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 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Reg. 或药用大黄 Rheum officinale Baill. 的根和根茎。亦名黄良(《吴普本草》)、将军(《药录》)、锦纹大黄(《备急千金要方》)、川军(《中药材手册》)等。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功能:攻积导滞、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淤通经。主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淤停经闭、癥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赤、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3~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用水或醋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大黄中具有致泻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酮甙,其泻下作用较其相应甙元作用为强。蒽醌甙有: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黄酚甙(Chrysophaein)、大黄素-6-葡萄糖甙(Emodin- -6-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黄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 monoglucoside)、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叶大黄中还含有大黄素双葡萄糖甙(Emodin diglucosi- de)、芦荟大黄素双葡萄糖甙(Aloe-emodin diglucosi- de)、大黄酚双葡萄糖甙(Chrysophanol diglucoside)。
双蒽酮甙有番泻甙A、B、C、D、E、F(Sennoside A、B、C、D、E、F)。大黄的致泻效力与其中的结合性大黄酸含量成正比,游离的蒽醌类成分无致泻作用。番泻甙的泻下作用较蒽醌甙为强,但含量则远较后者为少。
游离型蒽醌类主要有: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酸(Rhein)。
大黄又含有大黄鞣酸(Rheum tannic acids)及其相关物质,如没食子酸(Gallic acid)、儿茶精(Cate- chin)、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类物质有止泻作用。
此外,大黄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钙、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药理作用:
1. 泻下作用大黄有泻下作用,蒽醌甙是其产生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双蒽酮番泻甙的作用最强,游离型蒽醌类只有微弱的泻下作用。实验证明大黄煎剂的泻下作用明显,但受煎煮时间、加热温度和酸碱性的影响,长时间的加热会使大黄致泻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的泻下效力降低。大黄口服给药后需6~8小时才发挥作用;而直肠给药,泻下作用出现的时间较口服要快得多;注射其有效成分,则作用迅速且泻下效力最强。
研究表明:大黄的有效成分口服后,在消化道内被细菌代谢谢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谢产物而发挥泻下作用。亦有研究证明: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另一途径是番泻甙由小肠吸收后,经肝脏转化为甙元,再刺激胃壁神经丛而引起大肠蠕动致泻,同时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随血转运到大肠,刺激黏膜下神经丛和更深部肌肉神经丛等,使肠运动亢进,引起泻下。大黄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
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的双重作用,前者的物质基础是番泻甙,后者的物质基础是鞣质类。实验表明:大黄汤对小鼠的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大黄中所含之鞣质对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故在产生泻下作用后可出现便秘。大剂量使用大黄(1~5g)时,产生泻下作用;小剂量使用大黄(0.05~0.3g)时则出现便秘,其机制与大黄中所含鞣质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过少的泻下成分的作用有关。
2.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试管内,大黄对革兰阳性细菌和某些革兰阴性细菌均有抗菌作用。抗菌的有效成分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其抑菌效力之比为 4:2:1;抑菌的有效浓度为 1.5~25μg/ml。大黄的抗菌成分除了蒽醌类外,可能还有其他水溶性成分,因为生大黄煎剂去掉鞣质或游离蒽醌或二者均去掉后,仍有抗菌活性,且这些成分的抗菌活性有耐热耐压的性质。大黄抗菌的作用机制是对细菌细胞核酸、蛋白质合成及糖代谢谢有明显抑制作用。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覃状杆菌、淋病双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其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强。
大黄水煎剂、水浸剂、醇浸剂、醚浸剂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如许兰黄癣菌、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星形奴卡菌、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大黄浸出物可抑制和杀灭溶组织变形原虫,也可杀灭人毛滴虫,但对人肠滴虫及万氏唇形鞭虫的抑制作用较弱。大黄对阴道滴虫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对胃肠道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给予生大黄能治疗和预防应激性胃溃疡的出血,表现为出血程度明显减轻,出血灶及出血灶面积明显减少,其作用与甲氰咪胍相似。大黄治疗和预防溃疡的机制是其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对灌服纯酒精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大鼠预先灌胃给予大黄煎剂的实验表明:大黄对胃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临床研究证明:生大黄和熟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对胃肠道反应小,可大剂量应用。生、熟大黄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与西药组疗效一致,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
大黄含苦味质,服用小剂量粉剂(0.6~0.9g )可促进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4. 解痉作用大黄素能解除乙酰胆碱所致的离体小鼠肠痉挛,其解痉作用较罂粟碱强 4 倍多,但对豚鼠气管的解痉作用较弱。
5. 对肝脏的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生大黄能使中毒性肝炎的实验家兔死亡数及肝脏显著坏死的动物数减少。
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6. 利胆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大黄可促进狗胆汁的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大黄水提取物、醇提取物、大黄煎剂均能使胆汁流量明显增加,其高峰在给药30分钟内。复方大黄(胆道排石汤)有很强的利胆作用,能显著降低输胆总管括约肌紧张性,使之松弛,且能加强胆囊收缩。
7. 对胰腺的作用有报道认为,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大黄松弛奥狄括约肌张力有关。大黄能防止胰蛋白酶或酒精诱发的急性水肿型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大黄有抑制蛋白酶活性的能力,其有效成分有很好的水溶性。在试管内和模拟近似胃肠道环境下,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和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胃蛋白酶的活性无影响。
8. 抗肿瘤作用大黄素、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mg/kg的抑制率分别为76%和73%。大黄素对小鼠乳腺癌,大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9.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大黄有较明显的强心作用,能使心脏的MAP振幅增高,上升速率增快,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大黄的强心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实验证明:增加细胞外液中 K+浓度可减弱大剂量大黄对离体心脏的毒性作用,提示大黄的强心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膜上的 Na+、K+-ATP 酶有关。
大黄素小剂量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加强,大剂量则抑制。
大黄提取液能增加离体血管的收缩力和部分血管的自发节率。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均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大黄对正常兔血清胆固醇无影响,但对服用胆固醇而血清胆固醇升高的动物,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血清胆固醇和总磷脂比值明显降低。临床观察到生、熟大黄均有明显的减肥作用,其降血脂和减肥成分可能是蒽醌类、儿茶素类化合物,多糖也具有这些作用。
大黄口服、灌肠或外用,都能使人和动物出血的凝血时间缩短,其止血的有效成分可能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它们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脆性,兴奋胃肠道的局部血管,同时也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活性,使凝血时间与出血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有助于止血。对内出血和外出血都有明显止血作用。实验表明:家兔服大黄醇提物后血浆比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略有增加,血沉无变化,各切速下全血黏度均有增加。小鼠大黄灌胃,耳郭可见微循环及微静脉内血流速度减慢,有颗粒状的红细胞聚集体,尤以微静脉为明显,管径无变化,也未见有渗出及出血性改变。大黄醇提取物给家兔静脉注射,能使血小板表面活性增大,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但对体外血栓形成增长并不很明显。大黄引起动物血流速度减慢等变化对局部止血有利,但这种作用与一般传统活血化淤药作用相反。
有报道认为,服用大黄可以出现类似输液的血液稀释作用,能使病人的血黏度、红血球压积和全血黏度下降,渗透压高者可降至正常。大黄的稀释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它的渗透效应促进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而致。生大黄、酒蒸大黄、酒炖大黄、制大黄粉和精制大黄皆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加热加压的酒制蒸大黄的作用比其他大黄制品强4倍。
10. 解热降温作用给正常和肺炎双球菌感染发热的家兔灌服大黄水煎剂后,可见病理性发热家兔体温(肛温)明显下降,同时可见第三脑室灌流液中PGE含量明显降低,提示大黄可能通过影响PGE而发挥降温作用。有实验表明:大黄对家兔体温中枢附近脑室灌流液内环核甘酸也有影响,按5g/kg体重灌胃,可使感染性发热家兔环核甘酸水平降低,提示大黄降温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影响中枢环核甘酸水平而实现的。亦有报道,大黄对家兔内毒素性发热有明显抑制作用。
11. 抗炎作用多种动物实验表明:大黄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口服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部炎性水肿,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跖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大黄煎剂对以渗出和肉芽增生为主的炎症过程均有抑制作用,对抗炎性肿胀的作用优先于泻下作用。其抗炎作用不以肾上腺的完整存在为条件,煎剂既不能延长未成年大鼠切除肾上腺后的存活时间,也不能对抗切除一侧肾上腺后致对侧肾上腺代偿性肥大,提示大黄煎剂本身无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报道指出,大黄生品煎剂和醚提取物对炎症早期的渗出和水肿、炎症末期的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与生品相比,酒炒大黄、醋炒大黄消炎作用基本未受影响,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消炎作用则有所减弱。酒炒大黄、醋炒大黄、酒炖大黄和大黄炭对炎症早期的抗炎作用与生品基本相近,对末期的肉芽肿增生,除酒炖大黄作用不明显外,其他三种炮制品均保持于生品相近的消炎作用。实验提示,大黄醚提取物中可能存在值得重视的免疫抑制物质,但其消炎作用是否与免疫有关,尚待研究。亦有报道认为,大黄使花生四烯酸代谢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同时羟基花生四烯酸生成增加,而活跃脂化酶通路,并因此而发挥其抗炎作用。
12. 对肾脏的影响大黄水煎剂能使血中尿素氮、肌酐含量及门静脉血中的氨基酸含量明显降低,肝和肾中的尿素量亦分别降低,与血清中尿素氮量呈平行关系。尿中尿素氮排出量显著增加,肌酐排泄量亦有轻度增加,血中游离氨基酸量明显增加。大黄鞣质也有降尿素氮作用。大黄提取物治疗实验性肾功能衰竭大鼠,可使其体重增加,肾小球过滤值改善,近曲肾小管的氨基酸转送异常得以修复。大黄用于高氮质血症的患者,可使其血中尿素氮降低和肌酐值改善,白-球蛋白比例改善,食欲增加,自觉症状好转。动物实验表明:大黄能明显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血中的非蛋白氮。其治疗氮质血症的原理是:
减少肠道对氨基氮(合成尿素的原料)的吸收,并使血中必需氨基酸浓度升高,利用体内氨基酸的分解产物——氨合成蛋白质,使肝、肾组织合成尿素量减少;另一方面,大黄还抑制体内蛋白的分解,以减少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并促进尿素和肌酐的排泄。有报道指出,小剂量大黄使正常及半饥饿状态下豚鼠体重增加,毛发润泽,提高血清中蛋白质含量,改变白蛋白和球蛋白比例。肾脏病水肿与饥饿水肿相似,提示大黄可作治疗肾病的药物。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精神分裂症生大黄62g、生石膏155g、生铁落31g、青礞石31g、芒硝31g、夜交藤31g、黄芩24g、黄柏24g,每剂煎3遍,取汁 200ml,每2小时服药1次,分6次温服。见泻不可加用止泻药,可多饮水,4 周为1疗程。治疗415例,总有效率为98.6%。〔四川中医(创刊号):48〕
2. 治疗内科急性感染性疾病大黄15~30g、芒硝9g、玄参15g、甘草6g,水煎服,每次100ml,4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治疗急性肺炎57例,上呼吸道感染9例,急性细菌性痢疾33例,急性胰腺炎30例,泌尿系感染7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30 例。多数病例服药后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90〕
3. 治疗肺炎大黄1.5g、芒硝9g、元参15g、甘草6g,水煎200ml,每日服1~2剂。治疗急性肺炎100例,疗效较单纯西药组为优。〔中医杂志1988;(11):66〕
4. 治疗咯血大黄醇提片,每次2~4片,每日服3次,同时给予西药抗痨、消炎。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并发咯血25例,平均咯血量从治疗前的190ml 减少至30.36ml,平均止血时间4.4天。优于西药治疗组。〔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1):26〕
5. 治疗高脂血症a. 大黄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 0.25g。第一周每次服1粒,每日4次;以后为每次2粒,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治疗30例,其中胆固醇高者治疗1疗程后,有21例平均下降30mg%;22 例甘油三酯平均下降44mg%,一般服用第2疗程时疗效最好。〔福建中医药1983;(1):19〕
b. 大黄醇提片,每次1片,每日3次口服。治疗高胆固醇患者49例,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15例,加重1例。治疗高甘油三酯患者38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中成药1991;13(8):22〕
6. 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 大黄粉(或片),每次3g,每日2~4次,温开水吞服。不加其他止血药,单用大黄,治疗100例,止血率达97%,平均止血时间为2.1天,平均用大黄19.1g。除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所致的出血外,其他内科保守止血,均可用单味大黄,疗效可靠。对脑血栓形成或脑溢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最为适宜。〔陕西中医1983;(6):9〕
b. 大黄粉,每次3g,每日3次口服。治疗20例,止血有效率为95%,完全止血天数平均为2.15 天。并发现虚、实型患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且认为服用大黄粉后的排便次数增多(每天3~7次),并非大黄的副作用,而是大黄发挥止血作用的必备条件。〔江西中医药1983;(5):10〕
c. 大黄粉、白芨粉,按1:3比例配伍,研细过筛。胃痛加玄胡索、川楝子各等份,研细过筛。每次2g,每天3~4次,温开水吞服。治疗43例,全部治愈。大便隐血试验转阴时间平均为3.8天。〔中医杂志1983;(8);53〕
d. 生大黄、石花(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骼)等量,共研细末。分装胶囊,每次3g,每日3~4次,口服。治疗85例,临床治愈83 例,无效2例。以中、小量的出血疗效显著。平均止血时间为2.7天。〔福建中医药1982;(5):28〕
e. 大黄粉1.5g、白芨粉3g,温开水调成糊状,口服,每日2~3次。治疗胃热型、肝郁型的上消化道出血457例,有效率达95.81%。〔江苏中医杂志1983;(1):18〕
f. 大黄糖浆,每次6ml(含生药3g)口服,每日3~4次。治疗胃癌、胃平滑肌瘤及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50例,有效率为94%。〔中成药研究1982;(10):25〕
g. 大黄末5g,沸水冲和至100~200ml,待水温降至40℃时作直肠内保留灌肠,每天2次。治疗17例溃疡病急性穿孔,治愈11例,中转手术2例。〔天津中医1991;(3):37〕
7. 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大黄粉 2g、白芨粉10g,以冷开水调成糊状吞服,每日3~4次。并配合补液、禁食。治疗5例,4例于用药10~48小时后未再呕血,血压、心率稳定;继续用药2~5日后,大便潜血转阴。1例因缺药,中途改用西药,家属拒绝输血而致休克死亡。〔云南中医杂志1989;(5):38〕
8. 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大黄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每次3~4片,每日3次,饭后口服。治疗40例,用药1个月后,治愈 2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中医杂志1991;(5):25〕
9. 治疗幽门螺旋菌阳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精制大黄片,每次3片,每日3次,饭前服用。慢性胃炎及球部溃疡4周、胃溃疡6周为1疗程。治疗50例(慢性胃炎28例,溃疡22例),症状缓解率为78.3%,慢性胃炎好转率为68%,溃疡愈合率为67.8%,HP 清除有效率为63.6%。〔上海医学1992;(4):218〕
10. 治疗急性胰腺炎a. 大黄30~60g,水煎,1~2小时口服1次。直至腹痛减轻,尿淀粉酶、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减量。呕吐或腹痛严重者用大黄水煎剂灌肠。治疗急性胰腺炎水肿型100例,全部有效。平均2天后尿淀粉酶恢复正常。〔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85〕
b. 生大黄粉9~15g,玄明粉15~30g,开水 200ml,分3次冲服,2~4小时用药1次,以泻为度。药后呕吐者停半小时再服。服1剂后,3~4小时无腹泻者,再给1剂。治疗100例,全部治愈。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平均为3.25天。〔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2):15〕
c. 每次用大黄煎剂30~60g(或冲剂25g,糖浆12ml,片剂10片),1~2小时1次,每日5~8次。口服。严重者加用大黄煎剂灌肠,针灸,或用阿托品、杜冷丁肌注,发热者加抗生素。待症状、体征消失后改用大黄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2次。治疗 266 例,痊愈25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7%。平均2天尿淀粉酶恢复正常,3天腹痛消失,5 天发热消退。〔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7):1〕
11. 治疗肝炎a. 生大黄30~50g(儿童减半),煎取200ml,每天1次顿服,以每天大便4~6次为宜,1周为1疗程。如大便次数过多,可停药1~2 天。治疗早期重症肝炎30例,成功23例。〔中级医刊 1983;(10):53〕
b. 生川军(后下)15g,丹参15g,玄明粉9g(冲服),枳实9g,川厚朴3g,茵陈、金钱草各30g,水煎服,每周1~2剂。治疗急性重症肝炎23例,对改善腹胀症状有独特疗效,并能使胃纳增加,黄疸消退,腹水减少。〔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0;(3):15〕
c. 生大黄50g(儿童 20~30g),水煎取液 200ml 顿服,每日1次,6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1天。年老体弱者服药2天,间隔1天。治疗80例,一般用药2疗程,平均用药16天,个别失水、消化道症状严重者输液1~2次。结果:肝功能恢复正常者65例;1月以内临床治愈者11例;治疗1月以上肝功能未恢复正常者4例。3个月后随访24例,无1例反复。〔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2):88〕
d. 50%大黄注射液40~80ml,加入10%葡萄糖200~30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至血清胆红质小于5mg%后停药。治疗急性重型黄疸型肝炎80 例,分析其中69例单用本药之疗效,提示有较明显的降低血清胆红素、改善肝功能及临床症状的作用。〔中医药学报1980;(3):25〕
e. 大黄醇提片(精制大黄片),每次5片,每日3~4次口服。用药后如仍无大便,可逐渐加大剂量,以每天大便2~3次为宜。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 100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90;31(9):35〕
f. 大黄片(每片0.25g,相当于生药1g),每次0.5片,每日服3~4次。治疗婴儿肝炎26例,痊愈2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6):19〕
12. 治疗胆囊炎大黄20~50g,木香20g,郁金20g,黄芩25g,茵陈25g,金钱草50g,水煎服,一日3次。治疗41例,全部治愈。〔吉林中医药1981;(3):33〕
13. 治疗胆绞痛生大黄10~20g,木香10g,加开水300ml,浸泡10分钟后频频饮服。治疗45例,显效(用药1小时内完全缓解或明显减轻者) 21 例;有效(胆绞痛在服药后1小时减轻,患者能忍受)20 例;无效(服药后胆绞痛未减轻或虽有减轻但患者仍不能忍受)4例。总有效率91.1%。〔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183〕
14. 治疗胆道蛔虫大黄600g,分为300g、200g、100g三次煎服,每天1剂,待水沸后放入大黄煎5分钟左右即可。服完后复查B超,然后给予噻嘧啶12片(每片0.1g),当晚和第二天早晨各服6片,低热患者可同时肌肉注射庆大霉素8万u,每天2次。治疗40例,服完3剂并配合上述疗法。1月后随访到37例患者未再出现腹痛,B 超未发现平行光带,痊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12(8):464〕
15. 治疗胆结石症生大黄片,每次0.6g,每日3次口服。治疗42例,并与口服维生素 E 组20例对照。大黄治疗组多在1周内开始排石,排石率为73.8%;对照组排石率为10%。〔中医杂志1988;(1):66〕
16. 治疗急性肠梗阻a. 生大黄研粉,成人每次9g,老人及小孩减半。用开水冲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治疗44例,总有效率为97.7%。一般服药1~3次可排气排便,腹胀腹痛缓解,胃肠功能恢复。〔陕西中医1984;(8):33〕
b. 生大黄15g 研末,糯米50g 炒至微黄后研末,两药混合均匀后,加入蜂蜜100g,调成糊状,成人1次顿服,儿童可1次顿服或数次分服。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30例,均获临床治愈,观察1周无复发。〔吉林中医药1991;(2):15〕
17.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生大黄15g、吴茱萸6g ,浓煎至120ml,每次60~12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治疗3例,均愈,随访1.5~3年,均未复发。〔中医杂志1988;(1):66〕
18. 治疗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 生大黄 24~30g(1日量,幼儿酌减),每日2~3次,水煎服(用水量宜少,沸后不超过10 分钟)。治疗14例,除腹膜炎型2例及麻痹性肠梗阻1例疗效较差外,皆痊愈。一般用药2~6次后,腹痛明显缓解,中毒症状改善,便血、黏液血便转为稀水样便。〔福建中医药1985;(1);36〕
b. 每日用生大黄30g,沸水泡后取汁300ml,少量多次频服。若呕吐明显,可插吸管,先抽吸胃内容物,继而自吸管内注入大黄泡出液30~50ml,每半小时至1小时注入1次,第一次药液用完后,再加水进行第二次浸泡取汁。病情重者,可给予补充水电解质,并酌情禁食。治疗14例,治愈(腹痛腹胀及血样便消失、发热等中毒症状基本缓解,大便潜血试验转阴)10 例,有效(腹痛腹胀及全身中毒症状有所缓解,血样便大致消失,但大便潜血试验尚未完全转阴)3例,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经检查均无好转,且进一步恶化)1 例。〔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1;15(2):19〕
19. 治疗中毒性肠麻痹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取生大黄用开水50~100ml浸泡,大黄用量分别为:1岁以下5~10g,1~3岁10~15g,4~6岁15~20g,7~10岁20~30g。待水温降至37℃左右时直肠灌注,保留10~20分钟,每日2~3次。治疗50例,痊愈42例,好转6例,无效2例。多数在用药0.5~2小时见效,1~3日大便通畅。〔四川中医1989;(4):13〕
20. 治疗肠道应激综合征大黄、黄芩、黄柏各30g,加水煎取150ml,作保留灌肠,每晚1次,14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32例,用药1~2疗程后,显效27例,有效4例,无效1例。〔新中医1991;(5):29〕
21. 治疗肠伤寒出血大黄3份、白芨2份,研末。用量分别为:大便隐血(+)用1g,隐血(++~+++)、少量柏油样便用2g,隐血(++++)、大量柏油样便用3g。每日3次口服。治疗78例(其中有 4 例配合应用西药,有1例输血),显效61例,有效13例,无效 4 例。总有效率为94.9%。〔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1;(1):25〕
22. 治疗肝、脾曲综合征大黄12g(后下)、枳实8g、厚朴5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剂。治疗57例,痊愈48例,好转5例,无效4例。〔四川中医1986;(8):43〕
23. 治疗膀胱出血采用1:1大黄浸出液膀胱灌注,每次20ml,每日1次,保留2小时以上。治疗有明显血尿者15例,结果尿液转清时间在2天以内者3例,3~4天者10例,7.4天者2例。平均止血时间3天。〔黑龙江中医药1991;(2):35〕
24. 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a. 大黄30g、黄芪30g、红花20g、丹参20g,水煎。成人每次水煎液灌肠100ml,加4%碳酸氢钠20ml (加温至38℃),每日6次,病情好转后可酌情减量。
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20例,治愈16例,好转1例,病死3例。〔中国急救医学1983;(3):23〕
b. 大黄30g、桂枝30g,水煎服。湿热重者用大黄30g保留灌肠,每次100ml(半剂),每天1~2次,10次为1疗程。保留灌肠有困难者,可服用大黄胶囊(每粒0.6g),每次3~5粒,每日2~3次。治疗尿毒症50例,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2):89〕
c. 生大黄30g,加水200ml,煎沸,保留灌肠,每天2次,5~7天为1疗程。治疗肾功能衰竭 5例,均有效。〔中医杂志1980;(11):18〕
d. 大黄30~60g,煅牡蛎30g、蒲公英20g,水煎药液,加温水至600~800ml,作保留灌肠,保留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天灌肠1次,病重者可1日2次,以每天泻便3~4次为宜。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20例,用药后症状均有缓解,尤以乏力、厌食呕吐等症状消失较快,一般3~7天即可见效。〔中医杂志1981;(9):21〕
e. 大黄25g、炒草果仁50g,加水250ml,煎至50~60ml,每晚清洁灌肠后插入肛管30cm,缓慢将药液注入,每日1次,5次为1疗程,间隔两天再行第二疗程。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7例,显效2例,好转5例,一般1个疗程即能见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1;(2):86〕
f. 大黄、制附子、益母草各15~30g,黄芪30~60g,芒硝10~20g(冲服),水煎2次,早晚各服1 次,10天为1疗程;或两煎混合,浓缩至1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尿毒症46例,显效18例,总有效率为87.5%。〔陕西中医1983;(1):11〕
g. 大黄30g、莱菔子30g、甘草15g,浓煎2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尿毒症18例,完全缓解 9例,部分缓解5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1980;(4):163〕
h. 对照组41例,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规处理(包括补充营养,控制入水量、纠酸、利尿)。治疗组45例,常规处理加大黄50g、人参9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治疗组安全进入多尿期及恢复期,无1例死亡,氮质血症及尿量复常时间平均5天;对照组复常时间则平均为7天。〔湖北中医杂志1990;(4):16〕
25. 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大黄(切碎)50g,泡入400~500ml 沸水中5~10分钟,滤液冲芒硝15g,顿服。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剧烈腹痛3例,效果满意。
〔山西中医1986;(5):39〕
26.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生大黄3~4g,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2次,忌食酸物,高热者对症治疗,均未用抗病毒药。治疗26例,用药3日后,痊愈14例,好转1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1):693〕
27. 治疗淋巴结核大黄粉100g、石灰粉 400g,放砂锅中炒至石灰显微红色时,取出放凉,过筛,装瓶备用。用时加香油适量,调成糊状,用纱布条浸药后敷在伤口内。治疗208例,治愈181例,有效26例,无效1例。〔中医杂志1980;(3):39〕
28. 治疗急性乳腺炎生大黄、芒硝各等份,研末,加少量凡士林,用开水调匀,摊于纱布上,贴于乳房红肿部位,每日换药3~4次。若伴有恶寒、发热、全身无力症状者,可加服五味消毒饮加减。治疗30例(轻症16例,重症14例),全部治愈。〔四川中医1987;(5):25〕
29. 治疗酒齇鼻大黄、硫磺各等份,研粉拌匀,取5g,加凉水调成糊状,睡前涂鼻部,次晨洗去,每晚1次,2周为1疗程。治疗20例,痊愈10 例,显效7例,好转2例,无效1例。〔吉林中医药1983;(4):37〕
30. 治疗甲沟炎生大黄,烘干,研末。用时以醋调匀,外敷患处,每日或隔日清洗后更换。治疗15例,1周内治愈者7例,1~2周治愈者5例,2~3周治愈者2例。另一例因病程长、嵌甲,治疗 1周后即拔甲。〔新医药学杂志1979;(2):10〕
31. 治疗脂溢性皮炎a. 大黄、硫磺各等份为末,先用温水洗湿头发,再将药末搓头发上,2~3 分钟后用温水洗去药末或再用硫磺香皂洗头1次,并用清水洗去,每隔3~5天用1次。治疗100例,显效60例,有效31例,无效9例。〔新中医1986;(11):29〕
b. 生大黄 100g、冰片 20g、食醋250ml,共置密封瓶中浸泡7天,待变成深棕色后应用。先以75%酒精消毒患处,然后涂本品,每日3~4次。有脂液外溢者先用清热收敛药。治疗45例,治愈20 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5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9):34〕
32. 治疗带状疱疹a. 生大黄30g、冰片5g、蜈蚣5条,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早晚各1次,轻者3日愈,重者5~6日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6):16〕
b. 生大黄、黄柏、五倍子、芒硝各等份,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调膏。用时将药膏外敷患处。治疗150例,敷药2~4次,皆愈。〔中医杂志 1988;29(8):15〕
c. 大黄、虎杖、冰片各15g,浸入95%乙醇300ml中24小时,取澄清液,用药棉蘸药液,涂布于带状疱疹发生处及疼痛存在区域,次数不限,溃烂处禁用。治疗155例,全部治愈。〔中医药学报1991;(4):35〕
33. 治疗银屑病生大黄3~15g(后下),熟大黄6~20g,制成煎剂。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外用:生大黄、熟大黄各30g,用30%酒精100ml 浸泡1周,取汁外搽患处,每日1~2次。搽药后用手在患部摩擦5~10分钟,使局部有微微发热感。治疗45例,痊愈(皮损全部消退)28例,好转(皮损消失50%以上)12例,无效(治疗1个月无明显变化)5例。〔陕西中医1990;11(11):514〕
34. 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生大黄50g,放砂锅内,加水400ml,煎至200ml左右,倒入盆中熏洗会阴部,待药液不烫手时,再用毛巾浸液擦洗会阴部。同时在局部用手指作顺时针按摩,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熏洗完毕后,取中极、会阴二穴,外敷以生姜汁调制的熟大黄细末20g,胶布固定。体强或有热象者,每日可用3~6g 制大黄水煎20分钟后饮服。治疗60例,痊愈56例,显效3例,无效1例。〔浙江中医杂志1992;(11):488〕
35. 治疗龟头包皮炎大黄、黄柏各50g,乳香、没药各10g,冰片、血竭各5g,儿茶3g。各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5~10g为1剂。先用0.9%的生理盐水或0.2‰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净皮肤黏膜后,用消毒棉签蘸药粉撒患处,1日数次,如有渗出可反复撒药。待患处结痂有裂纹时,用麻油调药粉成糊状涂患处,1日2~3次,至干痂脱落痊愈为止。不可强行撕痂。治疗32例(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65岁;病程最短者5天,最长者1个月),疗程3~7天,均愈。
〔新中医1997;29(1):43〕
36. 治疗冻伤大黄、甘草各50g,加水 4000ml,煎30分钟,滤出药液,待温后浸泡患处 20分钟,每晚1次。治疗100例,效果满意。每剂药液可用1周。〔中国农村医学1987;(12):23〕
37. 治疗软组织损伤大黄100g、茜草根 200g,共研细末,布包煮20分钟。先洗患处,温后外敷局部,可加热后反复使用。治疗300例,用药3~8天痊愈者260例,好转16例,无效2例,带药无法随访的22例。〔陕西中医1987;8(1):35〕
38. 治疗阑尾脓肿大黄200g,烘干研细末,加入冰片10g搅匀,用米醋调匀,保持一定湿度,再加入面粉少许。外敷于右腹下包块处,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1~2日换药1次。适当配合青霉素肌注,氯霉素静滴。治疗81例,用药3~13日后,显效68例,好转3例,恶化 10 例,总有效率为89.4%,中转手术率为10.6%。〔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7):31〕
39. 治疗外科手术后腹胀大黄粉30g,用 300ml 温开水调和后保留灌肠。一般病例1次即可,重症病人可酌情增加每日1次或2次。治疗90例,显效(用药1次,在1~3小时内排气、排便,体温下降1~2℃,肠鸣音恢复,腹胀痛消失)79例,好转(腹胀痛减轻)7例,无效(用药1次在5小时内症状不减)
4 例。〔河南中医1991;11(4):35〕
40. 治疗淤阻型闭经生大黄120g,用白酒浸泡1夜,晒干后研为细末;用长流水、米醋各25ml 煮沸后加入大黄末,搅拌令稠起大泡,泡破冒青烟色如老酱油为佳,待凉后团如蛋黄大,重15g。每次1丸,每日服2~3次。治疗25例,用药1~10日,均获痊愈。〔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4):227〕
41. 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0%大黄粉水溶液,每次用量婴儿为15ml,幼儿为20ml,学龄前儿为25ml,学龄儿为30ml。采用直肠注入法给药。治疗60例,显效(1天内体温恢复正常)40例,有效(1天内体温下降但未恢复正常)18例,无效2例。有效率96.7%。〔陕西中医1991;12(8):3 45〕
42.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大黄250g,大枣(去核)500g,置锅内炒炭存性,共研极细粉,密封瓶装,1岁以内每次1g,1岁以上每次2g,2岁以上每次3g,均为每日3次口服。治疗54例,疗效均满意,一般5~7天即可痊愈。〔湖南医药杂志1979;(2):42〕
43. 治疗急性扁桃体炎a. 生大黄9g(1日量,重者可用12g),用沸水泡药,每隔2小时泡饮1次。不加用其他药物。治疗61例,全部治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10):
16〕
b. 生大黄,2~4岁每日用6g,每次用开水 150ml沏泡;5岁以上用9g,每次沏泡250ml。待其温凉可口时即可饮用,服完两小时后再将原药按上法泡1次,用法同前。治疗60例,48小时内扁桃体脓灶消减者21例,消失者6例;72小时内消减者5例,消失者21例;72~96 小时消减者2例,消失者5例。总有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5):695〕
c. 生大黄20g,焙干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其1/3 或1/4,用食醋或茶水调成糊状,摊于白布或绷带上,贴敷脚心,包扎8小时便可(男左,女右),每日1次,连续 3~4次。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30例,有效率100%,治愈率94%。〔中医药研究1991;(1):37〕
44. 治疗鼻衄大黄粉,每次3g,每日服4次。鼻衄时用消毒药棉蘸少量大黄粉鼻腔用药,6小时1 次。治疗50例,用药5天后,治愈4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对出现恶心、呕吐者可嘱用粳米粥汤送服或装胶囊吞服,排便次数一般2~3次,不必处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2):28〕
方剂选用:
1. 治疗热病狂语及诸黄:川大黄五两(锉碎,微炒)。捣细罗为散,用腊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计时候,以冷水调半匙服之。(《太平圣惠方》雪煎方)
2. 治疗心气不足,吐血衄血: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泻心汤)
3. 治疗虚劳吐血:生地黄汁半升,川大黄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纳大黄(末)搅之,空腹顿服,每日三,瘥。(《备急千金要方》)
4. 治疗大便秘结:大黄二两,牵牛头末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有厥冷,用酒调三钱,无厥冷而手足烦热者,蜜汤调下,食后微利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大黄牵牛丸)
5. 治疗产后恶血冲心,或胎衣不下,腹中血块等:锦纹大黄一两,杵罗为末,用头醋半升,同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用温醋化五丸服之,良久下。
亦治马坠内损。(《备急千金要方》)
6. 治疗奶痈:川大黄、粉草各一两。上为细末,以好酒熬成膏,倾在盏中放冷,摊纸上贴痛处,仰面卧至五更。贴时先用温酒调(服)一大匙,明日取下恶物,相度强弱用药,羸弱不宜服。(《妇人良方》金黄散)
7. 治疗口疮糜烂:大黄、枯矾等份。为末以擦之,吐涎。(《太平圣惠方》)
8. 治疗眼暴热痛,眦头肿起:大黄(锉,炒)、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各三两,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各二两。上五味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大黄汤)
配伍效用:
大黄配伍白芷 大黄清热解毒、通便泄热;白芷消痈止痛。二者配伍,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背疽初起、红肿疼痛、大便秘结者。
大黄配伍丹皮 大黄逐淤通经、凉血解毒;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淤。二者相使为用,共奏泄热散淤、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肠痈初起,少腹疼痛等症。
大黄配伍当归 大黄活血祛淤;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二药伍用,有活血祛淤、消肿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血在内、胀满疼痛者。
大黄配伍附子、细辛 大黄涤荡胃肠积滞;附子、细辛温阳祛寒散结。三者伍用,攻下寓于温阳之中,共奏温阳散寒通便之功效,用于治疗阳衰寒积里实便秘、腹痛、手足厥逆等症。
大黄配伍厚朴 大黄苦寒,攻积导滞、泻热通便;厚朴苦温,燥湿散满、行气除胀。二者伍用,寒温兼施,共奏泻热通便、行气宽中、消胀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胃热实证之大便秘结、腹痛胀满以及湿热下痢、腹满胀痛、里急后重、便带脓血等症。
大黄配伍黄连、黄芩 大黄清热泻火解毒;黄连、黄芩清热燥湿。三者相伍,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吐衄、内热目赤口疮以及湿热黄疸、湿热痢疾等。
大黄配伍芒硝 大黄苦寒泻下,攻积导滞、逐淤通经、泻热通肠、凉血解毒;芒硝咸寒软坚,清热泻火、润燥通便。二者伍用,共奏攻积导滞、通便泻热、消胀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热结便秘、腹满胀痛、壮热神昏、烦躁谵语以及胃肠实热积滞之腹痛痞满、积食不下、大便秘结等。
大黄配伍肉桂 大黄苦寒攻下,泻热导滞、凉血行淤;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温阳、引火归源。二者相伍,寒热兼施,相互制约,相反相成,共奏温阳、泻下、调中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凝脏腑之便秘、脘腹冷痛;肝郁多怒、胃气上逆之吐血、衄血以及寒热错杂之胃脘疼痛,兼见口舌糜烂、肠鸣便溏者。
大黄配伍枳实 大黄攻积导滞,长于下胃肠结热之有形积滞;枳实下气消痞,功专泄胃肠结气之无形气痞。二者伍用,共奏泻热除积、利气消痞之功效,用于治疗气滞食停之胃脘痞满、腹胀疼痛、大便秘结等症。
【注意事项】
宜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淤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毒副作用:大黄毒性较低,很少有大黄中毒事件发生。曾有报道对大鼠连续给药 3~9 个月,而引起甲状腺腺瘤样变化以及肝组织退行性变化等病变,故长期服用仍应引起注意。其毒性成分有人认为是泻下作用物质以外的其他毒性物质。
用200%大黄煎液给大鼠灌胃,每日3~4.5ml,4~5天后扫描电镜观察到其胃和大肠有程度不同的刺激性炎症,认为这是引起纳呆、腹泻的原因。
用大黄给大鼠灌胃7.5g/kg,连续14天,可见雌鼠性成熟期明显延缓,子宫、卵巢重量减轻。用40%大黄注射剂对小鼠腹腔注射,每日0.5ml,可以终止妊娠,并有引产作用。
蒽醌类衍生物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大黄素0.56g/kg;大黄素甲醚1.15g/kg;大黄酚10.0g/kg。
临床应用本品,生药毒性较低,但用量过大亦可中毒,尤其是鲜大黄毒性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昏、腹胀痛、黄疸等;长期经常服用蒽醌类泻药可导致肝硬变和电解质代谢谢紊乱(低血钾)。
中毒救治:
1. 轻度中毒者,停止用药后,各种症状即可逐渐消失。
2. 中毒症状重者,可给予止痛、止泻等对症处理。
3. 酌情补液。
4. 中草药治疗:绿豆30g、生姜10g、甘草10g,加水急煎内服。
【医家论药】
“凡蕴热之症,藏府坚涩,直肠火燥而大便秘;痈肿初发,毒热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至若跌扑损伤,血有所淤,闭而不行,用桃仁、红花之剂,必加酒炒大黄。又有阳明胃火,痰涎壅盛,喉闭乳蛾,腮颊肿痛连及口齿,用清痰降火之剂,必加姜制大黄。若光明科以之治目,在时眼初发时,以之泻火可也;疮肿科以之散热拔毒,在红肿时解毒可也。”(《本草切要》)
“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遂,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湿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反正之殊功。”(《本草经疏》)
“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于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于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本草正义》)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本草纲目》)
“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淤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癥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大黄,大苦大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故凡伤寒邪入胃府,而见日晡潮热,谵语斑狂,便秘硬痛手不可近,乃瘟热瘴疟,下痢赤白,腹痛里急,黄疸水肿,积聚留饮宿食,心腹痞满,二便不通,与热结血分,一切癥瘕血燥,血秘实热等症,用此皆能推陈致新,定乱致治。故昔人云有将军之号。
然苦则伤气,寒则伤胃,下则亡阴,故必邪热实结,宿食不下,用之得宜。”(《本草求真》)
“大黄,……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酒洗入阳明。通闭结灵丹,驱邪实效方。与桃仁同用,则导淤血。与枳壳同用,则除积气。入痰火药,更能滚痰。入消食药,即能推陈。生用则通肠胃壅结热,熟用则治诸毒疮疡,久不收口。盖以诸毒疮疡,皆属心火,大黄熟用,则能泻心火,且宣气消肿,而除结热之在上者。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有推陈致新之功,有斩关夺将之能,故名之曰将军。”(《药鉴》)
附注:大黄既走血分,亦走气分。走血分,能破淤血及癥瘕积聚,可治疗淤血经闭、产后淤阻、跌仆损伤、淤血肿痛等症;走气分,能荡涤肠胃实热积滞,可治疗大便秘结、腹部胀满、宿食停滞、湿热下痢、里急后重诸症。上能清热治目赤、咽喉肿痛,下能通利二便,外解疮疡疔毒,又善疗消化系统各种出血。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酒炒则能达人体上部;酒洗能助泻下之力;蒸熟则泻下之力和缓,宜用于年老体弱患者;炒炭用于肠有积滞之下血证。治疗急证实证欲取速效,宜用生大黄,且宜后下,或用沸水泡渍频服;治疗虚证缓证欲徐图功,则用制大黄,或与他药同煎。使用本品,当中病即止,不可过量或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