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1/09
- 帖子
- 16495
- 获得点赞
- 271
- 声望
- 63
【敷脐法】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
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
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
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
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
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