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慧宇解老】 老子的学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慧宇解老】——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正误】
“绝智(知)弃便(偏),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又(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吏(文)不足,或命之,或有所属。视索(素)保朴,少厶颁(寡)欲。”(楚简本)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帛书本)
本来这一章应该是争议最少的,因为它体现了老子认为仁义是虚伪的一贯主张。问题是最早的楚简本的出现把事情弄得有点含混不清了。有人藉此提出老子不反对倡导仁义,是后人强加给老子的。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绝智”就是防止世上的奸佞小人用差别智来欺骗以获暴利。而后面的“绝伪”却跟“孝慈”联系在一起,这不合逻辑。
我会综合各个版本去揣摩老子的意思。不会认准某一个版本而无视其它的版本。老子《道德经》的原版不知所踪,而后人对《道德经》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传抄混乱就不可避免了。要是像《圣经》《古兰经》那样就好了,抄错了一个字就是对上帝真主的大不敬。谁让老子不愿去装神弄鬼让大伙儿对他无限忠诚,无限热爱,无限敬仰,无限崇拜呢?既然如此,我们只能把所有面世的《道德经》当做一个整体去看待,整理出一个尽可能接近原版的版本来。其中主观臆断是难免的,只好留待后人去裁判。如果有一天老子《道德经》的原版重又面世也未可知。

【慧宇解评】
“绝圣”,《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连佛土的庄严都是相对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庄严?现实生活中有神圣的事物吗?有。比如热恋中有关两个人的很多琐碎的小事都会牢记在心,都是神圣的。但是这个神圣的光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的暗淡。所以所谓的神圣是相对的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的感知。既然两个人都会产生神圣的感觉,那么一个团体,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事,是不是更为神圣呢?确实如此,但也只是在相应的范围内如此。而且这个神圣随时在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世俗生活中没有圣人,若是有圣人也是“为百姓浑其心”的圣人。真正的圣人在现实生活中十分的低调,他们不会要求世人像他们一样过着恬淡虚无的生活。那些张扬的,前呼后拥的自封的都不是圣人,他们自己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却要求老百姓像苦行僧一样。所谓“绝圣”绝的就是这些打着圣人的旗号却欺凌压榨老百姓的无耻之徒。
“弃智”, 老子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使夫智者不敢为”。《心经》说“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指的是世俗中的差别智。所谓差别智就是分别以取巧,权衡以得利。在世俗社会里,那些聪明人大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争权夺利上。其实人与人之间智能的差别不是很大。那些富人们不过是在社会体制转型期间占得了先机,攫取了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使得后来的人再有聪明才智也富不起来了。所以这里有问题的不是才智而是体制。一个良好的体制会让那些聪明人放弃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争权夺利。这样才会“民利百倍”。
“民利百倍”,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争斗的世界,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而“民”就是争斗的受害者。有多少财富用于战争?有多少财富毁于战争?有多少人死于战争?是人类本身就是一个野蛮蒙昧的群体,必须通过战争优胜劣汰最后才能达到起码的相对和谐的文明呢?还是有人散布一些邪恶的思想理论,把人群分成对立的两个方面,挑起争斗把水搅浑从中渔利呢?老子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有道者不处”。那些崇尚战争决定一切的人就是无道的昏君。一场战争打下了,其实是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而这伤的其实就是人类自身。当胜利者举杯相庆,瓜分并开始享受胜利的果实的时候,就已经是下一次争斗或战争的开始。如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的话,那么摒弃战争的人类文明早就会让老百姓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了。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说:“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用道来规范每个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道。而失道以后的德是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只是一些表面上的德行。如果连这些表面上的德行都没有了,才出现了仁和义。这样的仁和义其实就是假仁假义,因为仁和义都是权衡之后的行为,是有目的和要回报的。这个仁义只不过是个面具。掀开这个面具,就会露出本来的狰狞面孔。孝和慈,是人的本性中的固有的东西,用不着靠仁义的说教去培养。父不慈,子不孝是因为他们被权利欲迷住了本心。“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让人们过上简单而富足的生活,亲情的珍贵性就会逐渐显现出来。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摒弃投机取巧的做法,鄙视不当得利的行为,人们就不会费尽心机的去巧取豪夺。当一个社会把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时候,什么无耻的事情都可能发生。
“此三言以为文未足”,以上这三句话还没有完全把事情说清楚。这三句话是从管理者也就是圣人的角度出发,用以引导众生走向开悟的。而众生要想真正的开悟,还要从自己的本心去寻找答案。
“故令之有所属”,还要从根本上去认识清楚。
“见素抱朴”,去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光环,看清楚生命简单朴实的本质,摒弃那些使人心惊肉跳的奢华,过简朴的生活。
“少私寡欲”,老子的“少私”和《金刚经》的“无我”是一个意思,“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里还是一个辩证的关系。老子之所以说“少私”,是因为这句话是对世俗中人说的,绝对的自私就会把自己跟周围的人,跟社会隔离开来。减少私心,从大众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人处世。去掉不必要的甚至是荒诞无稽的欲望。
“绝学无忧”,所谓“绝学”,不是说什么都不学。人的智慧就是从有为法入手的,是从简单的语言文字开始的。离开了有为法就会成为一个白痴,更别说悟道证道了。圣人,佛都是从有为法证入无为法的,有为法是证入无为法的一条船。“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伐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陀的这句话等同于老子的“绝学”。世人一辈子多停留在有为法的阶段,满足于一隅之得,一孔之见。要知道有为法是最靠不住的东西,“如梦幻泡影”。人世间的助人为乐,损人利己,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有为法。至于“非法”就是一些语言不能描述的东西,比如冷热疼痛,酸甜苦辣等。当这些东西占据一个人的大脑的时候,想不忧虑是不可能的。哪怕你学识再高也没用。老子说的“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就是让你放弃所熟知各种法与非法,守住自己这个有限的存在,守住及其宝贵的现在,从而进入无为的境界。从极大地增强人们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各种能力入手,从有为到无为乃至于无不为。在这一过程中,博学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再博学,也只是在有为法的阶段转悠。证入“五蕴皆空”,就会“度一切苦厄”,何忧之有。
 
太上老君的书,不容易讲解。隐语多。
 
【慧宇解老】——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慧宇解评】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老实人处处唯唯诺诺,强势的人对别人吆五喝六。但他们之间能有多大的区别呢?这就看你站在多大的范围,从什么角度去看问题。一个觉悟的人是不会把这个当回事。他们既不会唯唯诺诺,也不会飞扬跋扈,会平和的对待人际关系。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与邪恶的事物,世俗中的善意与恶意,善行与恶行,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超出人世间从更大的范围去看待善与恶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不像身处其中时感觉那么严重。相反,当我们身处历史发展的某一个阶段或社会生活的某一个角落时,对善与恶的感受与评判不一定是真实的和恰当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关于这一点,老子还说:“民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意思是说,世俗中的权威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你无视这个权威,那权威的重拳就会落在你的头上。别人都畏惧的东西,你就不要掉以轻心。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就要遵守其中的行为准则。不能因为自己的真知和超能力而无所顾忌,随意而行。
“荒兮其未央哉”。你如果不能审时度势,规避世俗社会中的权威及其权和利的争斗。虽然目前灾祸还没有降临到你的头上,但离你也不远了。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世俗中的众生吃喝玩乐,安于现状。
“我独泊焉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唯独我理解了宇宙和生命的奥秘,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预见到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就像大家都知道妈妈肚子里的胎儿一定能出生成为一个健壮的孩子一样。
“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止”。以上的几句话,反映了老子的一种失落的心情。这不是为自己失落,而是对众生愚昧无知,冥顽不化的表现产生的深深的无奈。
“累累兮,若无所归”。《河上公章句》是“乘乘兮”,王弼是“儽儽兮”,有的版本是儡儡兮,具体的词义不好说,大概是形容在辛勤劳作后却无所收获的失落的感叹。老子想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去改变现实,奈何上士太少,下士太多。笑者有之,畏者有之,侮者有之。始终不见成效,找不到归属感。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世人看起来生活得富足,惬意,而我反倒是游离于世俗生活的外面。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处心积虑的去教化众生却不怎么见成效。弄得自己看起来倒像个缺心眼的似的。
“沌沌兮”。又是一个感叹词,有的版本是纯纯,有的版本是忳忳。王弼给的解释是:“无所别析,不可为名”,意思是他也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不解我所说意,他们只看到直观的现象,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蒙蔽。他们都觉得自己活得很明白,倒是显得我过得稀里糊涂。他们都觉得自己明察秋毫,一点儿亏都不吃,倒是显得我像一个闷葫芦,谁都想在我身上占便宜。
“淡兮其若海,飙兮若无所止”。《河上公章句》是“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王弼《老子注》是“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字有差别,解释起来意思应该不会差很多。我平淡得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随风飘流找不到自己停靠的港湾。
“众人皆有以”。芸芸众生,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活得有滋有味。
“我独顽似鄙”。唯独我像个傻子一样固守着自己的信念。世俗中人争名夺利,各个精明强捍,机关算尽。唯独我沉默寡言,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与众不同之处就是已经从“道”那里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慧宇解老】——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慧宇解评】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德之根,德是道之用,也就是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自己的特质。所以,这个德不是人们所理解的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襟怀坦白,公而忘私等等外在的品格,而是人的内心深处的那种彻悟,包容。这种东西不是展示给谁看的,所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大德能容天下,是因为它合于道。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作为一个存在物,无声无息、无相无形,只能在内心深处模模糊糊的感觉到。这种模模糊糊的感觉是在我们抛开杂念入静之后(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气功态),意识对道的一种似有似无的感觉。老子称这种感觉为恍惚,这不是刚睡醒时的那种迷迷糊糊的恍惚,也不是挨了当头一棒的那种恍惚。而是在进入静的状态之后意识对内心那个不曾触碰的未知而神秘的世界的一种模糊的感知。
对“道”的感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世俗中修道之人对道的感知,一种是证道之人,也就是圣人与佛对道的感知。修道之人对道的感知是恍惚,是透过真气形成的层层迷雾感觉到的模模糊糊的东西。证道之人对道的感知是一念清净,因为这层迷雾已经消失了,真气已经归根了,道就像一轮明月挂在天空。但是无论是修道之人还是证道之人,都不过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就是老子本人,也不过给道做了一个大概的描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无论是恍惚还是清净,都不可能认清楚“道”的本来面目。所以老子只能说是“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在恍惚之中,可能会看到一些图像,听到一些声音,可能会觉得有一些物质产生或者运行。这里涉及到一个特异感知的问题。
首先,人的感知有真有假,真的感知是感官对外界环境条件客观的反映,从感觉细胞感受并发出信号到传送信号到大脑接收信号,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人们了解和应对外界不可或缺的功能。
其次,如果体内真气混乱,会在混乱的部位产生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信号传送的大脑,大脑会感觉到一些其实并不存在的感受,比如冷热酸胀痛,高级一点的会听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一些并不存在的图像,这些东西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但不论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要当回事。这叫幻听幻视。这本是大脑一种潜在的功能。比如做梦,是声音和图像的完全的无中生有,是在自主意识休眠后大脑自造的声音和图像。如果大白天在清醒的情况下出现了幻听和幻视,这叫白日梦,属于精神病。是受到强刺激大脑的真气混乱造成的精神疾病。这种病看起来很可怕,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其实这种病的机理非常简单,就是把大脑潜在的功能误打误撞的给开发出来了。只要能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个道理,对混乱真气带来的各种乱像不恐惧,不干预。等真气平复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但一般人做不到,他们马上就给吓得胆战心惊,这种情况持续几个月,要是不神经了才怪。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在这些表面现象背后的幽远深邃的某一个角落,可能有真正的精华。这个精华不只是物质性的东西,还是一个精神性的东西。我们称之为“一”。这个“一”是什么?其实这个“一”就是“道”在太阳系,在地球,在人类社会展开以后的最高的存在,是统领一切的哪个东西。“道生一”,人能够与“一”相合那就是圣人,“圣人抱一而为天下牧”。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什么是真?这就是真。世俗生活中真真假假,让人难以认清客观的外界,认清主观的自己。“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圆觉经》)。只要我们能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找到这个“一”并与之相合,就找到了世间万物及生命的本质,找到了真。我们就可以称自己是“真人”。这个“一”就是一个有极大能量和极多信息的混合体,佛说“通一切智,彻万法源”。也就是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从古至今,“道”实际上一直在引领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曾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迷信于各种宗教的和非宗教的歪理邪说,沉醉在世俗的名利欲之中,对“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以阅众甫”,用以提高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以阅众甫,应该是众甫以阅,是一个倒装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之所以能看到人类文明发展之现状,正是因为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我是一个过来人。
 
【慧宇解老】——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正(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正误】
“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
“曲則全,枉則正,洼則盈,?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人執一以為天下牧”(帛书甲乙本)。
其他的版本都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个“天下式”是误抄,根子在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这一章的第二段是后人因为不理解“知其白,守其辱”而胡乱篡改的。牧者,统治,管理,领导。而“天下式”是个什么东东,谁能说得清楚?难道说“抱一”还要有什么固定的姿式或套路不成?
“枉則直。――枉屈己而申人久久自得直也”(河上公章句)。河上公的这个解释有点勉强,他自己也未必会满意这样的说法。在世俗生活中,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目的。克己为人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戴上一个圣贤的光环。世俗中的“直”是傻、缺心眼儿的代名词,只有到了无为的境界以后,才会自然而然的舍弃一切名利欲的追逐,“直”奔生命的本源。所以,无论是“正”还是“直”,只有到了无为的境界才有意义。世俗中的正、直不过是骗子损人利己的幌子,因为在世俗中“其无正也”。这个河上公是在用儒家的思想来解老。
“弊則新。――自受弊薄後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河上公章句)。弊和敝,意思有些近似,区别也是不小。我倾向于敝。

【慧宇解评】
“曲则全”。一般把曲则全理解为处世的方法,委曲求全。河上公:“曲己从众不自专则全其身也”。 赵佶:“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故全其形生而不亏”。 憨山大师:“苟不曲尽其诚,则其德不全矣。故曰曲则全”。还有就是理解为修炼的一种方法,黄元吉:“一曲之内,莫非理气之元;全体之间,亦是太极之粹——即曲则全”。李涵虚:“此太上引古人治身之语,以起天下之理”。
我以为,老子的这个“曲”是修炼和养生的方法。盘腿打坐是曲,瑜伽的一些练功姿势是曲。在养生方面,“卧如弓”是曲。不要以为这只是简单的睡眠姿势问题,这是关乎健康的大问题,姿势影响了睡眠中的真气运行。有人喜欢平躺着睡觉,认为这样解乏。这一类人一般是青壮年体力劳动者,一天的劳作聚集了大量的真气。他们减少真气的方法就是把真气排出体外,只有平躺着才能利于真气从下肢排出。青壮年人精力充沛,有足够多的元气供他们挥霍。到了老年就不行了。你看见那些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问问他们睡觉都是什么姿势?这种睡觉的姿势以前的老人管它叫挺尸,“这小子别闹了,赶紧挺尸去吧。”人死了以后大多是这种姿势,因为在死亡时真气主要通过四肢散去,肌肉痉挛人就挺了。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淹死的人会保持死前的姿势不挺尸?那是因为很多人是因为吸不进气,大量真气冲击大脑,人一下子就死了。根本就来不及挺尸。
那么睡觉用哪种姿势好呢?“卧如弓”其实还不够,老子说“复归于婴儿”,婴儿在子宫中的姿势是最利于保全真气的。还有就是在小便时最好蹲着,有些情况下站着小便真气很容易外泄。一个尿急的人好不容易找到厕所,畅快淋漓尿完了,会接着打一个冷战。这是大脑带着全身的真气出来了。这种情况看似是小事,其实对身体非常不好,会打乱大脑的真气态,从而改变了人的心性。在一些寺庙就把不许站着撒尿列入戒律之中。也许有人会说,老子那样的大家怎么会说一些吃喝拉撒睡的琐事?我告诉你,老子通篇都在说人,而真气是人的命。这样说来,保住真气态不外泄,其实就是天大的事。一个健康的人,平躺着睡觉和站着撒尿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病人以及年老力衰的人这个问题就严重了。体弱多病之人,尾闾穴一般都不会通畅。真气就会往下走。真气下泄,血液循环不畅,腿就会浮肿变粗。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人老先老腿就是因为真气下注,是人衰老最先发生而且是最普遍的症状。那些到了老年仍能保持小腿纤细的人,除了因重病瘦得脱了形的,他的汇阴,尾闾一定是通畅的。。
“枉则正”。根据这句话,就有了矫枉过正之说。不过老子可不是这个意思。枉,弯曲或歪斜。老子认为,世间法也就是有为法是没有什么正与斜之分的。因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任何事情,分析归纳到最后会发现,也许反过来会更好。因为“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道一定不是一条笔直的路。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会避开不可能通过的地方。“反者道之动”,否定之否定才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洼则盈”。地势低洼就会有可能存满水。
“敝则新”。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做解释似乎有点勉强,用破旧立新来解释又显得很残酷。其实从新到旧是一个永恒的传承,昨天的新是今天的旧,今天的旧包含,孕育明天的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否定昨天的旧,今天的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少则得,多则惑”,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的金钱。钱不要多,够用就行,钱多了,人的思绪和要求就会起变化。面对多彩的世界就会失去原有的处世标准,失去那个纯朴的自我。这是对有志于修道的人而言。世俗之人贪得无厌,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要是这样的人开口道德,闭口奉献,那才是滑天下之大稽。二是指的真气。真气要少,人的感觉才能平静清爽。真气多了,人就烦躁。而且真气多是百病之因。能够让真气归根的人,体内的真气才会少,才有可能大量的补充真气。那些真气多且混乱不堪的人,是不能补真气的,一补就会出毛病,谓虚不受补。
“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牧”,“一”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所以把对“一”的详细的解读放到第四十二章。
抱一是圣人的境界,是佛的境界。是无为的境界。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世俗中常见的习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
自见是基于自身的角度,视野,欲求形成的对外界和自我的评估。
自是是基于对自身的发展和利益的维护形成的狭隘、畸形的我是人非的是非标准。
自伐是由于对刺激的追求滥用自身的真气而做的各种对身体有害的不良行为,像抽烟喝酒,打架斗殴,赌博吸毒,性交手淫等等。
自矜是自以为贵,自以为傲,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这四种思维或者行为习惯使得人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生命的本质。只有摒弃这四种习惯,才能算是一个真的明白人;才能彰显自己的才华与能力;才能身心健康的去建功立业;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高尚的、完美的的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要你不争,你就脱离了世间纷扰的利益纠葛。世间争权夺利,你悟道证道;世间伤害杀戮,你修身养性。天下之人如何与你争?要求的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这里又一次强调了“曲则全”的重要性,“曲则全”不是我说的,是“古之善为道者”说的。“岂虚言哉”,难道是随便说说的吗?只要你能认真的正确的照着去做,就真的能让你保全真气并让真气归根。
这最后一句也印证了我的看法,“曲则全”就是通过特定的蜷曲身体的姿式去保全真气。无论是委曲求全,还是通过曲折的斗争获得全面的胜利,或者是曲线构成完整的圆圈,“曲成万物”,都无法跟“诚全而归之”合情合理的联系在一起。
 
【慧宇解老】——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正误】
“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帛书本)
“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朱谦之本)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通行本)
问题是如何解读“失”,丢失什么?老子这里说的是真气丢失,如果你不爱惜自己的真气,让真气随意外泄,那么生命也会离你而去。你的思想和言行合于道,道会引领你到达大自在的境界。如果你放纵自己,恣意妄为。生死之间,道也帮不了你。
至于(通行本)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是无法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的。得与失,都必须有一个主体,道是一个主体,德是道之用,你合于道,你的言行就有德,是道在世俗行为中的一种展现。在这里德是没有资格作为一个主体出现的。至于失,是一个谓语动词。怎么可能作为一个主体出现呢?太不合文理,太可笑了。
通行本“道亦乐得之”中的“乐”添加的没有道理。道怎么会有了情感?天地尚且不仁,而况于道乎!你合于道,道就会帮助你。你反其道而行之,道就会抛弃你。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这个道其实就在你的身体里,就在你的内心深处。或者不如说你自己就是道。这其中所需要的就是你要明白你自己就是道。不用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指路明灯,当成自己的大救星。在生死面前,唯有自己救自己。

【慧宇解评】
“希言自然”。自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道法自然”,道在展开的过程中校法的就是自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已经了解了自然,掌握了自然。甚至妄想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一群爬上了珠穆朗玛峰的人就敢说自己征服了珠穆朗玛峰,就像一个虱子爬上巨人的头顶就认为自己征服了巨人一样可笑。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顺其自然”,以表明自己豁达开朗,不入俗套。但是这个自然和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一回事。我们说的顺其自然实际上是听天由命,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放弃无谓的努力和抗争。因为我们不曾真的理解自然,也不曾想要去真的理解自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斗了半天,真的有那么快乐吗?结果天还是那个天,地却变成了荒山秃岭,人都失去了纯朴的本性,趋利避害成了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天地面前,人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之间的风风雨雨变换不定,是因为天地没有“得一”。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天地尚且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更何况像人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弱不禁风的生命。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所以老子劝人赶紧去修道悟道证道。一个有志于修道的人。他的言行举止,生存状态就会尽可能的合于道。因为道才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世俗中的那些有限的东西,那些凡俗之人不可能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就是皇帝老儿也只能借助皇权与财富,在儒家学说的帮助下去糊弄老百姓。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谁允许大地可以属于某一个人?“人法地”,人只是暂时生存在大地之上,是从属于大地。人对于大地要有敬畏之心。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人的狂妄也是没有止境的。当一个人试图把地球踩在自己脚下的时候,他会觉得就是地球也没有自己的生命重要。只要能延长自己可怜的寿命,就是毁掉一个民族,毁掉一个国家,毁掉整个地球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情况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其人。
“德者同于德”。一个“重积德”的人,就会清心寡欲,与人为善,轻松自在,德行圆满。
“失者同于失”。“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失的是什么?失的是真气。一个无聊之极,只想着寻求刺激的人,整天吃喝嫖赌抽,其实是在玩弄自己的真气。意识是性,真气是命。有朝一日把真气玩没了,自己的小命也就玩完了。
帛书本是“同于德者,道亦得之”。其它的版本都是“同于道者,道亦得之”。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是老子的原版,还真不好说。这样说吧,同于道,就已经是进入无为的境界,成为圣人或佛。“无智亦无得”,应该是不存在得与不得的问题了。而同于德,还处在世俗的环境中,要想修道,要想“治人事天”,就要“重积德”。才能“无不克”。才能向道靠拢。道才会向你展现出它亲切和善的一面,道不远人。到“常德乃足”的时候,就能“复归于朴”。所以你只要同于德,道就不会放弃你。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善与恶的终极标准是:凡是让真气出来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恶;凡是让真气回去归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善。这样,好人的标准就与世俗的大相径庭。当你帮助了别人,却被自己的好心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从自我相关的角度来看,真气出来了就是恶。而实际上善就是内心深处的自我相关。在一个好的社会,善行是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的流露。没有权衡,没有欲求。不需要感谢,不需要表彰。所以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所以释迦牟尼说:“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这个福德是行善的人所得吗?不是,这个福德是整个社会所得。那些不拿自己当回事也不拿别人当回事的人,穷奢极侈,作恶多端,道是不会善待这些人的。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为什么会“信不足焉”?“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因为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百姓皆注其耳目”,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只在乎用最短的时间走最近的路程去获取最大利益。所以“大道甚夷,而民好径”。道不远人,人自远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顶礼太上老君,顶礼这个帖子!
 
太上老君,无量天尊!大罗三宝天尊!
 
【慧宇解词】——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一般称之为世俗法,是有关生命,生存与生活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

你说有为好,还是无为好呢?请指教指教吧!谢谢!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我顶你的帖子,我认为就是崇尚贤才!
 
【慧宇解老】——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真说得好!
 
【慧宇解老】——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说得多好啊!
 
【慧宇解老】——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太上老君的话,说得十分好!
 
【慧宇解老】——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拜读太上老君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慧宇解老】——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拜读: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处)天下。”
 
【慧宇解老】——第十四章

太上老君曰:“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慧宇解老】——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不成。)
 
【慧宇解老】——第十六章

致虚恒(极)也,守中(静)笃也。万物方(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第十六章

致虚恒(极)也,守中(静)笃也。万物方(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慧宇解老】——第十七章

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第十七章

大(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