贱役,非也。”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巫医,以巫而替医,故曰巫医也。《论语》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子叹人不可以无恒,而善其言之有理。朱子注云: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岐而二之,似未当也。夫医之为道,始于神农,阐于黄帝,按某病用某药,着有《内经》、《素问》,所谓圣人坟典之书,以援民命,安可与巫觋之流同日而语耶?但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是则巫觋之徒,不知医药之理者也。故南人谓之巫医者,此也。今世谓之端公太保,又称为夜行卜士,北方名之师婆,虽是一切虚诞之辈,则亦不可以无恒也,矧他乎?”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上古的巫医》:“中国医学的演进,始而巫,继而巫和医混合,再进而巫和医分离。以巫术治病,为世界各民族在文化低级时代的普遍现象。”

《中医大辞典》:“巫医:指用画符、念咒、祈祷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作为治病手段的人。巫医,在殷商时期以前就已经出现。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人们遂有鬼神致病等迷信思想产生,这是巫医产生的历史根源。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对疾病逐渐有了认识,医、巫的斗争日趋尖锐。两千多年来我国医学一直沿着唯物的道路发展,巫医从未取得统治地位。到建国后,巫医已被消灭。”

“医在战国以前,被操之于巫觋之手,医、巫不分,巫就是医,医就是巫,故‘医’字有从‘巫’而作‘毉’者,又恒以‘巫医’为称。如《管子•修权》说:‘好用巫医’,《论语•子路》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逸周书•大聚解》说:‘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畜五味以备百草’,《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许杨……乃变姓名为巫医’等,是其例。”(李今庸《古医书研究•略论巫的起源和<黄帝内经>中的巫祝治病》)
 
《灵枢•官能》有关祝由的原话是:“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

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嫉妒、尖酸刻薄说话轻视人的人,可以使他做“唾痈咒病”的事。疾毒,同嫉妒。轻人,轻视人,瞧不起人。言语轻人,说话言语尖酸刻薄、瞧不起人。唾,唾液沫,此用如动词,用唾沫啐、言语骂,咒骂。唾痈咒病:用咒语骂痈病。

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九•知官能》:“心忌毒,言好轻人,有此二恶,物所畏之,故可使之唾祝,此为第六口苦人也。”

张介宾《类经十九卷•针刺类十一》:“人之恶口毒舌者,亦由禀赋,诸无所利而独利于唾咒疾病。”

张志聪《灵枢集注》:“口毒者,可使唾痈咒病。”

杨鹏举校注《灵枢经》:“疾毒:当读为‘嫉妒’。疾,通‘嫉’,妒忌。……毒,妒叠韵。故疾毒,即嫉妒”,“唾痈咒病:古代祝由治病的方法,为精神疗法之一种”。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按:‘疾’与‘嫉’同。《荀子•不苟》杨注:‘疾犹嫉也。’”

金栋按:《内经》有“唾痈咒病”,具体如何咒法,孙思邈《千金方》载之。

《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备急•火疮第四》载咒法二首,今摘一首。云:“治金疮血不止令唾之法,咒曰:某甲今日不良,为某所伤,上告天皇,下告地王,清血莫出,浊血莫扬,良药百里,不如熟唾,日二七痛,唾之即止。”

又,《千金翼方•卷之二十九》:“禁痈肿法:先叩齿三七遍,急潠(xun),左营目即唾。咒曰:‘雷起地中,一听其音,满月东升,蟾蜍白兔,食月中心,荣卫不通结成痈。大肿如山,小肿如粟,唾咒一肿,百肿散死。急急如律令。”
 
鬼神:内伤情志病病因之一,即“鬼神”邪气,俗称邪巴气。

鬼神者,何谓也?

《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古者死人为归人。”《汉语大字典•鬼部》:“鬼,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离开形体而存在的精灵。”可见鬼者,乃人死后之灵魂也。

神者,《正字通•示部》:“神,阳魂为神,阴魄为鬼。”《礼记•乐记》:“幽则有鬼神。”郑玄注:“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智之精气谓之鬼。”即所崇拜之圣人死后其精灵也。

因鬼神邪气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恐遭致相信科学之人的诋毁或误导,故如今诸多教材和大型中医工具书多避而未载。但翻阅故纸,历代医籍确有“鬼神”邪气致病说。

明确提出鬼神邪气者乃清•莫枚士《研经言》,说道:“百病之因有八……三鬼神,……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其他如

葛洪《肘后备急方》:“今巫实见人忽有被鬼神摆拂者,或犯其行伍,或遇相触突,或身神散弱,或愆负所贻。”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鬼邪候》云:“凡邪气鬼物所为病也,其状不同。或言语错谬,或啼哭惊走,或癫狂惛乱,或喜怒悲笑,或大怖惧如人来逐,或歌谣咏啸,或不肯语”,《鬼魅候》云:“凡人有为鬼物所魅,则好悲而心自动,或心乱如醉,狂言惊怖,向壁悲啼,梦寤喜魇,或与鬼神交通。病苦乍寒乍热,心腹满、短气,不能饮食,此魅之所持也”。

孙思邈《千金要方•客忤》:“客忤病者,是外人来气息忤之,一名中人,是为客忤也。虽是家人,或别房异户,虽是乳母及父母,或从外还衣服、经履,鬼神粗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中客为病者,无时不有此病也。”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疰忤中恶证治》云:“由人精神不全,心志多恐,遂为邪鬼所击,或复附着,沉沉默默,寝言谵语,诽谤骂詈,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或悲泣呻吟,不欲见人,其状万端,如醉如狂,不可概举。此皆鬼神及诸精魅附着惑人,或复触犯忌讳,土地神灵,为其所作。”

朱丹溪《丹溪心法•厥》云:“尸厥、飞尸、卒厥,此即中恶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疾。”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病有鬼神论》:“人之受邪也,必有受之之处……凡疾病有为鬼神所凭者,其愚鲁者,以为鬼神实能祸人;其明理者,以为病情如此必无鬼神。二者皆非也。夫鬼神犹风寒暑湿之邪耳。卫气虚则受寒,荣气虚则受热,神气虚则受鬼。盖人之神属阳,阳衰则鬼凭之。……若神气有亏,则鬼神得而凭之。”

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此等活动多与死人有关,而人死后之灵魂曰鬼。“鬼神”为何能致病?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神虚则受鬼”的缘故。如《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正气不足,邪不可干”、“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等,即徐大椿所说“神气虚则受鬼”。若人体正气不足、心神虚弱,或精神不全、心志多恐,或情志不当、所愿不遂,此时出门吊死问丧、入庙登冢最易遇“鬼”,或“鬼”附邪气而入则正不胜邪,致祸祟邪气或鬼神亡灵附体。祸祟邪气扰心则心神失守,神不归位,人体就会精神不定、魂魄游离、志意不存,或神昏魂荡、心中烦闷,或神志恍惚、迷蒙、痛痒不知,或痴癫发狂等似“鬼神”缠身,或以死人的口气说话,莫可名状,甚至神散精竭而亡。

又,《素问•五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虽有其说,然本篇所云“似鬼神,先巫可祝而已也”,民间仍间或有之而取效。故张介宾《类经•论治类》说:“祝由者,即符咒禁禳之法,用符咒以治病,谓非鬼神而何?……巫祝之用,虽先王大圣未始或废,盖借以宣诚悃,通鬼神而消灾害,实亦先巫祝由之意也。故其法至今流传,如……邪祟神志等疾,间或取效。”
 
人的意念会影响气血运行,意念有可突破距离和时间规律的现象。心意越专的念力越强,病越复杂则障碍气血,需要的念力巨大,这是影响祝由、气功等疗效的重要根源,祝由术对施术和受术者有很大的选择性,对疾病类型也有较大的选择性,仅为一方一术,无法一方治万病,即是同病也无法同治,今天灵明天失灵,术法受影响因素太多。
 
很早以前有一组实验,谁做的我忘了:一组人,反复提醒他们身上某处有个包,结果过一段时间,有些人真出了包。
大概都听说过的事:说某人检查出了癌,结果人很快就消瘦下去了。然后找地方再检,说是上次搞错了,结果那人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这算祝由么?我不知道,也许不算。
 
很早以前有一组实验,谁做的我忘了:一组人,反复提醒他们身上某处有个包,结果过一段时间,有些人真出了包

不同。
此五意固着,气随以往,血壅而滞,正去邪聚而成病焉。
 
不同。
此五意固着,气随以往,血壅而滞,正去邪聚而成病焉。

我也认为不同,祝由,施者是带有自身意念的。
也许施蛊、去蛊也应该是带有自身意念的。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