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3
- 获得点赞
- 111
- 声望
- 38
我的体质观的形成
1973年,我开始跟家乡江苏省的名老中医叶秉仁、夏奕钧、邢鹂江等先生学医。夏、邢先生临床时,常常或凝神直视,或按压病人腹部,或察看咽喉,思忖良久而后当机立断,说“此人要吃桂枝!”“此人要吃黄连!”“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这种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对我临床思路的形成影响很大。
我曾一遍遍地翻阅苏南医家推崇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医案中归纳总结叶天士体质辨证的思想和经验,当时对体质的认识尚是零碎的经验和想法。
1979年我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有机会深入研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书中以方类证的思路深深吸引了我。其后又翻阅到日本一贯堂医学的体质论,其简便易用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
1989年我受中国政府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进修,对日本汉方求实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细野诊疗所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为求易记和实用,我大胆地用药物名来命名体质,由此而形成了“药人”的概念。回国以后,我又以此“药人”概念为基础,将在日本讲学的讲稿整理成书,取名《中医十大类方》。此时,我的体质论基本形成。以后在临床上不断补充,成为本人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
1973年,我开始跟家乡江苏省的名老中医叶秉仁、夏奕钧、邢鹂江等先生学医。夏、邢先生临床时,常常或凝神直视,或按压病人腹部,或察看咽喉,思忖良久而后当机立断,说“此人要吃桂枝!”“此人要吃黄连!”“此人是桂甘龙牡汤证!”这种药人相应、方人相应的思路,对我临床思路的形成影响很大。
我曾一遍遍地翻阅苏南医家推崇的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从医案中归纳总结叶天士体质辨证的思想和经验,当时对体质的认识尚是零碎的经验和想法。
1979年我考入南京中医学院,有机会深入研读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书中以方类证的思路深深吸引了我。其后又翻阅到日本一贯堂医学的体质论,其简便易用的思路让我耳目一新。
1989年我受中国政府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部进修,对日本汉方求实的思想产生了强烈共鸣。在细野诊疗所每周一次的读书会上,为求易记和实用,我大胆地用药物名来命名体质,由此而形成了“药人”的概念。回国以后,我又以此“药人”概念为基础,将在日本讲学的讲稿整理成书,取名《中医十大类方》。此时,我的体质论基本形成。以后在临床上不断补充,成为本人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