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陈道隆医案赏析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4
获得点赞
84
声望
38
年龄
44
陈道隆(1903~1973年),浙江杭州人。少时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并立志学医。14岁时,正值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招收新生,规定18岁以上才可报考,他虚报4岁应试入学。学习5年后,因成绩名列榜首,按规定被任命为该校附属医院院长。19岁被浙江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不久,杭州流行疫病,陈氏除主持教学外,采用自拟处方,积极为病家诊治,治愈者甚多,医名大噪。1937年迁上海八仙桥行医,每天接待100多位病人。建国后,历任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华东医院中医特约顾问。著作有《陈道隆医案》(未正式出版),《内科临证录》(逝世后其学生们整理而成)。
 
案一、春温
李××,女,36岁。

初诊:两足下肢紫斑点点,仿佛葡萄似的,足背高肿,面浮流衄,咳嗽胸闷,口秽苔黄,大便溏薄而热迫,小便短赤。此属肺胃热邪不从外解,逆里灼热,营分不清,以致阳明协热下利,表虽不热,易濒内陷,最为危殆之候,用气营两清之法。

紫花地丁12g 赤芍、白芍(各)6g 小川黄连1.8g 酒黄芩4.5g 炒银花12g 炒丹皮6g 侧柏炭15g 平地木6g 仙鹤草18g 鲜茅根60g 朱茯苓15g 甘草3g 荷叶边12g 车前草车前子各12g。

二诊:春温血分灼热,熏蒸肺胃,咳呛衄血,面浮目肿,腭破咽红,寤寐较安,烦定胸闷,足背浮肿已退,紫斑亦隐,脉弦而小数,表热已退,症势较夷,再当清解肺胃为治。

鲜生地2.4g 鲜茅根60g(去心),紫花地丁12g 板蓝根9g 土贝母9g 小川黄连2.4g 净银花6g 赤芍、白芍(各)6g 挂金灯1.2g 炒丹皮6g 侧柏炭15g 平地木9g 车前草车前子各12g 桔梗3.3g 碧玉散12g(包煎)。

三诊:春温气营灼热,熏蒸肺胃,咳嗽衄血,面浮目肿,腭破咽红,寤不安寐,胸脘较舒,足背浮肿渐退,紫斑亦渐隐现,脉弦濡,再以气营两清为要。

鲜生地2.4g 鲜茅根60g(去心) 鲜芦根一尺(去节) 土贝母9g 甜杏仁12g 紫花地丁12g 板蓝根9g 赤芍、白芍(各)6g 白薇、白前(各)6g 净银花12g 挂金灯1.2g 炒丹皮4.5g 侧柏炭15g 碧玉散12g(包),黑玄参9g。

四诊:春温症营热渐减,气分未清,肺气不肃,咳呛不休,衄血已弭,浮肿较退,胸脘已舒,寐不兴酣,两足紫斑渐退,而浮肿已破,稠水迸减,续当气营两清为要。

鲜生地2.4g,鲜茅根60g(去心) 鲜芦根一尺(去节) 土贝母9g 紫花地丁12g 野菊花9g 粉丹皮4.5g 净银花12g 白薇、白前(各)6g 赤芍、白芍(各)6g 甜杏仁12g 冬瓜子15g 枇杷叶12g(去毛,包) 碧玉散12g(包) 桑白皮12g。

五诊:春温症营热已减,气分未清,肺胃尚未清肃,肿退衄弭,咳呛不休,胸舒纳食,两足紫斑已退,而浮肿已破,稠水迸减,再以气营两清为治。

桑白皮12g 土贝母9g 旋覆花9g(包),白薇、白前(各)6g 枇杷叶12g(去毛,包),泽泻9g 海蛤壳1.8g 茯苓12g 碧玉散12g(包),忍冬藤15g 冬瓜皮、冬瓜子(各)12g 粉丹皮4.5g 赤芍、白芍(各)4.5g 生米仁15g。

六诊:春温症营分灼热已清,肺胃尚未肃化,诸恙渐见屏退,两足紫斑已瘥,浮肿亦退,咳呛不休,两目欣红,续以清化为治。

桑叶桑白皮各9g 青葙子12g 黄菊花9g 夏枯草12g 忍冬藤15g 赤芍、白芍(各)4.5g 枇杷叶12g(去毛,包),白薇、白前(各)6g 旋覆花9g(包),海蛤壳18g 炙苏子9g 炙款冬花9g 碧玉散12g(包),生米仁15g。

七诊:营分已清,肺胃尚未清肃,两足紫斑已退,浮肿亦瘥,目红渐退,再以清肺肃化为治。

桑叶、桑白皮(各)9g 旋覆花9g(包),甜杏仁12g 水炒白前6g 海蛤壳18g 炙苏子6g 炙款冬花9g 炙橘红4.5g 瓜仁15g 生米仁15g 碧玉散9g(包),丝瓜络9g 赤芍、白芍(各)4.5g。

八诊:先咳后肿病在肺,肺未肃化,肝热内盛,咳呛水已,面浮足肿,两目欣红,续当清化为要。

桑白皮12g 旋覆花9g(包),青葙子9g 甜杏仁12g 谷精草9g 水炒白前6g 赤芍、白芍(各)4.5g 青蛤散12g(包),海桐皮12g 冬瓜皮、冬瓜子(各)12g 生米仁15g 川通草6g 枇杷叶12g(去毛,包),黄菊花9g。
 
案二、湿温
杜××,男,16岁。初诊:1963年9月19日。新凉外受,夹湿阻食滞不化。头胀身热,胸脘痞闷,欲呕尚泛,遍身肢酸。脉弦濡而数,苔厚腻。当以宣化为要。

大豆卷12g 嫩苏梗9g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6g 广藿梗9g 制半夏6g 茯苓12g 泽泻9g 杏仁12g 炒六曲9g(包),焦楂炭6g 川通草4.5g 炒枳壳4.5g 1帖。

二诊:9月20日。新凉渐解,湿热不化,胃肠不清。身热不退,头胀已瘥,胸脘已舒,呕泛已止。便闭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而数。症成湿浊,防变。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炒竹茹6g 炒枳壳4.5g 佩兰梗6g 广郁金4.5g(打),光杏仁4.5g 赤芍12g 川通草4.5g 鸡内金9g 全瓜蒌12g 飞滑石(包)2帖。

三诊:9月22日。新凉已解,湿热不化。身热略减,腹笥鸣响,便时不解,小溲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而数。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炒竹茹6g 炒枳壳4.5g 全瓜蒌12g 广郁金6g 光杏仁9g 赤苓12g 六一散12g(包),川通草4.5g 建兰叶3片 鲜芦根1支,1帖。

四诊:9月23日。胃肠未和,气运两滞,头脑昏胀,胸脘痞闷,腹笥尚胀,心悸,形尚畏寒。脉弦濡。当以和胃肠之治。

厚朴花3g 广藿梗9g 嫩苏梗4.5g 仙半夏9g 茯苓12g 小枳实3g 全瓜蒌12g 橘皮4.5g 鸡内金9g 炒谷芽、麦芽(各)12g 佛手片3g 砂蔻壳各2.4g 朱灯心1.2g 炒枣仁12g(研) 1帖。

五诊:9月24日。湿温互蕴,阳明身热渐退。燥矢不下,腹笥鸣响,若有物转动,小溲色赤。口秽苔黄,脉弦濡。再当清宣为治。

焦山栀 9g 炒银花9g 炒竹茹6g 广郁金4.5g(杵),杏仁12g 赤苓6g 建兰叶3片,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六一散12g(包) 鲜芦根1支 佛手片3g 1帖。

六诊:9月25日。湿温互蕴,阳明未清。身热渐退,矢气频转,便仍不解,溲色尚赤。口秽苔黄,脉弦濡。再当清宣可也。

焦山栀9g 炒银花9g 青蒿子9g 广郁金4.5g(杵) 杏仁9g 赤苓12g 六一散12g(包) 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建兰叶3片 佛手片3g 鲜芦根一支,1帖。

七诊:9月26日。湿热互蕴,阳明未清。身热不尽,矢气频转,便仍不解。喉间有痰不畅,溲色较淡。舌边红苔中黄。再当清化阳明之治。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青蒿子9g 淡竹茹9g 瓜蒌皮6g 地骷髅9g 杏仁泥9g 广郁金4.5g(打),赤苓12g 川通草4.5g 六一散12g(包),鸡内金9g 佛手片3g 鲜芦根1支 茅根30g 1帖。

八诊:9月27日。湿温互蕴,阳明不清。身热不退,大便略解。喉间有痰,溲色渐淡。舌边红苔中黄。续以清化为治。桑叶9g 焦山栀9g 净银花9g 淡竹茹6g 杏仁9g 象贝母9g 瓜蒌皮6g 地骷髅9g 广郁金4.5g(打) 六一散12g(包) 赤苓12g 鸡内金9g 川通草4.5g 佛手片3g 2帖。
 
案三、湿热
吴××,女,65岁。

初诊:1964年7月2日。时感湿热挟滞,蕴结不化。身热六日,先发红疹,胸脘痞闷,遍身酸楚,小溲黄短。舌苔板腻,脉弦濡而散。症势非轻,拟以宣化为治。

大豆卷12g 光杏仁4.5g 广郁金4.5g(打),川通草4.5g 炒牛蒡4.5g 焦山栀9g 生米仁12g 蔻仁3g拌捣飞滑石12g(包) 焦山楂9g 川厚朴2.4g 鲜佩兰6g 蝉衣3g 泽泻9g 1帖。

二诊:7月3日。时感湿热挟滞,蕴结不化,身热七日,先发红疹,隐 而不显,胸脘痞闷,遍身酸楚,大便已解,小溲不多。口干苔黄,脉弦濡而数。症状不轻,再以宣化为治。

原方去:广郁金、焦山楂、生川厚朴、泽泻。

加:连翘9g 鸡内金9g 赤苓12g 鲜芦根2支 1帖。

三诊:7月4日。湿热挟滞,尚未宣化。身热略减,曾发红疹,胸脘较舒,手足尚酸,小溲黄短。脉弦濡而数。再拟宣解为治。

清水豆卷12g 焦山栀9g 净连翘9g 鲜佩兰6g 光杏仁9g 生米仁15g 蔻仁3g拌捣飞滑石12g(荷叶包) 广郁金4.5g(打) 赤苓12g 川通草4.5g 鸡内金9g 鲜芦根2支 2帖。

四诊:7月6日。湿热挟滞,已渐宣疏。身热渐退,胸脘已舒,手足尚酸,后脑作胀,咽喉干燥,舌苔已化。再以清解为治。

焦山栀9g 净连翘9g 炒竹茹6g 鲜佩兰6g 生米仁15g 赤苓12g 白豆蔻衣2.4g 六一散12g(荷叶包) 广郁金4.5g(打),鸡内金9g 桑叶9g 杏仁9g 4帖。

五诊:7月10日。湿热已渐宣化。身热渐退,口苦干燥,肢酸已瘥,胸脘已舒。舌苔薄黄。再以清化为治。

焦山栀9g 青蒿子9g 霜桑叶9g 淡竹茹6g 生米仁12g 赤苓12g 飞滑石12g(荷叶包) 川通草4.5g 焦谷芽12g 新会红4.5g 鲜佩兰6g 鲜芦根1支 佛手片3g 炒香枇杷叶12g(包) 2帖。

六诊:7月13日。湿热渐化,阳明较清。身热已退,口味或苦或淡,大便略减。舌苔薄黄。续当清化为治。

原方去桑叶,鲜佩兰改9g 焦山栀改4.5g 2帖。

七诊:7月15日。湿热已渐宣化。身热退净,口味干苦,便不畅行,纳钝苔白。再以清化为治。

鲜佩兰3g 川石斛12g 六一散12g(荷叶包) 青蒿子9g 淡竹茹6g 生米仁12g 冬瓜仁15g 瓜蒌衣6g 佛手片3g 橘白4.5g 焦谷芽12g 炒香枇杷叶12g(包) 鲜芦根1支 鲜荷梗1支 3帖。
 
案四、伏暑
蒋××,男,62岁。

初诊:伏邪秋发,已有二旬。热不高壮,而脉疾数无伦,舌浮肿干燥乏津。是热灼阴伤,气液内匮,不从气分以宣达,势必逆里,迫于阳明之腑,伤及厥阴之脏。腹笥膨胀,便解溏薄,黑绿杂色,逆注下泄。证本虚本虚邪内引伏温,病已逆里。亟当顾正,兼以清化。

西洋参4.5g 白芍4.5g 扁豆花衣9g 焙银花9g 金钗石斛12g(撕开先煎) 茯神12g 川黄连2.1g 炒白薇6g 炒香荷叶蒂5个 煨木香2.4g 建兰叶五片,炙黑甘草3g。

二诊:热灼气液,迫于阳明,逆于厥阴,身热不高。舌浮胖干燥,枯焦乏津,脉尚疾数,应指较清。便仍溏薄,色绿杂色。胃肠失司,胆汁过泄,诸腹胀大,皆属于热,是阳明之结热无疑。高年患此,虑其气促汗泄,阴阳涣离之危,仍当标本兼顾。

前方去木香、白芍、建兰叶、甘草,加左牡蛎2.4g(先煎) 米炒麦冬12g 石莲肉14粒(杵)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西洋参增至6g。

三诊:身热较壮,舌浮胖较敛,但尚枯燥乏津。脉疾数,应指较为分明。心烦躁热,诸此病状,气液两耗,形将告匮。一水不能济二火,阴阳难免有涣离之危,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此其症亦可治也。腹胀便泻,绿色胆汁逆泄下注,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证在阳明之府,伤及真阴。续当扶其气液,敛其虚阳,清其阳明,连辔并治。

前方去川黄连、茯神、荷叶蒂、生谷芽,加炙龟版、龙齿各18g(先煎),浮小麦、炒冬瓜皮各12g 建兰叶5片。

四诊:脉形乃带劲数,较昨见和。虚阳不戢,气阴两伤,湿与热并,渐见清化。而真阴已伤,胃机窒滞,口渴舌燥,脘次痞闷,嗳气频作,防虚呃逆。

前方去龟版、扁豆花衣、银花、谷芽,加煅刀豆子12g 茯神15g 橘皮4.5g 鲜佛手9g 炒白芍6g 西洋参改为9g。

五诊:脉弦劲不敛,舌干燥乏津。潮热不退,便尚溏薄,小溲频数,脘闷嗳气。诸此证象,气液干涸于上,胃气阻梗于中,气馁不固于下,仍防内陷之变,虚脱之危,当从本治。

前方去刀豆子、冬瓜皮、陈皮、佛手、白芍、小麦,加炙龟版18g(先煎) 扁豆皮9g 糯稻根30g(煎汤代水) 绿萼梅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金橘饼3个 红枣3个 金钗石斛改用霍石斛2.4g(另煎)。

六诊:脉尚弦劲,舌仍干燥。脘宇较舒,嗳气已减,潮热不退,午时略有颈汗,便解溏薄渐瘥。凡此症状,气液两亏,虚阳未敛,胃机较为展调。尚防口糜呃逆,续当毓阴滋液,潜阳柔和之治。

前方去建兰叶、糯稻根、绿萼梅,加泡远志4.5g 太子参6g 白燕窝屑9g(包煎) 浮小麦15g。

七诊:脉来劲势已趋和缓,浮弦未敛,应指已历历分明。足见虚阳渐能潜戢,全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甘寒可退虚热,热已渐退,故脉得平静。胃机渐展,脘舒噫瘥,阳秘卫密,烦定汗敛。气液未复,舌燥咽干,苔腻花驳,口糜恶象仍当顾虑。推本究源,病属伏邪内陷之坏症,致起脏毒,不三日而已自溃,未尝非坏症之佳兆也。然非正气渐复,焉能臻此。

前方去远志、龙齿、浮小麦,加生地、银花各9g 炙龟版18g(先煎) 炒赤芍4.5g 炒白芍6g 生甘草3g。
 
案五、疟疾
朱××,女,55岁。

初诊:1963年4月22日。时感湿热,邪伏膜原,间日作疟,寒少热多。胸脘痞闷,欲呕泛漾。遍身肢酸。脉弦,苔白。拟以和化为治。

清水豆卷12g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6g 青蒿梗9g 广藿梗9g 嫩苏梗6g 炒黄芩4.5g 仙半夏6g(杵) 茯苓12g 小青皮4.5g 煨草果3g 杏仁9g 川通草3.5g 赤苓9g 2帖。

二诊:4月24日。时感湿热渐化,膜原邪已宣达。间日寒热已退,胸脘尚闷,嗳气频作,手胀足肿,脉弦。再以和化为治。

制川厚朴3g 佩兰梗9g 广藿梗9g 青蒿梗9g 炒黄芩4.5g 小青皮4.5g 仙半夏6g 茯苓12g 五加皮9g 生米仁15g 川通草4.5g 白蔻仁2.4g 4帖。
 
案六、咳喘
金××,女,76岁。

初诊:1963年9月19日。肺未清肃,咳呛不休,痰滞不爽,喉间咕噜有声,晨起气急。脉弦滑,苔薄。拟肃肺化痰为治。

霜桑叶9g 杏仁9g 川贝、象贝(各)6g 橘红、橘络(各)4.5g 炙苏子9g 炙款冬花9g 旋覆花9g(包) 海蛤壳18g 海浮石15g 瓜蒌衣6g 水炒白前4.5g 苦桔梗3.6g 粉甘草1.8g 枇杷叶12g(包)。

二诊:10月20日。清肃弗肃,肝阳陡动,木火上升,津液耗伤,咳呛已瘥,气急未平。舌红少苔,干燥乏津。再拟清养肃肺为治。

西洋参3g(另煎、冲) 鲜沙参24g 孩儿参9g 黑玄参12g 破麦冬12g 鲜石斛18g(撕开、先煎) 川贝母6g(杵) 甜杏仁12g 黛蛤散12g(包) 炒竹茹6g 竹叶卷心7支 海蛤壳15g 天花粉12g 旋覆花9g(包) 海浮石15g 7帖。

三诊:10月27日。舌苔光剥,不毛之地,略见茸茸,已有薄苔。肺气渐肃,心气未足。晨起气急,咳减痰稀,小溲白沫。脉较有力,续当滋阴肃养为治。

鲜沙参18g 鲜石斛18g 原尾西洋参3g(另煎、冲入),黑玄参9g 珍珠母30g(先煎),海蛤壳15g 海浮石15g 旋覆花9g(包) 炙苏子9g 破麦冬6g 天花粉12g 甜杏仁12g 川贝母6g 朱茯神12g 鲜茅根30g 14帖。

四诊:11月7日。舌质红绛已渐润泽,阴亏较复,肺气未肃。咳呛痰多,气尚冲逆,又受感冒。脉弦滑,续当涵养肃化之法。

川石斛18g 南沙参12g 西洋参3g(另煎、冲入),苦杏仁9g 川贝象贝各6g 枇杷叶12g(包) 旋覆花9g(包) 炙苏子9g(包) 桑叶6g 桑皮9g 白前胡3.5g 桔梗3g 橘红、橘络(各)4.5g 瓜蒌衣9g 淡竹茹6g 14帖。

五诊:12月5日。气阴渐复,肺气未肃。咳减痰稠,耳尚鸣响,能寐心悸,肢懈神疲。舌渐津润,再拟肃养为治。

孩儿参9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破麦冬6g 川贝母6g 叭哒杏9g 桑白皮9g 炙橘红4.5g 炙苏子9g 枇杷叶12g(包) 旋覆花9g(包)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海浮石15g 14帖。
 
案七、痰饮
钟左。

初诊:1938年7月13日。痰饮之体,肺肾两亏,气液俱耗,病缠已久,动则气逆,痰稠粘滞,冷汗涔泄,潮热如蒸,脉细数无力。症已濒虚脱之危,故拟扶正肃气为要。

吉林人参3g 竹沥半夏6g 浮小麦15g 坎脐3g 川贝母9g 金石斛12g 煅龙齿18g 糯稻根24g 化州橘红4.5g 煅牡蛎18g 茯苓12g 五味子4.5g 海浮石15g 鲁豆皮15g。

二诊:7月15日。痰饮宿恙,肺肾两亏,气阴俱伤,虚阳上僭,寒热往来,内热心烦,痰多气逆,胁肋疼痛,溲黄。脉细数,苔黄腻。故再拟肺肾两顾之法。

煅龙齿18g 东白薇9g 生鳖甲15g 左牡蛎18g 橘红、橘络(各)4.5g 金石斛12g 青蛤散15g 川贝母3g 西洋参4.5g 旋覆花9g 竹沥半夏4.5g 水烽白前4.5g 茯神12g 功劳子9g。
 
案八、肺痿
黄××,女,55岁。

初诊:1965年5月16日。阴虚则生内热,热灼于肺,肺失清肃。始则咳呛,继则痰多稠黄粘腻,胸项若束。脉弦细而滑,舌有裂纹。拟以清养肺金。

黛蛤散12g(包) 海浮石15g 生竹茹9g 川贝母9g 枇杷叶12g(包) 甜杏仁12g 瓜蒌衣6g 天花粉12g 破麦冬12g 鲜沙参30g 桑白皮12g 玉蝴蝶1.6g 胖大海3个,鲜芦根1支,2帖。

二诊:5月18日。阴虚则生内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痰贮于肺而生于胃;肺胃失于清肃,始则咳呛,继则痰多黄粘腻。胸项烦热已减,若束若缚颇觉松弛。脉弦细而滑,舌有裂纹,缺乏津润,火烁津伤之明征也。续当滋水养金,肃肺化痰为主。

原方去:玉蝴蝶、枇杷叶。加:柿霜6g 1帖。

三诊:5月19日。本体阴亏,热从内生,灼烁津液而生痰,肺胃未能清肃,咳痰稠多,有时烦热,胸项若束,一昨悒郁不调,懊nao胸怀,腹笥作胀。脉虚弦而滑,舌中剥乏津。续当滋水养金,肃肺化痰之法。

鲜沙参18g 鲜芦根1支 川贝母9g 桑白皮12g 甜杏仁12g 黛蛤散12g(包) 海浮石15g 破麦冬12g 广郁金6g(生打),淡竹茹6g 瓜蒌衣6g 玉蝴蝶1.6g 绿萼梅3g 柿霜6g 玫瑰花三朵泡水拌炒丝瓜络9g 1帖。

四诊:5月20日。阴亏热灼,津液耗伤,肺胃失于清肃。咳痰稠多,心烦内,口干味淡,胸次较畅,腹胀已减。肝气较调,郁达之,已见效机。脉虚弦而滑。舌中剥有裂纹。再当清肃保肺为要。

鲜沙参24g 鲜茅根、芦根(各)60g 鲜石斛24g(撕开先煎) 贝母6g(杵) 桑白皮12g 甜杏仁12g 淡竹茹6g 破麦冬12g 海蛤壳18g 海浮石15g 盐水炒橘红3.5g 瓜蒌衣6g 玉蝴蝶1.6g 广郁金6g 苦桔梗3g 粉甘草1.8g 2帖。

五诊:5月22日。阴亏火炎,灼津生痰,痰生于胃而贮于肺,肺胃不承,治节无权。咳呛不休,痰尚稠多,有时咳剧络破,屡为见红。寐不兴酣,口干味淡。肝气已渐展调,横逆之象渐戢,胸脘已舒,腹胀亦松。脉虚弦而滑,舌中剥蚀而有裂纹。续当清养肃化之法。为治之大本。

鲜沙参30g 鲜茅根、芦根(各)30g 鲜石斛18g(撕开先煎),桑白皮12g 川贝母6g(杵),甜杏仁12g 淡竹茹6g 破麦冬12g 炙苏子9g(包) 枇杷叶12g(包),海蛤壳18g(杵),海浮石15g 盐水炒橘红4.5g 瓜蒌衣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冬瓜仁15g 3帖。
 
案九、虚损
陈××,男,53岁。

初诊:1964年2月6日。两气不足,脾肾积寒于外,肝肾阴分又亏。非拟戴阳之面红升火,面色如油神难依恋之候,但觉热如蒸蒸,口渴喉哽,遍身皮肤干燥,又如甲错之象。则其为阴虚生内热,毫无疑问。惟内热如此,而身体反感畏寒凛禀,甚至有战兢之状,近火则觉温和,其为真火式微,阳不布达,浊阴弥漫之象,又属显著。舌苔微黄腻,脉虚弦。似此阴阳并虚之证,治拟毓阴和阳之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3g 茯苓12g 泽泻4.5g 淮山药12g 嫩桂枝2.4g 杭白芍6g 淡附片6g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炒白术6g 清炙甘草2.4g 米炒麦冬12g 3帖。

二诊:2月8日。面红升火,热如蒸蒸,口干喉哽,气上冲逆,遍身皮肤干燥,内有热象,而形觉寒凛,仿佛有洒洒淅淅之象,战战兢兢之状,近火则觉温和适体,下肢尚冷。脉虚弦而带细数,舌苔薄黄粘腻。阴分既亏,真阳又虚,一团浊邪,弥漫全身。则其治法不能偏责扶阳,亦不能专滋纯阴。仍以六味毓阴、桂枝二陈和阳之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4.5g 茯苓9g 泽泻9g 淮山药9g 嫩桂枝2.1g 杭白芍4.5g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清炙甘草1.8g 灵磁石24g(先煎) 五味子1.5g拌炒沉香片0.9g 生姜1片,红枣3个,2帖。

三诊:2月10日。面尚升火。热如蒸蒸,口干喉哽,动辄气冲心悸,遍身皮肤干燥,内热之虚象,未能敛退。形觉寒凛,较为温和适体。脉虚弦而仍细数,舌苔黄腻中微灰。阴亏未复,真阳较回。仍当六味生脉合桂枝二陈法。

大熟地15g 蒸山茱萸肉4.5g 粉丹皮4.5g 泽泻4.5g 淮山药9g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 破麦冬12g 五味子1.5g拌炒沉香片0.9g 杭白芍6g 桂枝2.4g 泡远志4.5g 炒枣仁12g(研) 仙半夏6g(杵) 陈皮4.5g 灵磁石24g(先煎) 左牡蛎18g(先煎) 7帖。
 
案十、血证
王××,男,56岁。

初诊:血证脉忌有力而数,数属阳浮。病已脱血,气液大耗,真阴既惫,孤阳何依?胸闷心烦,虚里动跃,指麻震颤,内瘀尚滞。正气涣散,阳气暴脱之险,已迫眉睫;口渴懊nao,是有瘀阻液竭之显征。欲扶其正,奈失机用独参汤方。亟敛孤阳,冀其不致损越躁脱;清肃络瘀,望其不致复蹈狂吐。论治之方,即本乎此。

金钗石斛12g(先煎),杭白芍6g 炙龟版24g(先煎) 左牡蛎24g(先煎) 鲜藕汁一杯(分冲),黛蛤散15g(包煎) 煅花蕊石12g 小生地1.5g 墨旱莲9g 血余炭9g 炒黑丹皮9g 辰茯神15g 茜草炭6g 5帖。

二诊:脉数已趋和缓。浮阳渐能敛摄,络道瘀阻亦见清肃,故胸闷懊nao已舒,则不致复蹈狂吐之变。惟气液大耗,真阴虚惫,心营交伤;惊悸少寐,躁汗肢麻,脉来虚弦续当涵养气阴,益心安神为要。

小生地15g 苍龙齿18g(先煎) 西洋参9g 金钗斛12g(撕开,先煎) 辰茯神12g 墨旱莲12g 寸麦冬12g 夜交藤15g 浮小麦12g 杭白芍9g 炒丹皮6g 左牡蛎18g(先煎) 鲜藕汁1杯(分冲) 7帖。
 
案十一、癫狂
王右。

初诊:1939年(月日不详)。肝郁不达,心神失宁,精神错乱,言语模糊,痰热上凌心窍,有时面红头痛,脉弦劲。戢肝安神治之。

珍珠母30g 灵磁石12g 合欢皮12g 远志肉3g 全当归9g 萱花15g 血琥珀1.8g(研粉吞),竹沥半夏6g 茯神12g 龙齿12g 川郁金6g 白蒺藜9g。

二诊:肝气怫郁,心神失宁,言语不清,精神错乱,凌心扰脑,面向潮红,经事停行,脉弦劲。再以戢肝安神,佐以通经。

珍珠母60g 茯神12g 全当归9g 三角胡麻9g 泽兰6g 血琥珀0.6g(研粉吞) 合欢皮12g 萱花18g 川郁金9g 紫丹参6g 泡远志4.5g 凌霄花6g。
 
案十二、类中
朱太太。

初诊:1938年5月30日。体肥多湿,湿酿为痰,痰聚于内,挟肝风肆虐,窒痹络窍,迷蒙清灵,类中陡作,神识忽清忽瞀,舌蹇语涩,口略歪斜。脉来三五不调,苔中腻。拟以戢肝涤痰利窍。

灵磁石12g(煅) 远志肉4.5g 橘红、橘络(各)4.5g 竹沥半夏9g 陈胆星4.5g 郁金4.5g 珍珠母3g 礞石滚痰丸3g 茯神12g 炒僵蚕4.5g 饭蒸菖蒲3g 川贝母6g 全蝎尾0.5g。

二诊:5月31日。痰浊迷蒙,窒痹清窍,肝风内翔,神识时瞀,舌蹇语涩,鼻鼾善欠,口歪。苔白,脉弦滑,已不若昨之三五不调。脉症两参,痰锢窍窒也。再拟戢肝涤痰为要。

苍龙齿2.4g(先煎) 远志肉4.5g(泡) 化州橘红4.5g 生打石决明24g(先煎) 川贝母9g 陈胆星4.5g 海浮石15g 饭蒸菖蒲4.5g 瓜蒌皮9g 全蝎尾1.5g 礞石滚痰丸3g(包煎)。

三诊:6月1日。肝阳化风挟痰,迷蒙痹窒窍络,神识晨起尚清,言语艰蹇,鼾睡善欠,脉弦滑,舌浮胖苔白腻。类中险象未除,故再从清戢化兼而行之。

紫贝齿15g 饭蒸菖蒲4.5g 鲜地栗3g(去皮切片) 生打牡蛎30g 全瓜蒌24g 陈海蜇30g 竹沥半夏9g 川贝母9g 淡竹沥30g 陈胆星4.5g 远志肉4.5g 橘红、橘络(各)9g 白金丸9g 全蝎尾4.5g。

四诊:6月2日。脉来右大于左,弦滑而带劲势,肝阳挟痰而踞络窍,神识尚清,言语蹇涩,面常泛红,舌起白糜,虚阳上越,胃浊熏蒸,沉睡多鼾,矢气频作,而腑行仍难,溲有秽气。凭脉论证,再当潜肝阳,制虚火上僭,兼以涤痰利窍安主宰。

生玳瑁9g(先煎) 滁菊花9g 青蛤散15g(包) 鲜地栗30g(去皮切片) 玄参12g 东白薇4.5g 饭蒸菖蒲4.5g 陈海蜇30g 生打牡蛎30g 川贝母9g 橘红、橘络(各)4.5g 羚羊角0.2g(研粉冲服) 全瓜蒌24g 远志肉4.5g 竹沥半夏6g。

五诊:6月3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内寄风木,厥阳内动,风势翱翔,卒中之后,痰从内起。络窍较浚,神识已清,鼾声亦减,面红较退,沉睡稍苏,腑气未降。舌起白糜,随起随瘥,脉来弦势较敛。续潜肝阳,熄风涤痰为主治。

生牡蛎30g 滁菊花9g 橘红、橘络(各)4.5g 龙齿18g 鲜菖蒲3g 全瓜蒌18g 生玳瑁9g 远志肉4.5g 淡竹沥30g 炒白薇9g 川贝母9g 茯神12g 嫩桑枝12g 荷叶筋9g。
 
案十三、眩晕
林××,男,80岁。

痰火郁结,风阳煽动,上扰巅顶,中留络窍,为头脑昏眩,有痰难咯,寐不兴酣。古人谓无痰不成眩晕,无痰不为耳鸣。其溯于少阳、厥阴经络循行之道,故作此症象也,治宜清化。

黛蛤散12g(包),夏枯草12g 白蒺藜12g 川贝母6g 叭哒杏仁12g 橘红、橘络(各)4.5g 苦桔梗4.5g 粉甘草6g 瓜蒌皮6g 泡远志4.5g 夜交藤15g 淡竹茹6g 珍珠母30g(先煎)。
 
案十四、痹证
胡××,女,45岁。

初诊:1959年5月15日。《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者,闭也。邪留经隧,气血阻滞。询之,得于涉水露宿,风寒湿侵入,受之已深。血络凝涩,加以烦劳过度,营阴又亏,心肝失濡,木火内炽,化风窍络,与外风招引,以致遍身关节掣痛,尤以腰背为甚。项筋牵攀,转侧为难。头脑昏痛,目糊耳鸣,卧不熟睡,心烦梦多。脉弦濡而细,舌尖微红,苔白腻。虚实错杂之症,拟以柔肝熄风,疏络通痹为治。

生打石决明24g(先煎),明天麻6g 双钩藤12g(后下),杭甘菊花9g 白蒺藜9g 赤芍、白芍(各)6g 炒枣仁12g(研),桑叶9g 桑枝15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络石藤9g 伸筋草9g 左秦艽6g 5帖。

三诊:5月25日。脉弦趋缓,右手浮濡。内风已渐平熄,颞颥疼痛较瘥。惟耳后筋攀,耳内刺痛,乃少阳经脉循行之区,尚有水火煎逼,风阳上凌之象。手臂酸楚,未能上举。腰膂酸痛,仍难俯仰。足膝寒冷,酸胀木痛。治须上泄少阳,柔戢风火,通达四肢,疏瀹腰膝之法。

明天麻6g 双钩藤12g(后下),粉丹皮4.5g 苦丁茶9g 夏枯草12g 白蒺藜9g 杭白芍9g 桑叶9g 桑枝15g 炒杜仲12g 淮牛膝12g 天仙藤12g 左秦艽3.5g 防己9g 宣木瓜9g 7帖。

五诊:6月10日。痹症而兼内风,治之最难。因蠲痹疏络,不能不用温通刚燥之品,欲熄内风不能不用甘寒柔润之治。此症是外淫风湿之实症,又与内风窃络之虚症互相牵掣,用药当力避治痹之温燥,治肝之寒润,既不壅滞络道,又不燥灼血液,方为正治。服药以来,头痛已减,痹痛渐瘥,未始非虚实并治之力也。

珍珠母30g(先煎) 双钩藤12g(后下) 白蒺藜9g 杭甘菊花9g 赤芍、白芍(各)6g 炒杜仲12g 桑寄生12g 天仙藤9g 片姜黄6g 老鹳草9g 鸡血藤9g 红花3g 防己6g 宣木瓜9g 7帖。

六诊:6月17日。舌红已淡,脉弦已和,中按濡缓,营阴渐能涵养,风阳无从肆虐。清空络窍,胀痛已减。风湿渐蠲,经隧较和。手指酸麻,腰胯酸疼,足膝酸木,俱已减瘥。再拟疏经和络斯可耳。

鸡血藤9g 鹿含草12g 桑寄生12g 炒川续断9g 淮牛膝12g 酒蒸豨莶草12g 桂枝木3g 络石藤9g 独活4.5g 宣木瓜9g 双钩藤12g(后下),白蒺藜9g 路路通7个,7帖。

七诊:6月24日。20年余风湿症,经从表里双和之治,头痛耳掣,二周未发。风湿痼疾,已获疏浚。手臂可以上举,腰酸亦能俯仰。议养血以和络,柔肝以熄风,疏风以蠲痹,兼而治之。

清炙黄芪12g 全当归9g 杭白芍9g 生白术9g 白茯神12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鸡血藤9g 九蒸豨莶草12g 十大功劳12g 左秦艽9g 双钩藤12g(后下) 杭甘菊花9g 14帖。
 
案十五、痿痹
徐××,女,42岁。

初诊:1962年12月29日。15岁时曾经瘫痪,气血未能充沛,络道不和。右足酸楚,左足麻木,从胁肋背膂之下,即现此象。脉濡细。

紫丹参9g 当归4.5g 赤芍、白芍(各)6g 炒川续断12g 炒杜仲12g 金毛脊12g 淮牛膝9g 鸡血藤9g 宣木瓜9g 鹿衔草9g 十大功劳12g 甜白术9g 5帖。

二诊:1963年1月2日。气血未能充沛,络道不和。由腰背而牵引腿,左足麻木,由来已久。脉濡细。当以和养疏络。

紫丹参9g 全当归4.5g 赤芍、白芍(各)6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制狗脊12g 淮牛膝9g 鸡血藤9g 生黄芪9g 防己6g 鹿衔草9g 宣木瓜9g 3帖。

三诊:1月5日。气血未充,络道不和。腿行筋攀虽减,而麻木如故,跷起无力。再当和养气血,疏其络道之治。

全当归9g 紫丹参9g 杭白芍6g 生黄芪18g 桑寄生12g 炒川续断12g 炒杜仲12g 鸡血藤9g 鹿衔草9g 淮山药12,功劳叶12g 左秦艽4.5g 宣木瓜9g 路路通7个,7帖。

四诊:1963年1月12日。气血已渐充沛,风湿较为疏化。腿行筋攀渐瘥,麻木已渐,腰膂尚酸,步履较便。再当和养气血,疏其络道为治。

生黄芪18g 全当归9g 酒炒白芍6g 大熟地12g 紫丹参9g 鸡血藤9g 桑寄生12g 炒杜仲12g 炒川续断9g 金毛脊9g 左秦艽6g 宣木瓜9g 淮牛膝9g 红花6g 白术9g 7帖。
 
案十六、奔豚气
徐左。

初诊:1939年(月日不详)。下元过亏,冲气不纳,挟肝阳气聚不展,气从少腹上逆,撑住喉间,布网胸脘,痰多不爽。金匮所谓奔豚是也。当从纳冲制肝之治。

紫石英12g 茯苓9g 蛤蚧尾一对,沉香1.6g 仙半夏6g 娑罗子9g 旋覆花9g 化州橘红3g 生白芍9g 八月札9g 左牡蛎12g 代赭石9g 吉林参须3g。

二诊:奔豚症由于冲气不纳,痰浊内阻,有时气从少腹上逆,撑住喉间,布网胸脘,痰滞不爽,脉濡滑。再当下摄冲气,蠲化痰浊治之。

吉林参须3g 左牡蛎12g 茯苓9g 旋覆花9g 代赭石9g 杭白芍6g 橘红橘络各4.5g 蛤蚧尾一对,杏仁9g 仙半夏6g 预知子9g 娑罗子9g。

三诊:奔豚症冲气已渐摄纳,痰浊蠲化,胸脘较畅,渐能进食,脉弦濡。再以和展之治。

旋覆花6g 香谷芽12g 代赭石9g 杭白芍6g 橘红橘络各4.5g 预知子9g 白茯苓9g 木蝴蝶一打,仙半夏6g 春砂仁3g 炒秫米12g 白蒺藜6g 全瓜蒌12g。
 
案十七、胃呆
钱××,男,60岁。

初诊:1962年11月12日。初秋时节,涉水行走后全身乏力,滴水不进,进则呕吐,经××医院治疗后,呕吐虽止,仍胃纳呆钝,脘部隐痛,口干,心悸。此为胃阳不和,胃阴不足。叶天士所谓阳明脉络空虚,原指胃阴而言。但不得胃阳蒸动,何以有生化之源。所以凡病不思饮食者,不仅仅由于胃阳之式微,而其于胃阴之空虚,尤有攸关。数月来,纳呆味淡,原因在此。其治法,当取于胃阴、胃阳并治之方。观其舌苔光剥,间有潮热,则更需要胃阴之滋养,乃刻不容缓矣。

孩儿参9g 米炒麦冬9g 米炒淮山药9g 参贝陈皮4.5g 仙半夏6g(杵),北秫米12g(包),生谷芽、熟谷芽(各)15g 糯稻根24g 南枣3个,金橘饼1个,3帖。

二诊:11月15日。数月来,胃口呆钝,舌麻光剥,口味觉淡。胃阳不和,胃阴不足,不能得水谷滋养,则阴液潜耗,虚火有余,肝阳易动,动辄烦恼而触怒,沉重声响,则心悸摇荡。脉濡细,舌中光。再当煦和胃阳,滋养胃阴,两者并治之。

孩儿参9g 生白术6g 米炒麦冬6g 糯稻根15g 米炒淮山药12g 仙半夏6g(杵) 北秫米12g(包) 参贝陈皮4.5g 冰糖水煮山楂6g 生谷芽、熟谷芽(各)12g 佩兰梗2.4g 杭白芍6g 南枣3个 金橘饼1个 锅巴1团 3帖。

三诊:11月18日。叶天士创胃阴之说,李东垣立脾胃之论,二者一主阳,一主阴,实则不能分离以治,胃阳不能敷布,胃阴何以濡润。所谓不得水谷,则气液何以蒸腾,见症论治,是为扼要。数月来,胃口呆钝,舌麻光剥,心悸烦躁,易于触怒,口味觉淡。其为胃阳式微可言,其为胃阴不养无疑。两者皆以煦和胃阳,滋养胃阴,两者并治之。脉濡较为有力,舌光较为津润。数月来胃口呆钝,竟能思食,食亦有味。效机已著,续当前法循序渐进。

原方去佩兰梗,加绿萼梅3g,合欢皮12g。
 
案十八、水肿
余××,女,36岁。

初诊:1960年6月1日。肾阳虚寒,脾土卑监,土无堤防,水邪泛滥,汹涌高源,上凌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阻遏而为喘逆,外溢而为浮肿,内聚而为腹胀。脉沉濡而迟,舌苔白滑。议和阳化浊,崇土利水之法,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真武合五苓法增损用之。

淡附片4.5g 肉桂4.5g 土炒白术9g 杏仁9g 桑白皮12g 大腹皮9g 陈蒲壳12g 橘皮4.5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12g 川椒目3g 淡干姜3g 3帖。

二诊:6月4日。脉来沉迟,脾肾阳虚,下乏蒸腾,中滞水精,上窒气机,致遍身肿胀,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喘逆较平,睡能着枕。腹仍膨胀,小便短涩。《内经》谓“三阴结为之水,是也。法当通阳泄浊、利水渗湿,使其水有出路,则不致胸高气促,上逆喘闭之险。”仍当以真武合五苓加减法。

淡附片4.5g 官桂4.5g 焦白术6g 杏仁9g 桑白皮12g 五加皮12g 生姜皮9g 海桐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川椒目3g 冬葵子9g 车前子12g(包),4帖。

三诊:6月8日。上凌水气,已有疏通之机。喘逆已平,已能着枕安卧。惟浊阴弥漫,窃踞清旷,胃脘痞闷,有时心悸,腹笥膨胀,如浪纹层叠,推之移动,按之而起。续当温肾和脾,能调水道之治。

淡附片4.5g 官桂4.5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海桐皮12g 大腹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12g 川椒目2.4g 陈蒲壳12g 青皮、陈皮(各)4.5g 生川厚朴3g 防己6g 沉香曲9g(包) 5帖。

四诊:6月13日。面浮庞大,遍身肿胀,俱已减瘥。浊阴团聚,气被水阻,水为气滞,肾关不利,腹尚膨,小便短涩。脉来沉濡,沉为水积,濡为湿盛。再议疏导湿浊、分利淡渗之法为要。

川桂枝4.5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大腹皮12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陈蒲壳12g 川椒目2.4g 车前子9g(包) 川萆解9g 阳春砂3g(原粒杵) 沉香曲9g(包) 地骷髅18g 野麦杆14茎(去节) 7帖。

五诊:6月20日。阴翳已消,浊邪渐化。海不扬波,水从高源而下降。上身浮肿渐退,湿浊已有疏化之机,而清阳尚未伸展之时,少阳伏火乘其堤防未固之机,竟僭逆上犯,耳前颞颥,筋攀掣痛。为今之治,利水非温通不行,降火非苦泄不清。伐木制肝之法,用于降火;和阳健脾之治,用于利水。上不致炎炎为虐,下不致滔滔为患矣。

淡黄芩4.5g 夏枯草12g 双钩藤12g(后入),白蒺藜9g 苦丁茶9g 赤芍、白芍(各)6g 焦白术6g 猪苓、茯苓(各)12g 泽泻9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冬葵子12g 青皮陈皮各4.5g 六一散12g(茶叶包),7帖。

六诊:6月27日。少阳浮游之火已能敉平,三阴凝结之水渐趋融化。脾肾得温煦而散布精微,阴霾得阳光而离照当空。化浊邪于乌有之乡,消肿胀于平坦之途。脉按之沉濡已举,方可脾肾两补。

川桂枝3g 清炙黄芪12g 米炒潞党参9g 土炒白术6g 杭白芍6g 茯苓12g 陈皮4.5g 泽泻9g 防己6g 生米仁、熟米仁(各)12g 菟丝子12g 炒杜仲12g 米炒淮山药12g 春砂壳4.5g 14帖。
 
案十九、臌胀
尹××,男,51岁。

初诊:1961年9月19日。便血之后,体已虚惫,肝脾不调,胸脘痞闷而作胀,尤其两胁作胀为甚,脉弦细。当以和养展调为治。

大生地12g(砂仁4.5g拌炒) 杭白芍6g 生鳖甲15g 橘叶、橘皮(各)4.5g 炒丹皮4.5g 丝瓜络9g(玫瑰花三朵拌) 炒旱莲9g 川石斛12g 白蒺藜9g。

二诊:阴分积亏,气聚不展,肝脾失调,胸脘痞闷,胁肋攀胀,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腿麻跗肿,脉弦细。续当柔和展调之治。

大生地12g(砂仁4.5g拌炒) 杭白芍6g 小青皮4.5g 生鳖甲15g 海桐皮12g 旋覆花9g 川郁金6g 大腹皮9g 沉香曲6g 粉丹皮4.5g 川石斛12g 预知子9g 川楝子9g 防己6g 玫瑰花3朵。

三诊:阴分较充,肝脾不调,两胁攀胀已减,脘腹痞胀,静脉曲张较好,脉弦细。续当疏展和化为治。

生鳖甲15g 广郁金6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青皮、陈皮(各)3.5g 大腹皮9g 预知子9g 川楝子9g 沉香曲9g 砂仁、豆蔻壳(各)2.4g 防己6g 海桐皮12g 泽泻9g 旋覆花9g。

四诊:肝郁气滞,脾脏肿大,两胁攀胀已减,胸脘痞满,腹笥膨胀俱减,静脉曲张较平,浮肿渐退,脉弦细。症情复杂,续当肝脾两调为要。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广郁金6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6g 茯苓皮15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4.5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3g 沉香曲9g 川楝子9g 泽泻9g 防己6g。

五诊:肝脾二脏硬胀已减,胸脘较舒,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较平,小溲亦畅,脉弦细。症势大有希望,再当肝脾两调为要。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大腹皮9g 川楝子9g 青皮、陈皮(各)4.5g 茯苓15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广郁金4.5g 制香附9g 八月札9g。

六诊:肝脏硬化,按之较软,脾脏肿大按之亦软,胸脘较舒,腹胀已减,静脉曲张较宽,浮肿较退,脉弦细。症状转机。续当疏肝调脾之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赤芍、白芍(各)6g 粉丹皮4.5g 大腹皮9g 陈香橼皮9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去翅足),茯苓皮12g 陈蒲壳12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广郁金6g 制香附9g 川楝子9g 泽泻9g。

七诊:肝肿脾大已渐宽软,胸脘较舒,腹胀已渐消散,静脉曲张弛纵,足肿尚未退净,脉虚濡。续当疏展调达为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炒柴胡3g 全当归6g 赤芍、白芍(各)6g 桃仁3g 制香附9g 粉丹皮4.5g 茯苓皮15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9g 陈蒲壳12g 海桐皮12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路路通7个。

八诊:肝脾二脏硬胀渐消,胸脘未舒,腹胀,按之鼓鼓,尚有水湿踞留,足肿渐退,脉弦细。续当调肝和脾之法。

醋煮鳖甲15g(先煎)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全当归6g 炒白芍6g 制香附9g 陈香橼皮9g 大腹皮9g 青皮、陈皮(各)4.5g 广郁金6g 陈大麦15g 砂仁、豆蔻壳(各)2.4g 蜣螂虫2个 沉香曲6g 醋炒半夏6g。

九诊:肝硬较柔,脾肿渐消,胸脘渐舒,腹胀亦减,静脉曲张已觉宽松,脉弦细。再以肝脾两调为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全当归6g 炒白芍6g 制香附9g 陈香橼皮9g 大腹皮9g 枯碧竹12g 炙甲片4.5g 蜣螂虫2只,缩砂壳2.4g 陈蒲壳12g 生龟版9g 泽泻9g。

十诊:两胁肝经循行之道,肝郁较展,硬胀渐瘥,脾区肿大亦渐消软,胸次较旷,腹胀按之鼓鼓作响已觉重实,水湿留于皮里膜外之间已渐蹂泄,腹水之根可望疏浚,静脉曲张亦渐见宽松。症已走向平坦之路,再当调肝畅气和脾利水之治。

醋煮鳖甲15g(先煎) 醋制半夏6g 鳖血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大腹皮9g 蜣螂虫2只(去翅足),陈香橼皮9g 泽泻9g 粉猪苓12g 沉香曲6g 砂仁、豆蔻壳(各)2.4g。

十一诊:用鳖甲煎丸之法而不全用其方,脾脏肿胀逐渐消软,肝脏硬变亦较减轻,两胁之间渐觉舒适,腹笥膨胀渐见消散,是已得鳖甲煎丸之效也。静脉虽尚曲张,面浮肿渐退。病有效机,适当调肝和脾,使其气血流畅,则藏统有职,不致有单腹膨胀之变则万幸矣。

鳖甲胶9g 鳖血炒柴胡3g 全当归9g 赤芍白芍各6g 大生地12g 紫丹参9g 制香附9g 小青皮4.5g 大腹皮9g 陈蒲壳12g 泽泻9g 广郁金6g 海桐皮12g 粉猪苓12g。

十二诊:肝硬化与脾肿大已渐疏展,两胁之攀胀疼痛渐瘥,而觉鸣鸣作响,是气有转动之象,腹水未疏,而尚真胀如故,溲色时黄时淡。脉虚弦,舌中灰苔渐化。再以调畅肝木和益脾土为治。

鳖甲胶9g 炒柴胡3g 紫丹参9g 当归粉3g(吞),川楝子9g 制香附9g 青皮陈皮各4.5g 大腹皮9g 焦白术6g 五加皮12g 泽泻9g 猪苓12g 片姜黄6g 仙鹤草12g 陈大麦12g 冬瓜子、冬瓜皮(各)12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