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首发 驳方证相应是中医学的最高境界(欢迎拍砖)

我又看了一遍楼主所写的文章,我感觉有一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感觉!我自己是现在中医学子吧,

中西医不必结合,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想通的。
 
如空谷应声,即应即止。
 
方证相应,比方证不相应要好。
 
方证相应,比方证不相应要好。
 
经有明言,证与方皆相应者用原方。
证与方不相应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有示范、举例。
方随证立,审证求因。
因是由证推出的,证是病因病机诊断的证据,所以才叫“证”。证就是具体的症状、体征、脉证。
 
经有明言,证与方皆相应者用原方。
证与方不相应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并有示范、举例。

谢谢,常指教。
 
中医也在变化,也在前行,固步自封会禁锢中医学的脚步.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医,能使中医更上一层楼.
 
方证相应,神似而形不似;神行相似,而又形神不相似也。
 
读了李版主的文章,也看到了李版主的高瞻远瞩的眼界。
中医界多一些这样的人,就不愁中医发展不上去。
这篇文章很好,顶一下!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4-3 23:54 编辑

放弃回归,展望未来

大家悉知,汉以前的中医圣人,只不过是个文化符号。中医学的三大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素女脉经》,由远古大巫传下,其作者很难考实。接下来的《难经》作者—秦越人(扁鹊)、《中藏经》的作者—华佗,其实也只是后人托名。就连仲景的《伤寒论》,也是由晋代叔和所著。由此可见,远古的圣人们只存在于传说中,大都是虚无的。

1、《周易》与《内经》
这些年来,我们本想通过弘扬古代文化来拯救中医,从“汇通医学”一下子退到了《周易》。《周易》所处时代,已属“巫卜”时代。而《周易》只是一个“卜卦”的学说。今天大家喜欢算卦,其实只是取乐而已,并没有几个人真正相信卦中之说。
《内经》中的“治未病”学说,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汉以前的医学发展尚处启蒙阶段,治疗水平非常有限。所谓“治未病”提出有它的历史背景。而且“治未病”尚不能理解为养生、保健和不治病。“治未病”的含义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于做出了解释。说扁鹊只治“初始病”,不治“膏肓病”。由于当时医疗水平非常低下,疾病在初始阶段尚可治愈,发展到“病入膏肓”的严重阶段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所谓“治未病”。后来中医学早就突破了这一点。到了今天,我们却退回到扁鹊之前,拿出了《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一句口号,来掩盖自己不学无术,来搪塞自己不会治病。

其实,“治未病”是一个简单营生。其一,治未病不需要掌握或练就精湛的医疗技术;其二,治未病没有客观指标制约。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未来能患什么病,自己究竟能活多少年,通过治未病还能追加多少年。这完全是一笔糊涂账。 中医很多人为什么总对打迷糊感兴趣?原因是他们不学无术,没能掌握中医绝技。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4-4 09:22 编辑


2、《伤寒论》医学价值
《伤寒论》确实是一个治病学说。它以治病而名冠历史。但它仍处在中医学发展的初级阶段,受时代背景和文化教育条件所限,说到底它只是一个“套古方”治病的学说。
王叔和为什么要将《伤寒论》编写成一本“套古方”的医书呢? 原因是他充分考虑到当时医疗普及的可能性和低文化人员学习的适应性。王叔和避开了复杂的人体疾病,将其简化为“证”。只是为了使低文化从业人员便于学习掌握。只要观察到“证”这一信息,就能套古方治病。受古代教育条件所限,民间绝大多数人都不识字。极少数被称之为“高文化者”,也不过是“读两年私塾,认千八汉字”而已。充其量相当于现在初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文化水平。

王叔和针对当时条件,提供了适合于民间学习的实用医学。民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需要医生的数量。学习难度过大,大家无法学会。就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数量。王叔和创立的“仲景医学”---《伤寒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大批“读两年私塾,认千八汉字”的“半文盲”培养成中医师。甚至将不识字的“全文盲”都能培养成“半医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就医需求量。今天我们眼中的“半文盲”,在古代也算是很有知识的文化人。

仲景之所以被誉为千古医圣,并不在于他个人临床医术的登峰造极,而是近两千年来,在极端低劣的文化条件下,他为最广大劳苦民众普及了医疗。仲景医学能够在当时如此低劣的文化教育条件下大批量培养中医师,可算是千古伟业,万世奇功。
今天我们不惜穿越了时空,回归古代,潜心学习研究《伤寒论》。暮然回首,才发现我们从来就没有学会过看病。今天套古方,医生会套,病人也会套;病人套了没有疗效。医生套了同样没有疗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大家套得不对,还是另有玄机?
其实大家套的都没有错,只是套不出什么疗效。看来,套古方之中另有玄机。而这一玄机,大家几乎都不知道。如果大家都不知道,那我就不得不怀疑,仲景医学在两千年里,培养出的那一批批、一代代不知玄机的中医师,究竟会不会看病,临床水平有多高?

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实在无法知到他们究竟会不会看病,有多高的医疗技术。传说中的古代“神医”就在他们中间。这一定会让我们相信,认为古代中医师的医疗水平都很高,大都是神医水平。其实这又是一个错觉。
我从一些老年人那里得知建国前民间中医医疗情况,由此推至古代大致情形。如果将中医师的医疗水平仿照围棋选手段位等级来比拟, 那么,古代民间99%的从医人员的临床水平是不入段的。临床水平入段者,就可算一方名医;2-3段者,可成为宫廷御医;4段者,可称神医;5段者,可称“圣医”。
自古至今的医学大家,在临床医学上堪称“4段神医”者,其数量屈指可数。平均一百年才出一个。能称得上5段者可谓“圣医”,一千年才能出一人。
我实在不敢相信,仲景医学培养临床高端人才的速度为什么那么慢? 或者说,它根本就不是培养临床高端人才的学说。临床高端人才都是时代造就的天才,仲景医学对广大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普及教材;而对医界天才而言,只是一个启蒙教材。
 
本帖最后由 岳毅科 于 2015-4-4 09:29 编辑

3、仲景时代已经过去
随着中国教育的普及和文盲、半文盲的消失,培养“半文盲”中医师的仲景医学也就走到了尽头。我国建立、健全了全面医疗保障体系。上至都城,下到山村。都有医院和诊所。从业人员大都受过高等医疗教育,至少受过中等教育。
广大患者,有病都是先看西医,当西医治疗乏效时,才来求诊中医。这就给中医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和困难也就接踵而至。就连当今“无所不能”的西医高科技都无能为力了,“不入段”的“半文盲”中医师还能有什么作为。所以说,这样的中医当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大家一向认为,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赶不上古代中医的医疗水平。这其实是对时代和事物的认识错觉。要说他们赶不上中医界百年一出的名家或神医倒是事实。要说赶不上古代“半文盲”普通郎中,那就是对古代中医师的一种误解。
就普遍水平而言,我们时代的中医师远远超过古代中医师的临床水平。然而现时代对中医提出更高的要求。 现代硕士、博士出身的中医师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反倒被误认为今不如古。难道古代“不入段”的“半文盲”中医师就能治愈西医治不了的病?

在治愈西医治不了的病为准绳,现代中医师和古代中医师哪个临床水平更高,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今中医师不能治愈西医治不了的病,他们的临床水平即便超过古代,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超过西医,才有意义。
可以肯定,现代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远远超过了古代“半文盲”医生的医疗水平,然而他们依旧没有超出《伤寒论》。他们拥有很高的科学文化基础,却依旧学着套古方初级医疗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础和技术很不匹配。高文化者学习低技术,和低文化者学习低技术,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他们超过或超不过古人都没有意义。

近年出版过几本书。一本名为:《其实中医很简单》;另一本名曰:《中医百日通》、还有近期出版的《三个月学会中医》等书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简单的中医三个月就能学会。这个中医就是指以《伤寒论》为标志的中医。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始终围绕着仲景医学《伤寒论》大做文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编制了大堆的教材和课题,培养了大批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其实只不过学习和研究了一个古代中医“套古方”的普及教材、速成教材和启蒙教材。其层次不高于《三字经》和《百家姓》。

如果我们不能准确地定位仲景医学,误认为它是一门高端绝学,那就太错了。要想学会中医的高端绝学绝技,要想能治愈西医治不了的大病难病,不能仅仅局限于《伤寒论》。《伤寒论》只不过是一门基础医学和启蒙医学。我们今后的任务是研究中医两千年来的医疗绝学和临床绝技。同时还要创造出新的中医高端医疗技术,才能应对时代对中医新的需要。 让现代学子将自己所学科学文化基础都能派上用场,临床尴尬情行才能得以扭转。
 
楼主可谓众人皆醉我独醉呀,方证相应是个大概率事件,然医有变有常,审症求因,当我们觉得方证相应而不效时,再找找特殊原因,就要扩展思路了。但话说回来,现在好多医生继承都没完成,谈何扩展,怎么驳方证相应
 
读了李版主的文章,也看到了李版主的高瞻远瞩的眼界。
中医界多一些这样的人,就不愁中医发展不上去。

谢谢,嘻嘻,谢谢。
 
我觉得方证是本末颠倒,不能从方出发说某方治那些类型的病,这样就失去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有失仲景本意。还是应该有是证而择是方,有是症而择是药,无方可择另拟新方。这才体现出辩证的精神。也才不会完全拘泥于《伤寒》方。也只有这样,中医才会不断发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