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17 #22 ctcmy101 说: 脉象很难学,把脉辨生死更难。 羡慕楼主老师的好身手 点击展开... 呵呵,其实内经中都非常明细的,不过我也只掌握了一半还不到的。后面的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
ctcmy1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6 帖子 2456 获得点赞 20 声望 38 2013/08/17 #23 醫道宗源 说: 呵呵,其实内经中都非常明细的,不过我也只掌握了一半还不到的。后面的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soso_e10 点击展开... 初学,很惭愧,内经没有好好读。不过,觉得内经中有的和现在的脉书不太一样? 老师博采古今,您对于现在通行的脉像方面的书,伤寒论有关脉象的描述,以及内经关于脉象的描述,老师怎么看? 三者的区别和临床意义又如何呢?谢谢老师!
醫道宗源 说: 呵呵,其实内经中都非常明细的,不过我也只掌握了一半还不到的。后面的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soso_e10 点击展开... 初学,很惭愧,内经没有好好读。不过,觉得内经中有的和现在的脉书不太一样? 老师博采古今,您对于现在通行的脉像方面的书,伤寒论有关脉象的描述,以及内经关于脉象的描述,老师怎么看? 三者的区别和临床意义又如何呢?谢谢老师!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17 #24 ctcmy101 说: 初学,很惭愧,内经没有好好读。不过,觉得内经中有的和现在的脉书不太一样? 老师博采古今,您对于现在 点击展开... 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您说的【现在通行的脉像方面的书】入门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这些还太基础、太浅显、甚至有些变形的。 个人建议:如果有精力,直接上内经、伤寒,这是脉学的正宗。其次,可以上王叔和的《脉经》,这个还是很正统的。再次,就是诸家的经验脉法,这些就各有长短。有争论,有攻伐的。 我个人当年也走了弯路,花了10多年的心思,依然脉学难尽,越走越窄。后转伤寒、内经,感觉越走越宽。
ctcmy101 说: 初学,很惭愧,内经没有好好读。不过,觉得内经中有的和现在的脉书不太一样? 老师博采古今,您对于现在 点击展开... 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您说的【现在通行的脉像方面的书】入门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这些还太基础、太浅显、甚至有些变形的。 个人建议:如果有精力,直接上内经、伤寒,这是脉学的正宗。其次,可以上王叔和的《脉经》,这个还是很正统的。再次,就是诸家的经验脉法,这些就各有长短。有争论,有攻伐的。 我个人当年也走了弯路,花了10多年的心思,依然脉学难尽,越走越窄。后转伤寒、内经,感觉越走越宽。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1 声望 38 2013/08/17 #25 代码: 上手切右手脉,寸短,三部浮坚大盛而促,如按细箸。重按,脉细坚搏。右尺部,循脉下滑,出3寸,脉亦然。 见此脉象,颇为心惊。乃取其“人迎”切之,微弱。寸口4倍于人迎。 老师能否详解一下此脉的机理?顺便问一下老师“人迎”这个部位在哪?
代码: 上手切右手脉,寸短,三部浮坚大盛而促,如按细箸。重按,脉细坚搏。右尺部,循脉下滑,出3寸,脉亦然。 见此脉象,颇为心惊。乃取其“人迎”切之,微弱。寸口4倍于人迎。 老师能否详解一下此脉的机理?顺便问一下老师“人迎”这个部位在哪?
徐明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10/14 帖子 3757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年龄 45 2013/08/17 #26 醫道宗源 说: 呵呵,这正是本帖要传达的意思——脉见生死。 所以,【某曰,真话就是,此证已见“关格”之像,更见 点击展开... 是的
ctcmy101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16 帖子 2456 获得点赞 20 声望 38 2013/08/18 #28 醫道宗源 说: 个人观点,供您参考: 您说的【现在通行的脉像方面的书】入门比较容易一些。但是,这些还太基础、太 点击展开... 谢谢老师分享宝贵心得! 现在心里有点儿谱了。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18 #29 中医学徒 说: 老师能否详解一下此脉的机理?顺便问一下老师“人迎”这个部位在哪? 点击展开...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尺脉大为覆。 经曰: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难经》曰: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这个属于内经脉法的范畴,建议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去理解。用明清以后的脉学,是难以理解的。 人迎,就是足阳明经颈动脉人迎穴处。内经脉法,所谓的【三部】,不仅仅只是 寸口 的 寸 关 尺这一组;还有一组,就是人迎 寸口 趺阳。
中医学徒 说: 老师能否详解一下此脉的机理?顺便问一下老师“人迎”这个部位在哪? 点击展开...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尺脉大为覆。 经曰: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难经》曰: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这个属于内经脉法的范畴,建议在理解经典的基础上去理解。用明清以后的脉学,是难以理解的。 人迎,就是足阳明经颈动脉人迎穴处。内经脉法,所谓的【三部】,不仅仅只是 寸口 的 寸 关 尺这一组;还有一组,就是人迎 寸口 趺阳。
吃 吃嘛嘛香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8/17 帖子 164 获得点赞 2 声望 18 2013/08/18 #30 醫道宗源 说: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 点击展开... 仲景说“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楼主说的三部的另一个解释,似乎是那么回事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1 声望 38 2013/08/18 #32 醫道宗源 说: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 点击展开... 谢谢老师指教。不过我在别的书上见过有“左人迎,右气口”之说。不知彼人迎与此人迎是不是一回事。
醫道宗源 说: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 点击展开... 谢谢老师指教。不过我在别的书上见过有“左人迎,右气口”之说。不知彼人迎与此人迎是不是一回事。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19 #33 中医学徒 说: 谢谢老师指教。不过我在别的书上见过有“左人迎,右气口”之说。不知彼人迎与此人迎是不是一回事。 点击展开... 呵呵,不客气,您谈到的这种 “左人迎,右气口” 的说法,个人以前没有见过。第一次听说。 个人认为,这两种 人迎 的说法,应该不是一回事儿。我个人论述,只宗内经 伤寒。
中医学徒 说: 谢谢老师指教。不过我在别的书上见过有“左人迎,右气口”之说。不知彼人迎与此人迎是不是一回事。 点击展开... 呵呵,不客气,您谈到的这种 “左人迎,右气口” 的说法,个人以前没有见过。第一次听说。 个人认为,这两种 人迎 的说法,应该不是一回事儿。我个人论述,只宗内经 伤寒。
renhouli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5/24 帖子 34 获得点赞 1 声望 8 年龄 41 2013/08/20 #34 醫道宗源 说: 呵呵,不客气,您谈到的这种 “左人迎,右气口” 的说法,个人以前没有见过。第一次听说。 个人认为, 点击展开... 宗源大哥,我最近在读南师怀瑾先生1983年讲解参同契的笔录,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不能完全套用于大北方或西北”。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醫道宗源 说: 呵呵,不客气,您谈到的这种 “左人迎,右气口” 的说法,个人以前没有见过。第一次听说。 个人认为, 点击展开... 宗源大哥,我最近在读南师怀瑾先生1983年讲解参同契的笔录,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不能完全套用于大北方或西北”。不知您对此有何看法。
春天的麦的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1/26 帖子 95 获得点赞 2 声望 0 2013/08/20 #35 拜读完您的文章,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应改成腹有医书术自高,和很多网友一样,很想拜访到您,请留个地址。不要把自己隐藏的太深,您学成归来还是为了传承和在众多的患者身上得到验证,即使有些不能为之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希望能如愿
拜读完您的文章,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应改成腹有医书术自高,和很多网友一样,很想拜访到您,请留个地址。不要把自己隐藏的太深,您学成归来还是为了传承和在众多的患者身上得到验证,即使有些不能为之我们都是可以理解的,希望能如愿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21 #36 renhouli 说: 宗源大哥,我最近在读南师怀瑾先生1983年讲解参同契的笔录,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 点击展开...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但是,他对 道家 的经典理解,比一些道家前辈们,还是很有不足的。毕竟他不是主修 道家 的。 当然,他的《我说周易参同契》(似乎是这个名字吧,忘了都),我也很认真地看过。当然,不是学其道学,而是从中学习他的阅历、他的其他方面思想观点。 先生的造诣很深,但其认知,毕竟还有自己的局限。 例如:您提到的【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不能完全套用于大北方或西北”】。这个观点,既表现出了先生的学识,也同时看到了先生的局限的。 很久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 【谁过某地,为小儿医;过某地,为带下医……】,忘了谁了,也忘了哪篇文章了 。不过,这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能够把基础的东西,化解成无数的变化,以应对不同的情况。——这,便是【通】了。 回到原文: 伤寒,即便就是仲景在湖南一带行医的经验总结,但作为【理法】来说,学习其中的精髓,自然可以到其他地方也能变通、化裁。 如果作为【方技】来,那就真的局限很大了。别说到其他地方,就是还在 湖南 来说,病人不照着方子生病,那不也没法使用仲景的方子么?呵呵
renhouli 说: 宗源大哥,我最近在读南师怀瑾先生1983年讲解参同契的笔录,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 点击展开...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但是,他对 道家 的经典理解,比一些道家前辈们,还是很有不足的。毕竟他不是主修 道家 的。 当然,他的《我说周易参同契》(似乎是这个名字吧,忘了都),我也很认真地看过。当然,不是学其道学,而是从中学习他的阅历、他的其他方面思想观点。 先生的造诣很深,但其认知,毕竟还有自己的局限。 例如:您提到的【其中说到“伤寒乃仲景在湖南一代行医的经验总结,不能完全套用于大北方或西北”】。这个观点,既表现出了先生的学识,也同时看到了先生的局限的。 很久以前,读书的时候,看过 【谁过某地,为小儿医;过某地,为带下医……】,忘了谁了,也忘了哪篇文章了 。不过,这才是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能够把基础的东西,化解成无数的变化,以应对不同的情况。——这,便是【通】了。 回到原文: 伤寒,即便就是仲景在湖南一带行医的经验总结,但作为【理法】来说,学习其中的精髓,自然可以到其他地方也能变通、化裁。 如果作为【方技】来,那就真的局限很大了。别说到其他地方,就是还在 湖南 来说,病人不照着方子生病,那不也没法使用仲景的方子么?呵呵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36 声望 113 2013/08/21 #37 春天的麦的 说: 拜读完您的文章,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应改成腹有医书术自高,和很多网友一样,很想拜访到您, 点击展开... 呵呵,您过誉了。 其实,我并没有【学成】,更没有【归来】。还在学习的路上啊。一只小菜鸟罢啦
春天的麦的 说: 拜读完您的文章,想起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这应改成腹有医书术自高,和很多网友一样,很想拜访到您, 点击展开... 呵呵,您过誉了。 其实,我并没有【学成】,更没有【归来】。还在学习的路上啊。一只小菜鸟罢啦
renhouli 惊鸿一瞥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5/24 帖子 34 获得点赞 1 声望 8 年龄 41 2013/08/21 #38 醫道宗源 说: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点击展开... 因此,宗您所言,仲景书之“用”当为“易”,其“道”当为“经”。 南师也是不断强调自己是搞学术。其仁者之心和涉猎之广博叹为观止。您却正是“深挖”典范。
醫道宗源 说: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点击展开... 因此,宗您所言,仲景书之“用”当为“易”,其“道”当为“经”。 南师也是不断强调自己是搞学术。其仁者之心和涉猎之广博叹为观止。您却正是“深挖”典范。
杏林一翁 闻名全坛 贵宾 注册 2012/10/12 帖子 13414 获得点赞 1570 声望 113 年龄 51 2013/08/22 #39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8-18 07:43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 点击展开... 三部九候……可现代中医识而用三部者有几人?医宗兄乃经者续脉之人矣……期待医宗兄早日持笔续写经典!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8-18 07:43 此脉的机理在下文的引用经典中说的比较明白了呀 : 【此例,寸口4倍于人迎,此为“溢阴 点击展开... 三部九候……可现代中医识而用三部者有几人?医宗兄乃经者续脉之人矣……期待医宗兄早日持笔续写经典!
杏林一翁 闻名全坛 贵宾 注册 2012/10/12 帖子 13414 获得点赞 1570 声望 113 年龄 51 2013/08/22 #40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8-21 10:58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点击展开... 先生经典之言也!宗其理师其法乃千变万化其方药随证加减祛万千之疾!
醫道宗源; 说: 醫道宗源 发表于 2013-8-21 10:58 呵呵,这个个人不太赞成。 南怀瑾先生国学修为的确很高,佛学造诣也很高深。 点击展开... 先生经典之言也!宗其理师其法乃千变万化其方药随证加减祛万千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