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学习之我得

不错,给想学的指清了方向
 
真得很好!看了你学习中医的方法和感悟,觉得这是对初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鼓舞,从现在起,以你为榜样,开始自学中医。
 
我也从别人那学到了做学习笔记。现在开始重读《医学衷中参西录》,正读着老先生对经方的理解和据此灵活组方,与《思考中医》互参着借此进一步认识《伤寒论》,黄元御〈伤寒悬解〉对经方有独到见解。看看如此一来我与伤寒能走多近。
 
顶一个实在是真正之理啊
 
原来做学习笔记是很累的,这样我的读书速度就被迫慢了下来,我没有抄,是直接录入电脑,等于同一内容重复两次阅读。感觉记忆加深了,不会水过鸭背了。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伤寒方-小柴胡汤解
诚以少阳介于太阳,阳明之间,又与厥阴脏腑相连,故三经中,亦皆有小柴胡证也。[小柴胡汤经过加减,不也能治三经病吗?}
按语:从古字结构进一进一步解释三焦为何物。因而少阳统以小柴胡汤散火降水主之,各随其证之所见而加减之。
又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引用唐容川注:。所谓痛则不通也,故先与小建中汤,以温其膏油。建中者,指中焦而言。中焦之膏油既温,则血不凝滞,[通中焦宜用温通之法?].自通而不痛矣痛仍不瘥者,是膏油血分通利,而膜网这微细管窍不通利,故阳气不得出也,复与小柴胡汤,疏通其膜网,则阳气通畅而愈.[小柴胡汤疏通三焦之气?]
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头汗出,为阳证,是否可这样想了]
唐川容注曰:凡病在三焦膜膈中,则舌色必白,现出三焦之本色[哦,舌白非寒,是三焦有病,不很明白?]
故提出脉弦,为少阳经之眼目,提出脉浮,为太阳经之眼目
小柴胡证言喜呕者,不必作呕吐者,但常常有欲呕之意,即为喜呕遇有觉恶心而微寒热往来者,即投以小柴胡汤,一剂而愈。此〈伤寒论〉所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见也”。
陈修园曰:少阳介于两阳之间,须兼顾三经,故药不宜轻。去滓再煎者,因其方为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和合,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也。古圣不但用药之妙,其煎法俱有精义。
按:去渣再煎,此中犹有他义。柴胡有升提之力,兼有发表之力,去渣重煎,所以去其发表之力也。然恐煎久升提之力亦减,故重用至八两。
治伤寒方-通变大柴胡汤
此方若治伤寒,以防风易薄荷
大柴胡汤治少阳经与阳明府同病之方。故方中用柴胡以解在经之邪,大黄以下阳明在府之热,方中以二药为主,其余诸药可加可减。
或问:其表果系少阳证,固宜用柴胡矣。若非少阳证,既加薄荷,防风以散表邪,保须再用柴胡乎?答曰:凡表证未罢,遂用降药下之,恒出两种病证,一为表邪乘虚入里,《伤寒论》所载下后胸满心下痞?,下后结胸是也;一为表邪乘虚入里且下陷《伤寒论》所谓下之利不止者是也。此方中用防风,薄荷以散之,所以防邪之内陷,用柴胡以升之,所以防邪之下陷也。[换言之,就是发表药中可略加柴胡,不会有冲突]
治伤寒方——加味越婢加半夏汤
《伤寒论》有桂枝二越婢一汤,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金匮》有越婢汤治受风水肿。有越婢加半夏汤治外感袭肺,致肺中痰火壅滞,胀而作喘。
此方所主这病外感甚轻,原无大热,方中用麻黄以祛肺邪,嫌其性执温,故少加石膏佐之。且更取煅者,收敛之力,能将肺中痰涎凝结成块,易于吐出,此理从用煅石膏点豆腐者悟出,试之果甚效验若改用生石膏四钱更佳。[于3-28号试用了]
注:摘录是按我的喜好理解,并不定是作者之原意,括号是我的体会。这种方法虽慢,且麻烦,但效果蛮不错。
 
读经典、做临床,上孝老、下爱幼,这是多么实在的生活。如果人人都能如此多好!志同道合
 
谢谢楼主的心得,学习了!!!
 
真的是长见识了,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学习过程分享,刚好给我指路和引路,看来我要加强学习的劲头了。
 
比我好啊 我就是整天看论坛和黄帝内经
 
每次到论坛 都被各位自学成才的感动
我也要为了家人 为了自己的健康 努力 努力再努力
 
写得很好。要好好向楼主学习。本人西医,一直对中医情有独钟,但早期买很多中医书却无法看,看不下去,自嘲是如叶公好龙,后来看了《思考中医》才慢慢有感觉,并从王绵之的〈方剂学讲稿〉开始,把里面的方剂都看几遍,并把其中一些方都背下来,然后再看伤寒、金匮、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现在临床看病以中药为主,效果明显提高。最近打算学针灸。
 
楼主,能请教下,我号的一个脉象很特别。左关的脉很大很软?有点濡的感觉。两尺脉弦涩。不知道这个脉象代表

无知病人喜欢不语伸手给医师把脉,问能把出什么问题,你如今是一样的,需重新看看“切诊”在四诊中排第几。
 
只能说你很外行,要是你精通脉诊,估计就不会这么说了。没有脉诊,可以说你治病,有一半的几率会误治。

我没有小瞧号脉,可是如果把脉单独作为诊断依据,而不结合四诊,将会吃苦头的。要知道每个人的手下感觉是不同的,每个病人的脉像都不能和别人做绝对的对比。
较真脉诊的水平,只会让你损失其他更重要的信息采集。
 
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学习是为了成为治人的医生和学习是为了治自已的医生,无论是动机,还是要达到的效果,还是学习方法都是大有不同。
刚开始我技术不高,仅限治疗与已类似的病症,但是我善于讲解医理,所以也能为我自已争取了不少病案,老实按照书本所教:四诊一步不拉,尤重视问诊与望诊,自然脉也能把到不少。也就是说有了症状再去把脉,这样的反过来学习也能让我迅速提高脉诊技术。
其实是什么方法适合自已就用什么方法,别人的是做为一个参考,你完全复制是做不到的。
如今我也系统学习心理咨询,随后还会去学习营养学,这些都不会影响中医的学习,只会有助我的中医认识与治疗方案更多样化
 
你所谓的把到不少,·················就是无视和轻视。

口舌之争有必要吗?
不回应你会给初学者一个误导,舌诊没有出现完善前,仅凭脉诊,误诊的事情也发生得太多了。脉诊讲究的是医生手下的主观感觉,也就是百人有百种感觉,对于一些明显脉象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只是一些混合脉象,就会发生不同的感觉了。脉诊不是不重要,但不要把它看得重中之重,而忽视了其他三诊。
为啥要把脉诊说得那么玄,只为了显示自个比别人更高深,实在没必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