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唇形科植物海州香薷Elsholtzia splendens Nakai ex F. Maekawa 的带花全草。味辛,性微温。入肺、胃经。功能: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主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海州香薷含挥发油。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含有挥发油0.3%,其中主成分为香薷二醇 (Elshotzidiol)。还含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
从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中离析得:长链烷烃、植物甾醇、植物甾醇甙、脂肪酸(Fatty acid)、熊果酸(Ursolic acid)、7-甲基黄芩素(7-Methylbaicalein)、芹菜素(Apigen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木犀草素(Luteolin)、咖啡酸(Caffeicacid)、和槲皮素(Quercetin)。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其挥发油对病原微生物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实验表明:香薷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能力,灭活浓度1:1000~1:2 000;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弗氏痢疾杆菌、白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卡他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浓度1:4 000~1:25 600。1:2 000香薷油同75%酒精在处理污水杂菌时有相近似的灭菌能力,6分钟灭菌率分别为99.2%,99.36%;香薷油的抑菌强度(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弗氏痢疾杆菌)高于碘液,但比呋喃西林及新洁尔灭为弱。香薷煎剂(1:20)在体外对亚洲甲型流感病毒、京科68-1病毒株和孤儿病毒(ECHO11)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2.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石香薷挥发油对机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显著增强作用;对小鼠、大鼠、豚鼠和兔的离体回肠自发性收缩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蛋清所致豚鼠回肠过敏性收缩和氯化钡所致豚鼠回肠痉挛性收缩亦有显著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利尿、镇咳和祛痰作用。海州香薷提取物在体外对血管紧张素受体和β-羟基-β-甲基戊二酸辅酶A有显著抑制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感冒香薷、麻黄各15g,板蓝根、蒲公英各10g,桔梗12g。上药共为细粉,成人用量约3.5g,儿童用量约1g,将药粉倒入肚脐中心,然后用胶布贴敷固定。治疗感冒200例,痊愈196例,无效4例。贴药1次痊愈者164例,2次痊愈者32例。总痊愈率为98%。〔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9;(2):28〕
2. 治疗暑泻香薷、秦皮、白扁豆、六一散(布包)、厚朴、藿香、炒白术、法半夏、木香各10g,黄连5g,茯苓15g。有食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各10g。用冷水适量,连煎3遍,分早、中、晚3 次服,每日1剂。治疗90例,痊愈89例,无效1例。〔河北中医1991;13(1):5〕
3. 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香薷、藿香、荆芥、半夏、茯苓、党参、柴胡、黄芩各10g,甘草5g。每贴药煎一汁,煎沸15~20分钟,每2小时服2~4汤匙,每天服4~6次。少量多次饮服,小儿易于接受,又可提高疗效。治疗108例,效果显著。〔黑龙江中医药1991;(2):36〕
方剂选用:
1. 治疗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2. 治疗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3. 治疗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备急方》)
配伍效用:
香薷配伍白术 香薷利水消肿,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二者配伍,有健脾利水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虚之水肿、体倦、乏力等症。
香薷配伍厚朴、白扁豆 香薷发表散寒,消暑化湿;厚朴化湿行气宽中;白扁豆健脾和中,消暑化湿。三者配伍,有解表透邪,散寒祛暑,化湿畅中之功效,用于治疗夏日感受风寒暑湿之邪所引起之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呕吐、腹泻。
【注意事项】
宜忌:表虚者忌服。
【医家论药】
“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本草经疏》)
“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本经逢源》)
“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本草汇言》)
“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本草纲目》)
附注:在不同的地区,作为香薷使用的尚有:①同属植物Elsholtzia ciliata(Thunb.)Hyland 的干燥全草,在四川、陕西、山东等地作香薷使用。
其在四川被称为“德昌香薷”或“土香薷”,《本草衍义》中所述之香薷即为此,但目前在药材商品中很少使用;②唇形科植物牛至 Origanum vulgare L.的全草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作香薷入药;③唇形科植物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全草在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作香薷使用;④新疆地区使用的香薷,为唇形科植物萼果香薷 Elsholtzia densa Benth. var. calycocarpa(Diels) C.Y.Wu 的全草;⑤西藏地区尚以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及其变种E.densa Benth. var.inathina (Maxim.)C. Y.Wu的全草入药,亦称“密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