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医道指归——梦呓

第九章、中医的基础,是《内经》;中医的“高精尖”,还是《内经》

曾经一位老爷子问我:“你以为,中医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中医的基础,是《内经》。

我们现在教学使用的所谓《中医基础理论》,哪一节不是引用和论述《内经》中的经文做文章的?再混杂、堆砌一些明清后的所谓医学理论充塞其间,便美其名曰“中医基础”了。可惜,在这样的《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只能越来越找不到“家”。

其实,《内经》的全书,除了那些马屁的、剧本式的文字以外,都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所以,所谓的“中基”,只应该作为《内经》教学中讲解的延伸,不该把这个所谓的《中基》当作主课,而把《内经》当作选修课。这是本末倒置的。

中医,其实没有所谓“高、精、尖”的东西。
所谓“高精尖”,还是《内经》,还是那些东西。不过是当你的驾驭和运用的能力更强的时候,可以解决一些临床上所谓的“疑难杂症”。

所以,中医所谓的“高精尖”,只是还在《内经》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中医,没有所谓的“高精尖”。
是“基础”,还是“高精尖”,只取决于您的修为,您的境界而已。

东西,则还是那些东西。
没什么新花样。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修为,提升自己的境界呢?

请看下篇——内证《内经》。
 
第十章、内证《内经》

前面说过,中医没有“高精尖”。
所谓的“高精尖”,不过是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开发“基础”。越是“高精尖”的,就越是“基础”的。
所以,研究者、修行者,不要想当然的抛弃根本,还去“向外”寻求什么“高精尖”。那时方向性的错误。
——“向内求”,这也是道家修行的一种基础的方式。前贤就是在“向内求”的过程中,审视脏腑、经络、气机等等的运作规律和循行变化的。
这就是所谓的“内证”。

“内证”,是道家的修行方式。你的修为能够接近或达到写作《内经》原文的作者的高度,你自然能看到他所指的一切、所言的真意。乃至你再补充《内经》的不足,也不是不可能的。

关于这个,我常常举的例子就是“爬楼”。——当你站在10楼上,你看到的,你身边的人也能看到;你描述的景物,你身边的人是可以理解你所说的是什么的。但是,如果把你所看到的,都描述给1楼的人听,1楼的人就只能凭借自己的理解去臆想出你描述的景物。但是,他们的那些臆想和猜测,是不可能和你所看到的是一致的。这时,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就会批判你在胡说。因为他们即使是踮起脚根来,也看不到你所说的景物。那么,不是你在胡说是什么呢?

所谓的“内证”,就是不管你是相信、还是存疑,你也爬到10楼去,亲眼看一看。
爬楼的过程,即是“修行”的过程。

亲眼看看,比较一下前人所说的真假,这就是“证道”了。
其实不仅道家如此,佛家的修行也是“向内求”的。某种意义上说,两家的修行,是有共通之处的。哦,这句是废话了,见谅。

《内经》的研究,是需要“内证”的。
这个“内证”,是要经过一定的修行,去“向内求”。

前面说过,《内经》是道家的典籍。中医是脱胎于道家的东西。
所以,建议研究《内经》者,最好也要学会“修道”,最起码你要学学气功,练出气感来。这样你才能对《内经》所提到的很多东西有一个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否则,仅仅从文字上去理解,你必然会“着相”的。

明清以降,个人认为研究《内经》最见功夫的,是明代的张景岳。
张景岳之所以拆《内经》为《类经》,其实是因为他已经看到了很多问题,自己始终解决不了。为了寻找答案,只有回到《内经》中去找。
——这种经历,我是有过的。也是为此而拆分过《内经》。所以对当年张景岳的心思,很能理解。
但是,张景岳却始终没有突破那个境界。

原因,只有一个——他虽然研究了一些道家的东西作为参考,但是缺乏了最基础的“内证”。很多东西,他自己并不能亲眼看到、亲身体察。而只能去做理论上的推测。

能有这样的造诣,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但也注定了,他必然不可能突破的。

我怎么知道他缺乏“内证”?
很简单,如果你只是小学五年级,那么你想解释初中的代数几何就很困难。你的言论,初三的学生一耳朵就能听出你的问题所在。同样,你站在五年级的高度,去解说一年级的问题,自然可以随心驾驭,言论活泼而灵动的。

一样的道理。经历过、吃的透,你的言论自然生动活泼。吃不透,连猜带蒙,你的言语自然艰涩呆板。

如果不去亲自“内证”,你对《内经》的理解恐怕难以达到张景岳的高度。那基本是一个极致了。
他不能突破。
你,也必然不能。

具体到怎样“内证”,道门十万八千法门都可以选择(有这么多吗?呵呵,天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过之路直、路弯的区别罢了。
自己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去修行就好。

下一篇——《黄帝内经》有“核心”吗?
 
第十一章、《黄帝内经》有“核心”吗?

有位教授曾问我——你认为《黄帝内经》有“核心”吗?
我思考一下说——《内经》没有核心。

再问——“气”,难道不是《内经》的核心吗?
我说——“气”,在《内经》中论述的最多,基本上贯穿了全书。但是,“气”不是《内经》的核心。就像电流流过众多家用电器,让这些电器工作,但“电流”并不是“主角”。

“气”,不是核心,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请看下篇——人体中“气”运用。
 
第十二章、肝气、肺气、卫气

从这章开始,分几篇来大略谈谈人体内“气”的分类和作用。这里只主要侧重于大家可能忽略的一些。
更详细的,以后在《医道宗源•脏腑》卷中讨论。

说到人体内“气”的具体分类,如脏腑诸气、经络诸气、营卫之气、宗元之气等等,大家都是知道的,这里就不再赘述。毕竟,用起来,不管是脏腑之气、还是经络之气,都不过是它们在各自运作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性罢了。而其本质上,还是“一气”的,不必分的太过细致,否则反而会多歧亡羊,自己先绕晕了。

我要说的所谓“分类”,其实是指“气机的升降、出入”。

本章谈谈肝气、肺气、卫气。
在人体内,脏腑气机的循行分成几个小的循环模式,比如“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这一对气机的升降,道家的“导气”中也称作“青龙升于左,白虎降于右”。这个,大家想来也是应该知道的。

但是,肝气和肺气的关系,在人体还并不仅仅如此而已。
我们说“肝气主疏泄”。肝气的疏泄,其实是依赖肺气的“宣发”来完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后在肺癌、肝癌的讨论中会反复提到这点的。

为什么走上来就论“肝气”?
因为肝应东方,应春气,按顺序来吧?
呵呵,也算是。其实,先论肝气,是便是于随后的很多气机论述。

肝气和卫气有关系没?
大家先回忆一下“卫气”的作用。对,卫气,其实就是人体边疆的边防军。
大家再看看“肝”是什么?
——对,是“将军之官”。
所谓“将军”(音降军),就是统领军队的意思。“将军之官”,便是军队的领导了。
一个是士兵,是军队。
一个是将军。
你说有什么关系?
记住这个关系,以后在讲到“麻黄汤”“桂枝汤”的时候,会反复论及的。

讲完了肝气,在说说肺气吧。
“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肺气的两大功能。这个大家都知道的。
可是,知道,只是一回事。能不能驾驭,则又是另一回事了。

对于肺气的“宣发”,从明清以来,大家对肺气“宣发”的功能在临床病变中的分析和驾驭,是忽视的很厉害的。

其实,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追到其根源上,都和肺的“宣发”被“郁闭”有直接关系。最典型的例如所谓的“肺癌”,非常明显。大家不妨去看看,再好好思考一下,或许你就能找治疗“肺癌”的钥匙。
所以,关于肺气的“宣发”,建议大家重视起来。

对于其中的“肃降”,大家都还比较重视。但还有继续深挖的余地。


此外,肺气与卫气,想来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总之,肺,统领一身之气,而气对血、津、液、神等等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临症不可忽视。
 
第十三章、胆、胆气

说实话,明清以后,大家对“胆”的认识和注重,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现在漫天的“胆切除”手术,更是给大家一种“胆可有可无”的误会。

胆,真的那么卑贱?那么可有可无的?

那为何《内经》却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为什么那些“胆切除”的患者,都容易出现便溏、腹泻的症状?

同学们啊,知不知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原因,是因为“其气能贯通于诸脏诸腑”啊。
知不知道,胆是“卫生之本始,葆形之君”啊。
知不知道,胆是“中正刚毅之官,为诸阳道之纲领”啊。
知不知道,胆是“身之总枢,正气之主”啊。

唉,胆啊,胆。我来给你正本清源吧,也请大家静下心来,认真认识一下“胆”吧。我引用一段经文,要说的话,都在其中了。
经文如下(加粗部分):

胆者,将军之官,(《素问》作“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蚀腐出乎阴,
决断出乎阳;
镇守心阳,为胃之权舆也。
故,其气布卫于息夜,而守于日中。
日奉消而夜守形,此其镇也。

胆,宰于阳道,通贯于首,支九窍。
上逹虚极,下疏九地。

故师言:
胆者,为身之总枢,正气之主。
枢阳机阴,调龢脏腑,
爕理阴阳,守卫无端。
强则身强,弱则身弱。

师曰:胆之气,不运则泄。泄则诸脏之物不偹。不偹,则其器虚而少力。少力,则汁涎久留而害。害,则其体墯而沉重;甚,则痛甚也。

胆与胃,
共主日夜之卫,同营消化给利之权。
摄调脏腑之龢,
引领诸阴以归经纪。
营阴阳之道而执衡也。

胆为阳,心阴关,注道之使君,奉生之主也。
胆,为六淫八风之天敌,故邪先害之也。

嗯,好吧,该说的,都在这里了。这也是出自道家的“内证”。明者自明。
 
第十四章、经络之气

这章,我们说说经络之气。
大家都知道,十二经脉的经气
的循行,是首尾相连的,始于手太阴而终于足厥阴,形成一个大环。这便是所谓的“大周天”了。

其实,这只是道家修行中内气搬运功法中的一个分支,还有其他也叫“大周天”搬运的功法的,循行路线就不是这样的。应该说,《内经》所记载的这种十二经脉首尾相顾的循行,是“经络之气运行的一种方式”而已。在经络之中,气机的循行同时还有其他形式存在的。

举两个例子:
第一、大家都知道“手太阴肺经”的循行,它是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的,从中府到少商穴。

但是,肺气从这条经络中所出的,正好和它循行的路线相反。为肺出少商,为井。澑鱼际,为荥。注太渊,为腧。行经渠,为经。入尺泽,为合。归手太阴。

这是两种完全相对循行的路线,一个从手臂往手指走,一个从手指往手臂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咱们还是先来看看第二个例子再说。

第二、“大周天”太复杂,咱们来说说“小周天”。道家门派很多,“小周天”的搬运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看一个比较常见的“连接任督二脉,破尾闾、过三关、搭上下鹊桥、下十二重楼”的“小周天”搬运方式。其经气的运行方式是:从“会阴”通过轻提谷道搭建的“下鹊桥”,沿督脉走“长强”“命门”“大椎”“百会”“龈交”,再通过舌顶上颚搭建的“上鹊桥”,连接任脉,从“承浆”下“十二重楼”,过“膻中”“神阙”“关元”下行至“会阴”,再与督脉连接。

在这个“小周天”的循行中,任脉的循行和任脉生理循行的路线是相反的。在生理上,任脉是从“会阴”“曲骨”“关元”“神阙”“膻中”向上循行到“承浆”。显然,任脉的生理经气是从下向上循行的。但是在修习小周天一定程度上,冲破“十二重楼”后,你能明显感到任脉的经气在向下循行。

真正通“小周天”的都知道,“十二重楼”是非常难炼开的,是“小周天”通任脉的一大关隘。同样,在通督脉的修炼中,“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也是非常难开的。哦,扯远了。

通过“小周天”功法中,通过人为改变“任脉经气”的循行方向,来完成“小周天”搭建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大周天”的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很可能也是人为改变了某些经络的循行方向的,这很大程度上背逆了这些经脉的生理循行方式。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所以,个人认为,十二经脉的首尾连接,三阴三阳胸走手手走头头走足足走腹的归纳过于人为雕琢,如果你要修行“大周天”,倒是不妨参考。若仅从生理研究,则建议应当着重诸经络的井、荥、输、经、合。即:
肺出少商,爲井。澑魚際,爲滎。注太淵,爲腧。行經渠,爲經。入尺澤,爲合。歸手太陰。

膻中中冲,爲井。澑勞宫,爲滎。注大陵,爲腧。過行間,爲原。行郄門,爲經。入曲澤,爲合。歸手厥陰。

心出少沖,爲井。澑神門,爲滎。注少府,爲腧。行通裏,爲經。入少澤,爲合。歸手少陰。

肓膋(三焦)關冲,爲井。澑液門,爲滎。注中渚,爲腧。過陽池,爲原。行支溝,爲經。入天井,爲合。歸手少陽。

大腸商陽,爲井。澑二間,爲滎。注三間,爲腧。過合谷,爲原。行陽谿,爲經。入曲池,爲合。歸手陽明。

小膓關沖,爲井。澑前谷,爲滎。注後谿,爲腧。過腕骨,爲原。行陽谷,爲經。入小海,爲合。歸手太陽。

肝出大敦,爲井。澑行間,爲滎。注太衝,為腧。行中封,爲經。入曲泉,爲合。歸足厥陰。

脾出隱白,爲井。澑大都,為滎。注太白,爲腧。行商丘,爲經。入陰陵,爲合。歸足太陰。

腎出湧泉,爲井。澑然谷,爲滎。注太谿,爲腧。行復畱,爲經。入陰谷,爲合。歸足少陰。

膽出竅陰,爲井。澑俠谿,爲滎。注臨泣,爲腧。過丘墟,爲原。行陽輔,爲經。入陽陵,爲合。歸足少陽。

胃出厲兑,爲井。澑内庭,爲滎。注陷谷,爲腧。過冲陽,爲原。行解谿,爲經。入三里,爲合。歸足陽明。

膀胱至陰,爲井。澑通谷,爲滎。注束骨,爲腧。過京骨,爲原。行崑崙,爲經。入委中,爲合。歸足太陽。


本篇,不是为了否定什么。
 
第十五章、论方

很多人都喜欢抄药方、求药方。大有“一方在手,天下我有”的架势。仿佛能搜刮到一些“好方”,立马就能成为医道高手。

首先,好方,之所以能成为“好方”,在组方中必然尤其独到之处,也必然是在于它的疗效。

所谓的“好方”,必然出自一些高手。这些高手能自己组成这些“好方”,那么这些“好方”在他们自己眼中,也就无所谓什么“神奇”了。

你见过一个菜鸟中医会开出一个自己的“好方”吗?

其次,好方,之所以有好的疗效,关键还在于用它的人。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给你一支画笔,你能画出达芬奇的画吗?
给你一副笔墨,你能写出王羲之的字吗?
给你相同的炊具食材,你能做出一级大厨的口味来吗?
……

其实大家心中都清楚,——不能。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在这些领域下过“苦功夫”,没有足够的造诣,你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它”。
所以,没人会白痴地以为自己拿起徐悲鸿的笔,就能画出“徐悲鸿的马”。
这就是有“自知之明”。

可是,
为什么?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以为能找到一个“好方”自己就能治好“某病”呢?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用水要求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用火要求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先煎后下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服药温凉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服药间隔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药后护理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用药宜忌吗?
你知道这个“好方”的辨证使用吗?
……
啥都不知道?
那你还想它药效通神?

其实,个人以为,好方之所以是“好方”,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真正的高手才能“精准”的驾驭它,才能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菜鸟手中,神剑也会变成废铁的。

真正的高手,不会满世界去抄“好方”的。
真正的高手,是出“好方”的。

夫“方”者,如“战阵”,是兵力配伍的一种组合和运用方式。
经典的“方”,便如经典的“战争”,是值得“模仿”“研究”的。而临摹这些战争,也是对兵力的操练和对指挥的驾驭的研究。

临方,
即如书画之“临帖”。
即如演兵之“临阵”。

是以,方者,仿也。仿其意可矣。
临症抄方,便如胶柱鼓琴,难应病势之变矣。那就只能祈祷——“病人啊,你照方生病吧。”
 
第十六章、医者如帅

医者如帅,药者如将,气者如兵,方者如阵。

临阵对敌,探马坼候,探查敌踪敌势反馈军情,便如四诊合参。
医者帅者,心中当需有所定见。审敌势,明虚实,知己知彼,运筹帷幄。攻如雷霆,守如厚土。

气者如兵,药者如将。
得气则生,失气则亡。

药,并无所能,借“气”而成其能。
药之与气,便如将之与兵。

将无兵,则不能成其威势。
兵无将,则势不能得其行。

方者如阵。
夫阵者,陈兵之势也;御兵之式也。
平日里排兵布阵,便是为组合用兵,以取其势最大者也。
临阵对敌,却又当兵无常式,便如水无常形。
无常式,非无“势”矣。
因时成式,随式成势;
圆转随心,因势成形。
是以,
战前不可无方。
战时不可守方。
因势利导,挥洒由心。

孙子曰:多算者胜。少算者不胜。而况不算者乎?
是以,临症用药,不可有丝毫忽略。当知细节决定成败。
其中还有“就势”、“造势”等等,自己多用些体悟就是了。

兵雄气悍,用药毕竟“伤人者多”而“肥人者寡”。故老子曰: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


呵呵,抱歉,论述这个,感觉还是用文言过瘾。
 
估计,能看完本帖的人,不超过20个。

能看完不晕的,估计没有。

呵呵,梦话,梦话而已。

晕了,就忘了吧。如此最好。
 
估计,能看完本帖的人,不超过20个。

能看完不晕的,估计没有。

平时真的不喜欢长篇大论

因为你说不会超过20人,并都会晕,所以我参与了这个实验结果是,看完是可以不晕的
 
《内经》的中心思想,至少是其一吧,就是颐养天年
 
好久没有看到有新意的帖子了,看痴了,期待下文。是有点晕,因为基础差了,有点跟不上。但是先生说的别具一格,对我们初学中医的来说有提灯指引的作用,谢谢先生了。
 
估计,能看完本帖的人,不超过20个。

能看完不晕的,估计没有。

写的也晕,看的也晕,可以这样断定,因为不晕者不做梦,做梦者即晕
 
没晕 还收益多多 谢谢楼主 辛苦了
 
谢谢楼主 先帮你顶 以后再读吧!
 
估计,能看完本帖的人,不超过20个。

能看完不晕的,估计没有。

难得一次看完这么长的帖子,我看完了,没有晕。你很有见地,相信只要看过《内径》《伤寒论》这类书的人都能够明白你说的什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