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方-小柴胡汤解
诚以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又与厥阴脏腑相连,故三经中,亦皆有小柴胡证也。[小柴胡汤经过加减,不也能治三经病吗?}
按语:从古字结构进一进一步解释三焦为何物。因而少阳统以小柴胡汤散火降水主之,各随其证之所见而加减之。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引用唐容川注:。所谓痛则不通也,故先与小建中汤,以温其膏油。建中者,指中焦而言。中焦之膏油既温,则血不凝滞,[通中焦宜用温通之法?].自通而不痛矣痛仍不瘥者,是膏油血分通利,而膜网这微细管窍不通利,故阳气不得出也,复与小柴胡汤,疏通其膜网,则阳气通畅而愈.[小柴胡汤疏通三焦之气?]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头汗出,为阳证,是否可这样想了]
唐川容注曰:凡病在三焦膜膈中,则舌色必白,现出三焦之本色[哦,舌白非寒,是三焦有病,不很明白?]
故提出脉弦,为少阳经之眼目,提出脉浮,为太阳经之眼目
小柴胡证言喜呕者,不必作呕吐者,但常常有欲呕之意,即为喜呕遇有觉恶心而微寒热往来者,即投以小柴胡汤,一剂而愈。此〈伤寒论〉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见也”。
陈修园曰: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滓再煎者,因其方为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也。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按:去渣再煎,此中犹有他义。柴胡有升提之力,兼有发表之力,去渣重煎,所以去其发表之力也。然恐煎久升提之力亦减,故重用至八两。
治伤寒方-通变大柴胡汤
此方若治伤寒,以防风易薄荷
大柴胡汤治少阳经与阳明府同病之方。故方中用柴胡以解在经之邪,大黄以下阳明在府之热,方中以二药为主,其余诸药可加可减。
或问:其表果系少阳证,固宜用柴胡矣。若非少阳证,既加薄荷,防风以散表邪,保须再用柴胡乎?答曰:凡表证未罢,遂用降药下之,恒出两种病证,一为表邪乘虚入里,《伤寒论》所载下后胸满心下痞?,下后结胸是也;一为表邪乘虚入里且下陷《伤寒论》所谓下之利不止者是也。此方中用防风,薄荷以散之,所以防邪之内陷,用柴胡以升之,所以防邪之下陷也。[换言之,就是发表药中可略加柴胡,不会有冲突]
治伤寒方——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伤寒论》有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有越婢汤治受风水肿。有越婢加半夏汤治外感袭肺,致肺中痰火壅滞,胀而作喘。
此方所主这病外感甚轻,原无大热,方中用麻黄以祛肺邪,嫌其性执温,故少加石膏佐之。且更取煅者,收敛之力,能将肺中痰涎凝结成块,易于吐出,此理从用煅石膏点豆腐者悟出,试之果甚效验若改用生石膏四钱更佳。[于3-28号试用了]
注:摘录是按我的喜好理解,并不定是作者之原意,括号是我的体会。这种方法虽慢,且麻烦,但效果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