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六病提纲解》

平凡中医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8/08
帖子
442
获得点赞
147
声望
43
年龄
55
《伤寒论六病提纲解》

之所以叫《伤寒论六病提纲解》,而不叫《六经病提纲解》,是为了尊重仲景原著,尽量取得原汁原味阐释《伤寒论》的效果。同时,叫六病而不叫六经病,也是《伤寒论》原著的客观事实,《伤寒论》都是以“某某病脉证并治”命名的,而不是以“某某经病脉证并治”命名的。再有,这样叫的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表明对《伤寒论》的阐释方法不再用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而是采取了更符合客观实际的——八纲辨证理论,为张仲景所首创,多位医家皆有论述,以胡希恕论述最著。
八纲理论其实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常说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八纲。八纲之中,阴阳为总纲,涵盖了表里、寒热、虚实。我们这里所说的用八纲理论解释《伤寒论》,就是把《伤寒论》中所有“证”划分为阴病和阳病,阳病又以不同的病位而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病,阴病也以不同的病位划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三阴病。这样《伤寒论》中所有“证”就被概括成了六种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有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太阳少阴病皆在表,一阳病一阴病;阳明太阴病皆在里,一阳病一阴病;少阳厥阴病皆在半表半里,一阳病一阴病。其中,六病之中又有并病、合病,但并病、合病一般只在三阳病中见到,三阴病没有。基于上述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的六病是以相同的病位和阴阳属性为标准来命名的。比如:太阳病,就是所有病位在表,属性属阳的证的集合;少阴病就是所有病位在表,而属性属阴的证的集合,余病以此类推。
对八纲理论和用八纲理论对《伤寒论》的划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全面阐释《伤寒论》中六病的提纲了。
六病提纲的具体内容如下: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病的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一、下面,我们先说太阳病的提纲解:
我们常说,太阳主表。但,这里所说的“太阳之为病”,却并非包括所有的表证,而主要是针对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而引起的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类证候来说的。例如:痉病、湿病等在表的疾病,就并未包含在内,只是因为这些病病位也在表,所以仲景也称为太阳病,但,却不在此太阳病提纲所包括的范围之内。
脉浮主要指太阳病的病机在表而言。病机病位在表,脉浮亦主表,然亦有风寒表证而因卫气为寒邪所郁而脉沉的,故,脉浮指病机言,而并不是指所有表证都脉浮。头项强痛指太阳病的症状言,以一斑而窥全貌,即表证必有表证之症状,但又非必头项强痛,还可有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之所有症状。这里重点说一下伤寒六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许多医家解释头项强痛都用脏腑经络来说明,说这是足太阳经所经过之地,故有此证。其实,这样解释大大减小了太阳病的治疗范围,从而成为了太阳病的一种桎梏。伤寒六病虽然有许多时候包含脏腑经络理论,但也有时候用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不清,比如厥阴病,用肝和心包经来解释,就很是捉襟见肘。又比如太阳病还涉及到了肺,少阳病涉及到了肝等,又怎么说明呢?太阴病没有肺等又如何解释?虽然我们也给了这些问题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肺主皮毛也主表等,但这理由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六病对应脏腑经络理论的学说。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六病呢?
我认为,伤寒六病虽然包含了部分脏腑经络理论学说,也包含了其所涉及到的脏腑,但毕竟它们的治疗范围所包含的内容要比这些广泛地多,所以,我不主张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就像我不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头项强痛一样。伤寒六病包含了所有外感病的不同阶段,不管什么病,什么脏腑经络的病,只要有符合六病中某一病的证治的,就是某种病。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解释,参看我相关的文字,我们只要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恶寒,是太阳病必有之症状,故恶寒前加一“而”字,有突出、强调之意。无恶寒者,不是太阳病。这里的恶寒包括恶风、寒的意思。恶寒,就把温病与表病太阳病清晰地分离了出来,不恶寒的外感病不是太阳病。虽然温病初起亦有在表而恶寒发热者,但,一二日必将恶寒自罢,而转为发热不恶寒之温病。《伤寒论》通论伤寒与温病,绝非仅论伤寒,寒温统一在《伤寒论》,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所论之温病,不过是对《伤寒论》阳明病的进一步解释而已,后有专门文字撰述。
 
说得也是,少阳的小柴胡用胆火上炎来解就很牵强。太阳这类病,脉浮而恶寒就可以概括了。才看过<<中医师承实录》少阳为枢,只要邪在腠理,即可用小柴胡.金谷子又解说内经之邪气中人七步: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毛也,晰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皮肤 络脉 经脉 俞穴 伏冲脉 肠胃 膜原
 
平凡老师这样讲解《伤寒论》真是酣畅淋漓,易懂易学,痛快!
 
说得也是,少阳的小柴胡用胆火上炎来解就很牵强。太阳这类病,脉浮而恶寒就可以概括了。才看过

什么是腠理?具体说一下。考考老弟。
 
什么是腠理?具体说一下。考考老弟。

问得好,这是个关健: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 人体血气充斥这个地方,所以他很致密 他是指皮肤、肌肉、脏腑之间通行元气的间隙 不知对不。
 
请楼主仔细体会小柴胡汤证的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是何意,就能明白提纲是何意了。比如太阳病提纲因为它既可以仅在肤表(恶寒),也可以仅在经脉(头项强痛)。临床上往往不会同时出现的。仅仅是对太阳病的常见症状进行了描述而已,也就是说只要出现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中的症状那就要考虑邪气侵犯太阳的可能而已。
 
这里重点说一下伤寒六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许多医家解释头项强痛都用脏腑经络来说明,说这是足太阳经所经过之地,故有此证。其实,这样解释大大减小了太阳病的治疗范围,从而成为了太阳病的一种桎梏。
第一质疑:如果不是经络,何以冠予头项强痛?直接说膀胱腹就行了,与后面言脏腑不就矛盾吗?

伤寒六病虽然有许多时候包含脏腑经络理论,但也有时候用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不清,比如厥阴病,用肝和心包经来解释,就很是捉襟见肘。又比如太阳病还涉及到了肺,少阳病涉及到了肝等,又怎么说明呢?太阴病没有肺等又如何解释?虽然我们也给了这些问题一个能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肺主皮毛也主表等,但这理由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六病对应脏腑经络理论的学说。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六病呢?
我认为,伤寒六病虽然包含了部分脏腑经络理论学说,也包含了其所涉及到的脏腑,但毕竟它们的治疗范围所包含的内容要比这些广泛地多,所以,我不主张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就像我不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头项强痛一样。伤寒六病包含了所有外感病的不同阶段,不管什么病,什么脏腑经络的病,只要有符合六病中某一病的证治的,就是某种病。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解释,参看我相关的文字,我们只要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第二质疑: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六经这一概念也就没有了实际用途,也就是只是一种名词代号而已,这样自古以来所谓的伤寒六经辩证也就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毫无意义了,换言之,六经辩证是子虚乌有的空洞概念名词了,这样的解释能否让人信服也就值得怀疑啊。

恶寒,是太阳病必有之症状,故恶寒前加一“而”字,有突出、强调之意。无恶寒者,不是太阳病。这里的恶寒包括恶风、寒的意思。恶寒,就把温病与表病太阳病清晰地分离了出来,不恶寒的外感病不是太阳病。虽然温病初起亦有在表而恶寒发热者,但,一二日必将恶寒自罢,而转为发热不恶寒之温病。《伤寒论》通论伤寒与温病,绝非仅论伤寒,寒温统一在《伤寒论》,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所论之温病,不过是对《伤寒论》阳明病的进一步解释而已,后有专门文字撰述。
第三质疑:到底伤寒温病是不是外感病,如果都是就有有外向里病理传变的规律,也就是六经理论正确,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律,也就证明六经理论更是子虚乌有的空洞概念,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如果温病没有有外向里的传变规律,那就是内科病,自然根本没有与伤寒理论联系的必要,如此逻辑矛盾如何解释?

以上三大质疑,希望与先生交流,谢谢
 
我们可以看出,《伤寒论》中的六病是以相同的病位和阴阳属性为标准来命名的。比如:太阳病,就是所有病位在表,属性属阳的证的集合;少阴病就是所有病位在表,而属性属阴的证的集合,余病以此类推。
对八纲理论和用八纲理论对《伤寒论》的划分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我们就可以全面阐释《伤寒论》中六病的提纲了。

这里有明确的“病位”定位思想
我认为,伤寒六病虽然包含了部分脏腑经络理论学说,也包含了其所涉及到的脏腑,但毕竟它们的治疗范围所包含的内容要比这些广泛地多,所以,我不主张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就像我不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头项强痛一样。伤寒六病包含了所有外感病的不同阶段,不管什么病,什么脏腑经络的病,只要有符合六病中某一病的证治的,就是某种病。这里我们不做详细解释,参看我相关的文字,我们只要有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
“只要有符合六病中某一病的证治的,就是某种病”这里又否定了病位,而以病性为划分便准

先生,前面以病位为划分标准,而后面又否定了病位标准,反转到病性标准,这就是症候群总结,这样伤寒理论的表里,半表半里概念也就等同虚设,这样的矛盾如何化解,先生请反思,,谢谢与你的真正医学理论交流。
 
这样的交流才是论坛正道,谢谢楼主提出正话题让大家讨论。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病的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病的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些内容都属于症候群总结性语言,背后的机制到底如何?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什么?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为什么?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什么?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为什么?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为什么?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什么?

本人觉得解答六个?才会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
 
问得好,这是个关健:皮肤谓之腠,理者肌肉纹理 人体血气充斥这个地方,所以他很致密 他是

充斥腠理的是气和津液,不是血。病在腠理,可发汗而矣,为什么要用小柴胡?麻黄汤病在腠,桂枝汤病在理,二者皆属表。不知对我所说有什么看法?
 
这里重点说一下伤寒六病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许多医家解释头项强痛都用脏腑经络来说明,说这是足太阳经所经过

你很有思路,如果能静下心来,淡泊名利,一定会有所成就。我想告诉你一点,就是伤寒六病有并病,有合病,有传变,有直中,为什么非要按着由表到里的顺序呢?
 
太阳病的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少阳病的提纲

可参看胡希恕、祝味菊的作品,自明。
 
充斥腠理的是气和津液,不是血。病在腠理,可发汗而矣,为什么要用小柴胡?麻黄汤病在腠,桂枝汤病在理,

根据江尔逊的意思,皮肤是在表,腠理是在半表半里,所以血弱气尽腠理开即属于虚人感冒,可用小柴胡。下面请教老师的也许有点离题:这个为什么要用小柴胡?

患者,女,39岁,2002年8月27日就诊.2月前受凉,恶寒发热,服药无效,外寒未解,内热渐盛,体温高达
39.2度,急忙输液,口服扑热息痛片,汗出热退,移时复热,如是者7天.中医诊断为风热感冒,予银翘散加减3剂,体温降至375℃,但汗多、困倦、短气,大便偏稀。更医诊断为气虚感冒,予补中益气汤加减3剂,未见显效,便不愿再
服中药,唯间断输液,配服维生素、肌昔、蛋白粉等,体温一直在37 .3一37.8℃间波动,迁延至今已2个月
刻诊:低热(体温37.2℃),面白神疲,周身酸软,短气乏力,微恶风寒,夜热盗汗,纳差,口微苦,大便偏稀;舌质较淡,苔薄白腻,脉浮弱,四五至(刘军: 如果是我诊断便是寒湿在中,气阴两虚。理中加黄芪麦冬)

老师:根据现代经方大师江尔逊老先生的经验,本例感冒,低热迁延2月之久,可以诊断为虚人感冒,正虚邪留,枢机不利,使用柴胡桂枝汤加减。40多年前,成都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来我院实习时,江老便把这一独到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
〔学生甲〕临床上怎样判断“虚人”?
[老师]“虚人”是指气、血、阴、阳偏虚之人,如《伤寒论》上告诫不可发汗的“汗家”、“衄家”、“亡血家”等。这些阴阳气血偏虚之人,有因于遗传及禀赋不足者,有因于久病致虚者,只要详尽地占有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不难辨识。
〔学生乙」《伤寒论》上说的这个“家”、那个“家”,毕竟是一些特殊的例子。如本例低热2个月,迭用中西药物乏效,具有一派明显的虚弱之象,也不难辫识。但若是感冒初起,或者说一般的感冒病人,您怎样判断他到底是不是“虚人”呢?
老师:这需要经验。什么经验呢?简而言之,“因发知受”和“审证辨体”而已。大家知道,中医病因学说的实质是“因发知受”和“审证求因”。所谓“因发知受”就是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来推断病邪的性质和感邪的途径;所谓“审证求因”,则是对望闻问切获得的四诊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和综合,从而确立证型,以探求病因。而将中医病因学的这种独特的研究方法推广运用于中医体质学之研究,我将其称之为“因发知体”和“审证辨体”。具备此等知体辨体的功夫,自能洞察其“虚”。当然,熟练地掌握这种临证思维方法,需要细心观察,长期积累,审同察异,多思善悟,绝非朝夕之功。

辨证为虚人感冒,正虚邪留,枢机不利之证。
予《伤寒论》柴胡桂枝汤加减:
柴胡15g,黄芬10g,法半夏12g,桂枝15g,白芍15g,甘草5g,生姜
10g,大枣10g,获荃20g,仙鹤草50g,葛根30g。
服3剂后周身轻爽,不再恶风寒,夜热,盗汗大减,体温36.9℃。
改予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桑叶、仙鹤草3剂,诸证痊愈。
为增强体质,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


[学生]我们发现老师治疗虚人感冒,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汤,其次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阳虚感冒,老师已有专文介绍,现在我们想系统学习老师运用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感冒的经验。
〔老师」当年跟江老学习的那批学生,中医学基础比较扎实,对老师从不盲从迷信,常有直言不讳的质疑问难者。例如有人问:“方书论治虚人感冒,皆针对患者气、血、阴、阳之虚,而在常规解表方中,分别辅以益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品,而您竟使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虚人感冒,有什么根据?”
江老回答道:“因为虚人感冒的病因病机与张仲景《伤寒论》中揭示的少阳病的病因病机‘血弱气尽,滕理开,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以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之。方中人参(党参)、甘草、大枣补益中焦脾土,化生气血,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胡、黄芬、半夏、生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扶正祛邪
之妙用也。”以上问与答,问者纵横裨阖,直指要害;答者引经据典,切中肯萦。我认为,中医虽有各家学说,理论上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医的生命力在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理论的唯一标准。
「学生」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江老说小柴胡汤可以统治虚人感冒,换句话说,虚人感冒便必然是少阳病,这在理论上说得通吗?
[老师」当年就有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感冒初起,大多属太阳病,为什么虚人感冒,就属于少阳病呢?江老的回答是: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以直达揍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所以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证,亦为病之标;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揍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之标证亦可除
学生:如此说来,江老运用小柴胡汤治疗虚人感冒,并不要求具备柴胡汤证的特征性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也不是仲景所谓“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是根据虚人感冒的固有病因病机来使用,这是别具一格的.那么柴胡桂枝汤呢?《伤寒论》第141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这是病邪已入少阳,而太阳表证未解。如果说小柴胡汤可以统治虚人感冒,那么小柴胡汤类方―柴胡桂枝汤就更适用于虚人感冒了,老师以为然否‘!
L老师」对!我治疗虚人感冒,更喜欢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小柴胡汤的功用已经明确,而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可见柴胡桂枝汤更加契合虚人感冒的病因病机。我初用柴胡桂枝时因虑方中之人参(党参)奎补,便师法蒲辅周老先生,而用我省梓撞县所产的泡参代之〔泡参体轻有孔,不恋邪,但补
力不及党参。后来改用仙鹤草3o一509,效验即彰。仙鹤草又名脱力草,民间用之炖猪肉,治疗劳伤赢弱之证当代名医干祖望老先生说仙鹤草是中药的“激素”。此药扶正力宏而不留邪,绝无西药激素的不良反应。尚有值得借鉴者,我市名老中医陈思义治疗产后诸疾,如产后感冒、产后厌食、产后缺乳等,必用柴胡桂枝汤加减,疗效历历可稽。究之,妇人新产之后,便是“虚人”。
[学生丙」翻阅老师使用小柴胡汤和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感冒的医案,发现柴胡用量少则129,多则249。而中药学教材明确规定柴胡用量为3-10g,还说柴胡“性能升发,故真阴亏损、肝阳上充证禁用”,究以何者为是?还有,半夏性温燥,黄答苦寒,用于虚人,是否适合?
〔老师〕问得好!方书说柴胡有发散、升阳、劫阴之弊,半夏性燥,黄芩苦寒,这3味药用于虚人感冒,难道没有顾虑吗?
江老认为复方的作用,绝不等于单味药作用的机械相加,况《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寒热邪气”,并未言有发散、升阳、劫阴之弊。至于半夏和黄芩,单用之则偏胜之性见,而在小柴胡汤中,与人参之微寒(《神农本草经》称人参微寒),甘草、大枣之甘缓相伍,则分毫不显其温燥或苦寒之偏性。张仲景使用小柴胡汤于不可汗吐下的少阳病,正因其绝无伤中医师承实录阴耗气之弊,故可放胆用于虚人感冒。查阅《伤寒论》小柴胡汤,柴胡用量为半斤;柴胡桂枝汤,柴胡用量为4两。折合当今临床用量,半斤为249,4两为129。我习惯用柴胡12-249,是完全遵照《伤寒论》的。而遇感冒高热,体质不虚者,柴胡可用
30一以)g。续申柴胡之功用:《神农本草经》谓柴胡“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遍览《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其中明言具有“推陈致新”功用者,唯大黄与柴胡二味药而已。大家知道,大黄苦寒性猛峻,通过清热祛痛,荡涤泻下来推陈致新;而柴胡苦平性温和,通过调畅气机,领邪外出来推陈致新。大家在研究和运用小柴胡汤及其类方之际,若能高度重视柴胡一药的推陈致新”作用,将会大大拓宽其运用范围的。
 
人体之表应当包括皮肤,呼吸系统的鼻腔、气管、肺泡的粘膜,消化系统的口腔、食管、胃肠之粘膜。肺通过呼吸与外界相通,胃肠通过饮食与外界相通。有一次我儿子因为喝冰冻饮料太多,突发高热---41·c。我老婆为其服用退热药及输液仍然高热不退。并且上升到41.5·c。面红唇干、呼吸急促、脉浮大且数,我见状思索良久,忽忆伤寒论阳明病篇---“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再犹豫就回转化为大青龙汤证。于是用麻黄汤加生姜、大枣与服。半小时后微有汗出,尔后周身汗出,体温渐退。两服后体温正常。由此使我想到过食寒凉也是“伤寒”途径。过敏性哮喘吸入冷空气会诱发或加重。输入温度过低的液体会出现输液反应。也许这也是“伤寒”途径。
 
根据江尔逊的意思,皮肤是在表,腠理是在半表半里,所以血弱气尽腠理开即属于虚人感冒,可用小柴胡。下面

面白神疲,短气乏力,夜热盗汗,纳差,口微苦,是少阳症。周身酸软,微恶风寒,大便偏稀,舌质较淡,苔薄白腻,是桂枝汤证。低热(体温37.2℃),脉浮弱,既是桂枝汤证也是小柴胡汤症,故用柴胡桂枝汤。具体参看胡希恕讲伤寒论中的有关条文。
 
人体之表应当包括皮肤,呼吸系统的鼻腔、气管、肺泡的粘膜,消化系统的口腔、食管、胃肠之粘膜。肺通过呼吸

很好,开拓人的视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