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你懂中医吗?

菩提医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3/04/05
帖子
1584
获得点赞
20
声望
0
中医,她历久而又弥新,古老而又神奇,人性而又科学,传统而又创新,博大精深而又魅力无穷。那么,如何定位中医呢?可以这么说,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医学,古称汉医,现已兼容民族、民间医理(技)的医学;中医是源于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带(黄河、长江流域)的医学,并源远流长,永续流传而未间断的医学;中医是以使人体健康达到最佳状态(平衡、和谐、中和)为目的的医学。
但却有人认为中医在“学”而不在“术”,因为历代中医教材只有某某“学”,而无某某“术”,实则不然,中医不仅是一门学问,还是一门学术兼陈的学问。可以这么说,中医是集爱心、仁术、德行、人学之精华,聚生命、宇宙、自然、物种之灵气,宗法自然与生态,通过长期思考、观察、实践、论证,可用于维护生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提高生活、生存、生命质量的一门“学、术、思”兼陈、“科、教、文”俱备的有关科技文明的学问。
中医神奇,但不神话。中医之所以能够历经千万年而能延续,主要在于其理论之缜密、战略之先进、思维之严谨、内容之科学。为什么会有人质疑中医呢?这完全是人为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对其的一种喜好。打个比方,来了一屋客人,我为每位客人泡上一杯茶,然后叫大家都描述一下这茶的色香味如何,绝对是一人一个答案,并且各不相同,难道是这茶本身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原因如下:有的人爱喝浓茶,越苦越有味,当他品到这杯茶时,便觉乏味;有的人不喝茶,品这杯茶是碍于面子,所以无味;有的人是茶道高手,深得《茶经》之意,便觉此茶乃是人间极品……透过这个例子,看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医”:中医本身是科学的,就像这杯茶,本身是极品,遇到茶道高手便是极品,遇到不喝茶的便是无味。
可是,你懂中医吗?
 
预想读懂中医,首先要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一门学问时,首先不要盲目地相信这门学问,而应该抱着怀疑的、批判的态度甚至矫枉过正的态度来学习这门学科,与此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广度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别人所学不到的东西,也才能领会到别人不能领会到的精髓,这就是学习的态度。有道是:真理是灿烂的,只要一个罅隙,就能照亮整个田野。更何况:只有错误才经不起推敲,真理是经得起千锤百炼的。
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前,首先应该知道这门学科是如何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要寻根求源。寻根求源有时候需要有点“打破沙窝问到底”的精神,抱着做学问和求知的态度来探索,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么,我们学习中医时,应该对中医的发展源头有所了解,然而在探求“中医之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中医进行一次追根问底的探索,经过“长途跋涉”地探索,终于发现了中医的“源头活水”——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的核心,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医万年永续的法宝。
 
阴阳学说,其实是一门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学问,但却不少人认为此乃无字天书,令人难以揣摩,这显然是一种“傲慢与偏见”。试观《黄帝内经》,书中对阴阳做了高难度的拔高发微的阐述,这不得不让人们对岐黄及其传人的旷世才华和超凡圣意感到由衷的佩服,那么,阴阳学说究竟是何方神圣,还请拭目以待。
“阴阳”的概念和用法其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白天和黑夜,白天为“阳”,晚上属“阴”,又比如一些在体检时,报告单上写的某指标“阳”性,某指标“阴”性,病理的为“阳”性,非病理的为“阴”性。可见,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医学中,“阴阳”的运用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但是,学中医的人,就更不能不知道“阴阳”二字了。“阴阳”两个字看起来很浅显,但理解、运用起来,却奥秘和法窍众多。阴阳学说的概念,用教材上的话说,那就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其深奥的理论主要用以阐释宇宙科学、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其在医学和科技的应用上显得尤为突出,其广博而深邃的思想贯穿着医学与科技的每一个领域,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阴阳学说的各种属性决定着其与医学、科技的关联,阴阳学说的无比神秘和无穷魅力是打开医学、科技大门的金钥匙,也是科技皇冠上的“龙珠”,我们应该大力发掘,加以提高。
阴阳学说是研究宇宙与生命的学问,是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宇宙观的方法论来阐释宇宙的真理、生命的学问。通过哲学化向医学化的过渡,为人类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阴阳学说之所以能运用到各个领域,是因为其十分独到的特性或属性。阴阳学说的属性,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另一类是统一。体会阴阳,是必须要有参照物比较才能感受和体验。那么,如何领会阴阳,还是要有一些实际例子才能心领神会。我们就用人来举例说明,对于人而言,如何分阴阳呢?这个分类的种类和方法千变万端,以生命而言,有生命为阳,无生命为阴;以性格而言,性格乐观外向为阳,性格悲观内向为阴;以性别而言,男性为阳,女性为阴;以年龄而言,少年为阳,老年为阴;以人体而言,体外为阳,体内为阴;以脏腑而言,脏为阴,腑为阳;以前后而言,前面为阳,后面为阴,以上下而言,上为阳,下为阴……不一而足。从这个实例来看,体会阴阳还真得需要有那么一点点的悟性。体会阴阳必须要参照物,最起码上过初中、学过物理的人们都能理解,比如《黄帝内经》中关于“背为阳,腹为阴”的论述,其实也是拿参照物进行比较的,背与腹相对而言,则背为阳,腹为阴,背与腰相对而言,则背为阳,腰为阴,胸与腹相对而言,则胸为阳,腹为阴,如果背与胸相对而言,则胸为阳,而背为阴。所以,参照物不一样,阴阳的本质也会随之转移、变化。阴阳的本身,就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
 
你好!欢迎你继续发表言论!学中医得象爱提问题的小孩一样,学会解答问题思考问题
 
我们先来说说阴阳的属性。
所谓阴阳的属性,是说阴阳本身所特有的性质或特征。关于阴阳的属性很多,这里主要阐述阴阳的相互滋生与相互消耗、相互依存与相互包藏、相互消长与相互交替、自和平秘与平衡统一、相对独立与时空同步、特定限制与无限可分、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等七组主要的属性。
 
一、阴阳的相互滋生与相互消耗
阴阳的相互滋生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之上的,双方的某些领域可以相互滋生、相互促进。打个简单的比方,在家庭里,男人属阳,女人属阴,如果家庭里的男人和女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那么自然整个家庭就会兴旺、和谐。
阴阳的相互消耗,又称阴阳互损,阴和阳的任何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资助或促进另一方,反而连累另一方,此为阴阳的相互消耗。打个比方,在家庭里,男人和女人经常为某些事情争执或吵闹,男人工作也不安心,女人持家也不心安,所以会连累其中的一方或双方。
(未完待续)
 
阳是火,中焦,肝为主,消化系统,性也。
阴是水,上焦,心为主,循环系统,命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即阴包阳。
天为阴,孕育容纳;地为阳,万物勃发。阴容养动,动而愈出。

一阴一阳谓之道,就是相对论的始祖。道家不认阴阳相生。
 
阳是火,中焦,肝为主,消化系统,性也。
阴是水,上焦,心为主,循环系统,命也。

阁下颇有悟性,必能读懂中医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包藏
阴阳的相互依存即是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吸引的属性。就像《物理学》中所讲的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包藏的。所谓包藏,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阴阳中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比如说,地气属阴,地气上升(上升属阳)则是阴中有阳;天气属阳,天气下降(下降属阴)则是阳中有阴。
(未完待续)
 
二、阴阳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包藏
阴阳的相互依存即是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吸引的属性。就像《物理学》中所讲的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阴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和包藏的。所谓包藏,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阴阳中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比如说,地气属阴,地气上升(上升属阳)则是阴中有阳;天气属阳,天气下降(下降属阴)则是阳中有阴。
(未完待续)
 
本人討厭所謂的“舌尖上”等俗詞也套用到中醫上來。中醫是神話,在兩千年前就達到如此的境界,是上天對我們的眷顧。中醫是藝術,對工具的需求較低,學習中醫需要對中醫的癡迷和悟性,主要靠自學自悟,教學培訓的功能不是很大;而西醫是科學技術,可以借助於工具,可以通過教學培訓大量複製。中醫是“黑盒子”系統,通過邊界條件可以(計算)瞭解人體內部的病症,從而找出應當病症的解決方案;西醫是“白盒子”系統,借用各種技術手段,觀察到身體內部病情,並加以處理。中西醫都能自己的方法處理各類病情。
 
本人討厭所謂的“舌尖上”等俗詞也套用到中醫上來。中醫是神話,在兩千年前就達到如此的境界,是上天

阁下很有个性,也很有领悟能力。的确,中医有很多东西属于控制论的黑箱范畴,西医有很多东西属于白箱范畴。所以,中医需要不断地强化悟性。
谢谢阁下所提的宝贵意见。
 
学中医就像小孩子学数字,也需要一个一个的熟练
 
我看中医能延续几千年,最最主要的是因为它有临床疗效
 
打个比方,来了一屋客人,我为每位客人泡上一杯茶,然后叫大家都描述一下这茶的色香味如何,绝对是一人一个答案,并且各不相同,难道是这茶本身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原因如下:有的人爱喝浓茶,越苦越有味,当他品到这杯茶时,便觉乏味;有的人不喝茶,品这杯茶是碍于面子,所以无味;有的人是茶道高手,深得《茶经》之意,便觉此茶乃是人间极品……透过这个例子,看到的是“舌尖上的中医”:
=======================
这是做实验吗?这是儿戏,没有对做实验的人限定条件,就是乌合之众,假如有人有病,味觉感觉有问题,还有,假如有人才吃了糖,他的味觉感觉肯定与没有吃糖的人不一样,做双盲试验,就是叫实验人不知道是茶,请他们口尝,说出口尝的感觉,还没有做实验就首先告诉他们是茶,这那是做实验,简直就是侮辱中医。
 
可以这么说真正懂中医的,现在已没有了.包括你我,
所谓的大师,几个最基本的回题,就可以将其难住,要么强解,要么不答.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