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儒家是中国社会的后天之本
儒这个字由人和需组成,儒家就是研究人的需要的文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之大欲是指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所谓的饮食、男女是这个基本生存需要的两大具体表现形式。饮食是人后天获取外界能量的唯一方式,民以食为天人,这个食不仅包括一天三顿饭的段食,还有儒家认为更重要的触食、思食、识食等所谓的精神食粮; 男女也超越了人们一般意义理解的男女之事,儒家更是把这个繁衍问题上升到了家庭道德、社会伦理的高度进行讨论。总之一句话,儒家是中国社会的后天之本。从这个认识角度取象类比的话,诸子百家中的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都应归入儒家。
孔子晚年研读易经,韦编三绝。我们现在看书不费劲,纸书轻轻一翻就到了下一页,电子书更简单,鼠标一点或者手指一划,根本不需要耗费一点体力。古人看书可就没这么简单,尤其是孔子那个年代,所谓的书,是由竹子为材料做成。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成为竹简,再用火烘干了在竹简上写字。一部书要用很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串联起来才最后成书。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练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编练的叫纬编。易经的经部大概有六七千个字,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孔子时代就算是厚重之书,只能用坚固的熟牛皮编连制作。孔子由于对易经爱不释手,看的次数太多,以至于连编连的熟牛皮都磨段了好多次。
古人惜字如金,除了有大道至简的文字修养功夫之外,书写工具的不方便估计也是制约因素之一。韦编三绝就四个字,现在要解释清楚最少需用三百多个字。物质发展了,人类文化的表述反而越来越繁琐,就象一个心理压力大的人总爱絮叨,絮叨多了就变成了话痨。老子仅用了五千个字,就把自己认识的道表述完毕,后人研究道德经的书籍汗牛充栋,世人对道的认识反而变得更加模糊。从文字表述由简入繁的历史演变观察,文化的传承将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从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历史记载,可知孔子是深谙易道,对大道隐遁之后社会道德整体层次的滑落和大的演化趋势也是有着清醒客观的认识。孔子的儒家选择的是参天地之化育的文化传播的道路,其学说直接来源于易经首卦乾卦,是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易理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儒家将无形的天道之理与常人的基本生存之道紧密结合,使社会中的普通人学会在礼崩乐坏之后,如何处理好物欲与心欲之间的关系,构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自我健康防御体系。
现代社会物质财富高度发达,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开始蔓延扩大,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挥之不去的梦魇。比如抑郁症,又叫心灵的感冒,几乎所有社会中的人都不同程度患有,幸福感的缺失背后是整个人生价值体系的扭曲和变形。造成这种情况的内在原因是整个社会的触食、思食、识食的食物源头出现了问题,通俗地说就是精神食粮被污染了。
首先被污染的就是孔子的儒家学说,儒家是洗涤精神的泉水,东西脏了用水洗,水脏了用什么洗?儒家学说本来就是治精神疾病的,现在却被许多头顶儒学大师光环的文化精神病患者主观臆断为政治的权谋之术;孔子为坚守文化千秋大业的正道,为人师表,安贫乐道,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如此这样居然也能被文化精神病患者解读为贪权的阴谋家、潜伏着的政客。还是来看看真正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观点: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在这几百万中,孔子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这是一股不得了的力量。只要孔子振臂一呼,自己都可以当国君了,根本犯不着象那些文化精神病患者臆想认为的那样,周游列国、贩卖儒学,死乞白赖地祈求能得到哪路诸侯的赏识,从而一展胸中的抱负。
孔子为什么不去这样做?难道是他不懂纵横捭阖之术?不是不懂,而是太懂那些富贵、贫贱、威武的世俗之理的流弊而已。黄帝内经中说治病务求其本,儒家本来就是真正的医家,专治社会人的精神疾病。用武力建个一个国家,再依靠权利权术去统治,这是政治。孔子从不谈论政治,他只说为政。孔子的为政不是政治,而是医治社会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法,治疗对象以社会之中的人为主,为政之道就是参天地之化育的教化、感化。社会问题可以通过经济、法律、法制、政府、警察等这些国家机器解决,但那些只是社会的病症,所以政治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社会疾病,政治很多时候反而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儒家讲的饮食男女类似于社会的民生问题,历朝历代的兴亡都与此息息相关。但民生问题也不是社会管理的全部,还有另一部分,就是人们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么民心、人心又包含哪些内容呢?人是情志类动物,吃饱肚子、繁衍后代只是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人既然为万物之灵,身体结构绝对不仅仅是西医解剖学所看见的脏腑组合那么简单,如果是的话,和人体结构类似的计算机就只需要硬件而不需要软件也应该可以正常工作。硬件加软件组成一部完整意义上的计算机,生理和心理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这样的取象类比也是大多数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认识。
黄帝内经有五脏所藏说,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再加一个心包藏气。神、志、魂、魄、意、气等这些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物质,就是人的精神。黄帝内经中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如何精神内守只有四气调神大论,估计是黄帝时代整个社会的情况还相对比较平和,普通人通过简单地顺应四时调理就可以解决精神内守的问题。孔子时代已经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其所由来渐矣,其所由去也只能渐矣,非急功近利者可为。所以孔子选择了治病务求其本的教化之路,把精神内守的操作具体化、细则化、常识化、平民化,是真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治病救人的先贤。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什么?习什么?许多人一听到儒家,脑子里马上就会出现三字经、弟子规,其实那些并不是孔子儒家的思想,而是后人的一种解读。儒家既然是治疗心理疾病的学说,所以学习的内容就和人的心理健康有关。学就是了解、认识,习就是具体到做人做事中的练习。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学习内容就是这样的修养功夫。一看到唐代高僧神秀的这句偈语,许多人马上就会说这个不如五祖慧能的偈语,慧能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说有理。问题是神秀的修养功夫你做到没有?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妄语奢谈。
其实不要说神秀,即便能做到孔子儒家不迁怒、不贰过的基本心理修养功夫的,在常人中也是少数。出了问题喜欢怨天尤人,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永远都是对的,这是小我的私欲心在作怪;一个人活了一大把年纪,但是认识水平在三十岁后就几乎不再有任何提高,生活中犯了错,下一次同样的错误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了,继续犯错。这些都是心理认知系统自我封闭的结果。四书中的大学,其实就是儒家关于心理基本修养的专著。大学之道即君子自强不息之道,整个的出发点围绕格物展开,格物就是取象类比,先学会把天下繁杂的事务按照象来归类,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明德于天下,基本就是这八个平台,逐级扩大。学问功夫做到哪个阶段,就在哪个平台活动,人生的定位是由学问功夫来决定。患者都是在修身的平台上出了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回过头从诚意和正心两个方面去解决。人体五脏中脾藏意,诚意就是调理脾胃的意思,泛指生理系统。正心则是指心理,生理上病了,心理上必然会有对应的存在,就是心歪了,不正了。整个讲的都是精神如何内守的祛病健身的医道。普通人能达到修身、齐家的地步,不仅自己修得好,百病不生,还能帮助家里人也做到,这已经是内圣的高度,从这个角度看,圣人也是从凡人修来的。圣人几百年也出不了几个,过于漫长艰难,这是普通人角度的认识。对浩瀚的宇宙而言,五百一千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白驹过隙而已。内圣然后可外王,也就是治国、平天下,到了那样的高度,做与不做就是天命,听天由命是圣人才有的资格,普通人的命是自强不息。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一句又是后人喜欢误读孔子的地方,胡说什么儒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官员的学说。这其实是把仕错误理解为仕途了,仕同事,指的是事业。商品化社会中的做官、经商、公务员、白领、医生、教师等这些都是职业,事业是指参天地之化育的文化传播者,类似于佛家的自渡渡他。患者通过学习医理,做到祛病健身后,学而优则仕,指引别的患者走自己走过的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业。渡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自渡,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过程,这是仕而优则学的含义。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医道的精髓。
现代医学不了解心理疾病的成因,把心理疾病当作生理病症一样依靠药物治疗,效果自然不佳。即使许多心理医生利用催眠患者来治疗,也并没有跳出倾听式倒垃圾的低层次治疗领域。随着心理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心理医生已经是社会的热门职业之一,但同时也是高危行业之一。原因就在于人的精神传导力量异常强大,许多心理医生由于对心理疾病的认识高度有限,治疗手段的层次过低,说是治疗其实就是充当了患者排泄精神污染的垃圾桶。而这些患者更是因为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已经再也找不到愿意继续充当他倾诉的垃圾桶,无奈只好出高价来购买所谓的心理医生这样的垃圾桶。在这个社会,心理医生就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更可怕的是许多打着弘扬传统文化大旗的国学大师,实质上在干着散播疾病文化的勾当,其蹦跳的平台越高,受感染的人群就越大,精神疾病扩散的面积也就越广。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社会精神在文化疾病的攻击之下,已经陷入易粪而食、互相感染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