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专家的看病绝招》有感

疗效是硬道理!化繁为简是真功!如此用方是境界,浓缩的是精华!其中必有深层的医理。遥想初学医时爷爷告诉我说:能用通用会用熟十个方就能成名医,一代医圣也只有百余首方。实际诚然如此!
 
古代医家也有这样一方治多病的例子。比如《妇人大全良方》有个通用方:四物汤。后附大段文字记载其加减主治病。书中引用张声道:“此方治妇人百疾,只是四物汤加茱萸煎服……”。后来《证治准绳》谈妇科的时候,开篇也是引用的这个方子。
不论是用基础方加减,还是一病一方,一证一方。都是自古中医看病的一种方法罢了。
关键用的有依据,或者来自经典,或者来自临床。
最终以一个可重复的疗效为标准。
 
我学中医先从理论入手,发现理论虽好但是如按一法立方往往无效。后来看徐大椿先生的著作才知一病有一方,乃古人精血所注,何必自己临机立方?而且方剂对应的症状群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改来改去,增减无度,方不方,法不成法,疗效绝对是“放网捕鱼”,求之侥幸。
当然方法也要讲,像伤寒论中就提了不少的用方次序及治疗原则,这是光学汤证辩证所不能达到的。
 
以前看了王老师的肌瘤方安方抓药做丸子,自拟九克/每丸服了一月,感觉在阴天不怎么抽痛了,身体明显示好。最近两月减6克/每丸。只是近来月经不肯下来,到时小肚子发胀,是否继续服药?或者用通经药下?过后再服?急待老师辨明。急待回复安心。
 
刚拜读王老师的《杏林薪传》,是书有锡纯公之风,不尚虚言,读之有得。
 
老师说的是大实话,我01年学校毕业,临床上“理论”搞了6年,才明白中医是怎么看病的。
效方和经验方是临床的捷径,面对那么多病人,你一个个辩证,十个病人弄不好是十个方,但是效方,对证就能用。来十个人,病情差不离儿的,就一个方搞定。
但是面对疑难病,辩证的思维,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深点说,会效方和经验方,足以“混迹江湖”,有专方的,还可以成一方名医。
但是要成一代“明医”,或者更高一层的“大医”,光会对证下药是不能满足多变的临床的,还要有过硬的临床辨证思维,入微细致的观察力。
这里说的,强调一下,是临床的辨证思维。
不是纯理论的思维。
临床辨证,要有的放矢。辩到最后,还是要有“方”
 
这对我们后学来说就是醍醐灌顶!!!谢谢老师分享!!!
 
不是中医不讲理论光凭经验,而是大道至简,论在方中而已。
关键是:最初这个经方是根据什么设计出来的?如果没有中医的基础理论,恐怕就算是拿计算机来做中药排列组合,目前世界上最快的计算机算上成百上千年恐怕也找不出个结论来呢!
 
学习了,老师说的很好,老师很真实。
 
实话归实话,我还是认为老中医陈源生讲的实在。陈源生说:“有的青年医生总感觉老中医手中似乎有什么诀窃。通过熟悉和掌握辩证论治的法则,从而步入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的境界。诀窃,也许就在这里。“陈老所说的境界,并不是一件轻易就能熟悉的。
 
实话归实话,我还是认为老中医陈源生讲的实在。陈源生说:“有的青年医生总感觉老中医手中似乎有什么诀窃。..

陈源生所言不错,支持楼主
 
中医原来就这几板斧,呵呵
 
老师您好,我是一名在读中医药大学生,在学校老师确实是这样,误导了很多人去研究理论,其实还有很多种辩证方法,掌握的更多只会使你的思路更多,在开方上我推崇丁甘仁老先生的“经方为骨,时方为肉”的指导思想来学习,不知可否
 

谢谢老师的鼓励,向我这样的90后年轻人在中医这条路上可谓是步履艰难,在没有指路灯的情况下我也会依然会坚持的走下去
 
支持老师,现在你的贴我必看!
 
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认识一位医生,他的水平也是公认的好,他主要的也是靠现成的方子的,还告诉过我一些,真的比很多医院里开的成药管用多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