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近期学习笔记,观点并非本人独创,皆为汲取各家论述颇合己意者拼合而成。)
‘热入血室’作为一个独立病种,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多数条文也作为少阳证的一个特例记录在《伤寒论》中(143、144、145、216条)。
一、病名解析
热:指外感之邪热,包括伤寒、温病。伤于寒者,可由太阳病的中风、伤寒传入少阳发病,也可由阳明经传入少阳发病。伤于温者在《临证指南》、《温热经纬》、《温病条辨》中皆有论述可参看。
血室:具体定位,历代多有争议,如成无己、方有执、喻昌主张为冲脉;柯韵伯、唐容川等主为肝;沈金鳌等主在肝亦在冲脉;更多医家主张血室即为子宫,理由一,此病在妇人篇;理由二,本病必见证与经水的行止相关。
为什么关于定位会出现这么多说法?个人浅见以为与中医整体观的诊治思辨方式有关。西医是以精确的解剖定位作为诊治基础的,而中医不同,中医是以‘证’做诊治基础。每个疾病的发生,都不可避免的对其他未病脏腑器官产生影响,导致出现异常改变,中医的‘证’,就是对所采集的疾病相关资料做的整体判断,既然是整体就不可能局限在某一组织器官内。血室定位,虽确定在子宫,但中医诊治思维下,却是不能局限于此的,子宫是产生经水的地方,而经水的形成与冲脉,肝经密切相关,各家纷争实际是混淆了解剖定位与病理定位的关系。
二、诊断要点
感受外邪的同时伴有经水行止的改变为必备要点。从仲景原文看还有神智上的病变,但并非必然证。
举仲景的两条原文也做一说明: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大黄甘遂汤方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此条,病亦在血室,但无外邪不作热入血室论。
216.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此条,特指妇人,男子虽有类似病证,当按下焦蓄血论治,不能诊断为热入血室。
https://www.tcmbe.com/member.php?u=10938&do=blog&quickforward=1&id=9179