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0
- 帖子
- 4889
- 获得点赞
- 315
- 声望
- 83
- 年龄
- 59
[卷五\表证诸方] 感冒
加味香苏饮
治四时感冒风寒。
紫苏叶(三钱)香附(二钱研)陈皮川芎蔓荆子防风秦艽荆芥(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加生姜五片葱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温服,覆取微汗。如伤风自汗,去葱白、荆芥,加大枣二枚,一日夜作两服。此方代桂枝汤,麻黄汤,时人喜其平稳。
[卷五\表证诸方] 疟疾
二陈汤
(见下痰饮
平胃散
(见伤食
小柴胡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咽干,痛在侧,呃逆,寒热往来等证。
柴胡(四钱)人参黄芩生姜炙草(各一钱五分)大枣(二枚)半夏(洗,二钱五分水四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至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六君子汤
治脾虚痰盛,为温补之良药。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各二钱)陈皮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黄(二钱蜜炙)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各一钱)川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肾气丸
(见下痰饮
[卷五\表证诸方] 瘟疫
加味香苏饮
(见上感冒
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桔梗枳壳(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若体壮者,只用加味香苏饮,去蔓荆子,加玉竹三、五钱。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邪气,内停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时行疟疾。
藿香白芷大腹皮紫苏茯苓(各一钱五分)半夏浓朴桔梗甘草(各一钱加姜枣,水煎服。
白虎汤
治大热大渴,自汗之症。
石膏(生研,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四钱水煎服。加人参一钱五分,名人参白虎汤,日夜作三服。
三一承气汤
治一切里实之证。
大黄芒硝浓朴枳实(各二钱)甘草(一钱水煎后,入芒硝,不如三承气择用为当。
防风通圣散
(见中风
六味汤
(见厥症
四物汤
(见妇人
[卷五\表证诸方] 阴虚盗汗症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发热盗汗。
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一钱五分)炙黄(三钱水煎服。
参附汤
治肾虚不足,自汗等症。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水煎。
附汤
治卫阳虚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黄一两易人参。
术附汤
治脾阳虚而挟湿自汗,即前方以白术一两易人参。
[卷五\表证诸方] 盗汗自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补表阳;盗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盖以此汤茯苓为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卷五\表证诸方] 汗出不治症
汗出而喘,汗出而脉脱,汗出而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见此类,皆不得妄药。
脉息∶宜阴脉,若渐缓者吉;忌阳脉,兼短、涩、促、结、代、散、革者难治。
玉屏风散白术(炒二钱)黄(炙,二分)防风(五分水煎服。
愚按∶宜以黄为君,可加至五、七钱。
莲枣麦豆汤
(《种福堂》)治盗汗方。
莲子黑枣(各七个)浮麦马料豆(各一合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剂。
黄豆汤
黄马料豆(各等分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钱或一两)当归(二三钱)干姜(炮一二钱)附子(二三四五钱)人参(二三钱至一两)炙草(一二三钱)水煎服。
按∶汗出亡阳者,以茯苓换当归,再加乌梅一枚。
外治法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走气,隔宿即止。又以龙骨、牡蛎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
[卷五\表证诸方] 黄汗备方
仲景《伤寒论》∶“师曰∶‘黄汗为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也。’问曰∶‘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从外入而得之,宜黄芍药桂心酒汤主之’。”黄(五两)芍药(三两)桂心(三两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正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葱。
又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则汗出。又身常夜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即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也,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虫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黄汗,桂枝汤加主之。
桂枝芍药炙草生姜(各三两)黄(五两)大枣(十二枚水煎。
疗黄胆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者衣皆黄,黄汗吴蓝汤方。
吴蓝白芍麦冬桑白防己鲜皮栀子(各六分水煎。
[卷五\表证诸方] 中风症
小续命汤
通治六经中风,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一钱二分)桂枝麻黄人参白芍川芎黄芩防己杏仁炙草(各八分)附子(四分,炮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伤寒疮疡,及一切表里俱实之症。
酒大黄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石膏黄芩(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葱姜煎,日可两服,夜可一服。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王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歌曰∶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枯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驱风至宝丹
治风中经络脏腑,及一切危证。
天麻人参熟地羌活桔梗石膏独活黄芩(各一两)薄荷大黄(酒浸)芒硝黄柏荆芥麻黄栀子细辛连翘黄连全蝎(各五钱)川芎(三两半)白术(一两半)白芍当归防风(各二两半)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上二十六味,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颠。
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方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其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然风以寒为帅,先以细辛、干姜驱其助虐之寒;火乘风而发,又以黄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热;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地黄饮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阴气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附子肉苁蓉茯苓熟地麦冬五味子远志菖蒲石斛山萸肉巴戟肉(各五分)薄荷叶(二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然火由风发,则无形而行速,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参附汤
(见盗汗
三因白散
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气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钱研)半夏(三钱)生附子(二钱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温服。寒化证,脉微或脉脱,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脉数,手足温,为热化证,宜风引汤、竹叶石膏汤之类。
白虎汤
(见伤寒
竹叶石膏汤
(见火症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少阴中风,借用此方。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芍药(二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二只打匀,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苏合香丸至宝丹(驰名药,肆中发兑方,不必载。
顺气散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青皮乌药白芷(各一两)甘草(五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白术乌药人参天麻(各一钱)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苏甘草(各五分)上锉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涤痰汤
南星(制)半夏(泡七次)枳实茯苓(各二钱)橘络(一钱五分)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竹沥汤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謇涩。
竹沥荆沥(各五分)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孙男心典)按∶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风引汤
治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风螈,并治癫、狂、痫。
大黄(二两)干姜(三两)龙骨(四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牡蛎(四两)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滑石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竹簏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约每服一两半。
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升,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使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麝、脑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白矾散
治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
若气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挺肥实不蛀者,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三化汤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浓朴枳实大黄羌活(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经》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痿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宜三化汤,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若脾虚则肢四亦不用也。《经》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后紫方
(《外备》)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两)大豆(一升)防风(三两)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矢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风。
华佗愈风散
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角弓反张,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等症。
荆芥(微炒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风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搅,以绢滤取清汁送药,或专用此汁顿服取汗。
续命煮散
(《外备》)复荣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白芍甘草防风独活人参生地当归川芎荆芥穗细辛远志干姜半夏(各五分)上锉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
加味香苏饮
治四时感冒风寒。
紫苏叶(三钱)香附(二钱研)陈皮川芎蔓荆子防风秦艽荆芥(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加生姜五片葱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温服,覆取微汗。如伤风自汗,去葱白、荆芥,加大枣二枚,一日夜作两服。此方代桂枝汤,麻黄汤,时人喜其平稳。
[卷五\表证诸方] 疟疾
二陈汤
(见下痰饮
平胃散
(见伤食
小柴胡汤
治胁痛,口苦,耳聋,咽干,痛在侧,呃逆,寒热往来等证。
柴胡(四钱)人参黄芩生姜炙草(各一钱五分)大枣(二枚)半夏(洗,二钱五分水四杯,煎一杯半,去滓,再煎至八分,温服,日夜作三服。
六君子汤
治脾虚痰盛,为温补之良药。
人参白术茯苓半夏(各二钱)陈皮炙草(各一钱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温服。
补中益气汤黄(二钱蜜炙)人参白术当归陈皮甘草(各一钱)川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三片,枣二枚水煎。
肾气丸
(见下痰饮
[卷五\表证诸方] 瘟疫
加味香苏饮
(见上感冒
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桔梗枳壳(各一钱五分)甘草(八分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若体壮者,只用加味香苏饮,去蔓荆子,加玉竹三、五钱。
藿香正气散
治外受邪气,内停饮食,头痛发热,或霍乱吐泻,或时行疟疾。
藿香白芷大腹皮紫苏茯苓(各一钱五分)半夏浓朴桔梗甘草(各一钱加姜枣,水煎服。
白虎汤
治大热大渴,自汗之症。
石膏(生研,八钱)知母(三钱)甘草(一钱)粳米(四钱水煎服。加人参一钱五分,名人参白虎汤,日夜作三服。
三一承气汤
治一切里实之证。
大黄芒硝浓朴枳实(各二钱)甘草(一钱水煎后,入芒硝,不如三承气择用为当。
防风通圣散
(见中风
六味汤
(见厥症
四物汤
(见妇人
[卷五\表证诸方] 阴虚盗汗症
当归六黄汤
治阴虚发热盗汗。
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甘草(各一钱五分)炙黄(三钱水煎服。
参附汤
治肾虚不足,自汗等症。
人参(一两)附子(五钱水煎。
附汤
治卫阳虚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黄一两易人参。
术附汤
治脾阳虚而挟湿自汗,即前方以白术一两易人参。
[卷五\表证诸方] 盗汗自汗
自汗者,汗自出,属阳虚,宜玉屏风散加牡蛎、浮小麦之类以实补表阳;盗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属阴虚,宜当归六黄汤以补阴清火。然阴阳有互根之理,有阳虚而治其阴者,阴虚而治其阳者,不可不知。又汗为心液,宜补其心,以人参养荣汤主之。液主于肾,宜补其肾,以左、右归饮,六、八味丸主之。总之,汗以元气为枢机,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阳饮,人参加至两许,方可挽回。伤寒误发其汗,上焦津液干枯,必引肾水上泛外溢,如水涌出,名曰亡阳,必以真武汤救之,盖以此汤茯苓为镇水,佐附子以回阳也。
[卷五\表证诸方] 汗出不治症
汗出而喘,汗出而脉脱,汗出而身痛,汗出发润至巅,汗出如油,汗出如珠,凡见此类,皆不得妄药。
脉息∶宜阴脉,若渐缓者吉;忌阳脉,兼短、涩、促、结、代、散、革者难治。
玉屏风散白术(炒二钱)黄(炙,二分)防风(五分水煎服。
愚按∶宜以黄为君,可加至五、七钱。
莲枣麦豆汤
(《种福堂》)治盗汗方。
莲子黑枣(各七个)浮麦马料豆(各一合用水一大碗,煎八分,服三剂。
黄豆汤
黄马料豆(各等分二味同煎,服半月愈。
六味回阳饮
治阴阳,汗出不止。
熟地(四五钱或一两)当归(二三钱)干姜(炮一二钱)附子(二三四五钱)人参(二三钱至一两)炙草(一二三钱)水煎服。
按∶汗出亡阳者,以茯苓换当归,再加乌梅一枚。
外治法用五倍子研末,口水为丸,贴脐中。(男用女津,女用男津。)外以膏药封之,不走气,隔宿即止。又以龙骨、牡蛎研为末,包稀布内,擦汗,粉自出,以实毛窍。
[卷五\表证诸方] 黄汗备方
仲景《伤寒论》∶“师曰∶‘黄汗为病,身体肿发热,出汗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也。’问曰∶‘从何得之。’师曰∶‘以汗出,水入汗孔,水从外入而得之,宜黄芍药桂心酒汤主之’。”黄(五两)芍药(三两)桂心(三两上三味切,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和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正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其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美清醯代酒,忌生葱。
又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则汗出。又身常夜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即发热者,久久身必甲错也,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也。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则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虫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名曰黄汗,桂枝汤加主之。
桂枝芍药炙草生姜(各三两)黄(五两)大枣(十二枚水煎。
疗黄胆身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出者衣皆黄,黄汗吴蓝汤方。
吴蓝白芍麦冬桑白防己鲜皮栀子(各六分水煎。
[卷五\表证诸方] 中风症
小续命汤
通治六经中风,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一钱二分)桂枝麻黄人参白芍川芎黄芩防己杏仁炙草(各八分)附子(四分,炮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防风通圣散
治中风,伤寒疮疡,及一切表里俱实之症。
酒大黄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各五分)桔梗石膏黄芩(各一钱)甘草(二钱)滑石(三钱加葱姜煎,日可两服,夜可一服。
吴鹤皋曰∶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王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歌曰∶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枯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驱风至宝丹
治风中经络脏腑,及一切危证。
天麻人参熟地羌活桔梗石膏独活黄芩(各一两)薄荷大黄(酒浸)芒硝黄柏荆芥麻黄栀子细辛连翘黄连全蝎(各五钱)川芎(三两半)白术(一两半)白芍当归防风(各二两半)甘草(二两)滑石(三两上二十六味,共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用治风颠。
菊花(四十分)白术防风(各十分)桔梗(八分)黄芩(五分)细辛干姜人参茯苓当归川芎牡蛎矾石桂枝(各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方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其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然风以寒为帅,先以细辛、干姜驱其助虐之寒;火乘风而发,又以黄芩、桔梗,疏其怫郁之热;矾石所至,除湿解毒,收涩心气;酒力营运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塞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将莫御耳。
地黄饮子
治足痱不能行,舌喑不能言,此少阴气厥不至,名喑痱。
肉桂附子肉苁蓉茯苓熟地麦冬五味子远志菖蒲石斛山萸肉巴戟肉(各五分)薄荷叶(二分水二杯,煎八分服。
诸药皆质重性沉,以镇逆上之火,然火由风发,则无形而行速,故用轻清之薄荷为引导;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镇逆,制方煮法之妙如此。
参附汤
(见盗汗
三因白散
治中风不省人事,痰涎如涌,真起死回生之神方也,气喘痰多用之甚效。
滑石(四钱研)半夏(三钱)生附子(二钱共研末,生姜四片,白蜜五钱,水一杯半,煎八分,温服。寒化证,脉微或脉脱,四肢逆冷痰盛者,用此方。或脉数,手足温,为热化证,宜风引汤、竹叶石膏汤之类。
白虎汤
(见伤寒
竹叶石膏汤
(见火症
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主之。少阴中风,借用此方。
黄连(四钱)黄芩(一钱)芍药(二钱)阿胶(三钱)鸡子黄(二只打匀,取三分之一。
上五味,以水二杯,先煮三物取一杯,去滓,纳胶烊尽,少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日三服。此为少阴热化之证,方中用黄连、黄芩之苦寒以折之,芍药之苦平以降之,又以鸡子黄补离中之气,阿胶补坎中之精,俾气血有情之物,交媾其水火,斯心烦止而得卧矣,此回天手段。
苏合香丸至宝丹(驰名药,肆中发兑方,不必载。
顺气散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青皮乌药白芷(各一两)甘草(五钱)上咀,每服三钱,水一杯,煎七分温服。
匀气散白术乌药人参天麻(各一钱)沉香青皮白芷木瓜紫苏甘草(各五分)上锉作一帖,姜三片,水煎服。
涤痰汤
南星(制)半夏(泡七次)枳实茯苓(各二钱)橘络(一钱五分)石菖蒲人参(各一钱)竹茹(七分加生姜五片,水一杯半,煎八分,食后服。
竹沥汤
治热风心中烦闷、言语謇涩。
竹沥荆沥(各五分)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服三合,以酒调服良。一方竹沥、荆沥、梨汁各二合,陈酱汁半合,相合,微煎一、二沸,滤清,细细灌入口中,治中风不语,昏沉不识人。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三年陈酱汁半合,三味相合,分三服治热风,舌强不得语,心神烦闷。一方竹沥五合人乳汁二合姜汁升生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三味相合,温分三服,日夜各一服。刘、朱、李三子发挥之外,后人又增恶中、食中、寒中、暑中四症。(孙男心典)按∶食中者,过饱食填太阴,上下之气不通而厥,以平胃散加减煎服,或探吐之,或以备急丸灌之。
风引汤
治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风螈,并治癫、狂、痫。
大黄(二两)干姜(三两)龙骨(四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牡蛎(四两)寒水石赤石脂白石脂滑石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竹簏筛,以苇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约每服一两半。
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升,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使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麝、脑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白矾散
治急中风、口闭涎上、欲垂死者。
白矾(二两生)生姜(一两,连皮捣,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合研,滤分三服,旋旋灌之,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服诸汤散救治。
若气衰力弱,不宜吐之。
急救稀涎散
治中风涎潮,口噤,气闭不通。
猪牙皂角(四挺肥实不蛀者,去黑皮,)晋矾(一两,光明上为细末和匀,轻者半钱,重者一钱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但微微冷汗出一、二升,便得醒,次缓缓调治,大服亦恐过伤人(孙兆方。
三化汤
河间云∶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汗之,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下之。
浓朴枳实大黄羌活(各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
《经》云∶“脾胃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又曰∶“土太过则敦阜。阜,高也;敦,浓也;既浓而又高,则令除去。此真膏粱之疾,非肾经虚之候也。”何以明之,《经》云∶“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王注云∶“三阴不足,则发偏枯;三阳有余,则为痿易;易为痿易常用,而痿弱无力也。”其治宜三化汤,泻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若脾虚则肢四亦不用也。《经》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其治则宜十全散,加减四物,去邪留正也。
肘后紫方
(《外备》)疗中风脊强,身痉如弓。
鸡屎(二两)大豆(一升)防风(三两)水二升,先煮防风,取三合汁,豆、鸡矢二味,熬令黄赤色,用酒二升淋之,去滓,然后入防风汁和,分再服,相去人行六、七里,覆取微汗,避风。
华佗愈风散
治妇人产后中风、口噤、手足螈、角弓反张,或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等症。
荆芥(微炒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服,或童子小便服之。口噤则抉齿灌下,药下如神。王贶《指迷方》,加当归等分,水煎服(按∶男子中风亦用之。
豆淋酒法
黑豆二升,熬令声绝,酒二升,纳铛中急搅,以绢滤取清汁送药,或专用此汁顿服取汗。
续命煮散
(《外备》)复荣卫,却风邪。
桂枝(七分)白芍甘草防风独活人参生地当归川芎荆芥穗细辛远志干姜半夏(各五分)上锉作一帖,入姜三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