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一阳不尽不为鬼”。——为喜用寒凉者说。

真正把医理悟透了,就可以讲得很明白,正如楼主这样。
 
其实真正的火神派也是这个思路。殊途同归吧。
 
阳气要顾,郁热也当清,殊不知郁热不能及时清解,而一味温阳发散,虽有可能因阳气发散而郁热得解者,但也有可能温阳太过而助其郁热化毒也。是以要在温清并行,分清主次也。当然也可以用那个老医生之法先清其郁热,再用柔剂养阳之法调其根本,又有何不可呢?
 
医者之法在于圆通,而不能固定某一种思维模式,否则难达大成
 
仲景麻黄升麻汤就是很好的例子
 
楼主说的非常好,举例简明扼要,有理有据,但是有一点我想纠正,就是“胆气升腾”和“大肠气下降”,胆和肝互为表里,同属木,肝升而胆降是其常,大肠和肺互为表里,同属金,肺降而大肠升是其常,木主疏泄,金主收敛,一收一放金木力量平衡,则不病,木性生发,喜阳而恶阴(注:非不用阴,只是偏于向阳之性),阳足则生发有力,疏泄有余;金性降敛,喜阴而恶阳(注:非不用阳,只是偏于向阴之性),阴足则降敛有余,阴阳平衡,则金木互制自然平衡,便秘非阳明实症之便秘属于阳衰,正如楼主所说“脾阳不足,则脾气虚”阳不足一样造成木之生气不足,木主疏泄,疏泄力量不足是阳不足便秘的因素,肝藏血,木之疏泄不足,血液自然垃圾淤积,血流不畅,所以暗疮丛生;人体脾、肾、肝、大肠、小肠、三焦之气左升,胃、心、肺、胆、膀胱、心包之气右降,这是一个大的阴阳循环,金木水火五行加相火各自有阴阳循环,肝与胆互为表里,肝升而胆降;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降而大肠升;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降而小肠升;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升而膀胱降;三焦与心包互为表里,三焦升而心包降,若胆气升腾,则胆经逆行,必病少阳之症;大肠为阳明燥金本气,若降则必生直肠脱落之症
 
相当精彩!用寒凉治此病急者可行治标,缓者并非最佳治疗思路
 
人感染禽流感应以《伤寒论》来治疗
传染病应按《伤寒论》来治疗,不管它是什么病毒,起病之初发热、头晕、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这是典型的伤寒病,它不是《伤寒论》的太阳病(麻黄汤证)就是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危重病例多是少阴病。这里所讲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是不同概念。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黄元御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阳虚外感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发病就病情危重。禽流感疫病多发于老年人,是因为老年人年老体衰,阳气衰微,实际情况也证明了黄氏的观点。
伤寒,古人对传染病的称呼,主要是用发汗法,汗出则热退,因为汗腺是人体的散热系统,发汗也是促使病肺部之邪气排出体外的过程。若不及时发汗解表,令风邪客肺,才咳嗽不断。咳嗽,轻症用小青龙汤,重症用小青龙汤加附子,或者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用中医治疗要辨别邪气的性质。东南沿海气候潮湿,湿邪致病的湿温病舌苔白腻,湿温病因湿性阴寒,也按伤寒论治。
一见发热就乱用清热解毒药,若是伤寒,会加重病情。国家中医药局和江苏省卫生厅提出按温病论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应尽快纠正。
中国人应重新认识和学习《伤寒论》,它才是我们战胜传染病的《孙子兵法》!
 
人感染禽流感应以《伤寒论》来治疗
染病应按《伤寒论》来治疗,不管它是什么病毒,起病之初发热、头晕、咳嗽、浑身酸痛等症状,这是典型的伤寒病,它不是《伤寒论》的太阳病(麻黄汤证)就是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危重病例多是少阴病。这里所讲的伤寒和西医的伤寒是不同概念。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夫纯阳则仙,纯阴则鬼。阳盛则壮,阴盛则病。病于阴虚者,千百之一,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也。后世医术乖讹,乃开滋阴之门,率以阳虚之人,而投补阴之药,祸流今古,甚可恨也。”黄元御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病于阳虚者,尽人皆是。阳虚外感就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这就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发病就病情危重。禽流感疫病多发于老年人,是因为老年人年老体衰,阳气衰微,实际情况也证明了黄氏的观点。
伤寒,古人对传染病的称呼,主要是用发汗法,汗出则热退,因为汗腺是人体的散热系统,发汗也是促使病肺部之邪气排出体外的过程。若不及时发汗解表,令风邪客肺,才咳嗽不断。咳嗽,轻症用小青龙汤,重症用小青龙汤加附子,或者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细辛。
用中医治疗要辨别邪气的性质。东南沿海气候潮湿,湿邪致病的湿温病舌苔白腻,湿温病因湿性阴寒,也按伤寒论治。
一见发热就乱用清热解毒药,若是伤寒,会加重病情。国家中医药局和江苏省卫生厅提出按温病论治的观点是错误的,应尽快纠正。
中国人应重新认识和学习《伤寒论》,它才是我们战胜传染病的《孙子兵法》!
 
和我的说法、想法一模一样,不知是你抄我的,还是我剽窃了你的。呵呵,无关紧要,只要能为患者服务就好。
凡物并不能生火,气机郁滞则火起。
 
和我的说法、想法一模一样,不知是你抄我的,还是我剽窃了你的。呵呵,无关紧要,只要能为患者服务就好

呵呵,殊途同归。这是一个必然。

【殊途】,是一个学识的阶段。这个阶段里,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所以各种治法、说道满天飞。

【同归】,是学识的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看到的都是“大河入海”。很多东西都在往这里汇集。

所以,我剽窃你的,你抄袭我的,都没要紧的哩,咱都在老祖宗的知识体系中,走到这里来了,相聚,是必然。所以,也就避免不了的“臭味相投”哈。呵呵 问候师兄
 
呵呵,殊途同归。这是一个必然。

【殊途】,是一个学识的阶段。这个阶段里,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怎敢以师兄自称,我8岁耶(自以为)。
 
什么是阳气?阳气充足有什么表现?什么是阴气?阴气旺盛是什么表现?
什么样的药叫做寒凉?什么样的药叫温热?
成仙或成鬼,跟人有什么关系?

楼主为何避而不谈?
 
不错学习了,非常好的资料,朋友的痘痘有救了
 
想问一下啊,胆是升还是降?之前所看资料好像是--胆随胃降,个人理解好像是说--胆气下降,胆气上逆就会口苦,目眩。。迷茫啊
 
想问一下啊,胆是升还是降?之前所看资料好像是--胆随胃降,个人理解好像是说--胆气下降,胆气上逆就会口苦

呵呵,先生很温柔的批评指正,先谢谢哦。

其实,个人以为,——诸脏、诸腑,气机都不是单一的或升、或降。升降都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今天官学所论述的,还是比较单薄的。例如胃气:大家都认为它是“降”。其实“胃之气”是“降”中有“升”。而且“升”的力度,比“降”的力度还大的多。你看“人迎”、“趺阳”同属于足之阳明。但平人则“人迎”两倍于“趺阳”的。这便是其“升”大于其“降”。同样,在生理上,你看到“胃气上逆”的情况很多,极少见有“胃气下陷”的。也就是这个原因了。

先生说【胆气上逆就会口苦】,这是把“上逆”和“上升”混淆了。

你看肝气,本升于左。所以其“上升”才是正常的。

但“升”太过,就会出现“上逆”的情况,就会出现病态。

所以,“上升”,不等于“上逆”。

****************************************************
万物之中皆有阴阳。有阴阳就有升降。升降,即是阴阳。本相对而生,从未孤立出现的。
 
什么是阳气?阳气充足有什么表现?什么是阴气?阴气旺盛是什么表现?
什么样的药叫做寒凉?什么样的药叫温

呵呵,这是先生第二次问了哦。

这么大的一堆题目,如果一一阐释,估计数十万言也是未必能说的清的。

但有一句话,不知道先生听过没?——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呵呵,我自问还没有“了”阴阳。所以,不敢随意谈“阴阳”。

但我只知道,——心一偏,气就偏,阴阳也就随之失衡的。

所以,真正懂阴阳的人,就会善用阴阳。所以,其说话、做事,都会尽量保持“冲和”的状态。呵呵,阴阳无处不在。你我日用而不知。

所以,生活中用不好阴阳的,漫谈阴阳,大率都是“纸上谈兵”的。

所以,先生的这一大堆问题,我一个是没时间谈。关键是我不敢谈啊。 抱歉了哦
 
呵呵,先生很温柔的批评指正,先谢谢哦。

其实,个人以为,——诸脏、诸腑,气机都不是单一的或升、或

嘻嘻,真心请教,不是批评。个人是西医出身,中医自习。非正统专业。肝升胆降,脾升胃降,我自己感觉脏器升腾,腑气下趋。简单易懂。我的层次低了点。待以后慢慢学吧!
 
嘻嘻,真心请教,不是批评。个人是西医出身,中医自习。非正统专业。肝升胆降,脾升胃降,我自己感觉脏器

看看【心肾不交】,升降的问题就很明显了。不是脏升、腑降那么笼统的啊。
 
呵呵,这是先生第二次问了哦。

这么大的一堆题目,如果一一阐释,估计数十万言也是未必能说的清的。



老先生何必如此这般的谦虚状?
这个帖子难道不是在谈论纯阴纯阳吗?纯阴纯阳都敢谈,还不敢谈阴阳?
阴阳者日用,知者自知。
言心者,内外如一,阴阳之和也。
作高深状,阳乎?阴乎?不阴不阳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