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8/08
- 帖子
- 442
- 获得点赞
- 146
- 声望
- 43
- 年龄
- 54
浅谈桂枝汤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卷第一方,柯伯韵称其为群方之冠,足见其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伤寒论》总方113方,只桂枝汤加减变化组方的就有20多方。因此,参透了桂枝汤,基本就等于明白了《伤寒论》近五分之一的方剂,其功伟矣。
在介绍桂枝汤之前,我们先对《伤寒论》这本书做一个概括的总结。
《伤寒论》是一部介绍广义伤寒,即包括所有外感病在内的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书。同时,又是一部包括了诸多杂病(内伤)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在内的书,故而有“六经钤百病”之说。因此,又可以说《伤寒论》是一本总结所有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疾病的特性决定的。疾病的发生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邪的侵袭;一方面是人体自身免疫力的抵抗。二者合起来,也就是我们《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邪相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是一种正邪相争的免疫反应。其中,人体的正气占主导地位,是疾病发生的内因;病邪占次要地位,是疾病发生的条件。所以,我们治病用药一定要顺应人体免疫反应的趋势,也就是病机的趋势:病机趋势向外的,要发汗表解;向里的要清、下;半表半里的要和解;虚的要补要益;实的要疏要泻;寒的要温要热;热的要清要滋。否则,违背了这样的规律,病必不愈。《伤寒论》所介绍的内容,皆是疾病的免疫反应趋势或病机的趋势的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了风邪和寒邪两个病因,但是却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种什么疾病,或某一种什么病邪引起的疾病。尽管它的书名标明的是介绍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但它介绍的却是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和相应的救治方法,所以说,它不仅是一本治疗外感的书,更是一本治疗内伤的书,从而包括了外感、内伤在内的所有的疾病。
疾病的发病规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疾病免疫反应的趋势或病机的趋势。治疗方法,就是《伤寒论》中的所有方剂。
接着,我们再介绍一下《伤寒论》发病规律的结构。
在说《伤寒论》的发病规律结构之前,我们要先排除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病,绝不是六经病,更不是某某经府的病,而是一切疾病只要有某病的表现就是某病。不用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论》,不代表我们就排斥脏腑经络理论而否定它的正确性,我们只是说《伤寒论》不是在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上写成的,虽然它有时也讲脏腑经络理论,而其实它是在八纲理论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如此,脏腑经络理论依旧是我们中医园地里的奇葩之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成就,并且依然将常放异彩。这里我们对用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伤寒论》的局限性和用八纲理论的来解释《伤寒论》的灵活性不做具体论述。
用八纲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发病规律具体分法如下:因为阴阳为八纲之纲,涵盖其它六纲,故此书中以阴阳为纲,把所有的“证”分为阴病和阳病。然后,阴病和阳病又根据表、里不同的病位各分为三种病,阴病分为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中,少阴为表,太阴为里,厥阴为半表半里;阳病分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其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即是说,太阳病为表病之阳病,少阴为表病之阴证;阳明病为里病之阳病,太阴病为里病之阴病;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病,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病。六病之间可以传变,或合病、或并病,但其传变或合病或并病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而绝非随意的。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里的一首名方,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和用途:一是外能充营卫、散外邪;二是内能温胃寒、生阴血。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主要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为了便于理解太阳中风证,我们先说一下太阳病的病机。太阳病的病机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抗击于体表皮毛、肌肉、筋骨,企图通过发汗的形式将病邪排除体外,从而达到病愈的目的。人体体表为营卫二气所固护和营养,故表病也就是太阳病即是营卫二气与邪气之争。人体正气在内曰气血,在外曰营卫,其实气血营卫本不同之说法也。我们暂不讨论气血,只说营卫。营卫二气产生于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胃功能一差,营卫二气必然不足。故脾胃功能正常,是保证营卫二气充足且功能正常的根源。气血亦是如此。知道了太阳病的病机,再解释桂枝汤就好理解了。
《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人又有“邪气太盛”之说,这两句话道出了疾病发生的两种形式。也就是说,人体疾病的发生皆是由于正气先弱,正气虚馁,外邪方可侵袭;或者正气不虚,邪气太盛,正气抵挡不住,也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太阳病有两种类型:即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是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主方是麻黄汤。太阳伤寒证就是属于正气不虚,邪气太盛所致。其始,邪气侵袭人体后,正气也就是营卫二气奋起抵抗,企图拒邪于人体之最外层——皮肤,通过汗出把病邪排除。此时,正气不虚而邪气旺盛,二者交争于体表皮肤。虽正不虚,而邪太盛,故靠自身之卫气尚不足以抗邪兼蒸腾营阴做汗排病邪于体外,故此时,宜用药物顺应正气抗邪于体表而向外的病机,助机体汗出,以使病解,麻黄汤就是一首这样的方剂,麻黄汤辛温散邪以助汗出,汗出邪去而病告痊愈。太阳中风证却是一个脾胃虚寒、营卫不足在先,而后遭受病邪侵袭的类型。其病理为外邪侵袭后,卫气奋起抵抗,由于卫气本不足,再全力抗邪,致使卫气固护营阴的功能减弱,令营阴外泄。营阴本亦不足,又兼外泄,就更加不足。鉴于以上两种原因故汗出而邪不去、热不退。此时,对于疾病的治疗应采取温补脾胃以生营卫,使营卫充足,再兼助发汗以驱外邪的治疗方法,使汗出邪去。桂枝汤就正是应此而制定的。桂枝汤中桂枝、炙甘草、大枣、生姜温补脾胃之虚寒,以生营卫二气,同时又用芍药大枣补充营阴之不足,再兼用桂枝生姜味辛以助发汗驱邪。药后服热粥,以增营卫之化源。由此而知,桂枝汤乃是治疗营卫不足、脾胃虚寒型外感的方子。但,有时患体虽有这种病理状态存在,却患外感后而症状不明显,同样也用此方治疗,关键就看医者的辩证水平了。
说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而不说其调和营卫,是因其内在的病理因素决定的。患体脾胃虚寒在先,必导致营卫不足于外,故说充营卫而不说调和营卫。调和营卫之说,来自《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所说的卫不和,实际乃是卫气受邪,失去其固护营津之功能,与上面所述桂枝汤病机一样,只不过感受外邪的症状不明显罢了。其治疗仍然是用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
桂枝汤温脾胃、生阴血,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内伤杂病,其病机为脾胃寒、阴血少。比如治疗失精梦交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桂枝汤治外充营卫、散外邪也好,治内温脾胃、生阴血也好,有时候并不是分的那么清楚,往往是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桂枝汤的作用和用途到此就介绍完了。
下面介绍桂枝汤的脉象。
桂枝汤的脉象在《伤寒论》中介绍了两种:一是脉缓,一是脉浮弱。本来太阳中风之脉应该浮缓,至于仲景为何说脉缓,而不说脉浮缓,是有深意的。脉浮缓是说中风之脉,也就是后面所说的脉浮弱;而脉缓不仅包括了浮缓,还可以不浮缓;不仅包括了中风营卫不足、风邪侵袭的病机,还包括了内伤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病机。
那么,什么样的脉是缓脉,什么样的脉是弱脉呢?其实缓脉也好,弱脉也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脉初取脉体和缓松弛,按之则软弱少力,内容物少。用胡希恕胡老的用语:紧脉是装满烟丝的烟卷,缓脉是去掉一部分烟丝的烟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浮弱脉,就是弱脉再加上浮脉。不过,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缓脉、弱脉,与后世脉学中所描述的缓脉、弱脉是不同的。后世脉学所谓的缓脉是以至数来论,一息四至谓之缓。弱脉是沉细无力谓之弱。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桂枝汤临床应用的不同情况。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病汗吐下之后,太阳病仍存在的。
3、自汗出、或自汗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的。
4、非太阳病而现桂枝汤症的。
5、太阳阳明合病而有桂枝汤证的。
6、太阳少阳合病发热恶寒关节疼痛的。
7、太阳中风证而症状不明显的。
8、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把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要点归纳为两点:一、临床上只要病机在表,也就是说,脾胃虚寒、营卫不足在先,有外邪侵袭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疾病。二、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疾病。二者之脉象皆缓弱无力,内容物少。
平凡中医写于安平2012-3-7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卷第一方,柯伯韵称其为群方之冠,足见其在《伤寒论》中的重要地位,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伤寒论》总方113方,只桂枝汤加减变化组方的就有20多方。因此,参透了桂枝汤,基本就等于明白了《伤寒论》近五分之一的方剂,其功伟矣。
在介绍桂枝汤之前,我们先对《伤寒论》这本书做一个概括的总结。
《伤寒论》是一部介绍广义伤寒,即包括所有外感病在内的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书。同时,又是一部包括了诸多杂病(内伤)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在内的书,故而有“六经钤百病”之说。因此,又可以说《伤寒论》是一本总结所有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书。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疾病的特性决定的。疾病的发生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病邪的侵袭;一方面是人体自身免疫力的抵抗。二者合起来,也就是我们《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邪相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疾病是一种正邪相争的免疫反应。其中,人体的正气占主导地位,是疾病发生的内因;病邪占次要地位,是疾病发生的条件。所以,我们治病用药一定要顺应人体免疫反应的趋势,也就是病机的趋势:病机趋势向外的,要发汗表解;向里的要清、下;半表半里的要和解;虚的要补要益;实的要疏要泻;寒的要温要热;热的要清要滋。否则,违背了这样的规律,病必不愈。《伤寒论》所介绍的内容,皆是疾病的免疫反应趋势或病机的趋势的规律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虽然其中也涉及到了风邪和寒邪两个病因,但是却又绝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某一种什么疾病,或某一种什么病邪引起的疾病。尽管它的书名标明的是介绍外感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但它介绍的却是人体内在的抗病机制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和相应的救治方法,所以说,它不仅是一本治疗外感的书,更是一本治疗内伤的书,从而包括了外感、内伤在内的所有的疾病。
疾病的发病规律,就是我们上面说的疾病免疫反应的趋势或病机的趋势。治疗方法,就是《伤寒论》中的所有方剂。
接着,我们再介绍一下《伤寒论》发病规律的结构。
在说《伤寒论》的发病规律结构之前,我们要先排除用脏腑经络理论来解释《伤寒论》,因为《伤寒论》中的六病,绝不是六经病,更不是某某经府的病,而是一切疾病只要有某病的表现就是某病。不用脏腑经络来解释《伤寒论》,不代表我们就排斥脏腑经络理论而否定它的正确性,我们只是说《伤寒论》不是在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上写成的,虽然它有时也讲脏腑经络理论,而其实它是在八纲理论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如此,脏腑经络理论依旧是我们中医园地里的奇葩之一,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成就,并且依然将常放异彩。这里我们对用脏腑经络理论解释《伤寒论》的局限性和用八纲理论的来解释《伤寒论》的灵活性不做具体论述。
用八纲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发病规律具体分法如下:因为阴阳为八纲之纲,涵盖其它六纲,故此书中以阴阳为纲,把所有的“证”分为阴病和阳病。然后,阴病和阳病又根据表、里不同的病位各分为三种病,阴病分为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中,少阴为表,太阴为里,厥阴为半表半里;阳病分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其中,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也即是说,太阳病为表病之阳病,少阴为表病之阴证;阳明病为里病之阳病,太阴病为里病之阴病;少阳病为半表半里之阳病,厥阴病为半表半里之阴病。六病之间可以传变,或合病、或并病,但其传变或合病或并病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而绝非随意的。
桂枝汤作为《伤寒论》里的一首名方,具有两方面的作用和用途:一是外能充营卫、散外邪;二是内能温胃寒、生阴血。下面我们分别讨论。
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主要用于太阳病中风证。为了便于理解太阳中风证,我们先说一下太阳病的病机。太阳病的病机是人体正气与病邪抗击于体表皮毛、肌肉、筋骨,企图通过发汗的形式将病邪排除体外,从而达到病愈的目的。人体体表为营卫二气所固护和营养,故表病也就是太阳病即是营卫二气与邪气之争。人体正气在内曰气血,在外曰营卫,其实气血营卫本不同之说法也。我们暂不讨论气血,只说营卫。营卫二气产生于脾胃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脾胃功能一差,营卫二气必然不足。故脾胃功能正常,是保证营卫二气充足且功能正常的根源。气血亦是如此。知道了太阳病的病机,再解释桂枝汤就好理解了。
《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人又有“邪气太盛”之说,这两句话道出了疾病发生的两种形式。也就是说,人体疾病的发生皆是由于正气先弱,正气虚馁,外邪方可侵袭;或者正气不虚,邪气太盛,正气抵挡不住,也可引起疾病的发生。太阳病有两种类型:即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是桂枝汤;治疗太阳伤寒证的主方是麻黄汤。太阳伤寒证就是属于正气不虚,邪气太盛所致。其始,邪气侵袭人体后,正气也就是营卫二气奋起抵抗,企图拒邪于人体之最外层——皮肤,通过汗出把病邪排除。此时,正气不虚而邪气旺盛,二者交争于体表皮肤。虽正不虚,而邪太盛,故靠自身之卫气尚不足以抗邪兼蒸腾营阴做汗排病邪于体外,故此时,宜用药物顺应正气抗邪于体表而向外的病机,助机体汗出,以使病解,麻黄汤就是一首这样的方剂,麻黄汤辛温散邪以助汗出,汗出邪去而病告痊愈。太阳中风证却是一个脾胃虚寒、营卫不足在先,而后遭受病邪侵袭的类型。其病理为外邪侵袭后,卫气奋起抵抗,由于卫气本不足,再全力抗邪,致使卫气固护营阴的功能减弱,令营阴外泄。营阴本亦不足,又兼外泄,就更加不足。鉴于以上两种原因故汗出而邪不去、热不退。此时,对于疾病的治疗应采取温补脾胃以生营卫,使营卫充足,再兼助发汗以驱外邪的治疗方法,使汗出邪去。桂枝汤就正是应此而制定的。桂枝汤中桂枝、炙甘草、大枣、生姜温补脾胃之虚寒,以生营卫二气,同时又用芍药大枣补充营阴之不足,再兼用桂枝生姜味辛以助发汗驱邪。药后服热粥,以增营卫之化源。由此而知,桂枝汤乃是治疗营卫不足、脾胃虚寒型外感的方子。但,有时患体虽有这种病理状态存在,却患外感后而症状不明显,同样也用此方治疗,关键就看医者的辩证水平了。
说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而不说其调和营卫,是因其内在的病理因素决定的。患体脾胃虚寒在先,必导致营卫不足于外,故说充营卫而不说调和营卫。调和营卫之说,来自《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所说的卫不和,实际乃是卫气受邪,失去其固护营津之功能,与上面所述桂枝汤病机一样,只不过感受外邪的症状不明显罢了。其治疗仍然是用桂枝汤充营卫、散外邪。
桂枝汤温脾胃、生阴血,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内伤杂病,其病机为脾胃寒、阴血少。比如治疗失精梦交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
桂枝汤治外充营卫、散外邪也好,治内温脾胃、生阴血也好,有时候并不是分的那么清楚,往往是彼中有此,此中有彼。桂枝汤的作用和用途到此就介绍完了。
下面介绍桂枝汤的脉象。
桂枝汤的脉象在《伤寒论》中介绍了两种:一是脉缓,一是脉浮弱。本来太阳中风之脉应该浮缓,至于仲景为何说脉缓,而不说脉浮缓,是有深意的。脉浮缓是说中风之脉,也就是后面所说的脉浮弱;而脉缓不仅包括了浮缓,还可以不浮缓;不仅包括了中风营卫不足、风邪侵袭的病机,还包括了内伤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病机。
那么,什么样的脉是缓脉,什么样的脉是弱脉呢?其实缓脉也好,弱脉也好,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脉初取脉体和缓松弛,按之则软弱少力,内容物少。用胡希恕胡老的用语:紧脉是装满烟丝的烟卷,缓脉是去掉一部分烟丝的烟卷。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浮弱脉,就是弱脉再加上浮脉。不过,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缓脉、弱脉,与后世脉学中所描述的缓脉、弱脉是不同的。后世脉学所谓的缓脉是以至数来论,一息四至谓之缓。弱脉是沉细无力谓之弱。
下面我们总结一下桂枝汤临床应用的不同情况。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病汗吐下之后,太阳病仍存在的。
3、自汗出、或自汗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的。
4、非太阳病而现桂枝汤症的。
5、太阳阳明合病而有桂枝汤证的。
6、太阳少阳合病发热恶寒关节疼痛的。
7、太阳中风证而症状不明显的。
8、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把桂枝汤的临床应用要点归纳为两点:一、临床上只要病机在表,也就是说,脾胃虚寒、营卫不足在先,有外邪侵袭有症状或无症状的疾病。二、脾胃虚寒、阴血不足的疾病。二者之脉象皆缓弱无力,内容物少。
平凡中医写于安平20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