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2010/05/17 #1 请问王正龙死于什么病? 王正龙老师已于公元2010年05月16日上午十点十五分在北京家中病故 请问大家王正龙死于什么病啊???
秋色渐浓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1/07 帖子 221 获得点赞 1 声望 18 年龄 58 2010/05/18 #3 回复 1# 孙曼之 我看过先生的讲座视频,看到先生羸弱,曾为其担心过。不想这么年轻就英年早逝矣!猜其先生的病,可能为幼时营养不良,肺有些问题造成的,我查过网上,对于先生的死因只是说:不明。叹之,这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回复 1# 孙曼之 我看过先生的讲座视频,看到先生羸弱,曾为其担心过。不想这么年轻就英年早逝矣!猜其先生的病,可能为幼时营养不良,肺有些问题造成的,我查过网上,对于先生的死因只是说:不明。叹之,这又有什么不能说的呢!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2010/05/19 #5 这是昨天和他的朋友聊天时,谈到的部分和病相关的情况: 33岁那年他得了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2/09/602292_22644054.shtml 金谷子 15:53:05 我猜心。 看来还是对了 雅 15:53:26 是癌吧? 那会他直接灸的 多活了几年 金谷子 16:02:46 中医轮到让一个病人来讲,不知是时代的玩笑?还是对时代的讽刺?! 雅 16:04:10 只是看到一个网页里写到这段发您看看 金谷子 16:04:40 从王先生急促地转行,短期的任职,频繁地改行中,看到一种躁急。 如果是病人,把对生命的焦虑,转化到进取之中,也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然究竟不是平淡和平地对生命的接受。 这是医生、医界的缺位,或是个人的选择。 注:仅是传言,本人未作对错的考证,希望不影响对一个亡人的评价。
这是昨天和他的朋友聊天时,谈到的部分和病相关的情况: 33岁那年他得了病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2/09/602292_22644054.shtml 金谷子 15:53:05 我猜心。 看来还是对了 雅 15:53:26 是癌吧? 那会他直接灸的 多活了几年 金谷子 16:02:46 中医轮到让一个病人来讲,不知是时代的玩笑?还是对时代的讽刺?! 雅 16:04:10 只是看到一个网页里写到这段发您看看 金谷子 16:04:40 从王先生急促地转行,短期的任职,频繁地改行中,看到一种躁急。 如果是病人,把对生命的焦虑,转化到进取之中,也是一种积极的方法。 然究竟不是平淡和平地对生命的接受。 这是医生、医界的缺位,或是个人的选择。 注:仅是传言,本人未作对错的考证,希望不影响对一个亡人的评价。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2010/05/19 #6 金谷子 14:09:55 至于他解释的中医经典。 我就不评论了。 从一个民间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王先生算是用功的。 从一个专业医生的角度来看,我就不好发言了。 研究易,有人是当成学问来说的。 有人是当成心和行的。 入眼出口的不算, 化入身心的为真。 雅 14:16:45 他给我起过挂,这方面的功力如何我清楚 金谷子 14:17:30 研究儒也是。 君子安分 梁老一言成真。 四五,是周岁,不立而成空。 敢不慎欤?? 雅 14:21:31 恩 你看他有张照片写的 做遗像 那会他已经知道了。
金谷子 14:09:55 至于他解释的中医经典。 我就不评论了。 从一个民间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王先生算是用功的。 从一个专业医生的角度来看,我就不好发言了。 研究易,有人是当成学问来说的。 有人是当成心和行的。 入眼出口的不算, 化入身心的为真。 雅 14:16:45 他给我起过挂,这方面的功力如何我清楚 金谷子 14:17:30 研究儒也是。 君子安分 梁老一言成真。 四五,是周岁,不立而成空。 敢不慎欤?? 雅 14:21:31 恩 你看他有张照片写的 做遗像 那会他已经知道了。
雪 雪庐先生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1/08 帖子 299 获得点赞 0 声望 16 2010/05/20 #8 哎 错就错在你自己都没研究明白呢,就带出了一大堆的追随者 网络有好也有坏
L laofeiyu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14 帖子 554 获得点赞 67 声望 28 年龄 62 所在地 山东济宁 2010/05/20 #9 本不知其人其事,见各大论坛都有贴子悼念,搜得一点资料,不知真假: --- 王正龙先生简介 王正龙,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简介:王迪,字正龙,号文博山人;著名民间医生。 1983.10 于北京海淀区铁道附中高中毕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计算机室做临时工,生产孵化器电路板 1984.10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工人,从事耐火陶瓷研究辅助工作。其间考入“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四年,曾获奖学金(1988.6毕业)。其间,拜杨文笏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拜庞德中老师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老师学习书法。 1988.10辞职,赴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拜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并负责医务室管理工作。同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大师学习禅宗经典和理论,从庞德中老师习禅,兼学中国传统文化。 1991.07 在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修习禅宗,同时研究传统中医理论。 1992.05 赴海南省海口市,个人从事室内美术装饰绘画及沙盘模型制作。 1993.11 在北京优异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陶瓷电容生产车间主任,后任销售部经理。 1994.12 由于公司倒闭,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佛道理论为主)。 1996.01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从事农田种植、中医研究、乡村调查以及小学课外义务教育工作。 1997.09 为生活奔波,曾任几家私人公司副经理、业务员以及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都未超过两个月,并做过一个月的小时工,后在天伦饭店从事中医按摩工作两个月。 1999.11 在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写作工作,主要书目为《三教觉迷录》、《中西医论坛》、《素质教育论》,半年后辗转于几个单位任闲职,并继续从事个人写作。 2002.07 于“北京正龙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讲师,培训传统文化暨传统中医人才。 2003.08 在家专心于个人写作,完成《中西医论坛》一书。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和临床归纳工作。 2004.03 在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任研究员,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中医临床”以及传统文化至今。 --- 从其一生的经历中,我实在看不出他是怎样学会中医的,唯一学习中医比较集中的是杨州高旻寺两年零十个月的“学徒”,并且还是被“摧残”着。 “在扬州高旻寺学习的时候,被老师当作佣人,给病人看病关键的时候支你出去,干很重的农活,吃的是青菜豆腐素食,老人将重活、累活吩咐给新人干,中国一向都是这样,他累得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故称痨病,试问现在还有得痨病的吗?”这是其弟弟悼言中的原话。 观其一生穷极奔波,心无所属,我真的想象不出其中西医知识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怎么修成的。更何况中医这东西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没有技能也可以谈“临床”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敢上临床课么?还要“一上就是六七个小时”?还有“老师曾常无不遗憾地说,他死后五十年,中医将会灭亡,也正是因为此,每每病体沉重,他总在我们劝他休息时坚持给我们讲课,总说时间不多了。他是在燃烧他已然虚弱的身体,希望能留下更多的财富给每一个学生。”里面的话是真的么?中医数千年都没能亡得了,凭什么说“他死后五十年,中医将会灭亡”? 我分不清网上这些东西的真假,也没法评价王正龙先生的水平与成就。只是希望王先生的子弟们不要太藐视天下中医人,也不要把中医看得如此简单。 实事求是才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
本不知其人其事,见各大论坛都有贴子悼念,搜得一点资料,不知真假: --- 王正龙先生简介 王正龙,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简介:王迪,字正龙,号文博山人;著名民间医生。 1983.10 于北京海淀区铁道附中高中毕业,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计算机室做临时工,生产孵化器电路板 1984.10在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九室当工人,从事耐火陶瓷研究辅助工作。其间考入“中华社会大学教育系电化教育专业”学习四年,曾获奖学金(1988.6毕业)。其间,拜杨文笏老师学习陈氏太极拳,拜庞德中老师学习三教经典,拜郭金铭老师学习书法。 1988.10辞职,赴江苏省扬州市高旻寺拜刘悲云老师学习中医,并负责医务室管理工作。同时,拜高旻寺方丈德林大师学习禅宗经典和理论,从庞德中老师习禅,兼学中国传统文化。 1991.07 在福建省龙岩市莲台山、天马山修习禅宗,同时研究传统中医理论。 1992.05 赴海南省海口市,个人从事室内美术装饰绘画及沙盘模型制作。 1993.11 在北京优异新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陶瓷电容生产车间主任,后任销售部经理。 1994.12 由于公司倒闭,在家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以佛道理论为主)。 1996.01 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从事农田种植、中医研究、乡村调查以及小学课外义务教育工作。 1997.09 为生活奔波,曾任几家私人公司副经理、业务员以及从事室内装修设计工作,都未超过两个月,并做过一个月的小时工,后在天伦饭店从事中医按摩工作两个月。 1999.11 在人民日报社新闻信息中心开始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的写作工作,主要书目为《三教觉迷录》、《中西医论坛》、《素质教育论》,半年后辗转于几个单位任闲职,并继续从事个人写作。 2002.07 于“北京正龙传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兼讲师,培训传统文化暨传统中医人才。 2003.08 在家专心于个人写作,完成《中西医论坛》一书。并开始从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释和临床归纳工作。 2004.03 在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任研究员,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本草》、“中医临床”以及传统文化至今。 --- 从其一生的经历中,我实在看不出他是怎样学会中医的,唯一学习中医比较集中的是杨州高旻寺两年零十个月的“学徒”,并且还是被“摧残”着。 “在扬州高旻寺学习的时候,被老师当作佣人,给病人看病关键的时候支你出去,干很重的农活,吃的是青菜豆腐素食,老人将重活、累活吩咐给新人干,中国一向都是这样,他累得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故称痨病,试问现在还有得痨病的吗?”这是其弟弟悼言中的原话。 观其一生穷极奔波,心无所属,我真的想象不出其中西医知识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怎么修成的。更何况中医这东西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没有技能也可以谈“临床”么?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敢上临床课么?还要“一上就是六七个小时”?还有“老师曾常无不遗憾地说,他死后五十年,中医将会灭亡,也正是因为此,每每病体沉重,他总在我们劝他休息时坚持给我们讲课,总说时间不多了。他是在燃烧他已然虚弱的身体,希望能留下更多的财富给每一个学生。”里面的话是真的么?中医数千年都没能亡得了,凭什么说“他死后五十年,中医将会灭亡”? 我分不清网上这些东西的真假,也没法评价王正龙先生的水平与成就。只是希望王先生的子弟们不要太藐视天下中医人,也不要把中医看得如此简单。 实事求是才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
泰 泰然居士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26 帖子 416 获得点赞 2 声望 18 2010/05/21 #11 我觉得可能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这个失养可能是知而难行,为了中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2010/05/21 #12 中医是门实用的技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看两本书,就可以谈论的,也不是不可谈论的。 王先生就是以为可以随便谈论。 言论自由,无不可。 从业余爱好者来看,王是用功的; 从专业来看,不予评论。 从王作为一个病人来看,把对疾病的焦虑,转化为一种学习的态度,也算是不错的。 但若过了,则尤不及矣。
中医是门实用的技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也不是随便什么人看两本书,就可以谈论的,也不是不可谈论的。 王先生就是以为可以随便谈论。 言论自由,无不可。 从业余爱好者来看,王是用功的; 从专业来看,不予评论。 从王作为一个病人来看,把对疾病的焦虑,转化为一种学习的态度,也算是不错的。 但若过了,则尤不及矣。
月舞飞狐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8/28 帖子 373 获得点赞 7 声望 18 2010/05/22 #13 中医界存在两种人,一种是行道人,一种是宣道人,中医界的没落在于宣道人太少了,医效很著但知道的人太少了, 佛赞佛,则佛法名,医赞医则中医广,行道人是内秀,宣道人是外才,让我们向王正龙老师这样宣传中医大旗离去感到 可惜,如果多正龙老师这样的老师,相信中医业界会更兴旺发达,因为中医的内秀人才太多了,
中医界存在两种人,一种是行道人,一种是宣道人,中医界的没落在于宣道人太少了,医效很著但知道的人太少了, 佛赞佛,则佛法名,医赞医则中医广,行道人是内秀,宣道人是外才,让我们向王正龙老师这样宣传中医大旗离去感到 可惜,如果多正龙老师这样的老师,相信中医业界会更兴旺发达,因为中医的内秀人才太多了,
qhq411490070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2/24 帖子 52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年龄 56 2010/05/22 #14 人命不能胜天,生命是有定数的。 医生治病治不了命,古今皆如此。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2010/05/23 #15 呜呼哀哉! 中医正见如何? 西医在教育上象流水线一样大批量的复制医药人才,而中医依旧在单枪匹马的摸索传承,,这难道不是中西医发展的一个更大的滞结? 我对王先生这样的传道者,一直心怀敬仰 也许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把握中医真谛,但至少在这方面他们努力过,并为我们留下了思考
呜呼哀哉! 中医正见如何? 西医在教育上象流水线一样大批量的复制医药人才,而中医依旧在单枪匹马的摸索传承,,这难道不是中西医发展的一个更大的滞结? 我对王先生这样的传道者,一直心怀敬仰 也许他们还不是真正的把握中医真谛,但至少在这方面他们努力过,并为我们留下了思考
今古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10/02 帖子 1838 获得点赞 65 声望 48 2010/05/23 #16 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里,各种情况都很正常。 把握自己的内心,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进取很好,君子有所不为也好。 讲自己知道的东西,君子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