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53
- 声望
- 63
- 年龄
- 63
中医院引进现代化设备是不是“西化”?讨论稿
2010年3月17日(国医节)《健康报•中医周刊》发表了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先生的文章《中医院发展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及安徽省中医院院长杨骏的文章《针灸与CT相得益彰》,无论从一个领导者来说还是中医学者来说,其内容所言极是,目前中医之临床确实如此,读后获益匪浅,就此作为一个基层医院的医生亦谈拙见如下。
现代中医当倡导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根据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史来分析,中医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传统中医学是指西方医学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学,而现代中医学是指接受并吸收、采纳了西方医学以后的中医学,即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前提下,吸取、吸收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内容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学。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属现代中医学范围。舆论界以及某些所谓倡导的“纯中医”理论和学说,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之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时代,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里,而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吸取、吸收并采纳了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某些理论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许多内容。I
中国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遵循其自身规律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传统中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足于医学不败之林、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由于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立在传统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中医辨证分析理论,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多属宏观定性的辨证方法,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是其优势和特色,但微观研究不足,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方法[1]。因此为了促进中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吸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指借助于先进的仪器、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即西方医学的辅助检查方法,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不足的一种诊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从而形成中医之五诊即望、闻、问、切、查[2]。“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中医四诊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从目前临床观察,中医的四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诊断之需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中医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发展、完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诊断方面这就是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在五诊实行中,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中医院的运营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之内容,这就是中医之五诊。而且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和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就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就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2]。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给出的一个诊断,她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而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并且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法律上不承认。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是一种医疗缺陷。
所以说现代中医应当倡导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必须引进现代化设备以适应目前中医临床的需要,但这绝不是西化中医。
参考文献
[1] 吴以岭主编.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科学出版社,2007:6-7,12
[2] 金栋.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遐想与现实[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54-156
2010-03-22.
2010年3月17日(国医节)《健康报•中医周刊》发表了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先生的文章《中医院发展要汲取人类文明成果》及安徽省中医院院长杨骏的文章《针灸与CT相得益彰》,无论从一个领导者来说还是中医学者来说,其内容所言极是,目前中医之临床确实如此,读后获益匪浅,就此作为一个基层医院的医生亦谈拙见如下。
现代中医当倡导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根据中国中医药学发展史来分析,中医学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中医学与现代中医学。传统中医学是指西方医学尚未传入我国以前的中医学,而现代中医学是指接受并吸收、采纳了西方医学以后的中医学,即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的前提下,吸取、吸收并采纳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学的某些知识内容而“融会贯通,合为一体”的中医学。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属现代中医学范围。舆论界以及某些所谓倡导的“纯中医”理论和学说,从目前看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中医之临床已非过去传统中医时代,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许多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中医里,而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吸取、吸收并采纳了现代科技成果及西医的某些理论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制药学及病名(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肾炎、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许多内容。I
中国中医药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两千多年来遵循其自身规律不断向前发展。随着西方医学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中医药学面临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自然科学及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医学,促进了西方医学关于人体生理功能认识及疾病诊断治疗水平的飞速提高,对仍以四诊(望、闻、问、切)为主要病情资料收集手段的传统中医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使现代科技条件下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因此中医药学要想立足于医学不败之林、要想继续发扬光大,就必须充分吸收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由于历史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建立在传统四诊收集病历资料基础上的中医辨证分析理论,如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多属宏观定性的辨证方法,整体观念和辨证思维是其优势和特色,但微观研究不足,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方法[1]。因此为了促进中医学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并按其自身规律向前发展,就必须不断吸取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
吸取现代科技成果,指借助于先进的仪器、引进现代化的设备,即西方医学的辅助检查方法,如理化检查与实验技术等,以完善、弥补中医四诊不足的一种诊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从而形成中医之五诊即望、闻、问、切、查[2]。“国医大师”邓铁涛曾说:“使用CT、磁共振等技术,是中医望、闻、问、切的延伸。”
中医四诊历经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至今。从目前临床观察,中医的四诊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临床诊断之需要。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中医必须借助于现代科技的成果,来发展、完善、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诊断方面这就是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
实际上目前中医之临床,已在五诊实行中,只不过没有提出中医“五诊”这个概念、名词而已。无论是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还是中医各种不同形式的专著、临床报道、治验总结及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指南、中医院的运营等,都已有西医相关辅助检查之内容,这就是中医之五诊。而且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如中医内科疾病中,肺系病证中的肺痈、肺痨等肺系病变,必须借助于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如X线胸片、肺CT等;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和或心脏彩超及心脏介入等;脾胃系病证中的胃痛、呕吐、噎膈、泻泄、痢疾等胃肠病变,就必须借助于消化道钡餐造影、电子显微内窥镜、大便常规及镜检等;肝胆病证中的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病变,就必须借助于腹部彩超/CT、血生化检查、头部CT/MRI、经颅多普勒(TCD)等,以明确疾病的诊断[2]。
中医四诊作出的诊断,是按照中医自身规律给出的一个诊断,她是一个模糊、宏观的病证名诊断。如果没有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作为中医四诊的补充和完善,而从目前临床的角度来看,中医四诊误诊的概率会较大,并且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单纯中医的病证名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法律上不承认。如果发生医疗纠纷,中医的病证名是不被法律所认可,是一种医疗缺陷。
所以说现代中医应当倡导中医五诊的诊断方法,中医院必须引进现代化设备以适应目前中医临床的需要,但这绝不是西化中医。
参考文献
[1] 吴以岭主编.络病理论科学求证[M].科学出版社,2007:6-7,12
[2] 金栋.中医五诊(望闻问切查)遐想与现实[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2):154-156
201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