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一灯

一口气读完!老师真是读破国医,重整汉衫!说法浅显明白!再联系生活病例,回味大作感到甘霖入旱田——泌人心脾!我会再反复读此作!
 
一口气读完!老师真是读破国医,重整汉衫!说法浅显明白!再联系生活病例,回味大作感到甘霖入旱田——泌人心

呵呵,兄台过誉。

经典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很朴素。本来就是那样儿的。
 
仁兄拽的东西太有价值,置顶 。
 
呵呵,兄台过誉。

经典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很朴素。本来就是那样儿的。

时常感到和现代人解释中医的时候有许多牵强附会的感觉,这实际来源于我们在学院学习的知识理论与现实有距离,与国医更是有很大的差距,解释不通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古汉语与现代语言字词含义的变迁,没有真真理解国医的语言本义,不知“源”,所以解释的既不能让现在人听懂,连自己都不满意。
学中医,训诂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先生在这方面的较真很有意义!
以前就看到说写一写“风”,当时还想风有什么写的?看完这篇文章,知道“风”指的是什么了!感谢老师!期待更多!
 
极力顶!好文啊,老师继续
 
又看到先生文章,先睹为快了!
 
受教不少,如您一说,有些东西确实游离于[中医]之外
 
谢谢!有您的解释,再看内经里好些地方容易明白多了。
 
宗源大哥,论坛中我记得有一帖,是论证《伤寒杂病论》并非张仲景原书名,而是王叔和或者更以后的人加上去的名字,不知你怎么看?不过我最近看到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此本貌似从仲景第四十六代孙手中穿出,又和赵开美版本不同,其章节顺序和内容从逻辑上来讲更顺畅完善。
 
虽然无关痛痒,不过指出一点,空气中氮气含量78%,氧气21%
 
宗源大哥,论坛中我记得有一帖,是论证《伤寒杂病论》并非张仲景原书名,而是王叔和或者更以后的人加上去的

您好,个人也比较推崇《桂林古本》。很早就看到她了,尽管也有些存疑的地方,但是,整体还是比赵本更系统、更完善。
【是论证《伤寒杂病论》并非张仲景原书名,而是王叔和或者更以后的人加上去的名字】,这个观点我首次看到,但我近来也一直有些在琢磨《伤寒杂病论》这个名字中“伤寒”二字似乎不能够概括此书的内容。呵呵。
 
您好,个人也比较推崇《桂林古本》。很早就看到她了,尽管也有些存疑的地方,但是,整体还是比赵本更系统

请看此链接,http://www.iiyi.com/med/thread-2084685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沿用胡希恕的观点来说明此问题的。不过这种说法于《桂林古本》的来路相矛盾,可以暂作存疑。
 
请看此链接,http://www.iiyi.com/med/thread-2084685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是沿用胡希恕的观点来

呵呵,去看了一下。感觉有些教条。例如:
【他在“《伤寒论》自序考评”一文中说“自序说:‘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人迎与趺阳业并见, 只序中言之。《伤寒论》中, 无人迎之明文。有人解颈侧动脉是人迎, 足背部前胫动脉是跌(当是“趺”)阳。然论中又有诊寸口及少阴、肾脉太溪之明文, 照自序所言, 人迎趺阳, 再加上寸口少阴是四部, 自序明说‘三部不参’,而忽又弄成四部, 论中又无人迎之诊。《伤寒论》内容与自序相矛盾。”(王聘贤,《伤寒论》自序考评)】这节中,作者用这个来作为论据,其实是自己混淆了。

须知【肾脉太溪之明文】中取“太溪”而察肾脉,是检查各条经络的取脉的方法,《脉经》中有论及。而此处,把“察经”的取法,与“三部”取法混淆了。而这个“三部”,是出自《内经》的。此人把两种取脉的框架混在一起讨论,偏偏论据选取还又不全。而不全,则是由于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是体系本身就残缺严重,并没有全部收录汉代以前的医学理论;二是流传之中或有缺失。所以,他只看到了【肾脉太溪之明文】,而不知【肾脉太溪之明文】之流还有很多的。呵呵,所以由此文可知其只是从文字上取考证而已,没能深入脉理。

仲景伤寒,淹留2000年,错讹、残漏之处固多,取其理法深究就是了。这等毛皮,呵呵,不值得吹毛求疵的。
 
老师的精神让我十分钦佩,老师的学识更让我拜服,老师的成就更难让我望尘不及。

努力学习中
 
本帖最后由 第十三刀 于 2014-12-20 10:34 编辑

‘人迎、趺

所谓三部天地人也,指处于人体位置的高低而已,天脉指处于人体上部的位置,地处下,人处中。并非指具体所切脉的数量。另人迎在伤寒论指阳脉,寸口指阴。
 
第二节、“中風”了的中医理论

在读伤寒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的时候,很多人被灌输的理论就是——“风性疏泄,所以中风者恶风,腠理开泄而自汗出……”。
从此之后,大家都以为“中风”,就是“发热、汗出、恶风”的症状。除了这个,似乎就不是“中风”了。
呵呵,这是一个误解。是的,“发热、汗出、恶风”的确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但是,这也只是“太阳病中风”的症状而已,并不是“中風”的所有症状。
風性,也不仅仅就是单纯的“疏泄”而已。至少还有与“疏泄”恰恰相对立的“封闭”的特性。可惜,“風”的这个特性,在明代以后,就基本没有人再探究了。

是的,“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封闭”!
这不是我胡说瞎掰。我的所有论点,都是需要经典支持的。看经典:
经曰:“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诸病源候论》中也说:“中风者,风气中于人也。……。其为病者,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这种“内不得通,外不得泄”是什么?便是“封闭”了。这就是“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却一直被忽略的特性。大家记住这个特性,我们以后在讨论“風邪致病”的时候,会反复印证这个特性。

而相对与“疏泄”的特性来说,“風”的“封闭”的特性,才是“邪风”的典型致病特性。故,古时又有“風者,封也”一说。是以师曰“夫風气藏封於皮膚之間,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敗。故,風之中人,亦爲封矣。”

这里重点说一下,風的“疏泄”,只是風邪在入侵人体第一步最初期时所表现的出来的表现。经曰“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始于皮肤。”这个过程往往非常短暂,一般不会作为临床病症来对待的。
但是,随着“風邪”的进一步深入开始,風邪所表现的出来的,就是它另一个重要特性——封闭了。
所以,在临床上真正导致“疏泄”为表现的“風”,其实只是类似于上文“正風”发病的一种表现而已。
所以,能导致“疏泄”为症状表现的情况,不外乎以下4种。
1、是“正風”致病;
2、是“实風”致病;
3、是其人肝气过强,疏泄太过;
4、是其人表虚护卫不足。
其实,“正風”致病,和“其人表虚护卫不足”两者发病机理基本相同的。

上面已经介绍了“实風”的一些致病情况。这里再说一下“实風”致病的另一些情况,即“实風”的“开泄、疏泄”致病。也就是说,总体来说,“实風”同时具有“疏泄”和“封闭”两种致病特性,具体病发哪种,则和时令直接相关。例如冬令,“实風”的致病就是“封闭”为主,极少有“疏泄”的情况。而春季的“实風”致病则“疏泄”的表现就要相对多很多。但是,重点提一下——任何“風”邪的发病,绝大多数都是以“封闭”为主的。虽然有“实風”作为“風”的一个特例,所表现“疏泄”病例的要多见一些,但总体来说,“疏泄”在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来说,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个人理解是二十分之一都不到的。更多临床常见的都是“封闭”的病例。小到外感风寒的感冒,大到临床上很多由于風邪封闭患者的经络所导致的“中风”,其患侧肢体的不仁、不用等症状。很多都是由于“邪風”封闭了患者的经络而导致的。(我们将在后面“風为百病之长”部分将详细逐一论述。)
可怜由于不能正确理解“風”的含义,从明代就已经开始把“風”拆分成“内风”“外风”。后人更是盲目地推崇备至,却全然不知从此“外风”渐亡、“内风”独秀,医学理论开始逐渐偏离了主航线了。
其实所谓的“内风”,不过是“中风”中的“肝风、肝气、肝血”内应的一个病理反应而已;并且其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只是继发性的问题而已,在这些明显症状的背后,还有更隐性的症状——那就是“封”。经络被封,所以经络循行灌溉的肢体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邪風”被封闭,外不能泄而内薄,经络脏腑持续受邪,故症状还会逐渐加重。而对这些,现在的中医学却受西学理论影响,一门头地盯着瘀血上,反而忘记了自己手中原有的宝贝了。呵呵,不过记得又如何?不能理解,一样是没用的。结果一样是束之高阁。

这也是明清以来,因为在理论上忽略了“風”的“封闭”的致病特性,所以直接导致了明以后医学理论上的脱节。

——例如,明以后的的先生们在讲解伤寒的时候,都千篇一律地认为“麻黄”是治疗“伤寒”的。
而其实,在明以前,麻黄都是用来治疗“中風”的。例如《千金》中的大小续命汤。
呵呵,就“風”“寒”这两个字,搅昏了800年。
就“風”“寒”这两个字的理解混淆和肤浅,也加剧了国医理论在明开始出现的脱节。

呵呵,我们现在理论中阐释的“伤寒表实证”都归结于是“寒性收引”。而其实,那只是“風性的封闭”而已。
我们对这些最基础的“病因”的认知,已经肤浅的快到极致了。

唉,说到“風”的这个“封闭”的特性,便深切地感受到,——其实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不也是正处在这种被“封闭”的症状吗?只看到一个片面的观点,却一直封闭了人们对真理的认知。中医理论,便被封套进了一个壳子。
被浅视封闭的中医理论被困在壳子里,向前找不到前方出路,向后找不到曾经的家。
——中医理论,被“封闭”了。
被一个肤浅而偏执的观点封闭了。
和“中風”一样。
人体中風,封闭的是人体的经络;中医理论的“中風”,封闭的是理论传承的脉络。何其相似!
唉,从明代就“中風”的医学理论,一直没能成功自治。果然是“医不自医”?

因为对“風”的这个最基础理论的理解出现了错误。所以,随后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践都必然陷入错误之中。[/QUOT“中医”得了“中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