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齐物论四》描述悟道的最高境界是:认知到万物都是假象,不存在有万物。拿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说,宇宙是在146亿年前由一个奇点大爆炸所产生。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既是无限小,可以看作无。谁知这无边的宇宙,竟由这“无”中产生。面对无数星系,我们所处的山河大地,都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所以《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只是无形无象。“有”呢,就是上文所引“三生万物”之“三”,是形成万物基础的“冲和之气”,万物只是表现出形象的气而已。若要类比,“有”大概相当于爱因斯坦研究的“统一场”。既然万物是由“无”中产生的现象,物质不灭定律也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唯物论也只是从现象论事的理论。现代科学又证实,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发生湮灭现象,变成一道强光,化为乌有。《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注:精神和物质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说的同一个道理。《老子•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有和无都从道中产生,都叫玄,贯通有和无,叫“玄之又玄”,也是“合内外为一”,是进入“众妙”(即道)的门径。这里道的本体是超越有和无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难以用语言表达。庄子强调无,比老子似乎尚差一层。但这已是一种超理性的境界,要实际进入这种境界,一般人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结合现代科学来看,这种境界还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一等的境界,是认识到有万物存在,但万物之间没有分界。如生物有生物电,你的生物电可进入我的身体,我的生物电也可进入你的身体。如果人的认知能力能在万物间通行无阻,这就是修道中所谓出神通的阶段。
再次一等是,认识到万物之间有分界,但不存在谁是谁非。这是一种万物平等,和谐共存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可到的境界。
最差的境界是认为万物之间有是非好坏。比如虫吃白菜,人就说它是害虫;人自己吃白菜,就是天经地义。如果从白菜的观点看,人和虫都是害虫。人认识问题都是以我为标准,对我有利的东西就说他好,对我不利的东西就说他坏,难得以公理、正义为出发点。这就是人的偏见,要明白自己偏见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修道就是突破自我的局限,以天地之心为心。这里要注意,庄子批评的“是非”,指那种以我为标准,顺我者是,逆我者非的是非观。正如一句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是不讲公义,只论利害的是非观,是狭隘的团体利益观,民族、阶级、国家、人类,都属狭隘团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天下一家,人民皆同胞,万物是朋友。以这种狭隘是非观念修身,则身体不安;以这种狭隘观念治天下,天下不会太平。这不是那种从公平、正义出发的,以求真、求善为目的的,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附《齐物论》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本人研修按摩四十多年,修为其实很肤浅,平心而论,自己仍未摆脱最差的境界,只是知道自己差,愿意努力而已。认可了第三层境界。向上呢,触及到一点第二层境界的皮毛,按摩时总觉得自己是钻进病人体内,手法由潜意识操作,经常手法结束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站在病床前。这只是一种粗浅的守神状态,结果我就能触诊出很多病人体内的病变,这就突破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分界;当然仍有好些病是触不出来的,离突破万物的界限就更不可以道里计了。就这样,我也受益匪浅,安身立命均拜按摩所赐。
中国哲学的“道”,是可以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东西。道是一条人生的正路。悟道使人生境界升华,智能、本领随之提高,是一种人生的乐趣。道是一种使利人和利己统一的学说,不是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起来迷人,实际做不到的学说。认准了这条路以后,就需要“但管耕耘,不问收获”,尽自己天性之所有,能收获多少是多少。不羡慕别人,自己走自己的路。
凭我的小知识来谈大道理,实在羞愧万分。奈何传统文化百年来逐渐式微,人心浮躁,低级趣味横溢。很多人被物欲遮住眼睛,使心灵蒙上灰尘,不知人心有至美。尤其在按摩界,还未见有人论及功夫与心灵的关系。当此之时,有人来谈悟道,比无人谈好。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同道共勉。
《庄子•齐物论四》描述悟道的最高境界是:认知到万物都是假象,不存在有万物。拿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来说,宇宙是在146亿年前由一个奇点大爆炸所产生。奇点是一个质量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既是无限小,可以看作无。谁知这无边的宇宙,竟由这“无”中产生。面对无数星系,我们所处的山河大地,都成为微不足道的东西。所以《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无”,不是绝对的没有,只是无形无象。“有”呢,就是上文所引“三生万物”之“三”,是形成万物基础的“冲和之气”,万物只是表现出形象的气而已。若要类比,“有”大概相当于爱因斯坦研究的“统一场”。既然万物是由“无”中产生的现象,物质不灭定律也只是一种相对真理,唯物论也只是从现象论事的理论。现代科学又证实,正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发生湮灭现象,变成一道强光,化为乌有。《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注:精神和物质都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说的同一个道理。《老子•一章》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说有和无都从道中产生,都叫玄,贯通有和无,叫“玄之又玄”,也是“合内外为一”,是进入“众妙”(即道)的门径。这里道的本体是超越有和无的,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难以用语言表达。庄子强调无,比老子似乎尚差一层。但这已是一种超理性的境界,要实际进入这种境界,一般人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结合现代科学来看,这种境界还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一等的境界,是认识到有万物存在,但万物之间没有分界。如生物有生物电,你的生物电可进入我的身体,我的生物电也可进入你的身体。如果人的认知能力能在万物间通行无阻,这就是修道中所谓出神通的阶段。
再次一等是,认识到万物之间有分界,但不存在谁是谁非。这是一种万物平等,和谐共存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可到的境界。
最差的境界是认为万物之间有是非好坏。比如虫吃白菜,人就说它是害虫;人自己吃白菜,就是天经地义。如果从白菜的观点看,人和虫都是害虫。人认识问题都是以我为标准,对我有利的东西就说他好,对我不利的东西就说他坏,难得以公理、正义为出发点。这就是人的偏见,要明白自己偏见的错误是很不容易的。修道就是突破自我的局限,以天地之心为心。这里要注意,庄子批评的“是非”,指那种以我为标准,顺我者是,逆我者非的是非观。正如一句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这是不讲公义,只论利害的是非观,是狭隘的团体利益观,民族、阶级、国家、人类,都属狭隘团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天下一家,人民皆同胞,万物是朋友。以这种狭隘是非观念修身,则身体不安;以这种狭隘观念治天下,天下不会太平。这不是那种从公平、正义出发的,以求真、求善为目的的,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附《齐物论》原文: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本人研修按摩四十多年,修为其实很肤浅,平心而论,自己仍未摆脱最差的境界,只是知道自己差,愿意努力而已。认可了第三层境界。向上呢,触及到一点第二层境界的皮毛,按摩时总觉得自己是钻进病人体内,手法由潜意识操作,经常手法结束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站在病床前。这只是一种粗浅的守神状态,结果我就能触诊出很多病人体内的病变,这就突破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分界;当然仍有好些病是触不出来的,离突破万物的界限就更不可以道里计了。就这样,我也受益匪浅,安身立命均拜按摩所赐。
中国哲学的“道”,是可以在自己身上体验到的东西。道是一条人生的正路。悟道使人生境界升华,智能、本领随之提高,是一种人生的乐趣。道是一种使利人和利己统一的学说,不是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说起来迷人,实际做不到的学说。认准了这条路以后,就需要“但管耕耘,不问收获”,尽自己天性之所有,能收获多少是多少。不羡慕别人,自己走自己的路。
凭我的小知识来谈大道理,实在羞愧万分。奈何传统文化百年来逐渐式微,人心浮躁,低级趣味横溢。很多人被物欲遮住眼睛,使心灵蒙上灰尘,不知人心有至美。尤其在按摩界,还未见有人论及功夫与心灵的关系。当此之时,有人来谈悟道,比无人谈好。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同道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